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26014700000016

第16章 胆识粤商:财富波上的弄潮儿(3)

那么,任正非希望华为人理智对待目前的繁荣,时刻预防可能会到来的危机。他说,世界上他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不管狂风暴雨,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不管网破碎多少次,它仍孜孜不倦地用它纤细的丝织补。数千年来没有人去赞美蜘蛛,它们仍然勤奋,不屈不挠,生生不息。他最欣赏的是蜜蜂,由于它给人们蜂蜜,尽管它有时会蜇人,人们都对它赞不绝口。不管如何称赞,蜜蜂仍孜孜不倦地酿蜜,天天埋头苦干,并不因为赞美而少产一些。胜不骄,败不馁,从它们身上完全反射出来。在荣誉与失败面前,平静得像一潭湖水,这就是华为应具有的心胸与内涵。

任正非认为,华为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直风调雨顺,狂风暴雨是一定会来的。他希望在那个时候每一个华为人都能像蜘蛛一样,不管遭遇多少挫折和打击,都不要放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补网”,等待危机过去;他要求华为人必须做到,在面对繁荣和赞扬时,像勤奋的蜜蜂一样,埋头苦干,不为得失而耿耿于怀。这种“在荣誉与失败面前,平静得像一潭湖水,就是华为应具有的心胸与内涵”的精神后来被纳入华为的企业文化中。

只有时刻思考企业生存景况的人,才能明白企业的发展之道。任正非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危机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他也为中国许多盲目扩张和冒进投资的企业领导上了一课,这并非是一种杞人忧天式的妄自菲薄,而是一种充满远见卓识的智慧。

【商海大事记】

1982年,从四川某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在南油工作两年,其后开过电子公司。

198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到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

1994年,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讯展,大获成功。

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商道妙语】

1.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2.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3.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4.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5.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6.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7.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李嘉诚:人弃我取,权衡只在拿捏间

李嘉诚已成为财富的代言词,他的名字就是财富的象征。

他被人称为“塑胶花大王”、“香港地王”、“华人首富”、他的称号无数,就像他的财富无可计数。

但他是怎样才从一个穷小子成为世界著名富豪的?

这样的故事,可能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1966年的某一天,香港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多了一丝阴霾。

首富李嘉诚翻看着桌子上的报纸,原本悠闲的心情随着一篇报道的出现消失的无影无踪:大陆可能武力收复香港。冷汗唰的从李嘉诚的手里冒出,他本能的将手向报纸按去,报纸上瞬间有了个手掌的印记。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房地产开始回暖。早在几年前,已经在塑胶花业取得巨大成功,被人称为“塑胶花大王”的李嘉诚,就已经开始涉足房地产。对此,很多人无法理解,塑胶花已经为李嘉诚赚得了第一桶金,为什么还要选择别的?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塑胶花只是我赚钱的一个手段,房地产却能给我带来更多的价值。”再则,他看准了香港人多地少,自己又缺厂房等因素,就毅然决然的进军房地产。李嘉诚在繁华的北角、柴湾等工业园买下大片地盘,为将来的丰厚回报做了铺垫。

但是就在香港地产回暖,银行等投资机构有能力重新资助地产业的时候,内地却爆发“**********”,刚刚有复苏迹象的香港社会重新陷入混乱,人心不安。这让李嘉诚始料未及。许多人纷纷携家带口逃离这个****的城市,这些人以富翁居多。他们慌不择食的抛售手里的物业,希望在当时那个不安定的社会握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原本昂贵之极的地产一时间竟出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低价。在繁华的司徒拔道上,一栋装饰极其精美的独立花园洋房竟只卖了区区60万港元,可见,房子主人是多么的恐慌。旧房着急卖,新房无人问津。以前被众人看好的楼宇突然有价无市,已经投入大笔资金的房地产商也抽身不得,整日愁眉不展。

李嘉诚的地产业也受到极大影响,多处未建完的楼宇被迫停工。此时,李嘉诚似乎已经没有了“塑胶花大王”时的那股魄力和胆识,多处物业和楼盘被套在手中,他心中也忐忑不安:香港地产就真的不行了吗?

那段时间,他每天做的就是密切关注各种新闻报道,但他等来的似乎都是不好的消息。

“他们烧巴士,烧电车,打巴士电车司机,攻打茶楼,大石头掷行人和汽车……”香港《明报》将当时闹事的人的行径一一记录下来。这些消息让李嘉诚如坐针毡,作为一个商业投资者,他最关心的是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大陆会不会真的跟传闻说的那样:武力收复香港,并在香港推向共产主义制度。

此时的香港已真的陷入一片混乱,逃亡的逃亡,躲灾的躲灾。没有哪个人还有心思去经营一份生意和事业。而时年39岁的李嘉诚却表现出常人不具备的冷静与镇定。他仔细分析了当时香港和大陆所面对的局面以及相关方面的政策,果断的得出大陆不会武力收复香港的结论。

“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对大陆也有好处,它并不希望香港混乱的。”

但这样的结论没有几个人能够认同,大多数的人已经被眼前的混乱和恐慌迷住了双眼,他们不知道这个城市的未来在哪里,而自己的未来就更加无从谈起。

但经过大风大浪的李嘉诚认准了自己的想法:香港不会垮,动荡只是暂时。一切恢复之后,房价必然上涨。所以,他有个大胆的想法:继续坚持投资房地产,人抛我买,人弃我取。在当时,这个想法导致的结果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输的倾家荡产,要么赚的盆满钵满。

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做傻事,但李嘉诚坚定的说:“怕什么!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失业这一行!”

