书城传记德川家康(青少版)
26014300000028

第28章 视不圆满为常事,则不觉不足——用内在精神征服外在世界(2)

后来那棵巨大的栎树在石的梦里问他:你究竟是拿什么东西来比较而说我无用?凡有用之木,如梨树、柚树等能结果实,但都遭不幸。所谓“大枝折”,“小枝泄”,无法享天年,死于非命。

树又说由于人们觉得他无用,方能活到今天,所以人们的“无用”对树本身才是真正的“有用”。

树继续说:况且你和我都只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物罢了,如硬要在物上加上价值,你也是一个无用的人。只有无用的人才看得出我是无用的树呀!

记住存在即合理,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身的价值。

阿良是一个啤酒厂的工人,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他总是觉得自己无一技之长,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他总是抱怨上天不公平,不能够赐予他像其他人一样的天赋。

在一个晚上,他又坐在经常去的酒吧发牢骚,一个人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酒杯坐到了阿良的身边,并且将两个酒杯都倒上了酒,问:“你能告诉我这两个酒杯有什么区别吗?”

“一个大,一个小!”阿良看了一眼说道。

“不过,在我的眼里这两只酒杯一点区别都没有。它们都是用来盛酒的。”那个人看了一眼阿良继续说道,“我已经观察你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真的不知道你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就像是这两个酒杯一样有大有小。但是,不管怎样,它们不能够改变的都是要被装上酒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和用处。人活在世上也是一样,不管老天爷给予我们什么样的聪明和财富,但是,只有我们努力地活着,才能够体会得出人生的价值所在。”

阿良似懂非懂地望着这个突然走过来的人。

“其实,你也用不着抱怨的,上天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难道你没有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重要吗?譬如,你是你孩子唯一的父亲,你给了他生命,甚至一切。

你作为一个丈夫,在家庭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你,我想你的妻子很难一个人将这个家支撑下去。对于你年迈的父母来说,你便是他们全部的寄托和希望啊!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都在密切地关注着,你成功的时候,他们感到自豪,你失败的时候,他们也同样为你难过……你看看,你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啊!”

那个人语重心长地对阿良说道,“我想你在他们心目之中的价值是别人永远无法替代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我真的不知道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听完这番话,阿良感激地对那个好心的陌生人点了点头,怀着一种重生的心情走出了酒吧。从此,阿良再也没有为自己抱怨过。

认清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重要,并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一无是处。

在智者的眼中,一个人生命再卑微,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尊贵的,也有自身的价值。每个人也应该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你认真去发掘,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一些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的人,往往会把优秀的标准定得太高,而对自身的优点却视而不见。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天赋,如果我们能像家康一样正视自己的优点,重视自己,不自轻自贱,你就会发现自己和所有杰出的人士一样,同样具备成功的资格和条件。

精神的安宁是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在家康做今川家人质之前,家康家的老臣们曾经郑重地请求过今川家的军师太原雪斋收家康为徒,传授智慧。

这天家康来到太原雪斋的处所。

“心静止水!”太原雪斋终于开口了。

“心静止水?”家康跟着默念道。

“心静止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心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受制于情势的压力,更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心静止水……”家康再次默念起来。

“主公,今天学得如何?”家康回去后,家臣酒井忠次也想领略下太原雪斋的智慧。

“心静止水。”家康代一脸正经地回答。

“心静止水?不对哦,主公。所谓兵法,就是要多动脑筋。面对一个情势,选择出最有利的判断。”酒井忠次手舞足蹈起来。

“要心静止水……”

这就是家康第一天所领悟到的智慧,在家康曲折的一生中,他确实做到了心静如水,保持着精神的宁静。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占领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还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包括兴趣爱好。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我们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汹涌的街头,浮躁之心油然而生,这也是我们不留心去倾听内心声音的一个缘由。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冷静驻足的理由和机会。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

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梦想。内心的声音,便在这些繁忙与喧嚣中被淹没。物质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我们开始患上种种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我们去寻医,去求诊,然后期待在内心喑哑的日子里找到心灵的平衡。

这一切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浮躁心理是多么的可怕。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样摆脱这种浮躁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自己心灵宁静下来。

北大著名“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的张中行先生青年时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无休止地探寻:生命有意义么?如何生存才是合理的?什么是“存在”?“存在”是顺从意志的必然,还是顺应天运的必然?张先生最后求证的结论就是保持心灵的宁静。

即使有人批评他,他也只是沉默,他说:“其一,这类过去的事,在心里转转无妨,翻来覆去地去说就没有意思了。其二,我没有兴趣,也不愿意为爱听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人供应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三,最重要的,是人生实不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老了,余年无几,幸而尚有一点点忆昔的力量,还是想想那十之一二为是。”

