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26014700000008

第8章 冒险闽商:商者无域,敢为天下先(1)

【商圈性格】

驾舟驭船,闽在海中

美洲人一向以祖先跨洋越海、开疆拓土的“牛仔精神”为奋斗号角,欧洲人从来都不掩饰自己之所以能实现欧洲工商业的勃兴依靠的是“海盗文化”,两大洲经济文化的繁荣似乎都离不开环绕它们的那片蓝色海洋。与之相仿,地处祖国东南一隅,被长三角和珠三角挤压在中间的福建三面环山,贫瘠的土地使古代的福建人吃尽了苦头,而东面巨浪滚滚的大海孕育了闽人的蓝色文明。

有人说,福建人之所以被称为闽人,是因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这说明了古代闽人生存环境之艰难,因此出海从商就成为了闽人生存的第一选择。

另一种说法是古代福建人非常崇拜蛇,经常把蛇供养在家中,当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地名时,就造出了“闽”字,即把蛇养在家里的意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闽,东南越,蛇种。”也就是说闽人的氏族图腾为蛇。

或许当这条小虫屈居于门下的时候它确实只是一条蛇,然而一旦它冲出家门,东进入海,就能成为一条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的龙。因此,“闽”字实际上正代表了福建人,尤其是福建商人的成功历程:走出家门,向外寻找财富,才能化身为龙。

背井离乡谋求发展是福建人的传统与习惯,这一点正像一生流浪,四处迁徙的吉普赛人,他们一直在漂泊,但却富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福建人通常不爱说话,也不善言谈,他们不愿意把精力耗费在滔滔不绝的漫谈之中,因此显得更为务实。对于福建人来说,沉默是金,实干是真。所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环境如何险恶,他们都能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繁衍、发展。如今,福建籍的华侨、华人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约有上千万人,与福建有渊源的海外华人,比国内的福建人还要多,福建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这不得不归因于他们敢于漂泊,勇于冒险的天性。

环山临海的地理环境赋予福建人山的坚韧与海的奔放,所以,他们注定是一群不安分的人。在福建人驾船驭舟、走南闯北的历史中,最辉煌的莫过于明末清初郑芝龙父子麾下最大的军事、海商集团。

郑芝龙虽然不像他的儿子郑成功一样声名显赫,但在17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他却是一位威震四方的海上霸主。郑芝龙是福建南安石井人,少年时期他便不想如井底之蛙困守家乡,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弟跋山涉水投奔了舅父。他的舅父黄程经商,常年往来于海上从事海外贸易。郑芝龙从这里起步,协助舅父开始从商。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郑芝龙在商业角逐中很快崭露头角。不久之后他投身于海商李旦门下。依靠庞大的势力和雄厚的资本,郑芝龙带领李旦的船队漂洋过海,扩展贸易地盘,李旦欣赏郑芝龙的能力,便让他到越南去做生意,并提供给他一部分资金和船只。从此,郑芝龙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贸易,并逐渐成为海上巨贾。最终,郑芝龙利用泉州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他也拥有了一支集战斗力与商业活动能力于一身的庞大船队。郑芝龙的船队航行于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从郑芝龙时代开始,有人便称闽商是中国商帮中的典型“海盗帮”,闽人外出经商,一般都要漂洋过海,所以又有“闽在海中”的说法。宽广辽阔的海洋中孕育中无穷的商机,更潜藏着难以预测的危险,长期置身******的惊涛骇浪之中,闽人养成了处变不惊、镇定从容、挫而弥坚的性格。

历史上福建人大多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内地迁徙而来的,在西汉时期福建全省的在籍人口大约只有4万人。来自各地移民身上带着漂泊的记忆,使闽籍的后代天生就有一种奔走四方的理想,他们生来就不愿意在家乡的一方土地上坐吃等死,那茫茫的大海对他们而言充满无穷的诱惑。

此外,重农抑商的传统对岭南地区的束缚力很小,所以天生热爱冒险的秉性使他们相信“商中自有黄金屋,商中自有颜如玉”。一代又一代福建人就这样拜别了父母,辞别了妻儿,或独自上路,或三两偕行,向着暗流汹涌的大海出发了。

