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务礼仪一本就够
26021200000003

第3章 商务拜访:由陌生走向熟悉的第一步(2)

如果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则适用于一般场合。如,“汪经理”、“李秘书”等。如果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则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如,“王刚董事长”、“林荫主任”等

2.职称性称呼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用职称性称呼。尤其是在需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情况,更应这么做。

一般的,熟人之间经常仅称技术职称。如“总工程师”;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多用于一般场合。如,“严律师”;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则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李静伟研究员”。

3.学衔性称呼

学衔性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水准的强调。它适用于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熟人之间仅称学衔,例如,“博士”。一般性交往常常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较为正式的场合常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

4.行业性称呼

当我们在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

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警察为“警官”,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当然也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工作外的称呼亲切而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既不可过于随便,又不能太严肃,否则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商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几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称谓的标准。如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都可称为“爸爸”、“妈妈”。亲家之间为表示亲密、不见外,也可按小辈的称呼来称呼对方。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

2.他人的亲属

称呼他人的亲属,一定要敬称,以示尊重。一般可在称呼前加“令”字,如称呼对方的父母亲为“令尊”和“令堂”,称呼对方的儿子和女儿为“令郎”、“令爱”等。对其长辈,也可加“尊”字,如“尊叔”、“尊祖父”等。

3.朋友之间的称呼

如果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或熟人,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你”、“您”,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如“老张”、“小刘”。

4.尊称长者

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氏后加“老”或“公”,如“郭老”、“夏公”,以示尊敬。

涉外交往中的称呼根据对象区别对待

由于世界上各国的文化差异及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称呼往往与国内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商务人士在与国际友人交往时,准确地称呼是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

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称呼商界人士时,多以“女士”或“先生”来称呼对方,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称呼行政职务,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如果对方的职务较高,也可称呼为“阁下”。例如,“总理先生阁下”。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家,却并无“阁下”之称。

3.军界人士

与军界人士交往时,多习惯于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有时只称呼军衔,例如,“将军”等;也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如,“少校先生”;也有的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如,“朱可夫元帅”;如果将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最为正规,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

4.社交界人士

“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适用于一切社交场合。在一些国家称呼妇女时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在不知其婚否的情况下多以“女士”相称。

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5.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陛下”是对国王、王后的称呼;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殿下”通常用来称呼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

6.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

对此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同志”。“同志”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例如,“卡斯特罗同志”、“金正日同志”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志”这一称呼不宜滥用。

7.其他人士的称呼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对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

正式场合的称呼避免有失尊敬

在商务活动中,我们在称呼对方时要尽可能地使用较为正式的称呼,尤其是在较为严肃的场合,更应如此,以示尊重对方。如在公务交往中称呼不当,将有失敬于被称呼者。因此,我们要切记不可犯了下面几类忌称:

1.错误的称呼

有些人在称呼对方时往往是粗心大意、用心不专,结果导致错误地称呼。常见的有误读,由于之间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而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本身就是多音字,很容易被人误读。

2.不适当的称呼

不适当的称呼多是在正式场合使用了不当的称呼。如有人在正式场合,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如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应用于正式场合也不够恰当,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等,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如,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

另外,在国内,“同志”是常用的称呼,但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一名有教养的人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尤其是—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因此,不管是自己为别人起的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

寒暄问候:打破商务往来中的尴尬

寒暄问候多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寒暄问候可以有效地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多结交之意。

寒暄问候得体与否,往往是能否给对方一个良好心理暗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寒暄语的使用应根据环境、条件、对象以及双方见面时的感受来选择和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见面时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没有陌生感就行。寒暄问候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得体,客套话要运用得妥帖、自然、真诚,言必由衷,为彼此的交谈奠定融洽气氛。要避免粗言俗语和过头的恭维话。

寒暄问候还要看对象,对不同的人应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在交际场合,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也不同,寒暄时的口吻、用语、话题也应用的不同。

