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089

第89章 贾岛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仙,也作阆仙,范阳人,初为僧人,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贾岛曾写诗自伤,后蒙韩愈指导,诗文大为精进,遂还俗但屡试不第。文宗时,遭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举迁普州司户,最终病逝于上任途中。其诗作善雕琢,多凄苦,曾自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孤僻,曾被当世人称为“诗囚”或“诗奴”,一生共有370多首诗存世,结集成册,有《长江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

荒园草径、树上宿鸟、月下门庭、野外石桥,无一不是寻常景物,但在贾岛的巧妙连缀下,却有了醇厚的意味。《题李凝幽居》平白直抒,于生活琐事间尽显诗味。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说的是:友人李凝居住的地方十分僻静,少有邻居共住。一条满布杂草的小路一直通向荒芜的园林中。“少邻”、“草径”和“荒园”都预示了李凝处所的偏僻和荒凉,间接指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古名句,意思是: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上,不时发出几声啼叫。一位僧人在月夜里敲击着一扇门扉。这里的“僧”即是诗人自己,当时诗人尚未还俗。“门”则指友人李凝的家门。 “敲”字既是动态的动作,又有惟恐惊扰周围宁静氛围之意。诗人用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呈现了一幅人、景、物俱全的生动画面。

在“敲”字背后还有一则故事。

一天,贾岛骑驴行在街上,忽而灵感袭来,脑中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诗句。细细咂摸之后,他又觉得欠些味道,又想以“敲”字替代“推”字。究竟选何字入诗,这让诗人贾岛非常矛盾,一直踟蹰难定,甚至忘记此时正在街上,结果无意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贾岛被兵士抓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他莽撞闯入仪仗队的原因,贾岛就把前因后果道了出来。韩愈听后非但没有指责他,沉思一番后说道:“作‘敲’字佳矣。”由此,“推敲”之争尘埃落定,贾岛和韩愈也因此契机成为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意为:走过小桥,就能看到野外的明媚景色,清风吹拂,云彩随之飘动。而云彩投射在石头上的影子也在晃动,好似是石头在移动似的。诗人通过细致地观察,发现了云彩、石头和轻风之间微妙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月朗风轻、万物复苏的图景。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是说:现在我暂且先离开吧,但是我还是会回来这里的。我既与李凝约定了,就绝不能做个失约之人。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承诺的坚守。再者,李凝是一位隐士,诗人来此与他订立约定,其间也暗含着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贾岛字斟句酌,用笔精炼,寥寥数句摹画出一幅人景合一的长卷。该诗构思精巧,遣词造句间尽显作者认真钻研的精神,极好地体现了“清真僻苦”的诗风。同时,在走访李凝而不遇的简单故事里,还寄寓着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大师导读】

从他现存诗歌来看,他虽然也流露过一点求仕不遇的苦闷,但只是一点轻微的叹息。其他绝大多数的诗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现实矛盾的影子。

——游国恩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赏析】

贾岛诗素来以“险僻”著称,诚如其本人所说“十年磨一剑”,经过贾岛斟酌后的诗句总在丰富的内涵外透着一股艰涩的味道。平实的语言经他组合,总有清冷之感,这首《暮过山村》同样体现了贾岛诗的这一风格。

这首诗是诗人行进路上的见闻,由远及近,慢慢展开了一卷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的生活画卷。

首句从远景开始,“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诗人自数里外就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声,此处山间极少有人居住。诗人在首联中从听觉开始,先闻其声,后见其况,数里之外就能听见水的声音,可见此处环境非常幽静,甚至如诗人自言,透着一丝“寒”意。水本来是极其普通的意象,可是诗人却说是“寒水”,其中投注着诗人的感情,尤其后面又有“山家少四邻”之句,奠定了全诗的清冷基调。

