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26014700000049

第49章 稳重川商:温而不辣的实用主义者(1)

【商圈性格】

天府之国,不温不火

一直以来,四川素有中国的“聚宝盆”、“天府之国”等美誉,四面环山,草木丰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占尽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经济文化,都在全国首屈一指。尽管古代的川蜀之地远离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封闭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让它远离王朝更替的战争烦恼,形成了安逸的、富有特殊风土民情的生存环境,其商业环境自然也具有着相同的特点。

然而,可能恰是因为地灵人杰,古川蜀孕育了大批文人骚客,却因“偏安”一优势,反而未能培育出闻名各地的大商人,所以想当然尔,川商的历史远不如传统老商帮那样悠久。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可,川商帮的时代是由卢作孚和胡子昂开启的,他二人皆是20世纪上半叶显赫的重庆大亨,而那时的重庆,也频出商业奇才。

重庆之所以成为川商圈的中心,是因为当时的巴蜀地区经济并不特别发达,仅是重庆还算是商业集中的地区,这仰赖于其水陆两运之便,令其成了中国西南的枢纽。不过令人感到诧异的是,重庆人始终不承认他们是四川人,只认为自己是巴蜀人。但是生于四川盆地之中,既为巴蜀子民,他们也就只能屈于川商之列。

白手起家的卢作孚,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内陆民营航运公司——民生公司的创办者。青年时代的卢作孚曾提出教育救国,后来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于是到处筹款办轮船航运业,希望以此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民生的客船一向本着“一切为了顾客”的目的,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后来卢作孚甚至将航运生意做到了上海、香港、台湾,还建立了“太平洋轮船公司”,航线涉及东亚和东南亚。然而,航运仅是卢作孚的基业,他还兴办了各种公益产业和民生工厂。

与卢作孚同样鼎鼎大名的胡子昂也是一代商业巨子。从最初热衷参加五四运动的社会活动家到后来的中国兴业公司的老板。胡子昂同卢作孚一样,也是满怀实业救国的目的。他的实业涉猎钢铁、电力、水泥、矿产等重工业,还搞农场、自来水公司,同样兴办建筑类工厂、投资银行业。

当年的重庆迅速成为西南地区盐、钱、匹、纱的生产销售中心,以重庆商人为主体的川商圈终于浮出水面。除了卢、胡二人外,专做进出口生意的“德厚荣”刘继陶父子,金融大亨康心如、康心远一家,“猪鬃大王”古耕虞,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川商。不温不火、安逸自在的四川商圈,终于也打出几记响炮。

自古至今千余年,外人皆认为巴蜀川人生活条件优渥,所以偏于安逸,而事实上巴蜀人一样吃苦耐劳,无论面对多大困难也敢拼敢打、百折不挠,卢、胡二人一生不遗余力地兴办实业,就足矣证明巴蜀人的做事业的决心和能力。此外,四川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端从其民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话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简朴。

或许可以这样说,四川人真正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凡事既讲利,又重视社会效应。******曾引用的“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就是出于四川的俚语,足以概括四川人务实的性格。

古代的四川巴蜀地区,未能出现响当当的商业风云人物,或许的确跟其地形有关,但是考虑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因素,外人进不去,巴蜀人也不易走出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四处走货做生意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看来,川商圈未能早一步孕育而出倒是情有可原。所以,当重庆发展起来,相继成都等地的交通便利之后,川商一跃而起,也就叫人见怪不怪了。

温而不辣,诚恳和气慢生财

自从1952年卢作孚不幸去世之后,全国工商界公私合营,人们深感叹名声大噪一时的川商圈衰落了。不过,上个世纪80年代既然是诸多商圈复苏的契机,也一样是四川民营企业全面复苏的机遇。不管是谁先尝的四川民营企业头啖汤,但是几年之间,四川各行各业的民企突然腾跃出世。

新川商中最辉煌的莫过于涉猎农业、金融、房地产、能源等行业的新希望集团老总刘永好;餐饮业的“火锅皇后”何永智;“天下第一火锅”的李德建;五粮液集团的王国春;当当网的创办者俞渝;长虹集团的倪润峰等。

