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遣使找文姬
蔡文姬身处漠南,过了这十二年的安乐平静的生活。但是那远处绵延不绝的阴山就像一座天然而成的巨大屏障,隔断了两地迥异的自然风光,更是隔断了故土中原的音讯消息。
就在蔡文姬留居匈奴的这些年里,中原汉室却发生了天大的变化,曾经盛极一时的汉朝,如今由于统治者的昏庸以及种种原因,权利几乎被瓜分的所剩无几,所谓的天子只是成为了一个傀儡,任人摆布,有的时候,连命都不能自保,更别提什么皇权了。各方强豪军阀乘着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和董卓之乱纷纷自树旗帜,拥兵自重,不受朝廷管教。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也许是时势造就了英雄,总之在这样一个乱世,英雄自然会应运而生。
曹操,后世称之为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手法如何,曹操,是顺应了大势所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最终使中原北方统一,全掌控在曹操的统治之下。这也为他的全国的进一步统一奠定了基础。
军事力量强盛的曹操平定了北方豪强军阀的混战之后,又压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且,罕见的是,他在处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上也是别具一格。两个民族之间建立一种少有的平静,甚至可以算的是友好的状态关系。
此时,中原北方进入到了由发展武治到文治的时期。这中时期的过度,对于曹操而言,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时期的过度,说明这国家在自己的统治之下,已经得到了发展,但是也让曹操担忧的是,这么长时期的战乱,让那些真有文治才能的人或以因战乱而死,或者就是已经隐居山水,不问世事。曹操身边虽然武将如云,谋士如雨,但真正可以治国的文士却不多。曹操曾下达命令,无论身份贵贱,若是能提出有效的治国之策,奖黄金千两,只是即使这样,依旧没有人来应答。曹操求贤若渴,常常为此寝食难安曾经作诗一首,意表自己求贤若渴: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曹操忧心,武治取得国家政权,接下来就应该施以文治来服民心。作为一个政治家,从历朝历代的兴衰来看,曹操更会深知一个朝代要想保持昌盛繁荣,就必须要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只是连年的战乱,让国家的那些珍贵书籍几乎毁于一旦,没有了文化书籍,这文治就如同纸上谈兵,空无一是,于是曹操便召集麾下谋臣,一起商讨如今有谁可以称得上数一数二的文学之才,又有谁才能担此著史以为后世师表的重任?
这一说,大家则从汉代美名远扬的大学士蔡邕说起,大家纷纷议论这蔡邕当年才华无人能及,堪比历史上的司马迁,杨雄,班固之名流。曾经主修后汉书的编写,后因在平叛董卓之时蒙冤所害,家中只留有一女儿,名叫蔡文姬。据传是尽得父亲蔡邕的真传,文华才气绝不比蔡邕差。只是已经多年未曾再听过她的消息。
后来又有消息称,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生活。并成为左贤王的王妃,只是身为一个汉人,能成为匈奴左贤王的妃子,这多半有些不可信,毕竟汉人在匈奴那里是没有地位的,若是能逃过一死,也只是沦落为奴隶。说到这里,人们纷纷感叹这乱世,坑害了多少文人志士。说到最后,人们剩下的便只有叹息了。
就在这时,只听一声铿锵有力的声音从坐下发出,“微臣愿意前往匈奴一探究竟!”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对于曹操来说,就好像是阴云密布之中,突然一道光线穿透乌云,给阴暗的大地送来了希望。
曹操心中一喜,定睛一看,原来说话的是董祀。这可让曹操心头为之一亮,无论蔡文姬在匈奴的消息是真是假,只有亲自派人去一趟才能知道。只是这一趟非比往常的出使。匈奴的风俗与中原迥异,沟通本就已经极其困难,况且双方刚刚从战争转为和平时期,难保那匈奴心中不怀有愤恨,万一出使失败,后果那就不仅仅是消息的无法得到,更甚至是人也有去无归。这是任谁都能想到的。但是曹操听着董祀的话语坚定,眼神炯炯。这让曹操一阵感动,看出了董祀对自己的忠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蔡文姬的真正消息。
次日,早朝,曹操下诏,任命董祀为出使匈奴的大使,持黄金千两,白璧十双,锦绢百匹,顷刻启程,赶往匈奴地界,寻蔡文姬,救赎归汉。
