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趣说万事万物的起源
26018300000050

第50章 文化宗教(6)

天主教的由来

天主教也叫做“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作“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它是基督教中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的派别。

天主教一词在西文中意指公教,源自希腊文katholikos(即“全世界的”、“普遍的”之意)。中文“天主”一词,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通常认为取自《史记·封禅书》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表述“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和“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的思想,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传统宗教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

知识小链接:新教的产生

15、16世纪,欧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人物不满意教皇的封建统治,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再一次分裂了基督教,出现了路德宗、归正宗、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这些宗派统称新教。

******教的由来

“******”是阿拉伯语,意为“顺从”与“和平”,即顺从安拉的旨意。******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中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时随伯父和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经商,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和国际环境也有所了解。后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并于25岁时同她结婚。穆罕默德自从与赫蒂结婚后,便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他声称自己受安拉的启示,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受命在世上传播******教。穆罕默德顺应历史客观要求,以“安拉唯一”为号召,提出了“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与安宁”等主张,既反映了上层社会的要求,也符合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居民摆脱困境的愿望。

当时阿拉伯半岛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治****,氏族部落各据一方。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进一步尖锐化。在宗教信仰方面,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盛行,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偶像崇拜极为普遍。因此,阿拉伯半岛当时唯一的出路,是打破氏族壁垒,废除多神崇拜,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共同对付外敌,争夺市场,才能缓和社会矛盾。******教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的关头,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建立统一国家的要求而产生的。

知识小链接:清真寺

清真寺,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译,是******举行礼拜、过宗教节日、举办宗教教育、处理宗教及日常事务的中心场所。中国唐宋时期称“堂”、“礼堂”、“礼拜堂”。元代称“寺”。明清以后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古兰经》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因此,凡是清真寺内都没有任何崇拜物。

《古兰经》的由来

《古兰经》是******教最神圣的经典,被认为是“安拉的言语”。传说是安拉通过天使哲布勒伊来降给先知穆罕默德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它是******教信仰及宗教制度的源泉,是******国家立法的根本原则。

《古兰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阐发以信仰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哲理;有关宗教制度和礼仪;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的状况提出改革社会的各项主张,以及为宣传******教而引述的一些古代先知的故事传说等。起初,这些经文由穆罕默德的弟子零散记录在兽皮、树叶、石片上,并加以背诵熟记,并未成册。后经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命令整理、保存,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再次订正,编成“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全经共30卷,114章,6200余节。它的编排,大体长章在前,短章在后。在麦加时期降示的称“麦加篇章”,多以教义为主,占全经的2/3;在麦地那时期降示的称“麦地那篇章”,多以教律及社会变革的主张为主,占全经的1/3。《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又是一部阿拉伯文献。它汇集了古代阿拉伯世界的神话、历史、风俗人情、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7世纪初发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一场社会变革,是阿拉伯文学和语言的典范。

知识小链接:******教葬礼的基本要求

根据《古兰经》规定,******教葬礼有三项基本要求:土葬、从速、从俭。中国******把葬礼习惯概括为清水洗、白布裹、简短殡礼、深土埋葬,即人亡故后,要为亡人冲洗干净,用白布裹尸,举行简短的仪式后,由众******抬送“埋体”进行土葬。简称为洗、穿、站、埋四项副天命。

圣经的由来

圣经的英文Holy Scriptures原指“圣的著作”。

19世纪的学者亨利·罗杰斯在经过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注目的结论:圣经不是一本“人类能写就写的,也不是人类想写就能写的书”。

圣经至今已被译为1829种语言。最先五卷书是摩西在3500年前写的,最后一卷书是使徒约翰在1850年前写的。圣经写好之后照例归祭司保存。在五百年前,当世上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时候,圣经都是人手抄写的,当这些文书变得古旧时,犹太文士们就把它们恭敬地收藏起来,另外用一种可以长期保存的抄本来代替原稿。

知识小链接: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出自《新约》“福音书”。据说耶稣最后和他的门徒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正是犹太人重大的传统节日——逾越节的前夕。那天晚上,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晚餐,席间,门徒们争论谁为首、谁为大的问题。耶稣站起来,束腰倒水,逐个为门徒洗脚。耶稣劝告他们要谦虚,要相亲相爱。之后耶稣用饼和酒代表他的身体和血递给门徒吃,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这是我的身体。又举起杯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并嘱咐他们今后要这样来纪念他。然后,耶稣说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他。门徒听耶稣这样说,彼此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忙问是谁。耶稣说,他蘸一点饼递给谁,谁就是。耶稣蘸饼递给了犹大,对他说,你要做的,快去做吧。犹大就起来出去了。这是耶稣最后一次和他的门徒一起吃饭。随后,他就被犹大出卖,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的由来

十字架,原是古代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词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为“十字架”。

用十字架处死罪犯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行刑时,通常先把罪犯打得体无完肤,然后剥光衣服,把双臂拉直,捆绑或钉在横木上,把两脚捆绑或钉在竖柱上,将受刑者折磨至死。

如此残酷的刑具是怎样演变成为宗教信仰标志的呢?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所述:公元1世纪初,耶稣在各地传教时,遭到犹太教当权者的反对,以“谋反罗马”罪将他逮捕,送到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那里,后便死于这种酷刑下。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画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在基督教教堂内要陈设十字架或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教堂的屋顶要立十字架,圣徒生前要戴十字架,他们死后墓前还要立十字架。

知识小链接:红十字、绿十字、蓝十字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的志愿救济团体,救护战时病伤的军人和百姓,也救济其他灾害的受难者。绿十字是国际通用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志,因为安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蓝十字是国家医疗机构的统一标志,国际上蓝十字会是兽医组织。

祭敖包的由来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汉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像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没有可以指路的标志,行政区划、游牧分界更无以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因而出现了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民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从车上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拜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就这样世代沿袭,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知识小链接:“玛尼杆”和“禄马风旗”

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哪里,就把军旗举到哪里。蒙古人仿效推广,逐渐成为风俗。一直到现在,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骏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虎、龙、凤作为陪衬,这就是“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嘿毛利”,意思是“命运之马”。

弥勒佛的由来

“弥勒”为梵文的译音,意即“慈氏”。据佛经所载,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后降生人间,于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相传,五代时期浙江奉化有一个身躯庞大、袒胸露腹的云游僧,他随身携一布袋,四处化缘,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人称布袋和尚。后来端坐而逝,临终前不断念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万。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世人认为他是弥勒的化身。自然而然就把弥勒与布袋和尚的形象融为一体了。隋唐以来,农民起义多以“弥勒降生”为号召。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出家为僧,后以白莲教为口号起义,夺得天下。相传他做皇帝后,曾诏令所有寺庙都要塑奉大肚弥勒佛像,并在他出家的皇觉寺(安徽凤阳)弥勒殿,悬挂了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亦庄亦谐,别具风格。

知识小链接:“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未来佛,曾蒙释迦牟尼佛亲为授记:当其寿四千尽时(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将下生娑婆世界,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称为“龙华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