“怪禽啼旷野”写平旷的野地里时不时传来禽鸟叫声。本身在旷野之中听见动物的啼叫声,就让人有背脊发寒的感觉,可是诗人还不过瘾,偏说此处啼叫的禽是“怪禽”,甚至把时间设置在“落日”之时。夕阳西下,万物沉寂,此时在人烟荒芜之地,听见“怪禽”啼叫,确有“寒”意,故而“恐行人”也就显得自然了。

诗人从“数里”外一路走来,先“闻寒水”,后“少四邻”,进而听见“怪禽啼”,周围一切都“恐行人”。前两联中意象场景的描画,都充分体现了贾岛“幽奇寒僻”的风格。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意思是:初升的月亮还高悬空中,此地平安无事。“边烽”应是报平安的烽火,而这样的烽火没有经过秦地,说明诗人现在所在之地非常安全。这两句在前两联营造的阴森气氛中,添进了一股暖意和一丝人气。

最后,诗人将诗中的温暖意味进一步加强。“萧条桑柘外”写桑柘树萧条地生长在外。桑柘树的出暗示了有人存在,果然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直指“烟火渐相亲”,炊烟袅袅,倍添亲切之感。此句诗中的“渐”字用得极妙,既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渐变状态,也表现出整首诗意境的渐变。从“数里外”的“寒”景步步走近,渐渐有了一缕“烟火”,由寒到暖,自阴森到亲切,其间同样暗含诗人情感的从恐惧到欢欣。

诗人于景物的转换间变幻着情感,弧形的起伏中尽显其“瘦”的写作风格,“寒”到“亲”的开阖间也将情感的变化淋漓再现。整首诗无一字失当,不亏出于“推敲”之圣手。

【大师导读】

不管他是有意或无意逃避现实,他总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他往来的朋友多半是僧徒道士,他的诗境也往往是温习早年那种枯寂的禅房生活。在平常生活里,他也是循着这条熟习的小路,专门探寻那别人不曾注意的阴暗角落。

——游国恩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代表作。它充分体现了贾岛诗歌写作的娴熟技巧。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一问三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中,表现了诗人渴望隐逸、追求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句“松下问童子”是拜访隐者而不得时,对一位松树下的孩童发问。“松下”不仅是对真实景物的描写,而是别有内涵。古人素来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其桀骜孤高、不与世俗同流的品质。诗人在这里选用“松”这一意意象,既符合隐士的生活环境特点,同时也象征这位隐士与世隔绝、不问俗世的高洁品质。

接下来三句是童子的回答,一答“言师采药去”,师父去采药了。诗人将隐者的活动设置为“采药”具有重要意义。采药隐含隐士为他人谋健康,为自己锻炼筋骨的意义,体现了隐士的高洁品性。“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仍是童子答语。他只知道师父在这个山里面,但山中云雾缭绕,师父的具体位置他也不清楚。“云” 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的意象。唐诗多用“白云”意象象征隐士的高洁与自由,因此诗人于此处描写“云深”之景,即是在写景中寄托对隐士高洁的钦慕。而“不知处”更是加强了隐士超脱世俗的形象。

虽然诗歌的主体皆为童子答语,但从统观全诗不难推测诗人的问话:“言师采药去”针对的是诗人“你的师父去哪里”的问题;“只在此山中”说明诗人此前的问题是:你的师傅去哪里采药。最后的“云深不知处”体现诗人此前问童子其师在山中具体何处。

诗人仅用二十字便完整呈现了复杂的问答。他省略了自己的问话,而用童子答语包概了问题,寓问于答,语言精简,体现了诗人的谋篇功力与炼句根底。

全诗是诗人“寻隐士不遇”后与隐士之徒的对话,语言间渗着诗人对自由、随性的隐居生活的渴慕与对隐士的钦佩。因此对诗人而言,“寻隐者不遇”便是一件令人遗憾怅惘的事。诗句简单、内涵丰富,是唐诗中的名作。

【大师导读】

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

——吴逸一《唐诗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