在众人看来,这是一场解救蔡文姬的远行,也是解救汉室文化的壮举。董祀一行人奔走在去往匈奴的大路之上,每个人都心怀希望,却又不免担忧,担忧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担忧的更是这关于蔡文姬的唯一的线索是否属实,若是属实,只是希望这出使匈奴为文姬的汉使没有晚来,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祷着,以至于一路之上,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众人日夜兼程,距离匈奴的地界越近,众人心中就越紧张。既期待,又害怕接近。期待早日知道蔡文姬的下落,却又害怕知道不愿意知道的结果。这矛盾的心情,这担忧谁都不敢说出口,虽然每个人都心中明白,但就是生怕一说出来,就变成了现实。
人在对于不知实情的猜测之下,总是会不自觉地预想出若干种情形,也许这是人的思维的高级所在,然而只怕这思维会成为牵绊一个成功的开始的障碍,也许要做的,仅仅就是走下去。
而此时的蔡文姬,正在匈奴和自己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美美地生活在广袤无边的大草原之上。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去想汉室中原的故土,不去想亡故的老父亲蔡邕的遗愿,专心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这美满的生活当中,爱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爱的孩子。做一个称职的妻子,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蔡文姬不敢想,不敢去碰触内心之中的矛盾。这匈奴和中原两端,都有让自己魂牵梦绕的羁绊。蔡文姬无法抉择这让她痛楚不堪的选择,只是,在蔡文姬选择逃避的时刻,董祀一行人的来到,让蔡文姬不得不面对自己一直逃避的问题,那痛彻心扉的抉择,让蔡文姬这一生都无法忘记,当家庭幸福与祖国大义不可兼得的时候,身为一位弱女子来说,这种二者任选其一选抉择对于她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次煎熬。
也许上天对于背负使命的人,从来给予的都是磨难多于顺境。难道这是因为强者的承受苦难能力强于他人,从而不能博得上天的眷顾?这种痛心的选择,让文姬承受了几乎无法承受的压力。她曾逃避的选择,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摆在了眼前。
2.恋恋不舍别贤王
董祀一行人带着这黄金千两,白璧十双,锦绢百匹,行走在这草原之上,眼前这广袤的草原,让初来匈奴的中原人为之一震,原来就在那中原北方黄沙砾石的那一边,还有如此广阔无边际的大草原。而且这草也绝非是中原看到的贴地生长的中原草那样,而是每一株草都在争相向上生长着,去品祭出自己的一寸空间,去争取那上天赐予它的阳光和雨露。这种适者生存的品格,竟然让这一群中原人从心里隐隐地钦佩起拥有这种草精神的匈奴人。都说匈奴骑兵精锐无比,在这大草原之上,这广阔的空间,任马驰骋的草原,怎会没有那精锐的骑兵呢?人们感叹着,思索着。
他们来到一处匈奴人聚集的地点,行走在人们中间,匈奴人的眼光并不带有敌意,而是和善地向他们问好。这让董祀一行人又是感到一阵奇怪。虽说中原与匈奴已经休战,但毕竟也是不久之前的事情,如此大的转变,也是让人不可思议的。
谁知,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更在后头。
之前认为在匈奴的地界打听一个汉室女子的消息简直是大海捞针,水中求月一般,却未曾想,打听蔡文姬的事情确是如此的顺利,甚至就在路过的途中,就已经有所耳闻,匈奴的各个部落都在讨论着一个话题,那就是说一个叫蔡文姬的汉室才女,已经身为左贤王的贵妃,而且这汉室奇女子还为匈奴部落带来了发展。如今的匈奴人,人人都尊仰着这仿佛是上天赐予匈奴部落,来助匈奴发展的大贵人。
原来是这样,董祀从心里不禁感到无比惊讶。心中暗暗思索,真不愧曹丞相日夜思才心切,以至于不思茶饭,却但求这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归汉以兴文史,原来这蔡文姬真的不愧为才女,一个汉家女子,竟然可以成为匈奴人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贤王的贵妃,而且被全匈奴人所接受,岂止是接受,更是受到了万众敬仰。
董祀感叹,惊讶,但却也因此犯了难,若是普通匈奴人,这一个普通的交易,也便可以打发的干净利落,但是若这蔡文姬已经身为匈奴左贤王的贵妃,想要求得蔡文姬归汉,可谓是难上加难,弄不好,真的要两国之间兵刃相接。只是既然来到此处,那就由不得多做犹豫了。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眼下,只有找这匈奴的首领单于了。
董祀带着曹丞相的诏书和黄金白璧锦绢,便直奔单于的大本营。这单于听说汉使来访,急忙接见,只是谈论的话题却让大家都犯了难。坐在单于左侧的左贤王更是脸色难看。因为这汉使来的目的确是要夺走自己的爱妃蔡文姬。董祀看见左贤王的脸色难看,忙说曹丞相召回蔡文姬归汉,别无他意,只是因为蔡文姬之父蔡邕生前曾整理撰写《后汉书》却未竣而终,此时中原北方一统于曹丞相,百废待兴,民心待安,只可惜蔡邕编写完成的《后汉书》前卷因战火已经损毁,而如今能复原并继续撰写的人,世上只有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一人可以完成。因此才不远万里,赴匈奴求文姬归汉。说着,呈上了曹丞相赠与的礼物黄金千两,白璧十双,锦绢百匹。