这些川商们大多有着川人实在、坦荡的性格,不耍小聪明,笃信诚实,深信“民无信不立”。其实,重信用、讲信义,一直以来是川商们共同信奉的经营准则。卢作孚在世时,其航运公司的服务质量勘正一绝;胡子昂在经营华西兴业公司的时候,所承建的工厂、房屋以质量见称,价格合理。

众所周知,四川的餐饮业之发达,一直以来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试想如果搞餐饮的商人为了利益而降低了食品质量,将会有数不清的人受到伤害。据统计,四川的餐饮假冒伪劣产品的比例居于全国最后几位,由此可以看出,川商极少做损人利己的买卖。也许,正是朴实、坦荡的民风令川商养成了重质重量的经营理念。

四川人以诚待人,自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真心相交,对于不实在的人,他们一般都不去接触。在面对争端时,四川人也很少争强好胜,大多相信以和为贵、安居乐业的道理。曾经有杂质评价过各地人的性格,以四川人最为温和,乐当和事老。这类性格使得川商一般不争抢好胜、迎风直上,搞商业大战或是广告大战,川商们宁可稳扎稳打,随市场变化而改变经营策略,保守性经营。

例如长虹电器的经营策略,便是以追着时代走,能赚则赚,赚不到就尽快出清产品,不做囤积居奇的买卖,以保证资金周转顺畅。1989年,国家开始征收彩电消费税,导致彩电知晓。仅仅半年的时间,长虹就积压了20多万台彩电。董事长倪润峰立刻决定长虹彩电大幅降价,让利促销。50天后,国家取消了彩电消费税,市场才慢慢复苏,但是长虹的彩电早已经销售一空,占压资金尽数收回,再次投入生产新产品当中。

如果倪润峰坚持电视不降价,长虹的周转资金被占压时间将成为不可知的因素。此时一旦国家的彩电消费税短时间内不取消,长虹很可能会面临长期资金周转不灵的局面。幸而倪润峰对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前瞻性把握,让长虹转危为安,及时收回成本。

川商做生意的保守,宁做老实人、赚劳动钱,也不肯冒风险。这种经商准则好是好,虽然不赔,但是也没办法越做越大。与其他商帮的商人相比,川商很显然少了开拓意识,所以才有人说川商属于“防守型”,难见大商人的气魄。但是人们必须要承认,纵观各商帮,川商的稳的确有其难能可贵之处。

【商海智慧】

尹明善:“爬坡”爬出的亿万富翁

世界上有很多事无法想象,一个从小受苦受难,12岁和母亲被逼上荒山茅屋,又经历20年劳教生活的人,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是继续承受苦难还是渐渐柳暗花明?

想知道这样的人生,就要读一读尹明善的故事。这个睿智、坚韧的重庆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

越过苦难,才有艳阳天。

有人说,在重庆生活,身体上要有一股坚韧的秉性。重庆靠近四川盆地,山地众多,交通不发达。早些年,生活在那里的人,出一次门,就像爬一次坡。三峡岸边的纤夫,山林深处的负重者,都是这一生活场景的鲜活写照。

已过花甲的尹明善,过往的人生就是一段段的负重和爬坡。他的成绩,一定程度是扛出来的。

因为“出身”不好,这个小地主家的孩子,在自己12岁的时候连同50岁的小脚母亲,被赶到了荒山上的一间茅屋里,仅凭一小块田地生活。天生瘦弱的尹明善和年老的母亲怎能种的了地,他决定通过做生意养活母亲。

尹明善先从一个好心人那里借了5毛钱,到城里批发成针,再回村挨家挨户的卖。5毛钱的针一天能卖一块多。挣的钱除了买米,就是存起来。几个月后,尹明善就赚到了好几块钱,孝顺的他全给了母亲。

正当他觉得生活有了出路的时候,他因为“不当”言论被打成“反革命”,发配劳改,之后,便是20多年的“牛鬼蛇神”岁月。学业终止,朋友离弃,天仿佛塌了下来。但凡一个经历这种岁月的人,精神脆弱者,便很容易垮掉。而尹明善却看了二十多年的书,无形中,给他以后的生活埋下伏笔。

转机出现在1979年。有一天,一位官员走到他跟前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他被平反了,那一年,尹明善四十一岁。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把自己生命中的二十年荒废在政治运动中,重获自由时又已是不惑之年,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

