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优秀员工要有好心态好方法好素养
26016800000012

第12章 心态决定状态——优秀员工要有好心态(1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塑集团一直是台湾化工行业的先行者。据《天下》杂志报道,台塑集团在1992年的营业额,除了南亚勉强保持1991年的水准外,台塑下降了2.25个百分点,台化下降了1.28个百分点。而且由于石化行业不景气,全世界的PVC粒产量过剩,导致台塑在美国的工厂发生了亏损。除去应对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利情形外,王永庆还必须面对企业文化、环境及企业家庭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挑战。不过,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及纷繁的条件下,王永庆仍然充满信心,而他的秘诀便是不断变革,增强实力。

1984年,台塑集团正式介入资讯电子行业,这无论对台塑,还是对王永庆,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从石化行业到资讯电子业,从产品的特性、经营理念,以及客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王永庆所擅长的石化行业,产品单纯,附加值较低,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追根究底来改善制造、降低成本,并以大规模的生产来形成效应。与之相比,电子行业则是一个产品复杂、附加值较高,必须不断地依赖创新才能取胜的高技术行业,且竞争激烈,充满了变数。

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王永庆充满了信心,他说:“现代工业发展到这个地步,高科技愈来愈重要,尖端工业发展很快,企业家要更用心,消息要更灵通,否则一下就被拖垮了。像我现在这个年纪,面对这种发展,我也是很担心的,真的,不赶上去不行。”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每天新增的企业不知有多少,永远没有所谓的行业第一,唯有保持不断进步,不断增强实力,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同样,许多HR在招聘的时候都比较看重求职者对未来的信心,但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些人是否脚踏实地。换句话说,他们的自信心是否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有独立承担工作的魄力和信心,否则便成了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了。

曾慧燕幼年的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扬镳,移居中国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1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她深知,想要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就得不断地充实自己。因此,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的《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的她不禁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于是,她把自己的简历寄给了《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了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份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为了更好地发展,她选择了先打好基础再说。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维。随着自我能力的不断提高,曾慧燕也对未来的成功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碗”,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她决定前去一试,因为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她已经培养出了一名优秀记者所需的种种素质与能力。面对这么优秀的新人,《中报》的老板也乐得帮她推荐,就这样,曾慧燕转入《香港日报》做了一名正式记者。她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在《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无论是她在《中报》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后来转入《香港日报》,曾慧燕都能充满信心,牢牢地把握机会,就在于她始终在充实自己。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自信跟他的视野成反比,见得越多,越不自信,而跟他的实力成正比,但是如果你的实力足够强大,那视野的影响便会相应减弱。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实力,那么无论你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信心满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呼吁树立信心,最重要的落脚点还是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实力。

信心就是最重要的优势资源

在拿破仑的传记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在马林果战役的前夕,拿破仑坐在营帐里,凝视着面前摊开的一张意大利地图。他把四枚钉子按在地图上,一边挪动钉子,一边思考着。过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地说:“现在一切部署好了,我要在这里抓住他!”

“抓住谁?”身旁的一个军官问道。

“墨拉期,奥地利的老狐狸,他要从******回来,路过都灵,进攻亚历山大。我要渡过波河,在塞尔维亚平原迎着他,就在这儿打败他。”拿破仑的手指向马林果。但是,马林果战役打响后,法军受到敌军强有力的抵抗,只剩招架之力,拿破仑精心筹划的胜利眼看要成为泡影。

在法军即将败退之际,拿破仑手下的将领德撒带着大队骑兵驰过田野,停在拿破仑站着的山坡附近。队伍中有一个小鼓手,他是德撒在巴黎街头收留的流浪儿,在埃及和奥同战役中一直在法军中作战。

当军队站住时,拿破仑朝小鼓手喊道:“击退兵鼓。”这个孩子却没有动。

“小流浪汉,击退兵鼓!”

“小流浪汉,击退兵鼓!”

孩子拿着鼓槌向前走了几步,朗声说道:“啊,大人,我不知道怎么击退兵鼓,德撒从来没有教过我。但是我会击进军鼓,是的,我可以敲进军鼓,敲得让死人都排起队来。我在金字塔敲过它,在泰泊河敲过它,在罗地桥又敲过它。啊,大人,在这里我也敲进军鼓吗?”

拿破仑无可奈何地转向德撒:“我们吃败仗了,现在可怎么办呢?”

“怎么办?打败他们!要赢得胜利还来得及。来,小鼓手,敲进军鼓,像在泰泊河和罗地桥一样敲吧!”

不一会儿,队伍随着德撒的剑光,跟着小鼓手猛烈的鼓声,向奥地利军队横扫而去,他们不惜流血牺牲,把敌人打得一退再退。德撒在敌人的第一排子弹中就倒下了,但是队伍并没有动摇。当炮火消散时,人们看到那小流浪儿走在队伍最前面,笔直地前进,仍旧敲着激昂的进军鼓。他越过死者和伤员,越过营垒和战壕,他的脚步从容不迫,鼓声激昂有力,他以自己勇敢无畏的精神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在强敌或失败面前,许多人像拿破仑一样,想过退却,想着什么时候再卷土重来。但是对手不见得就会轻易地放过你,这一次失败了,可能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的退出都可能是永远的告别。如果我们能够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就有赢得胜利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信心的重要作用便体现出来了。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我们常会感到迷茫,甚至是惶恐,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却忘了,如果没有信心,这一切都将等于零。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心是一名员工、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优势资源。在此优势资源的主导下,我们可以冷静地分析问题、积极地寻找方法、努力地奋战到底。以此姿态去迎战市场,势必无往而不胜。

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各产业领域波动较大,资金链条断裂,融资借贷艰难,付款捉襟见肘,市场空间萎缩。但是在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你却看不到任何萧条的景象。相反,这里机器轰鸣,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营,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各种运输车辆络绎不绝……

原来,面对严峻的局面,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早有准备。他们审时度势,积极应对,狠抓内部管理,压缩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能耗,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以多种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促使企业冲出逆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公司董事长卢一明满怀信心地告诉来访者:“这次金融风暴对我们的企业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机遇,锻炼了广大职工,更锻炼了企业的整个管理层。我相信我们的企业在经历这一次金融风暴的洗礼、锻炼、创新以后,基础会更扎实,实力会更雄厚,管理会更超前,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会更加增强。”

为此,万洋从创新着眼,大力进行生产管理方面的改革,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是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加快技术革新,先后投入200余万元,配备蒸气制冷设备;改进了烟化炉等设备,使得用水、用电量大大下降,节约了10%的焦炭用量;在原料购进方面,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降低原料价位,缓解了原料供应紧张的局面。

二是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从坐等顾客到上门服务,努力开辟新的市场,减少库存。

三是实现了从主导产品赢得利润向副产品寻求利润的转变。现在万洋把利润的增长点着重放在锌、银、硫酸及铜等副产品上来。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万洋公司的生产环节变得更加科学,速度加快了,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管理、销售渠道畅通,产品卖得比以前更好。万洋公司还引进了100多名员工,充实到各个生产车间与工段,以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贵冶金属生产线。

在危机面前,万洋公司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辉煌业绩,而且主动寻找突破口,变危机为良机,在生产规模与生产管理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成为危机中的强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不应畏缩不前,丧失信心。相反,我们应该把信心当成最重要的优势资源来利用,用积极的心态挑战困难,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迎接一切。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克敌制胜,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