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26014700000020

第20章 兼容京商:老字号+新知本+大视野(1)

【商圈性格】

帝都“侃爷”,赔本赚吆喝

生长于皇城根下的北京人爱怀旧,他们念念不忘的是“东四、西单、鼓楼前”的繁华商业,还有“前门,大栅栏”前京味十足的闹市;他们怀念着琉璃厂里的雕梁画栋,官园市场里的“四大玩”。食摊、饭庄、客店、钱庄、当铺、药铺、茶庄、估衣行、绸缎庄……果脯、面人、兔儿爷、毛猴、糖葫芦……每一个词汇都是老北京商业的一个标签。

北京文化不是土生土长的,千年帝都的尊贵身份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商业精英纳入了自己的胸怀。所以,北京可谓中国最包容的城市,北京人宽厚包容、不排外,各地文化在这座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栖息地。所以,这里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流行因素,既有在胡同深处遛早闲聊的北京侃爷,也有风风火火时尚前卫的白领朋克。从古至今,北京人的和气、包容既彰显了皇城的大度与气派,更使多元化、多层次的北京商业文明得以孕育。

提到晋商,我们会想到太谷、平遥、祁县;提到徽商,我们会想起休宁、绩溪、婺源;提到闽商,我们会想到福州、莆田、石狮;但京商却不同,“北京”这个地域概念并不能将所有京商的籍贯囊括其中。与徽商、晋商等多为“走出去”的商帮不同,京商重在“走进来”,北京的商业文明是由全国各地来造就的,所以,京商不单纯指籍贯是北京的商人,那些从全国各地迁移至此,为北京的繁荣商业添砖加瓦的商人也都在其中。

民国时期,北京的餐饮业、粮食业基本都被山东人的天下。除了东来顺,“四大堂”、“七大居”、“八大楼”都是由山东人经营。山西人则主打油盐酱醋及钱庄、票号、颜料铺、干果行业。而诸如同仁堂、西鹤年堂、吴裕泰等老字号最初也由外地人经营。所以,北京的商业文化很特别,既有京味又有各地特色。

北京商人大概是全国籍贯最复杂的商业群体,这也就促成了京商的包容性,他们讲究“和为贵”,主张和气生财。

北京商人天性乐观,能说会道的北京“侃爷”们嘴里一直念叨着“赔本赚吆喝”的生意经。或者与生俱来,或者耳濡目染,他们都有一种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似乎没有停顿的流利的“京片子”能把人侃得云天雾地。

京商之中流传着很多有趣的俚语,如“一年赔,二年平,三年才能把钱赚”,如“秤平、斗满、不亏人”,这些俗语既反映出了京商经营店铺的规律,也反映出了北京人礼貌待客的规范运作。

北京商人从商作风严谨,倡导诚信。老字号同仁堂规定,记录账目必须用小楷毛笔字,每一笔数字上都要盖上印章,这意味着每一笔数据记录之后都不可涂改;德寿堂生产的牛黄解毒丸的包装上,很早就开始印有“保证质量谨防假冒”的字样。

“和气生财”属于中庸之道,但不等同于平庸,京商们的商业头脑和智慧很早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现代人使用的信用卡其实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那时候很多店铺都会为常客们准备一本“小账”,类似于一本手掌大小的折子。常客们在店里买了东西之后无须马上付款,可以先记在账上等某个节日里统一兑现。

现代企业进行宣传时惯用的广告攻势在老北京商业圈里也并不罕见。在前门大街上的一家面粉店前曾挂着两个木牌式的幌子,左边写着“赛雪”,右侧写着“欺霜”,以示自家的面粉很白;而每年的科考期间,同仁堂都会向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免费赠送防暑降温的药,而纸张上面必然印着“同仁堂”的字号,赶考的举子一旦中榜,就可能成为同仁堂的大客户,即使名落孙山落魄回乡,同仁堂的名号也可能随之散布全国各地。

如今,由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多家老字号逐渐退出了北京的商业圈。这座拥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是中国企业500强最集中的地方,大约五分之一的企业或其总部设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相互碰撞,北京商圈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北京商人很自信,即便麦当劳、肯德基的数量多过了全聚德,阿迪、耐克的流行胜过了八大祥,星巴克、雕刻时光的名气超过了吴裕泰,老北京的韵味也不会流失,京商的活力依然存在。