但当时的尹明善却想:姜子牙八十一岁出山,我今年四十一岁,一切都还不晚。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的确得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尹明善身上,当他吃了近半辈的苦后,秉性和意志也得到了磨练。当他功成名就后,他常常会想,“我已经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受了这么多年的罪,还有什么不能去忍,不能去受呢?”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尹明善才更敢于去尝试,去突破,坚韧的个性在他日后的商业征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获得平反后,尹明善先是做大学教师,又做出版社编辑。47岁的时候觉得应该再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就扔掉了“铁饭碗“,独自创业:创建了重庆长江书刊公司。并编辑发行了《中学生一角钱丛书》,该丛书共发行一千多万册,尹明善一下就赚了几十万。从此,他在重庆书业声名鹊起。

就在大家觉得尹明善会在书业做出一番名堂的时候,他却“见好就收”,退出了图书行业。所有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尹明善却说,从1985年底创建图书公司,他只用了四年就成为重庆最大的民营二渠道书商,他觉得太容易了,这反而让他有些不安。

尹明善当时就说,书业已经一眼见底,注定是做不大的行业。所以,在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就选择主动撤退,而让尹明善成为亿万富翁的,果真是退出书业后选择的另一领域。

在十多年前,赚到第一桶金就转投他行的并不多见。而尹明善在决心已下的情况下,竟可以将还没销售完的整整一仓库书拉到废品收购店卖掉。做事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他的退出书业也让我们看到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拿得起放得下,进退间从容应对。

试想一下,几十年前,赚得几十万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而敢于放弃这个金饭碗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尹明善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一是因为他确实将这个行业看透,再做下去也没有多大价值,二是因为他已经经过了那么些年苦难的磨练,失去什么也不会给他带去太大的痛苦,他似乎把这辈子的苦吃尽了。所以他才能敢于放弃,主动寻求新的出路。

主动放弃和被动放弃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因为是主动的,所以更能看清自己的优势,利用尽可能多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而被动放弃的人,会在最初丧失选择的主动权,听任别人的安排,等到再想放弃的时候,或许已经身不由己。

尹明善的放弃,可以理解成他给自己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由可能就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尹明善怎么会怕挑战呢?生命中的苦难都已被他战胜了,他已经不怕什么了。

55岁那年,尹明善一个开校办摩托车厂的朋友跟他抱怨,他每月需要几百台发动机,但重庆本地的两大摩托厂商却不卖给他们这些小厂家,他就只能去河南买。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蛰伏在家许久的尹明善敏锐的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但当时的重庆摩托车界已有嘉陵、建设两支老虎,似乎已无任何市场可言。更为关键的是,嘉陵和建设已经是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实力雄厚,尹明善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只小蚂蚁,想重视都重视不起来。但尹明善觉得,朋友的话给了他启示,虽然困难重重,他还是决定试试,摩托车发动机就是突破口。

于是,尹明善就在1992年的时候注册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启动资金就是第一次创业获得的20万。

最开始,没有几个人相信尹明善的这次创业能够成功,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能做什么呢?但吃了近乎半辈子苦的尹明善知道,说的再多也没用,说的多,不如做一做。他就用务实的行动打消着别人的疑虑。

因为是想组装发动机再卖出去,就需要发动机零件。经过调研发现,买来零部件的成本是1400元,卖出时竟高达1998元,利润丰厚。他就让手底下的人到当时重庆摩托界两虎之一的建设去买。为了防止被他们发现,尹明善就分散着买零部件,并不一次买齐。

发动机的销量异常火爆,有时外地订货的厂商要提前几个月预定,尹明善这个刚刚入行不久的“新人”就很快成了重庆摩托车界的强人。而为了防止建设发现自己买他们的零件组装发动机而给自己“断粮”,在进入此行业之初,他就积极联系配套厂。几个月后,若干个关键的零部件就被开发出来,这也解了尹明善的后顾之忧。到2001年,尹明善的重庆力帆集团已经实现销售收入38.5亿,超过嘉陵和建设成为重庆摩托车业的领军者。

尹明善成功了,他又一次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用实际行动让那些人闭上了嘴巴。他这次的成功,也是在夹缝中取得的突破,两支拦路虎并没拦住他的去路。这个将近半百才开始创业的人,让所有人知道了什么叫坚毅、执着、雄心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