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因为有正确的想法,二是能将正确的想法坚持下去。人弃我取,在当时的香港商业界是个破天荒的想法,而许多年后,当李嘉诚回忆起自己这段经历时也说,不得不佩服那时的自己,如果不坚持,很可能就没有以后的首富。

在力排众议之后,李嘉诚逆势而行,将手里的所有资金都用来买房买地。他在观塘等地建大厦,全部用来收租。接手逃离香港的富商抛掷的商店、酒楼、住宅等物业。在这一轮大规模的收购中,李嘉诚几乎投入了自己前几十年打拼积攒下的所有积蓄,他的疯狂让许多商人目瞪口呆,“李嘉诚不想‘玩’了吗?“

很快,事态逐渐平复,谣言中的大萧条并没降临。李嘉诚大举收购的房产在几年之后收获了200%的回报,他的地产公司也成为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商,昔日的“塑胶花大王“仿佛瞬间成了“香港地王”,而这其中艰辛和商业博弈,只有李嘉诚自己才能够知道。

很多人形容李嘉诚在商海中某些关键时刻总有伸来之笔,李嘉诚自己则说,他只是会做一些别人想不到或不敢想的事。在20世纪60年代香港房地产争夺战中,李嘉诚人弃我取的另类商业思维,浸透了他几十年的商场智慧和历练心得。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竞争惨烈的商海之中,多关注别人忽视甚至遗弃的领域,就可能捕捉到别人错失的商机。人弃我取,需要眼光,更需要智慧和胆量。

【商海大事记】

1958涉足房地产

1971创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第二年易名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972长江实业集团上市

1979收购和记黄埔集团

1985收购香港电灯集团

1996分拆长江基建集团上市

2002分拆长江生命科技集团上市(2008年转至主板上市)

2004分拆和记环球电讯上市

【商道妙语】

1.在逆境的时候,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2.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3.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4.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5.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6.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7.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霍英东突围:艰难之后更坚定

霍英东的两个哥哥在5岁、7岁时在台风中沉船丧生,叔父不久也翻船淹死,在他7岁时,父亲患病不幸去世。一家子在母亲的艰辛劳作中勉强度日。就是在这样穷困的家庭里,他从苦力到学徒,从香港富豪走到爱国实业家。

那天的海风似乎比平常来得猛烈,船在左右摇晃,这番景象对对船上90个海员来说,实属家常便饭,他们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抽烟打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到达老板所说的金山东海岛,去实现自己的财富梦。这个老板就是霍英东。

此时为1948年,霍英东25岁。

虽然霍英东出生于水上人家,但这回是他第一次出远海,强劲的海风吹着他的脸有些生疼,胃有些难受,但他跟那些海员一样,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他坚定的认为,这次东沙岛之行定能让自己大赚一笔。此刻,他又想起了从朋友处听到的那则决定他出海的消息:

“东沙岛一带的海底有大量的海人草,那是制造胃药的原料,何贤在澳门有间公司收购,每磅1美元。”

年轻的霍英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想试一试,虽然母亲极力反对,他还是下定决心,与别人合股,成立公司。霍英东以自己的机帆船折价3万元入股,加上其他股东的投资,筹得10万元资金。资金到位后,霍英东在在香港长洲招了90余人,坐上船,驶向了茫茫的大海。

风浪虽然有些大,但一开始还算顺利,但是船到了三门关,却发生了意外。

当时霍英东他们没有出海凭证,属于私自出远海,船上的工具舢板、锚、救生艇等被海关视作货物而扣留。90多人困在船上,滞留了10天,带去的食物和淡水都已吃光、喝光。很多人已经不再想着能不能挣到钱,而是一心要回家。无奈之下,霍英东调转船头去了汕尾。

常言道:祸不单行。人倒霉连喝水都塞牙。在去汕尾的途中,船只遭遇风浪。经此一劫,一些原本就想离开的船员不告而别,纷纷散走。霍英东面对那些离去的背影,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或许会想起早逝的父亲和自己艰苦的童年。

其实霍英东的家族也曾阔气过,祖父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广东、香港和澳门之间,从事货运生意,也算是小康之家。但是当霍英东1923年5月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霍家的生活已相当困难,一家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为生。生活拮据艰辛,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

父亲去世以后,霍英东一家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那时,霍英东上面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一个5岁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身上。霍英东的母亲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女性:顽强、刻苦、勤奋。依靠着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生活虽然只能勉强维持,但还不至于衣食无着。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知书识墨。她省吃俭用供霍英东读到大学预科,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才被迫结束了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