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096

第96章 徐凝

【作者简介】

徐凝,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初游长安,因其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故不成名。其诗得白居易,元稹赏识。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徐凝诗语言朴质流畅,意境高远。《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忆扬州

萧娘①脸薄难胜泪,桃叶②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③是扬州。

【注释】

① 萧娘:南朝以后,诗中多将男子所恋的女子称为萧娘,女子所恋的男子常称为萧郎。

② 桃叶:代指青楼女子。

③ 无赖:可爱、可喜。

【赏析】

由诗题《忆扬州》来看,徐凝此诗当为怀念扬州之作,然通篇观之,此诗的主旨实为忆扬州故人。

既为“忆”,自然有往日情状的描述。开篇二句便是诗人回忆离别之日回忆。他没有写当时风物,只写到佳人的愁惨:“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扬州少女总是以笑脸迎人,诗人往日所见亦大多是她们无忧无虑的明媚脸庞。这样娇美的脸上,一点哀愁也都藏不住。只要她们的眉梢挂上哪怕一点忧愁,也很容易被人察觉。

诗人在这两句中运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萧娘”对“桃叶”,二者均代称诗人怀念之人;“脸薄”对“眉长”,形容佳人清丽可爱;“难胜泪”对“易觉愁”,极言离别心情惆怅。对仗在诗歌中往往能增加抒情效果,这两句将“难胜泪”与“易觉愁”作对,用“泪”与“愁”重复强调的悲情,由此产生惆怅萦怀,不得片刻疏解之感,情思细腻。

诗人遥忆佳人,抬眼望云见天边明月。那月光还是当年扬州所见之月光,它就像故意引逗思念正浓的诗人一样,令他更添几分愁绪。于是,徐凝生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嗔怪语。正是这两句诗使徐凝这篇《忆扬州》成为千古名篇。

在第一、二两句中,徐凝营造了极愁的氛围。就在这种情绪还可进一步深入时,他的笔锋从“怀人”中转出,不再言愁,曲笔将愁绪寄于明月中。正是这种转折,产生了言有尽而余韵回旋的效果。

“月”在唐诗中多为思念的寄托物,因此,虽然本诗后两句表层含义上不再有“忆”,但实际上却将怀念之情渗与深层含义中。所以,三、四句虽表面上看与一、二句间有断隔,但实际上仍然挂在“怀念”的主线上,并未脱离,不仅如此,其思念情之在实质上要比前二句更强。

在这两句中,“无赖”二字最为出彩。此二字为贬词,但读来却无贬意。联系诗人此时的心境,“无赖”二字实是诗人相思不得解的无奈之语,是情人怨语,由此明月便带上了几分人情味,带上了几分情致。诗人眼中的三分明月竟有二分是照着他记忆中的扬州,因此才显得“无赖”,于是这两句便照应了诗题“忆扬州”。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大胆奇险与精妙。

本诗情思婉转,虽为怀人却托忆城,构思新颖。其扬州月色无赖的创新之举为后世称道。

【大师导读】

《忆扬州》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曰怀地。这是因为诗人把扬州明月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与《忆扬州》标题吻合无间,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

——孙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