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26026700000002

第2章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找借口

找借口是世界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之一,因为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借口去自我安慰,掩饰自己的错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这样,有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咎于外界因素,总是要去找一些敷衍其他人的借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借口越找越多。于是,我们靠着一个又一个借口麻痹自己,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消磨掉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总能够找到充分的借口和理由。一旦找到了借口,无论是否能说服别人,但自己的心里已经获得平静。这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具的能够麻痹自己的精神良药,如那些学习不用功的学生会说:许多人都在玩,我又何必这么紧张呢;那些责任心不强的员工会说:大家都这样工作,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呢;那些生活落魄的人会说:命运之神不倾向自己,我又何必这么努力呢……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借口基因”,在办公室中、在商店里、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运用借口带来便利。有多少人尝到了借口的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陷入了借口的牢笼中。事情还没有开始,各种借口便接踵而至,他们可能不了解:在享受寻找借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推掉了可能降临的机会。

当J先生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不想做作业,就对自己说:“老师布置的功课太多了。”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上的种种难题,他又对自己说:“刚毕业的学生,不懂的地方多着呢。”中年时,和J先生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都已经节节升迁,J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他们不比我聪明多少,只是运气比我好一点罢了。”

在退休的时候,他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时他才蓦然发现,往事不堪回首:“其实有很多机会,我抓住了都可能获得晋升。比如有一次,公司想派我到西部去掌管分公司,但是我因为感到有困难而拒绝了。每当这种绝好的机会到来时,我总是能找到借口来推脱掉。”

一旦找到借口替自己开脱责任后,人的一生自然会享受到种种便利,但最终也会注定其一生碌碌无为。

当我们盘点自己的得失时,对借口的利弊应该有更清楚的认识:从借口那里得到的暂时便利终会换来今后的沉重人生。

不管走到哪里,你都能发现许多才华横溢的失败者。当你和这些失败者交流时,你会发现这些人有借口。要么怪环境不够好,要么怪老板有眼无珠,不识才,总之,牢骚一大堆,积怨满天飞。殊不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借口使他们丢失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自己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使自己在借口中不断退步。

我们看看那些最优秀的人,他们没有为自己找无穷无尽的借口,而是在工作中积极寻找办法,解决难题。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就善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

京瓷公司在创建不久时曾制作过 “水冷复式水管”,这种水管是用来冷却广播机器真空管的。之所以订单发到了京瓷,是因为过去生产这种水管的企业的技术人员走了。

由于京瓷以前只做小型陶瓷产品,而这种水管尺寸太大,使用的是老式陶瓷原料,属陶器一类,并且要在大管中通小冷却管,结构很复杂。

当时京瓷本没有制造这类产品的设备,也未能掌握相关技术。然而由于客户盛情难却,稻盛无意中便把任务应承了下来。既然接受了订单,就绝不可以失信于人,不管怎样都必须给客户一个满意的交代。

为了做好这种水管,京瓷人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比如说,原料虽然与一般陶器一样使用相同的黏土,但是想让如此大的陶器均匀地干燥很困难。一开始,在成形、干燥时,失败了很多次,因干燥不均而发生裂痕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产品的干燥时间过长,稻盛和夫曾尝试在缩短干燥时间上下工夫,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稻盛采用各种方法反复试验,最后想出一招:在尚未完全干燥、处于柔软状态的产品表面裹上布条,然后向布条上吹气,让产品慢慢地、均匀地干燥。

这样,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产品太大,而干燥时间又过于长的话,产品会受自身的重力影响而变形。为防止变形,稻盛又开动脑筋。最后,他决定抱着水管睡觉。

稻盛选在炉窑附近温度适当的地方躺下,把产品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整个晚上都慢慢转动着水管。用这种方法干燥果然奏效,同时还防止了水管变形。