单于虽然对于这件事很不满意,但是苦于身为匈奴的首领单于,与中原刚刚休战不久,断然拒绝,恐不为两国交往之道,于是只好接受了礼物。但谁都知道,只要单于接受了这礼物,这事情大体就是定下来了。关键还在于左贤王和蔡文姬两个人。单于接受了礼物,说道:“蔡文姬若是归汉帮助曹丞相兴文史安民心自是好事,只是这事情还是得给左贤王与其爱妃蔡文姬自行商议一下再做定夺为好。”董祀应允。
再说这左贤王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愤怒无比,有人要生生拆散一对相爱的夫妻,打破一个美好家庭的幸福,这是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但是身为匈奴人的左贤王,他又不得不顾及大局,中原的曹丞相以一国之面不远万里来匈奴求得一个汉室的蔡文姬归乡,如果若是不同意,则是失掉了两国继续和睦的契机,也是不可的。只是,于家而言,让妻子与家庭离散,这是何等的痛苦,可与国而言,这又是不得不为之的事。
就这样,从来都是行事雷厉风行的左贤王陷入了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要知道,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般强硬地被别人夺走自己深爱的女人,无异于自己的尊严扫地。更何况,左贤王对于蔡文姬的爱之深切,那是整个草原的人民都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自己的爱妻真的被这个什么董祀带走,那么他作为左贤王的颜面何存?而且自己和文姬的两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又该如何是好!
悲愤的左贤王从来没有如此的伤心欲绝过,答案已经知道,只是这痛楚,是何等清晰。这消息,就像是一把利剑,在左贤王的心中刺下,留下一道深深的伤口,也许永远也无法愈合。
今日的草原,阴云笼罩,蔡文姬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而是在家一边辅导这孩子背咏诗赋,一边等着丈夫回来,只是这等待,等回的,却是自己一直逃避不敢面对的内心矛盾。如今,却是必须要面对的了。归家的左贤王与文姬静静的对坐在书帐之中,已经知道这件事的文姬泪水涟涟,早已无法言语,左贤王也已是双目红红,却不敢直视文姬。
左贤王懂得蔡文姬的心,虽然自己的爱妻没有表达。左贤王知道文姬心中一直怀有父亲未完成的遗志,只是因为在这匈奴之地,无法完成,才不得不放下这父亲交予的期望。这想来对文姬也是一种折磨,只是,十几年的光阴流转,文姬已经在这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爱人,孩子。让文姬抛弃这里的一切,归去中原,对于文姬而言,又是一种何其之大的打击啊。
夫妻两人最终抑制不住,两人抱头痛哭起来。此时左贤王多希望自己只是一介庶民,什么国家,什么民族,统统不要顾忌,只要文姬,自己的爱人能够在自己的身边,只是,他终究不是一介庶民,身为左贤王的他不能那样做。文姬内心,更是有说不出的悲痛,矛盾的选择,这感觉如同要撕裂自己的心一般。但是悲痛欲绝,事情是依旧不会改变的。
无奈,夫妻二人只好被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压下头。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也无法抗衡这残酷的事实。左贤王与蔡文姬二人,内心均是极其矛盾,只是在这种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情况下,两人只能牺牲自己多年的夫妻感情。
对于蔡文姬而言,对于回归中原,内心也是感慨万分,那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土地,那些承载着自己无数回忆的土地,回归中原,可以在生自己养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可以明正自己的汉室之人的身份,更可以去完成父亲未了的遗愿,这一切都让她对回归有所期待,但是对于这片自己生活了十二年的大草原来说,这里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那么多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有不得不让自己心痛,回归中原,就意味着自己会和这里的一切失去联系,哪怕是自己的孩子和心爱的丈夫。蔡文姬心如刀绞。
但事已成定局,回归中原是一定的。蔡文姬,这个多磨难的汉室才女,终于在异乡留居十二年之后,回归故里,两个相爱的人,只能选择分开,为了那些所谓的各自的深明大义。
只是苦了这对相恋十二载的恩爱夫妻,爱情走到这一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世间男女的普通爱恋本来并不会和家国政治有多大的联系,但是蔡文姬不同,因为她是无所不通的才女。左贤王不同,因为他是铁肩担道义的匈奴贤王。