“借”出财富滚雪球

如果有几个想经商的人同时中了彩票,每个人都得到了10万元,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到银行存上5万元,然后用剩下的5万元创业;少数几个人会将10万元全部作为启动资金;但还有一个人,他一定会再想办法再借10万元,并全部用于投资,这个人就是福建人。

闽商大多是白手起家,所以创业初期,很多人都经历了资金匮乏、消息闭塞的困难。而他们解决这些难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借钱、借势、借名,凡是对发展有利的因素,都会被精明的闽商借用。

经商当老板是福建人的理想,在泉州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想当老板不算好男人。所以,经商创业是福建人择业的首选,他们不喜欢做守财奴,也不喜欢存款。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把所有的积蓄投向市场,让资金如滚雪球一般越聚越多。即使在他人看来时机并不成熟,如资金不足,契机不对,福建人也不会就此退却,他们一定会想办法为自己创造机会,借用一切有利因素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

曾经的新加坡首富,闽裔华商邱德拔正是依靠借来的资本白手起家的。邱德拔祖籍福建厦门,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闽商,敢打敢拼,精明能干,当时还是多家福建银行的股东。1917年邱德拔出生于新加坡,受到父亲经商思想的影响,他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16年后,少年老成的邱德拔便进入了父亲参与创办的华侨银行。他在华侨银行工作了十几年,因为办事稳重,工作勤恳而深得老板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熟悉路况银行经营运作的规律和模式。1959年,已经当上银行副总经理的邱德拔由于自身缺少资金而无法进入董事会。长期以来,邱德拔一直有一种寄人篱下,为他人做嫁衣的漂泊感,进入董事会受挫的事件促使他终于下定决心辞职,他要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银行。

然而,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缺乏资金,邱德拔再一次因为“钱”的问题大伤脑筋,但是他很快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邱德拔找到了一位朋友,邀请他出资合伙开办银行。开办银行的启动自己是庞大的,所以邱德拔最初非常忐忑,但他又相信朋友一定会答应,因为对双方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提案。朋友拥有资金,而邱德拔有开办与管理银行的经验、能力与客户关系,邱德拔的资本对那些有钱而没有门路的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果然,朋友考虑之后很快便给了邱德拔“同意合作”的答复。

很多人都畏惧向朋友借钱,对一名商人来说向他人借钱更加困难,一来是因为财富资本是每名商人在商场中站稳脚跟的基石,借给他人就意味着给自己增加了风险,二来则是面子与荣誉问题。但闽商却很少顾虑这些,他们从来都不会忌讳谈论自己曾经拉板儿车、卖花生米、摆地摊的草根身世,并且他们总是有十足的信心能够让对方相信为自己投资是一种双赢合作,而不会形成竞争。所以,1960年,邱德拔与朋友合资1000万林吉特(100林吉特约合26.31美元)在吉隆坡开设了马来西亚银行。假如当初他不肯向朋友借钱,那么就很难有之后的辉煌成就。至1966年,马来西亚银行旗下拥有108家分行,成为当地著名的大银行。

闽人不仅善于借钱,还善于借名借势。名,就是品牌,就是价值;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名与势蓄积起来如百米之高的瀑布,奔流而下就能创造出惊人的力量。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对商人而言,这个“支点”就是“外力”,福建石狮人将这个“外力”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他们天生就爱做生意,所以人们常说“石狮人什么都不怕,就怕不让做生意。”作为著名侨乡、对台窗口,石狮人擅长打“侨”牌,充分借助海外关系,将这座小城发展为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

巍峨高耸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当年海上导航的标志,无数石狮人曾经离开这里,走南闯北将石狮的关系网铺到了世界各地。现在的石狮人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所以这些海外华侨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世界上最新款的服装带回或者邮寄给他们。据说,当一款潮流服装出现在巴黎或者纽约之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大街上就会出现同样的款式,而在香港出现一周之后,大陆的“潮人”们就可以到石狮淘宝。