新京商以“知本”下海

如果没有那一批不辞劳苦,从北京到广东、去香港,千里淘金的“倒爷”,北京商界仍会是与政治撇不清关系的红顶商人的天下;如果没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场由互联网革命引发的创业大潮,就不会有那么多知识精英从海外归来,争相占领北京这一高地。

在那几年,一个新的商人群体在北京出现了。他们年轻,有激情,有知识,有抱负,能吃苦,虽然缺少资金,没有经验,却坚定地投身于新经济浪潮之中,并且愈战愈勇,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作为领军人物在京城商圈呼风唤雨。

2005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第一次提出“新京商”的概念,他认为新京商应该至少具备四个特点:掌握现代最新科技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的品牌;以深厚的京派文化为背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又赋予京派文化新内容;不以籍贯论出身;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

中关村的知识英雄们无疑是新京商的领军人物。然而在1949年之前,中关村只是北京城西面一个小村庄的名字。1980年,当时国内顶尖的核聚变专家陈春先经过领导批示,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之后,陈春先下海经商,从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变成了北京人口中的“倒爷”,也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火种。

如今,陈春先的名字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但“中关村”三个字却已经家喻户晓。无数传奇商人从这里起步,初涉商海的青涩与身经百战后的老练从容都曾展现在这里。

新京商大多属于高级知识分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质,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北京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活跃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以及服务业。在北京,不少企业老板的名片上都印有着博士、教授、研究员的头衔。以中关村人为代表,据说,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平均每百家中至少有15家是由归国留学生办的。搜狐总裁张朝阳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博士,新浪前任CEO王志东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毕业生,而后来的新浪总裁汪延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这些“知识英雄”和“知本家”曾一度占领中国经济的风口浪尖。

新京商们极富商业眼光。他们都是从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的商人,虽然最初缺少商场经验,却不乏市场经济的理论知识,在商海沉浮中很快便能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广阔的视野与远大的抱负使他们能以长远、全局的目光看待问题。虽然说“时势造英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准确地抓住时机。当互联网时代初现端倪时,目光敏锐的知识英雄们还需要比拼一下出手的速度,谁能更快更稳更准地抓住财富的尾巴,谁就能缔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对于IT业领袖们来说,2002年是落寞和痛楚的一年,由互联网引发的中国社会第一次全局性的创业浪潮逐渐退却,IT业在苦苦挣扎了三年之后,颓败之势再也无法遮掩。年轻的陆伟就在这时候看到了手机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新经济的一片萧杀声创办了研发手机的“国电未来”,并在几年之后发展成国内手机研发领域里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并最具潜力的公司。陆伟在最佳的时机选择了最佳的市场,他是商业意识敏锐的新京商中的一个代表。

新京商富于创新性,无论是在体制上、技术上、管理上还是观念上,他们都用于突破旧有模式的桎梏。在这一点上,北京的老字号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如果没有从技术到管理的痛苦蜕变,全聚德、吴裕泰、东来顺等这些负载着北京几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恐怕早已成为历史的传说。

目光敏锐,出手迅速,不知疲惫且从不满足。新京商们并未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个性,他们虽不会锋芒毕露,却依然有棱有角,以至于他们的企业也都拥有了独特的性格。满眼是市场,到处是商人,商战如云。“遍地是机遇”的北京神话将四面八方渴望在商海中大展身手的奇人异士聚拢到了一起,当然,这里的更新换代、淘汰率毫无疑问居全国之首。

商战也是一场游戏,虽然它有规律可循,但这个规律却一直在变化,稍不注意就会坐失良机,甚至会破产败家。但还是有很多人怀揣梦想,激情澎湃地自愿被卷入商场的洪流中。这其中,北京商人可能是最自信的,因为他们曾经一无所有,也从不畏惧失去。新京商们一直都在从容自若地调整脚步,依旧保持着优雅淡定的绅士风度。