他的这种省悟,是原原本本的,像李叔同坐禅时的冥想,也似丰子恺那样远离尘海时的冷观,同时又如闻一多、朱自清那样直面人生。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从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经过,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之后又跟过来一名男子,他走到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他目光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青少年要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做一切事情。因为这不仅能带来由于做事适当而产生的宁静,而且带来由于做很少的事而产生的宁静。

想想看,假如我们取消那些不必要的绝大部分事情,那么我们将有更多的闲暇和较少的不适。因而一个人每做一件事时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这样,心灵家园中的最初的宁静就会归来。

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情绪非常不稳定,自制力较差,往往从理智上想自我锤炼,积极进取,但在感情和意志上控制不了自己。

对此,青少年可以对自己进行分析,找出自己在哪些活动中、何种环境中自制力差,然后拟出培养自制力的目标、步骤,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同时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剖析,扬善去恶,抑制自己的某些不正当的欲望。

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我们的自制力是从学习中的无数小事中培养、锻炼起来的。许多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影响到一个人自制力的形成。如早上按时起床、严格遵守各种制度、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等,都可积小成大,锻炼自己的自制力。

培养自制力,要有毫不含糊的坚定和顽强的意志。不论什么东西和事情,只要意识到它不对或不好,就要坚决克制,绝不让步和迁就。另外,对已经作出的决定,要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绝不轻易改变或放弃。如果执行决定半途而废,就会严重削弱自己的自制力。

当学习时忍不住想看电视时,马上警告自己要管住自己;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时,马上警告自己别那么懦弱。这样往往会唤起自尊,战胜怯懦,成功地控制自己。

自制力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自我暗示和激励等意念控制上。意念控制的方法有:在你从事紧张的活动之前,反复默念一些建立信心、给人以力量的话,或随身携带座右铭,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在面临困境或遭遇危险时,利用口头命令,如“要沉着、冷静”,以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精神力量,保持心灵的宁静。

你若能控制情绪,一切都受你主宰

一个人,即使驾驶的是一只脆弱的小舟,但只要舵掌握在他手中,他就不会任凭波涛的摆布,而有选择方向的主见。——歌德

在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战役——关原会战前夕,曾有这样一个细节:

家康和称为“德川四天王”之首的本多忠胜一同观看敌阵。敌人兵力非常强大,这将是决定天下归属的一战。

此时天气突变,下起了雨,德川家的嫡系部队由家康的世子秀忠率领,还没有赶到战场。天时地利都不在德川一边,家康沉默不语。

过了半晌,家康自言自语道:“如果我儿子在这里就好了。”

本多忠胜立即自作聪明地回答:”是啊,如果少主(秀忠)在这里,事情就会容易许多……”

一听到这话,家康顿时大怒道:“不关秀忠的事,我说的是信康!”

本多忠胜无比惶恐地谢罪——他知道主公又想起了二十年前被迫切腹自杀的长子松平信康。信康死的时候才21岁,一直被视为德川家未来的希望。

仅仅一瞬间,家康又恢复了平静。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本多忠胜:“说了没有顺序的话,都忘了吧!”于是两人继续观察敌方的动静。

这就是家康,无论在什么样的场面下,决不会放任自己的感情。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至少不会对本多忠胜这样的家臣流露出悲痛惋惜的感情。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最浮浅、最直观、最不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这样的结果,常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

本来,情感离智谋就已距离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最浮躁的部分,凭情绪做事,焉有理智?不理智,能有胜算吗?

“东边日出西边雨”不仅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而且也是对青少年情绪特点的形象比喻:一边是情绪逐渐地趋向成熟、愉悦、平静、稳定,积极的情绪因素不断增加;一边是情绪问题陆续地出现,厌学、抑郁、焦虑、冷漠,诸如此类的情绪给我们的成长与发展罩上了阴影。有的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逝,可有的阴影却需要施加人为的驱散力量,促使各类情绪问题的顺利解决。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或社会经验形成的增长时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发怒。就好像是一部正在磨合的汽车,对情绪的控制远远没有到达得心应手的境界,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也经常由于“不顺心”、“不如意”而怨天尤人,甚至意志消沉。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正处在思维以及人生观的“大碰撞”时期;另外,这些也是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人若是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变得和动物没有什么分别了。

其实,我们情绪的“开关”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在控制我们的情绪。在同样的负担下,谁的情绪更好、身体更健康,取决于谁更善于控制这些“开关”,从而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

韩信在青年时期穷困潦倒,被人瞧不起。一天,一个屠夫指着韩信的鼻子说:“你敢在我身上扎两刀吗?如果不敢,那么请从我的胯下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