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26014700000038

第38章 勤俭晋商:财不露白,诚信为本的“土财主”(1)

【商圈性格】

走西口,走出来的晋商帝国

“走西口哪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流着眼泪放歌吼。”这是电视剧《走西口》的主题曲,它唱出了一代又一代通过走西口发迹的晋商的传奇经历。

走西口既是一条通向财富的路,也是一道很多人跨不过去的鬼门关。“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那些从黄土坡上走出来的山西人,有的成为了晋商乃至中国商帮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的则成为荒原上的一把枯骨,随着刮骨的寒风和扬起的沙尘陨殁。所以有人说,山西人是用自己的性命走西口。

“西口”也就是杀虎口,在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是长城的一道关隘。这道关卡既是兵家防御重地的关卡,也是阻碍商路的一道藩篱。从地理上来看,山西北邻蒙古草原,而南边则是中原腹地,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与中原内陆的农民无法直接往来,牧产品和农产品也就无法交换。山西则是连通两者最近的通道,所以,三晋大地上的山西人从出生之时便掌握着一条任何人都可以去走的商路,这条路,通向财富,通向成功,通向辉煌,也通向危险。

山西人是聪明的,他们看到了那条路上蕴藏的无限商机。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沿途的风沙、匪患有可能会致命,但他们还是辞别了父母、妻儿,顶着夏日里炽烈的阳光,或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所有人都可以走西口去追逐财富,但不是所有走西口的山西儿郎都能逃脱现实的残酷。一位名叫燕治国的山西作家曾经这样描写过山西人开辟的这条商路沿途的风光:“有个关,在关里头还是内陆的风光,也没有风沙。但从这个关口一开大门,我开过那个大门,外边一股风就吹进来了,再往前跨一步,就进入蒙古荒原了,到处是风沙。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现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尸骨,白骨累累。”

山西到底有多少人走西口已无从考证,能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定然是少数。他们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背井离乡,用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在西北的草原与沙漠中走出了一条条百年商路。

在电视剧《走西口》中,有这样一段剧情:田青等人来到岔路口,一条通沙虎口,另一条通张家口,他们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于是便闭着眼睛把鞋子抛起来,鞋落在哪里便朝着哪个方向走。

这短短的几分钟却交代出了走西口的晋商对待命运的态度:这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一种和命运的赌博,山西人以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抗争,不管走上哪一条路,只要能够活着走出杀虎口,他们就会用余生的全部力量打拼。

当徽商沿着长江流域的河口、城镇寻找自己的商机时,晋商独辟蹊径,默默地开拓着西北、蒙古以至中俄恰克图的贸易。他们走西口、穿草原、越沙漠,推着木轱辘小车,将内陆的粮食、茶、布、盐运到口外,又把草原上的毛皮、奶制品运回中原地区。

之后,晋商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走西口。他们向着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走出去,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东,全国各地都有晋商的商号。晋商还开拓了国际市场,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

困于内陆的山西人成就了中国商帮中的晋商传奇,他们的辉煌到达了怎样的程度呢?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抱愧山西》中写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所以,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巨商们并不在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大都市,而在闭塞的三晋大地上,在黄土掩映下的那些雄伟壮观的大院里。

“中国华尔街”,汇通天下

二十世纪初的一个清晨,阳光还未驱散夜晚的寒气,太谷县一条狭长的巷子里就响起了“嗒嗒”的脚步声。路面有些湿,踩上去会微微打滑,十六个农民抬着一顶华丽的轿子,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

轿帘被轻轻掀起,宋霭龄微侧着头,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古老的县城。丈夫孔祥熙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轿子前面,摇杆挺得笔直。这是两人结婚之后第一次回乡省亲,想到要面对一群陌生人的关注,宋霭龄还是紧张了起来。但是她的紧张情绪并未持续很久,因为当那扇厚实的宋家宅院的大门被推开时,她便因一种前所未闻的奢侈生活而惊讶不已。