【商海智慧】

姜俊贤:连锁再造全聚德

清朝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一位叫杨全仁的老先生盘下了前门肉市胡同里一家字号为“德聚全”的干鲜果品店,风水先生建议他把店名改为“全聚德”。

一个多世纪的风云散去,当那些同时代的老字号一家家渐渐消失时,“全聚德”三个字却俨然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这不得不归功于全聚德的新派掌门——姜俊贤。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时,姜俊贤正在办公桌前处理手头的文件,秘书把电话转接了过来。放下电话之后的一瞬间姜俊贤的神情有些茫然,而后又微微皱起了眉头。

昨天晚上,全聚德的第一台电烤炉样机被运到了和平门店,准备今天早晨试机,可是就在刚刚挂断的电话中,姜俊贤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烤炉样机的零件被人拆了!

在入主全聚德之前,当姜俊贤还在担任北京市第二服务局副局长时,他就分管着和平门全聚德店和王府井全聚德店。所以,他决定在和平门店试验新机也是有一定的情结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外人很难进入工作间,所以问题应该出在内部工作人员的身上。震怒、惊讶、困惑、失望……各种复杂的情绪一齐涌上来,姜俊贤顿时心烦意乱起来。他不停地踱着步子,最后停在办公室的窗前。

他松了松自己的领带,突然想起了不久前当烤炉刚刚研制好的那天,一位在全聚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在他身边轻声说出的那句话:“有这个炉子,那还要咱们干什么啊?”

“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吧!”想到这里,姜俊贤轻轻地叹了口气。一瞬间,他不由得回想起1994年他刚刚将“连锁”经营的理念引入全聚德时所遭遇的尴尬。

1993年初,姜俊贤开始筹备全聚德集团的组建工作,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北京和平门、前门、王府井三家全聚德烤鸭店正式合为一体,重新组建为“中国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公司”,姜正式接手全聚德。

最初,姜俊贤心里颇有几分惴惴。他对老字号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每听到有其他老字号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倒闭的困境时,他心里便会涌上一股莫名的酸楚。所以,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便时刻提醒自己:“这些品牌是前人花费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创立的,当我们用双手接过前人的心血和嘱托时,只有一颗虔诚的心还远远不够。如果这些品牌不能在我们这些接任者手中发扬光大,反而毁于一旦,我还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

老字号的发展并非易事。虽然“全聚德”这三个字就是盈利的最大保障,但是处于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中,任何一个企业若想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都应该从技术到管理进行多方面的革新。但对于敏感的老字号企业来说,这种转型是痛苦并且危险的,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变都有可能会伤筋动骨,所以,全聚德的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的抗争。

刚刚投身全聚德的姜俊贤决定将连锁理念引入到实践中,为此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做准备,直到1994年全聚德才开始正式涉足特许连锁领域。他坚定地相信,既然卖汉堡、卖炸鸡的肯德基能够成为国外连锁餐饮业的巨头,那么,有着百年传统工艺的全聚德烤鸭为何不能依靠连锁走向世界?

连锁经营最核心的问题是实现标准化,对于餐饮业来说,无论是菜肴的色、香、味,还是服务质量与用餐环境,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可参考的标准存在。虽然中餐的标准制定非常复杂,但姜俊贤还是和全聚德的老师傅们一起开始研究起来。原料、配料的量化都还相对容易,作业方式的改变却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当时,姜俊贤决定改变过去各店自行采购生鸭的模式,改为统一由工厂购进,加工成鸭坯后再统一配送。但是,全聚德100多年来遵守着这样的规矩:从宰杀鸭子开始直到烤鸭被端上客人的餐桌,所有的工序都是主厨的师傅一个人完成。而标准化的实行必然带来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所以,当第一批鸭坯生产出来被送到师傅们的手边时,很多人拒绝烤这样的鸭子,甚至有人把鸭坯扔在地上说这东西根本不能用。

姜俊贤顶住了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他耐心地向师傅们解释着标准化经营对于一家连锁式企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向社会承诺,虽然烤鸭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但是全聚德仍然能够给顾客奉上原汁原味的烤鸭。

毫无疑问,姜俊贤的坚持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固定的标准,如何形成连锁的规模?如果不能实现连锁,全聚德靠什么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