这在旁人看来,这简直是疯狂的、不可思议的。当时的稻盛满脑子想的都是“把产品生产出来”,甚至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正因为如此,稻盛和夫才能做到抱着产品转动了整个晚上。这个工作方法看起来没有多少创意,但如果没有这种不找借口找方法的劲头,稻盛和夫或许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很多人总是用一种恒定的眼光看问题,为自己找些差强人意的借口,最终错失了锻炼自己能力,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一个优秀的人,往往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会有更好的方法。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色彩,有什么样的追求,就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勤勤恳恳地工作,超越平庸,主动进取,唯有摒弃找借口的习惯,才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才会拥有精彩卓越的人生。

不找借口找方法:企业呼唤这样的人才

企业为什么聘用你?恐怕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任何公司都是以创造利润为运营的目标,以业绩作为评价的导向的,无论是像微软这样的跨国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小公司,都是如此。因为只有持续的赢利,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个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往往也决定了一个人在公司内的发展晋升道路。

在企业里,最受老板欢迎的永远是那些不找借口找方法,积极工作,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员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为企业创造价值,证明自己是公司珍贵的资产,证明自己可以帮助公司赚钱。靠什么为自己的公司创造价值?靠的是不找借口,而是找方法的行动力。

我们对于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总是能找出千万个借口来推脱。有些人总是喜欢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或者把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怪罪到别人身上。 其实,当你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时,在做之前你就已经想好了借口。这样你会认为,能够完成当然是好事了,不能做好也有理由开脱。

休斯·查姆斯在担任国家收银机公司销售经理期间,曾面临过最为尴尬的情况,公司的销售量一直在下跌。到后来,情况极为严重,销售部门不得不召集全体销售员开一次大会,全美各地的销售员皆被召去参加这次会议。查姆斯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他请最优秀的几位销售员站起来,要他们说明销售量为何会下跌。这些推销员在被唤到名字后,一一站起来,每个人都有一段最令人震惊的悲惨故事要向大家倾诉:经济不景气、资金缺少、人们都希望等到总统大选揭晓之后再买东西,等等。每个销售员都在列举使自己无法达到平常销售配额的种种困难情况,会场弥漫着一股悲壮的气氛。

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些销售员的理由的确是没有错的。但是,很显然,公司安排销售员这个职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他们对困难的长篇累牍的分析。如果有些事情必须由你来完成,你就没必要准备各种借口而浪费时间,除非你想离开那个岗位。

当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为自己推脱责任时,结果已经注定。在解决问题之前,不要着急为自己寻找借口,而应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当我们想做成事情时,一定能找到方法。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休斯·查姆斯是如何做的:

当销售员们还在阐述各种困难时,查姆斯先生说道:“停,请大家暂停十分钟,让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然后,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小工友把他的擦鞋工具箱拿来,并要求这名工友把他的皮鞋擦亮。在场的销售员都惊呆了。那位小工友先擦亮他的第一只鞋子,然后又擦另一只鞋子,表现出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亮之后,查姆斯先生给了小工友钱,然后说道:

“我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看看这个小工友。他拥有在我们整个工厂及办公室内擦鞋的特权。他的前任男孩,年纪比他大得多,尽管公司每周补贴他五元的薪水,而且工厂里有数千名员工,但他仍然无法从这个公司赚取足以维持他的生活的费用。

“这位小男孩不仅可以不需要公司补贴薪水就赚到相当不错的收入,每周还可以存下一点钱来,而他和他的前任的工作环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厂内,工作的对象也完全相同。

“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那个前任男孩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谁的错?是他的错还是顾客的错?”

那些推销员回答说:

“当然了,是那个男孩的错。”

“正是如此。”查姆斯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推销收银机和一年前的情况完全相同:同样的地区,同样的对象以及同样的商业条件。但是,你们的销售成绩却比不上一年差。这是谁的错?是你们的错,还是顾客的错?”

