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094

第94章 李贺(2)

【大师导读】

冷翠烛,即是磷火,江南人称为鬼蜡烛。“夕相待”,北宋刻本作“久相待”,也有几个版本跟着用“久”字,这都是过分相信宋刻本之误。夕相待,便有鬼气;久相待,便浅。

——施蛰存

·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②腮。

可怜日暮嫣香③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

① 南园:李贺昌谷住处有南北二园。南园为其读书之处。

② 越女:美女。古代越地多出美女,因西施为越女,故后世以越女泛指美女。

③ 嫣香,娇艳芳香,代指娇艳芳香的花。

【赏析】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举士不成,回到昌谷家乡后的作品。本诗为《南园十三首》第一首,描写李贺昌谷家中的景色。

李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开篇即铺陈景物:“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春暖花开,南园里百花竞相开放。园里鲜花姹紫嫣红,白花开得娇俏,红色花朵格外艳丽,如同越女的面颊。

前两句描绘了生机盎然的花园春景,但在第三句中,李贺一笔荡开写到了百花凋零:“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早上开得再艳丽的花朵,到了日暮时分都纷纷凋落。一阵风吹来,花瓣随风飘零,仿佛一点儿也不眷恋枝头一般。

“可怜”二字表明了诗人从赏花写到惜花,叹花的转折。将全诗的意境由活泼带入了沉郁。末句中的“嫁”字,运用拟人手法,呼应了第二句中的“越女”,抒发了对年华易老的感叹。“不用媒”写花瓣随风飘零,看似毫无阻力实际上是盛时难长久的身不由己,与盛开枝头时的娇艳相比,尽显凄苦。本句诗调婉曲,为全诗注入了辛酸之感。

本诗看似伤春,其实是诗人自悼。他看到百花空娇艳,盛时一过则枯萎凋谢,容颜不再,由此他想自己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年华虚掷,于是倍感惆怅。

【大师导读】

体现在这南园组诗里的诗人心境,比起他往日困踬长安所吟的那些歌行要略显缓和一些,但基调仍不免忧郁感伤。

——陈允吉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

马诗借咏马抒发诗人的心志,这也是唐诗常见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方式。

一、二句描写边疆的景色。“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诗人生活在贞元、元和之际,当时藩镇跋扈,犹以幽州蓟门一带最为肆虐。诗人以“燕山”暗指藩镇祸乱猖獗之地,描绘出一幅边疆战场肃杀之景:绵延不绝的燕山脚下大漠中的沙粒宛如皑皑白雪,一弯似钩明月悬在当空,平添几分萧瑟。悲凉战场,在旁人看来也许只觉寒栗,但在有志之士眼里却是能够施展才能的舞台。“钩”是弯刀的一种,用武器形容弯月,极易使人联想到征战的场面。

三、四句借对马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金属的马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何当”转换句式,以设问的方式引领下文,使诗歌节奏感强烈;“金络脑”指金制或金属制的马络头,马络头是马具的一种,金属制成的更为贵重。为马佩戴“金络脑”表示对马的重用。诗人借描述马渴望被重用的心态,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期盼;“快走”言简意赅的描绘出战马受重用后的兴奋以及矫捷的风姿;“踏清秋”喻指恰逢其时,秋天是马儿肥壮的时节,这个时候驰骋于战场之上,必能有所建树。这三字也体现了李贺用词的新意所在。

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疆场凄凉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最典型的场景作为切入点引出寄兴。表面上,诗人刻画了战马渴求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实际上是以马自喻,抒发了他人对入仕为官,施展才华的渴望。全篇四句音韵和谐,笔调委婉,耐人寻味。

【大师导读】

表现了诗人企盼入仕的雄心,全诗犹言此身倘获知遇,必当一展所长。

——陈允吉

·金铜仙人①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②青龙元年九③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④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⑤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⑥土花⑦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 东关⑧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⑨, 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注释】

① 金铜仙人:汉武帝刘彻听信方士之言,在建章宫造神明台,上有金铜仙人,手托巨盘,承接空中露水。

② 魏明帝:曹睿,曹操的孙子。

③ 青龙九年:亦有本作“青龙八年”。据南朝裴松之考证,这两种说法都不确。魏明帝搬拆金铜仙人的时间是当为景初元年四月,即公元237年。

④ 唐诸王孙:因李贺是唐大郑王李亮的后代,故自称唐诸王孙。

⑤ 刘郎秋风客:指汉武帝刘彻。他写过《秋风辞》,故称。

⑥ 三十六宫:指汉朝长安上林苑的36所离宫别馆,此处泛指长安的宫殿。

⑦ 土花:苔藓。

⑧ 东关:指长安东门外。

⑨ 咸阳道:咸阳故城位于长安西北,是秦国的都城。咸阳道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一诗充分显示了李贺诗作联想丰富,遣词造句精心锤炼的特点,是其代表作之一。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皇帝下诏,欲将汉武帝刘彻建造在汉宫神明台上的金铜仙人迁至洛阳。诗人借此段历史情节以及“金狄或泣”的传说,看似是仙人在倾诉对刘汉王朝衰亡的心痛,实则是诗人在倾诉对唐王朝日渐没落这一现实的担忧。

全诗共十二句,分为三个部分。

前四句以仙人的视角,用简洁的言语描述了汉宫的变迁。昔日威风凛凛的汉武帝早已似落叶被秋风带走般逝去,时间是转瞬即逝。夜里才听到马儿嘶鸣,拂晓时它便已到达天迹。画栏中的桂树繁花盛开,香气袭人,而三十六宫早已荒凉破败,满地青苔。诗人巧妙地运用拟物、夸张、对比的手法,烘托出一种悲凉景致,感叹韶华易逝。

五到八句为第二部分,描写仙人离开汉宫时凄婉的感受。魏官将仙人拆离汉宫运往洛阳。这一去路途遥远,恰逢寒风凛凛的季节,风如枪箭般吹得仙人眼眸发酸。离去时看到那熟悉的明月,回忆往昔,不禁潸然泪下。

最后四句描写出城后,仙人在去往洛阳途中的悲凉感受。咸阳道旁送客的只有枯萎的兰花。兰花的枯萎不仅是由于秋风的摧残,更是情之使然。如若有情之物皆会老去,那亘古不变的苍天若是有情也照样会衰老。在荒凉的月色中,仙人手捧巨盘只身离去,渐行渐远,传入耳中的渭城河水的流淌声越来越小了。尾联营造出绵延不绝的凄凉、孤寂感,把仙人恋恋不舍的悲凉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推断该诗大约作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李贺因病辞官前往洛阳。途中他兴感唐王朝藩镇叛乱不断,边陲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社会实景,再联想自己仕途的坎坷,李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