本章详细介绍有关寒暄问候的相关礼仪,但愿你能从中得到启迪。

问候要亲切

问候是社交中最基本的礼仪,碰上熟人应当问候。如果视而不见,则显得自己妄自尊大。尤其是当我们在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问候对方。若只向对方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问候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问候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问候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候有以下几种:

1.一般性地问候

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词包括“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请多关照”等;

2.问候熟人

跟熟人寒暄,用语可亲切一些,我们可以这样问候,“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好久没见了”等;也可以具体一些,“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等。

3.初次见面的问候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也可以说“久仰”、“幸会”,这样给人感觉文雅一些。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等。

4.社交场合的问候

为了避免误解,在社交场合中最好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以免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引起别人反感的问候。

特殊情况下的问候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意外遇到熟人,此时的问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问候方式。这里就具体场景而给出一些适当地问候语:

1.在路上相遇熟人时,如果对方太匆忙你可以边走边打招呼,但是如果遇到朋友或者很亲密的熟人,最好停下来,身体面朝对方打招呼。当熟人在你的前方,此时不要从身后大声喊对方或者突然从身后拍对方的肩膀,这样不仅会惊吓到对方,也显得自己没有修养。

2.如果是出入会议室,要注意在给客人上茶之后再问候。当你在座位时.上司找你说活,回答问话的时候不要坐在座位上,要站起来。

3.在洗手间或电梯里与人相遇时,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目光接触的一瞬间,眼露微笑,也会使凝重的气氛变得温馨起来。

4.如果是在街上偶遇朋友,不要贸然问候,而要见机行事。如果对方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打扰,那就不要打招呼。如看到往常打扮讲究的女性这次不加修饰地去购物了,或在外面看到了自己公司的人在谈恋爱,在对方还没有注意到自己时,悄悄离开,却也是一种关怀。

5.偶遇不知姓名只是面熟的人。在问过“您好”之后,可以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关于天气方面的话题,还可以称赞对方“您的包真漂亮”、“发型很漂亮”等。

不管是在什么特殊情况下问候都不应过分的问候,同时问候的时候应暂时停止其他动作,双手自然交叉在身体前方,注意不要妨碍其他人。

熟人相见,语言问候要适当

熟人相见,如果不说话只是点点头,就显得不够热情,给人以冷漠的感觉。所以,熟人见面最好要用语言来问候对方。但熟人问候时,语言要适当,切不可过于随便,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或不悦。

熟人相见,问候语应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灵活使用,总的原则是越简单越好。

1.一般性问候

一般熟人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首推“你好”,另外还有“好久没见,近来可好(怎么样)”等。遇到关系较近的朋友,除了问候致意外,还可以问问对方家人的情况,并请他代为问候。如“伯父父母近来好吗?”“你孩子一定很可爱吧,有空带他到我家来玩玩。”

2.问候语要适当

在国内,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在见面时,爱以一些有关胖瘦、服饰的话作为问候语,“小王,几天不见,又胖了”,对方听了心里会不太舒服。“小张,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时髦啊”,对方听了不知是恭维还是讥讽,心里很别扭。

3.不能过于随便

有些问候不适用于熟人间,如“吃了没”,“上哪儿去”等,看似很具体,却因过于随意而失去了美感和问候的效果。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用“你好”来表达见面时的喜悦和礼貌。当然,熟人之间也有一些动作问候,比如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或者一个热烈的拥抱,这种情况一般是关系密切的很久不见的朋友间问候方式。

向辈分高的人鞠躬问候

当我们在与辈分长、地位高、年长者见面时,问候时最好要行一个鞠躬礼,以示尊敬与虔诚。鞠躬问候常用于日本、韩国、朝鲜等多数东方国家。我们在行鞠躬礼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还以鞠躬礼

当别人向你鞠躬,你若不以鞠躬礼相还,是不礼貌的,别人可能会误解你,以为你自认为高人一等,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好意,都会伤害向你鞠躬的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