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曰积气”,即交合适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积蓄精气;
“七曰持盈”,即交合之时要保持精气充盈,做到不伤元气;
“八曰定顷”,即是说交合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防止阳痿。
简单概括,就是平时一定要注意房中气功的锻炼,以蓄养精气,在行房前应充分嬉戏,使双方都产生强烈的****,同房要适可而止,不要恣情纵欲。如果能很好运用这八种做法,就可以避免七种损害的现象,达到性生活的和谐。
【杏林小讲堂】
“七损八益”的理论对日常房事养生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应参照去做,这样才可以收到固护****、经脉通畅、体质神气协调、骨骼充实、肌力强健、关节灵活等保健效果。此外,“七损八益”不仅对防治漏血、阴冷、闭经、月经不调和****炎等妇科疾病有很好疗效,还对防治遗精、早泄、气血衰损、体力耗伤等男性疾病效果显著。
《菜根谭》里的养生怡心之道
《菜根谭》阐述了很多关于养心的箴言,如:“世人为荣利所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呕,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具谢;心静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这些都是在教导人们不要有太强的欲望之心、放下心灵上的包袱,以一颗平常心来调养心志。这种重“心”思想对于人生非常有意义,中医认为“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因此,若要养生,必先养心。
《黄帝内经》亦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人要淡薄名利等欲望,从而达到“虚”“无”境界,得到平和心态,这样才能天人合一,真气流到身体,使精神格守于内,疾病也就无从发生了。它旨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人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贪婪和欲望实属正常,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就会“利欲熏心”,迟早被欲望之火埋葬。因此,若想延年益寿,人必须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正所谓“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要达到这种平和、虚无的心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中医发现,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因性疾病。现代医学还证实,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若长期处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患各种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癌变。可见,良好的情绪非常有助于健康。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宽宏大度,襟怀坦白。任何愤世嫉俗、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等负面情绪,只会令身心处于困顿痛苦之中,对健康都百害而无一利。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宽广,乐观开朗,自然也就延年益寿。
其次,广交朋友,敞开心扉。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甚至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带心情平和后向亲朋、同事倾诉苦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就会慢慢缓解、消失,内心也就豁达、轻松了。
最后,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生活。琴棋书画,花鸟鱼虫,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闲暇之余或紧张的工作之后,从事一些业余爱好或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哪怕是听一场相声逗乐,都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与苦闷。点缀生活的同时,也是在养生保健。
【杏林小讲堂】
《菜根谭》中有言:“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意思是说,天地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实它的气象万千没有一息稍停,这就是静中之动;日月不停地运行、奔驰,而光明永久地存在着,这就是动中之静。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在闲暇时,要有吃紧的想法,忙时要有悠闲的享受,这是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旨在告诉人们,要学会忙中偷闲,储备能量。正如我们在第一篇中所讲过的,一个人必须注意养收、养藏,储存能量,让身体的耗散适度、适量,这样才能让身体处在“阴阳”平衡状态,百病不生。
《浮生六记》中的读书颐养法
清代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提到:“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整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因顿转徙潮惠之间,且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静,其苦为何如耶!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
这段话就是在讲读书颐养之法,大意为:人心即使再有灵性,也不能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只有读书可以使心性得到怡养。无所事事而又不读书的人,就会感到身心无所依托,耳目无所安顿,势必意念颠倒,滋生妄想,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感到快乐。而通过读书就可以知道,比自己不幸的人还有很多。即使像苏东坡先生这样的人,死后遇到高孝,其文章才得以被重视,生前却忧谗畏讥,贬谪流落于潮州、惠州之间,赤脚涉过河水,住室靠近牛栏,又是什么境况?再如白香山没有子女,陆放翁忍饥挨饿,书中都有所记载,他们都是名垂千古之人,为什么也有这种遭遇?真正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对人世间发生的种种不如意事,便可以涣然冰释、心平气和了。如果不读书,就只看到自己的遭遇很苦,由此产生无限怨恨愤怒的情绪,心中焦躁不安,又是什么滋味呢?所以读书是颐养性情要做的第一件事。沈复这段话就是强调了读书可以让人颐养性情,坦然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杏林小讲堂】
《浮生六记》是沈复自传,主要记述了他与妻子陈芸的故事。陈芸为沈复表姐,二人两小无猜,婚后更是情深意笃,夫唱妇随,同行同坐,但他们的这种率真性情却为封建礼法所不容,几度被逐出家门。陈芸去世后,沈复即作《浮生六记》,以托哀思。沈复认为他与妻子陈芸的相爱是应有之义,不该受到指责。但他又是一个胸怀坦荡的奇人,所以并不以为意。
第十卷 名人养生:养生名人多长寿
老子:顺应自然,知足常乐
老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享年160余岁,一说200余岁。不论此说是否属实,但老子的长寿是不可怀疑的。
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有利于健康。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老子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固齿发,利于延年益寿。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他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名利,要清心寡欲,经常保持心态平和,自然可益寿延年,这不能不说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
老子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关于气功养生,老子主张“至虚极,守静笃”,维持清净不乱的态度,保持旺盛的生机。他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老子这种主张集中地表现在他用气功养生的行动中。
传说老子在80多岁时生过一场病,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没有见效。有一天,他拖着病体来到一个山坡上,向长长的一片树林走去,感觉身体越来越轻松,便效法天道的动静结合,试验起天道治病的气功方法来。后来,人们把老子的气功方法称为“练三丹”(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即炼丹祛病。老子自从练气功后,疾病很快痊愈了,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了。
【杏林小讲堂】
唾液的养生保健功用,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古人初创文字时,即以水从舌边为“活”字,意为舌旁之水(唾液)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力。历代医学家、养生家为强调它的重要性,取名“金津”、“玉液”、“琼浆”、“甘露”、“玉醴”、“华池神水”等美称。
《本草纲目》记载:“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李时珍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古代医学家认为“津”系“精”所化,精盈则肾水上升,化为津液,津液再予咽下,能润心,使心火免于过盛,水火相济,阴平阳秘谓之“自饮长生酒”。因此,古人常以吞咽津液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之效。
孔子:修身养性,身心兼养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成就卓著。他活了73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综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长寿之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
实际上,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印证了孔子“仁则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现代心理学也印证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因为心情愉快能增强人的免疫力,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而且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这样的人生病的机会相对较少,寿命自然就能长。
第二,“自强有为”。《易经》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运行不息,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委靡不振,难尽天年。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销蚀。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唯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孔子一生艰苦奋斗,精进不息,青少年时期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后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编纂典籍。在人生的征途上,孔子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
另外,孔子倡导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快乐,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的心情。“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而他认为快乐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因此,当他的弟子问他如何自我评价时,他就说道:“发奋忘时,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抛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孔子长寿,正在于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保证和积极苦干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真积力久”(荀子语)的精神,有着积极进取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故而能谱写出辉煌的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