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100

第100章 杜牧(3)

开篇“落魄”作漂泊解,同时指诗人生活的潦倒失意。他政治失意,便寄情青楼酒肆,放浪形骸。“载酒行”说明诗人日日与酒为伴,看似潇洒实为失意人借酒浇愁。

“楚腰纤细掌中轻”含两个典故:一为楚王喜欢细腰女子。《韩非子·二柄》中记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二为美女赵飞燕身轻如燕。《飞燕外传》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此处用典写楚地的女子貌美且擅歌舞,诗人与她们整日相伴,沉迷酒色,暂借温柔乡来忘掉身外事。但从首句中的“落魄”二字可知,他并没有从失意中解脱。

《杜牧别传》中载“牧在扬州,每夕为狭斜游,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者数年。”诗人回想往当初的生活,有往事如梦的不真实感。 “十年一觉扬州梦”那样的生活已经远去,但又像一觉那么短暂。用“十年”对“一觉”,道出了时间流逝而今如梦初醒。“一觉”亦可见其醒悟。诗人把这段日子称为梦,可见已有悔恨意。他开始对于那段放浪生活进行反省。其次,

尾句中的“薄倖名”指诗人在青楼楚馆中留下了响亮的名声,几乎众人皆知,也证实了“楚腰纤细掌中轻”所言不虚。“赢得”二字可见诗人欢喜中的落寞,青楼得意与政场失意对比,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可在妓馆中消遣度日,无可奈何的心境昭然可见。

此诗既有对往昔放荡生活的悔恨,也有浮生若梦的感叹,还显出了杜牧不拘小节,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往日放浪生活的豪气。

【大师导读】

十年艳游,所赢者只青楼薄幸之句,则其他所输者可想而知。而下满露悔恨之意。

——喻守真

·山行①

远上寒山②石径斜③,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④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 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③ 斜(xiá):为“伸向……”的意思。

④ 坐:因为。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的美丽风光。第一句诗人通过三个形容词再现了山貌:远上的“远”写出了山路的曲折蜿蜒;“寒”点明了此时是深秋时节,也显示出了山体硬、冷的特点:“斜”指山的陡峭、险峻,表明诗人心生畏意,与第二句诗人突然在一片荒凉的景色中看到人间烟火的惊喜形成鲜明对比。

白云缭绕的远处诗人望到一些人家。“白云生处”句有版本作“白云深处”。二者各有其妙,但“生”字更具情景感。它表现出了山的高峻,白云层层叠叠缭绕弥漫,仿佛是流动的画面,充满了动态感。“有人家”三个字淡淡拈出,既自然又贴切,让人联想到远处深山里飘出的袅袅炊烟与鸡鸣狗吠声。同时照应了前文的“石径”二字。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原来就是深山人家日常行经之路,于是,深山便不再荒凉。

第三句“停车坐爱”表明诗人并没有因为路远而着急赶路。“停”字写出了旅途中走走停停的乐趣,与诗题“山行”中的“行”字相映成趣。“坐”意为“因为”。诗人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只是因为傍晚时分的枫叶林在晚霞的照映下流光飞舞,秋山夕照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这时诗人仿佛已经不是一个过客,而是一个归人,完全沉醉于美景之中。其中的“晚”蕴意无穷。它点明时间现在已经是傍晚,同时展现了时间从白天到晚上慢消逝的过程。同时还表明了诗人对枫林美景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的流连之情,也为引出末句的“霜叶红”作铺垫。

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主旨。“红于”指明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艳丽。在一系清冷意象的铺陈后,诗人在这里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枫叶之绚丽。行笔至此,前文所有的景物都虚化成背景,成了枫叶的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将枫林的美丽衬托得更加鲜明。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的内心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末句一反古代诗文中在描写秋天时的萧瑟冷清,用火红的枫叶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充满了热烈生机的秋天,同时也体现出诗人豪迈爽健、积极乐观的感情。其构思新颖,具有启发的意义。

【大师导读】

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

——游国恩

·秋夕①

银烛②秋光冷画屏③,轻罗小扇④扑流萤⑤。

天阶⑥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① 秋夕:秋天的夜晚。

②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③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④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⑤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⑥ 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

【赏析】

这首绝句描绘了一幅深宫怨女夜坐图。语言朴实,流丽清新,用词小巧奇绝,神韵悠远。

在第一句中诗人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银烛”表明时间已经入夜,女主人公点亮了红烛;“秋光”指时节已到秋季;“冷画屏”则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清冷孤寂。其中的“冷”字为整首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向了室外。一个宫女正拿着一把轻巧的扇子一蹦一跳地扑打着飞舞的萤火虫。“扇子”是夏天用于送凉之物。时间已至秋季,宫女拿扇子扑萤彰显了宫女深宫生活的寂寞无聊。