美国作家罗比·尤恩森在传记中写道:宋霭龄本来以为山西人的生活是艰苦的,原始的,她甚至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她完全想错了,在孔家的大院中,光服侍宋蔼龄的佣人仆役就有七十多人。这也许还不够夸张,更令人惊讶的是宋霭龄发现并非只有孔祥熙家族如此,在这座县城中许多商人家族都过着同样的日子。

这就是山西太谷,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银行家大多都住在这个小县城里。这里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晋商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便在总商号之外开设分号,形成了早期的连锁经营的商业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总号与分号,分号之间甚至商号与客户之间的商业往来就会增多。当时商业往来必须用金银作支付和结算手段的老办法已经施行了几千年,所以一旦需要在两个商号之间周转业务,就必须将现银押解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会穿越大半个中国。而沿途匪患不断,必须通过镖局押解,一来费用庞大,二来安全并没有十足的保障,所以,现实的商业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金融业务来与之适应。

那时候当全国票号共有51家时,其中43家总号设在山西。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而这三个地方又构成了山西票号的三大帮。平、祁、太三帮里面,以平遥帮最早,票号的先锋日升昌、蔚泰厚总号都在平遥。

清朝道光三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一个叫雷履泰的商人在平遥开始尝试用金融票据往来的方式代替现银支付的手段,为此,他开办了一间新的商号,商号名称为“日升昌”,这既是山西的第一家票号,也是全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票号成立之后,业务十分红火,其他晋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争相效仿,很快,平遥乃至整个山西的票号便多了起来,到清末,山西票号在国内85个城市和日本东京、朝鲜仁川、南洋新加坡、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地设立分号400多家。而中国的汇兑业务基本就被晋商垄断了。

日升昌的业务最大,分号最多,信誉最好,在当时有“汇通天下”的美誉,而这一名声也随着道光皇帝的一句赞誉迅速传扬开来。鸦片战争之后,根据《南京条约》的条款,清政府需赔款2100万银元,于是各省便通过日升昌票号,将赔款银两以汇票汇往北京。当道光皇帝得知用一纸汇票就能在票号兑换出千万银两时,忍不住赞扬道:“好一个日升昌,还能汇通天下!”自此,北京日升昌分号的牌匾都改为了“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

经济学家马寅初曾经这样评价过票号的历史贡献:“如是既无长途运现之烦,又无中途水火盗贼之险,而收解又可两清。商业之兴,国富以增,票庄历史上贡献不可谓不大。”所以,“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使晋商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随着辛亥革命之后现代银行的兴起,经营理念和营业水平都相对落后的传统票号难以与之匹敌,而与清政府关系密切的山西票号也因清廷被推翻而迅速地衰败了。随着一家家票号的倒闭,晋商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平遥的西大街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当年的商业建筑。那些精雅的屋宇,森然的高墙虽然已现苍老但风骨犹在。这里每个门庭前面都存留着车辙的痕迹,在几百年前,无数车马载着金钱和商机,载着山西商人的荣誉与骄傲从全国各地驶来。这些深深的车辙,曾经支撑着大半个中国南来北往的经济血脉。

五百年祖训:诚信不欺,利以义制

在祁县乔家堡村的正中,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这就是乔家大院。一进门,一条气势恢宏的甬道便把整个住宅划分成了许多独立的院落。大院三面临街,布局严谨,院中有园,园内有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这座院落没有江南园林的温婉与娴雅,宅院的飞檐与威武的石狮无不透露出开阔不羁,自由驰骋的大气与豪迈。

这种气势,像极了几百年前掌控着中国资金积累与财富滚动的巨商的风采,那种淡定与从容,那种沉着与大气,穿越时空,从祁县、太谷、平遥的座座深宅大院里穿透出来,在逐渐斑驳的影壁上映照出晋商往日的辉煌。

乔家大院中游人络绎不绝,而大院的高墙之外,无数家招牌上写着“乔家”二字的店铺鳞次栉比。游人穿梭其中,受前人荫庇的小店老板们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这座大宅和这里的历代主人的故事。

乔家的第三代主人乔致庸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乔家经营复字号的祖训是“信,义,利”,乔致庸将其解释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所以他一生秉持“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经商理念,将乔家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关于乔家的诚信经营,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胡麻油事件”。