推销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我们的错!”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成功了。

在解决问题之前,不要抱怨问题、不要回避困难。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它有多么的艰难,只要你认真去做,全力以赴去做,就能化难为易。与其把时间花在找借口上,不如把时间花到找方法上。

你经常说的一句话可能是,“我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个问题好像很复杂,很难解决”。这些话其实就是腐蚀你的慢性毒药,没错,在做事之前你可能会有一丝担忧,任何人都会一样。但是优秀的人从不找借口,他们只是寻求方法。

不要被借口迷惑,从而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每当做一件事情时,就应该想到这句话: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绝不放弃自己想做的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一定会想到一个解决这件事的办法。

不要陷入到找借口的路径依赖中

当一个人不愿意、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找出无数个借口。推卸责任、转嫁过失、拖延、自欺欺人,围绕这些行为,也衍生出很多看似堂皇的借口,在办公室当中流行着。

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你可能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习惯,它会让你变得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于是,便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境:两眼紧盯屏幕,脑中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想;面对一份方案,即使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依然没有新的想法。此时头脑内部就像早已干涸的河床,大脑就像休眠中的火山……这时候,你才会明白,长期的借口会腐蚀你的大脑。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4.85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被撞坏。英国马路的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以前的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

一旦我们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那么我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也就慢慢地烟消云散了。我们要拒绝借口,避免养成寻找借口的坏习惯,在工作中,更应该想办法拒绝借口,而不是忙着找借口。

在西方流传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做:“Use your head。”意思就是用你的脑袋思考对待所有的问题。许多名人一生都在遵循着这句话,为人类解决了很多被认为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动脑筋”。

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泡琢磨了好长时间,于是用皮尺在灯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未有个结果。

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助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于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来。

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最终的胜利者也将是善于寻找新方法的那部分人。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适时改变一下思路,就有可能找到方法,从而获得成功。

同事之间一起聊天,涉及最多的话题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转移到了工作上,于是,对工作的抱怨之词不绝于耳。听着同事的抱怨,你是否有些反感呢。一个人如果发现环境的种种不如意后,不应该抱怨了之,而应该静心思考对策与方法。

越来越多的老师说如今的学生不好管理,教师的工作不好开展,我们听惯了类似的借口,我们不妨认识一下这几位老师:

包老师发现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十分活跃,但是经常在做不安全、不健康的游戏。他不是严令禁止,而是从挑战擂台的电视娱乐节目受到启发,在班级全面推行擂台赛。擂台赛的项目由教师建议和学生自由提出相结合,如跳绳、下棋等。每个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每天举行一个项目的擂台赛,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被激发,课外活动变得丰富而有活力。

年轻的秦老师,发现许多学生玩耍之后,经常用脏手拿水喝、做眼保健操,很不卫生。她没有抱怨学生不讲卫生,而是拿来塑料桶放在教室里,安排学生轮流换水,号召大家勤洗手。有了讲卫生的便利条件,学生懒于洗手的习惯很快得以改变。

马老师发现学生普遍爱挑他人的错,找到他人的错误之后就邀功请赏似地报告老师。这种以“责人小过”为乐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也确实让人反感。马老师用累积加分的方法激励学生找自己和他人行为的闪光点,挖掘自身行为中的不当之处。要求学生把这三方面的发现写在专用本子上给老师批阅。经过三个月的督导,学生“责人为乐”的行为大大减少。

我们如果能静心思考解决的对策与方法并加以实施,不满就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其实,工作中很多的抱怨恰恰是工作转机的切入点,如果只是抱怨就太可惜了。

许多平庸者、失败者的悲哀,常常在于面对困境时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总是在借口的老路上越走越远。不找借口才是人生的第一态度,当我们不再找借口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翁,学会用方法去解决问题,会发现你自己的世界将发生本质的改观。

世界上永远只缺方法,不缺借口,成功者绝不会讲“没有办法”,在困难的面前不屈服,然后能够积极寻找好方法。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日本松下公司的标语牌上写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如果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一个企业里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员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能力、性格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企业里的员工通常可以分成三类:

1.机械型员工。有一做一,完全按领导的具体指示一步步做事。可以说面对这样的员工,就像面对一个机器人,你要将工作步骤像写程序一样,布置给他,否则他什么也不能完成。

2.智能型员工。这类的员工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主动地应用于工作,以此弥补领导在专业方面的不足,同时还可以为领导提供某些专业方面的合理性建议,就像领导的智囊团。

3.智慧型员工。这样的员工能够去系统化地思考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起来,去用于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员工是用头脑工作的员工,而且也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员工。

在平常的工作岗位上,能否主动运用你的脑子去想办法解决,是一个员工是否有智慧的表现。好员工总是带着智慧去工作的,他会先分析工作的具体情况,然后看该怎么做,他们总是能够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到最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

安妮和露西几乎同时受雇于一家粥店,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底层干起。可不久安妮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而露西却像被人遗忘了似的,还在最底层辛苦地工作着。

她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细心的人会发现:她们都在干底层工作的时候,安妮与露西每天接待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安妮总是比露西多赢利百十来元钱,天天如此。

其中有什么玄机呢?每当有顾客来的时候,露西总是微笑着迎上前,盛了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客人说加,于是露西就给客人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个人,露西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几乎各占一半。

每当有顾客来临时,安妮也是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客人笑着说:“加一个。”再进来一个顾客,安妮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说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安妮的业绩当然要比露西的好一些。

在工作时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善用大脑工作的员工肯定比仅用四肢工作的员工更有效率,同时肯定更受企业欢迎。

同样一项工作任务,有的员工可以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员工还没有开始就时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又如在生产一线,同一个时段里,同一台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让不同的人来做,产量和质量就不一样。这除了个人反应能力等先天条件外,关键就在于有的人用大脑在工作,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去考虑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好的成果,而有的人仅用双手在劳动。

我们提倡大家做一个智慧型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经受住市场的洗礼,成为公司发展的顶梁柱、老板的左右手,同时自己也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曾有一个被称为“打工皇后”的人,她就是吴士宏。

当时还是个小护士的吴士宏,抱着个半导体学了一年半的许国璋英语,就壮着胆子到IBM来应聘。站在长城饭店的玻璃转门外,吴士宏足足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观察别人怎么从容地步入这扇神奇的大门。

成功进入IBM后,吴士宏最开始做的是最基层的办事员的工作。她沏茶倒水,打扫卫生,完全是脑袋以下肢体的劳作。她曾感到非常自卑,连触摸心目中的高科技象征的传真机都是一种奢望,她仅仅为身处这个安全而又解决温饱的环境而感宽慰。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吴士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达到打字的专业水平,她没日没夜地苦练,很长一段时间手指拿不住筷子;为了通过计算机语言考试(否则要“下岗”),她用两个星期的全部夜晚啃完一尺半高的教材;为了能够锻炼口才以适应推销业务,她把自己关在家里对着墙壁反复练习绕口令,快读专业术语,导致咽喉充血不能吞食。

她觉得只要自己坚持做好手头的工作,上级一定会给她更多的锻炼机会,直至为她提供崭新的平台。果然不出吴士宏所料,她的主动努力和敬业赢得了上级的注意,进而开始慢慢交给她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最后,吴士宏得到了一项最大的任务,便是承担IBM中国公司华南地区的全部销售工作!

吴士宏在IBM公司工作了12年,她的价值有目共睹,正是通过主动创造价值让她从一名勤杂人员成长为一名高层管理人员。

吴士宏的奋斗历程,给更多人带来启示:成就是“真刀实枪”干出来的。没有背景、没有资历、没有经验,只要积极主动地去融入工作,照样能成为“打工皇帝”或“打工皇后”。

事实上,成大事者和平庸之人的本质区别,就是能否理性对待困难,是否勇于去解决困难,是否能主动寻找问题的新方法。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个人的前景,一个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人才,才有希望成为企业的“香饽饽”,上司也会赏识你,同事也会配合你。