“华侨”是石狮最有价值开发的资源,也是石狮人将服装事业推向巅峰的重要跳板。他们通过借用华侨的优势打通了小镇商业的任督二脉。

很多白手起家的闽商就像邱德拔与石狮人一样,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才干,依靠借来的钱与势在的各地商战中横刀立马,闯出了自己的天下。闽商相信:借船出海,就能突破资金瓶颈的桎梏;长袖善舞,良好的沟通策略能够打通闭塞的消息渠道;他山之石,也能成为自己财富帝国的一块地基。

市场变化如风起云涌,群雄混战之际市场格局每时每秒都在发生变化,但一名懂得借钱、借势、借名、借才、借智的商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有立足之地。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福建老板的成功可以用‘不怕’两个字概括:没文化不怕,照样能做外贸;没经验不怕,一样搞开发。没有钱也不怕,反正什么都不怕!选了就干,不分析、不考证、不调查也不研究,固执得匪夷所思!两个房间就开公司,一台机床就办企业,没等我们笑完,他们已经成了厂房林立的产业集团。”曾经在央视的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中引起巨大争议的符德坤这样总结闽商的成功经验。

符德坤的总结未必全对,但“不怕”二字却生动地概括出了闽人处变不惊、敢拼敢赢的冒险精神。不满足于成功,也不畏惧于艰险,这是从古至今闽商身上的共性。

其实闽商并不是“不怕”,而是拼搏的动力、冒险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内心的恐惧,所以他们揣着梦想匆匆上路。即使前路陌生而又坎坷,福建商人也会朝前走。尽管有着不可知的三分天注定,但还有七分决定成败的因素掌握在个人手里。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是一首几乎每个福建人都会唱的歌曲,“拼”和“赢”的精神来自他们不服输的个性,“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有人将闽商形容为逐日的夸父,血液中的执著与狠劲使他们愿意付出全部的生命来追求自己的目标,生命不息,拼搏不止。

有一个少年,出生在福建莆田最贫穷的小镇忠门,这是福建沿海一个捕不到鱼、有地种不出东西来的地方。他23岁走出忠门,凭着一股“破釜沉舟”的闯劲,走南闯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营销人,他吃尽苦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立了郭氏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之后,他又进军房地产领域,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

这个人就是郭氏集团总裁郭加迪,他“六句英语闯海外”的经历曾被传为福建商界的一段佳话。1989年,在国内已有所发展的郭加迪得知去东欧可以免签证,于是他带上6000元美金,凭着仅会的六句英语去了匈牙利。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语言又不通的郭加迪在匈牙利做的第一笔生意就让他栽了跟头,由于不知道鞋子的“欧码”跟国内尺码的不同,从上海采购鞋子并准备销往匈牙利的生意让他赔了很大一笔钱。

但是,就凭着一股韧劲和敢于拼搏的精神,郭加迪坚持了下来。之后4年,他的鞋贸生意很快就占领了整个东欧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在莆田老家投资4000万创建了郭氏鞋业有限公司,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Sandic。

郭加迪曾说:“福建人爱拼,首先是敢拼,有点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所以我的许多海外朋友都十分钦佩福建人敢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闯荡。”

这便是闽商性格中最重要的特质,他们敢拼,既不怕山高路远,也不怕人生地疏,更不怕因为追求更辉煌的事业而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他们害怕失败,但不会因为失败而停住脚步,任何险境、任何困境都难不倒他们。

现代闽商不仅将“敢拼”的传统发扬到了极致,而且越来越“会拼”。他们依旧执着于从商致富的理想,不过更多了几分智慧。他们善于从细节中发现商机,遇事懂得权衡变通,讲究宣传策略,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一业。所以,当徽商、晋商的光彩逐渐随着时代的变迁黯淡下来时,闽商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比以前更加活跃。

生活在苍黛绵延的群山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之间的福建人既然无法向群山讨生活,就只能在海上找出路。所以,在海上拼搏了几代的闽商至今仍然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歌曲,虽然“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但他们却执着地像是能穿透高山坚石的细流,拼搏了一辈子,拼搏了几代人,并且将一直拼搏下去。

【商海智慧】

许连捷:晋江商业教父的拼闯胆魄

“我是穷出身,家里一间房子都没有。”——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或许连他本人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一家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的老总。他备称为晋江商圈的“带头大哥”,媒体则喜欢称其为“草根企业家”。他就是许连捷,以“安乐”卫生巾闻名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