汉代班婕妤失宠后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后,“扇”意象在诗中便用于指代弃妇。本诗中,扇子同样意味着宫女被君王遗弃的命运。

本句中的“流萤”也别有深意。古语有“草木腐,化为萤。”传说萤火虫是荒凉之地的草木腐朽以后所变。那宫女所居之地的萤火虫从侧面反映了深宫里的荒凉孤寂。此时“流”动的不仅仅是萤火虫,还有那宫女不绝如缕,绵绵而来的愁思。

第三句是的“天阶”意为皇宫里的台阶。“凉”包含了台阶阴凉,夜色的荒凉,宫女心境的凄凉,有视觉感也有温度感,可谓一字千金,意蕴无穷。“天阶”与“凉”,将皇宫的繁华与宫女此时荒凉凄冷的环境置于一处,突显了当下的凄清。

最后一句写到,累了的宫女在夜色中坐了下来,望着遥远的牵牛织女星。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尚可以团圆,而宫女却只能独自一人度过凄冷长夜,其孤寂之感便溢出纸面。

诗人用词小而绝,如“冷”、“凉”、“轻”、“小”在避免了重复的同时,丰富了诗的层次感,构成了一幅凄凉的深宫画面。这画面中饱含了宫女失宠的怨,诗人对宫女的同情,同时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失意心绪。

【大师导读】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孙洙《唐诗三百首》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袁行霈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在晚唐旖糜的时代风气下,这样以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流丽清新的小诗已不多见。

本诗开篇以时间切入,点明为“清明时节”。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或扫墓祭拜,或踏青寻幽,或合家欢聚,演变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扫墓祭拜先人的节日。时序变化,又恰逢这样一个节日,诗人难免心生感慨。况且此时诗人离家千里,远在江南,既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也不能祭拜先祖,因此心中抑郁。

时间之后紧接着是气候氛围渲染为“雨纷纷”,天空在清明时节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小雨,这小雨似乎是早春清明应有之天气,但却又为孤苦他乡之人不应遇之天气。主客观碰撞出来的矛盾使诗人的愁苦不言而喻,失意人恰逢失意天,可谓恨事连连,诗人的心情该是如何呢?他用极愁苦凄凉的笔触点出是“欲断魂”,

欲者,将要也,断魂即指心神分离,魂魄似乎就将要离开自己的身体缥缈而去。上句写客观之景,下句抒主观之情,“纷纷”二字可谓是连接上下句之精魂。它既是客观的春雨霏霏,寓情于物,也表现出诗人此时心情的惆怅,游子难归,无人为伴,感情于景,愁思如细雨绵绵难绝。

诗人还在凄苦的环境中决定要为这种心情寻找一个出路——酒。第三、四句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诗歌的语气都显得俏皮起来,其实诗人是问,牧童却是“指”而不答,在高潮之处戛然而止,留白无限。

牧童的“指”而不答犹如一种笑而不语,充满了禅的意境。诗人的问是音乐的流动,牧童的指是画面的静止,动静相和,音画相宜。可以想象随着牧童的“指”,诗人看见了似近忽远之处,被树荫隐匿了一大半扬起的“杏花村”的酒帘子。画面一转凄苦为明丽,与第一句形成显明对比,在画面色彩转明的同时,诗人的心情也随着牧童轻轻扬起的鞭而增添了一丝喜悦。

整首诗暗合了诗歌的“起”、“承”、“转”、“合”之说,“清明”一句是因时而“起”,“路上”一句是感情而“承”,“借问”一句是神来之“转”,“牧童”一句则是戛然而“合”。充满了画面感、镜头感、音乐感和节奏感,白描的手法让它通俗易懂。

有人认为杜牧此诗不够精当,而把诗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岂不知如此一改,却失掉了哀婉跌宕的意境:少了“时节”二字,“清明”的音节就显得单薄而不饱满;不点出“路上”,即少了行人正在赶路的动态感;“借问”二字表达出游子孤苦之感,同时也是普通人之间情谊连接的桥梁,且不可少;“牧童”二字若被抹掉,那明丽轻快之感恐怕也要荡然无存了。此诗可谓不可多得一字,亦不可少缺一字,繁则繁,止则止,绿肥红瘦正相宜矣。

【大师导读】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都 “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所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