总之,我们应该记住,企业和老板需要的是能主动找方法、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如果只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朝九晚五”的世界里得过且过,那么,很有可能被淘汰。

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

一个人在事后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平庸者遇到失败后只会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优秀者面对失败后会找出原因,为下次的成功准备条件、寻找机会。

平庸者的经典台词往往是:“不是自己无能,而是问题太狡猾!”用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逻辑语言为自己的失误、失败辩解的人比比皆是。如明明是工作不力造成问题成山,不积极去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失误、失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真对待,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努力整改。失败是成功之母,关键是要能正确对待失败。

“要是我有机会读大学,我早就成了风云人物” ;“我要是身体好,早就下海经商,说不定成了百万富翁”;“如果我年轻 20 岁,我会创办自己的公司,也许早就可以横行天下”; “要是我运气好一点,哪里还会是一般员工,总经理的位置是我的”……总而言之,找借口是件毫不费劲的事,而且可以为自己轻描淡写地找到合适的理由。

优秀者大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不为自己找各种理由,而是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走向成功。

2012年初,林书豪突然火了起来。谁都没有想到林书豪能够火,他1.91米的身高、90公斤的体重还有那曾经受过伤的膝盖,在“弹簧人”和“肌肉棒子”林立的NBA实在是没有任何优势,他的成功来自努力、坚持和内心强大的力量。

NBA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职业篮球联赛,能在NBA打球的球员,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万中无一,努力和坚持也是必备的。如果只有天赋,他们可能会在街头篮球场上称王称霸,但绝不会进入NBA这个职业篮球殿堂,拿着每年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美元的薪水,成为世界无数篮球迷的偶像。

横向相比,林书豪似乎没有任何优势,他的努力和坚持别的球员也有,他的身体天赋还要比大部分黑人和白人球员逊色得多。奇迹为什么会降临到他身上?林书豪区别于其他球员的地方凸显了出来,那就是为自己的成功找机会。

无独有偶,同为NBA巨星的姚明,除了2.26米的身高之外,姚明事实上缺乏成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很多天赋。但在他成功之后,这些问题都被忽略了。

有些人也许还不太清楚:姚明的左耳丧失了大部分听力,这严重影响了他在场上、场下和教练、队友的交流。他往往听不到从左侧传来的声音,当教练布置战术的时候,他必须用右耳倾听。

姚明的身体条件也曾经受到过怀疑。他的两肩狭窄,胯骨宽大。对于中锋而言,这会影响他的篮下对抗能力和转身时的灵活性。在姚明刚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有些教练据此怀疑他的篮球天赋。

而姚明的臂长短于身高,只有2.20米,这让他在篮下争夺篮板球时常常处于劣势。此外,姚明的跟腱短,脚形为俗称的“刀削脚”。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弹跳力是决定性的天赋之一。跟腱越长的运动员,弹跳力越好。

当我们认为有2.26米身高的姚明一定会成功时,我们其实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身高和姚明相似、篮球天赋甚至超过姚明的运动员,但没有一个人实现了像姚明一样的成就。

林书豪和姚明能够成功,与他们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都是只为成功找方法的人。

李嘉诚是香港的亿万富翁,他的最高学历只是初中,而且还有一年没读完;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但他却连任四届美国总统;肯德基上校哈兰·山德士,66岁才重新找到事业的起点。盛田昭夫从经营电器做起,经历过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最后终于把“索尼”推上世界名牌的宝座。

为自己找借口是他们所不屑于做的,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最终他们成了风云人物为世人所瞩目。“生不逢时”、“不会处世”、“缺少资金”……归结一点:自己很难成才就是因为将客观原因看得太重了。事实上,困难永远都有,挫折也在所难免,关键是怎样对待。不断向别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实践,这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在成功的路上,注定有许多失败者。而强者总是找到成功的机会,弱者总是找到失败的理由。借口是懦夫的托词,为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去寻觅吧——寻觅成功的机会,但却不要寻觅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