“复盛公”字号是乔家最早开设在包头的商号,之后又增设了“复盛全”、“复盛西”等多处,左右着包头整个市场,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当时,复盛西号经营粮油,凭借质量与分量的保证在包头城里站稳了脚步,包头城里的百姓大多都到这里购买粮油。

一次,复盛油坊往山西运送一批胡麻油,为了谋取利益,经手的伙计在油中掺假。掌柜的发现之后勃然大怒,而此时油已经被送到了山西的分号。东家乔致庸常常告诫掌柜和伙计们,信誉连着财路,信誉没了,财路也就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掌柜的将伙计训斥一番,来不及请示乔致庸便差人火速赶往山西,命分号的伙计倒掉整批掺假的胡麻油,重新换了货真价实的胡麻油。这场风波令乔家商号蒙受了很大损失,但乔致庸不仅没有责怪擅作主张的复盛西号掌柜,反而重重奖赏了他。

当众倒掉掺假油的举动为乔家字号赢得了诚信不欺的美名,也为乔家吸引了更多的商户。

讲究信誉,不仅是乔家的传统,更是晋商的传统。从古至今商人的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赚取利润,但如果过分重利而忽视了道义,无疑是饮鸩止渴,不仅不能维持其经营活动,甚至会因丧失信誉而将百年字号毁于一旦。

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当乔致庸带领商队从恰克图返回山西途经蒙古草原时,当地的牧民看中了他的布匹,但他们并没有银两,所以他们自己提出用一匹马或者几头羊来交换乔致庸的一尺布。对于利润为目标的商人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乔致庸却耐心地向牧民们作出解释,并坚持按照市价公平交易。

正是靠着诚信经营,乔致庸成就了祁县乔家的百年辉煌,也同样是依靠诚信经营,山西的商人们成就了“纵横天下五百年,跨越欧亚九万里”的晋商传奇。

在历史上,草原上上的牧民只要看到刻印着“三玉川”、“长裕川”字样的砖茶,就会毫无犹豫地购买,因为这些烙刻着晋商印记的商品能够让他们放心,晋商的诚信名满天下,他们深知经商之道在于诚信,商家必须重视信用,才能赢得顾客,而诸如缺斤短两一般的坑蒙拐骗伎俩不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晋商们推崇以义制利。对于商人来说,利虽然是第一位的,但绝不是全部。

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平遥小城里,完整的古城和古朴的街道都令游人连连忘返,但是令人难忘的是斑驳的砖瓦、廊柱之间浓郁的商业气息。那些老式的店铺一家叠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游人透过它们看不到原汁原味的明清时期的繁华景象,但只要与商家细细攀谈之后就会发现,他们恪守诚信,童叟无欺的古风正悄然延续着从未熄灭的晋商薪火。

在中国明清两代,在晋商纵横天下的500年中,“诚信”是晋商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其发展和兴盛的根脉。随着传统晋商的逐渐沉寂,晋商文化与精神似乎逐渐成为了丰碑式的大院供人瞻仰。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直至今日,诚实信义、敢闯天下的晋商特质仍然渗透在山西人的血液中,打造了“海鑫现象”的新晋商代表李海仓,以稚嫩双肩挑起家族重担的李兆会,危难时刻接管海南航空的陈峰,以“闪电计划”奇袭Google的百度总裁李彦宏……他们都以自己的作为诠释着新晋商的风采。

【商海智慧】

百度“七剑客”:打造强有力的钢铁团队

李彦宏喜欢用“众里寻他千百度”来介绍自己的公司。

他曾经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因为有其他六个伙伴,才开创了百度帝国。

他商业上的对手很多,说哪个,都绕不过Google。

为了对抗这个国际巨头,他专门策划了一次“闪电计划”。

而计划的主要实施者,就是他的团队。

对于李彦宏来说,北大资源宾馆1414和1417两个房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度的首次员工大会就在那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是被称为百度“七剑客”的七位创始人。他们是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和崔珊珊。会上,这帮做学问、学技术出身的人没有浪费时间,谈话的主题直接就奔搜索引擎的研发而去。谈完之后,每个人心中都已对不久之后将要面对的事业有了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