这样的两个人拥有过平静喜乐的十载生活已经是实属不易,是上天对他们真心相爱的眷顾。正是因为两个人都不是凡人,所以他们有着很多我们普通人不能理解的矛盾和纠结。那些在爱里享受过得喜悦欢欣,那些在爱里遭受过得折磨痛苦,都不会被轻易遗忘。就算今日所作的决定并非他们本意,但是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事情能真真正正地不受约束,从而随心所欲呢?当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达到两全之时,也许能委屈的也就只有自己了。就像左贤王今日所作的决定,正是因为爱着文姬,才忍心看她离去。
3.劳燕分飞伤离别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悲愤诗》蔡文姬
离别的日子总是很快就要到来。
左贤王拥着自己的爱人,文姬依着自己的夫君,两人就这样坐着,紧紧地抱着,一刻都不愿分开,这一夜,没有人在说话,夫妻二人就这样抱着,也可以心有灵犀地感受到对方的心思。
房间正中央的桌上,红色的蜡烛火焰跳动着,就像彼此的爱情一样,热烈而不舍。但是左贤王和文姬却只是相拥而视,没有眼泪。也许是泪水早已流干,也许是情到深处显淡薄。只徒留,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时候,左贤王开口对妻子说道:“让我为你画一次眉吧。”
他的声音黯淡,却语气坚定。仿佛不容自己的妻子有一丝一毫的否决和质疑。
文姬也感受到了丈夫心中复杂的情绪,这样的痛苦于自己来说,何尝不是加倍的难以忍受呢。
“好。”说罢,夫妻二人来到了梳妆台前。
文姬立好铜镜,双手绕到脑后,轻轻地解开绾好的发髻,那一头秀发便顺势垂落下来,披在红色的睡衣上,别有一番哀婉的美丽。
这时候,左贤王的右手从文姬的头顶开始一直捋到发梢,那柔软的触感,光亮的发丝,清雅的香气,无一不是在真真切切的提醒着左贤王,这十二年来,睡在他枕边的美人眼看就要离开他了。再也不会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温柔陪伴,再也不会有“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亲口嘱托,再也不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琴瑟和鸣了。这样的赤裸裸的提醒,让左贤王这个多情男子怎么能不伤怀痛感!
他想到了和妻子的每一次相伴时恩爱的场景,而今天自己竟然要接受这个毫无人性的事实。他变得有些激愤,穿过文姬秀发的他的手,也不再停留在头上。而是直接双手合十扣住了文姬的肩膀,他低下头,双眼似乎布满血丝,深重的吻上了文姬。他通体发热,而且胸膛剧烈的起伏,将她拉进自己的怀里,甚至不留一丝缝隙。文姬也感受到了丈夫不平静的感情波动,她用如水的情怀依偎在他怀里。一点一点回应着他的感情,他们不再端坐在梳妆台前,而是重新地回到了床上。
他疯狂地抓着她不愿放开,一次一次地涌动,让她几近达到承受的边缘。
她含着泪,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最后,两个人终于归复平静时,左贤王侧过脸,看向门外。
文姬去为丈夫添衣,却发现左贤王的眼中已经是含泪欲坠。
“我舍不得你走,文姬。我怎么总觉得你还才来,没多久……”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使人如撕心裂肺搬得体会到了何为离别之苦。
蔡文姬的思绪,恍恍一夜之间,走过了自己身在这片草原的十二年,看到了自己第一次与左贤王相遇的那些日子。岁月蹉跎,消磨了多少纷纷扰扰的记忆,可是这十二年来,却依旧让蔡文姬记忆犹新,那时的左贤王,还是飒爽英姿,意气风发的左贤王,给人一种盛气凌人,不可不敬的感觉,只是如今,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左贤王老了许多,背已经微微有些驼了,眼角也是布满了细细的皱纹,岁月在这十二年中,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如今,却又留下了此生都抹不去的伤痛。
这十二年来,蔡文姬记得和左贤王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日子,一切都是那么甜蜜,蔡文姬想起了新婚之夜自己为左贤王跳的迷人舞蹈,想起来婚后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想起了自己帮助左贤王出谋划策两人争论不休的情形,想起了焦尾琴与胡笳声声相随的无比契合……这些都是不能忘却的回忆啊!
而如今,这一切美好与幸福都将要成为永久的回忆了。那一年左贤王救文姬于战火纷乱之中,一切仿佛顺应天意般,也似乎是就这样按理循章地走下去,两人度过了幸福快乐的一年又一年,直到今日,这汉使的来临,让这个幸福的家庭不得不面对一直逃避的问题。由于蔡文姬的身世,由于蔡文姬的才华,由于曹丞相的兴文学,让这个幸福的家庭在十二年之后,面临崩溃。而这,又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矛盾的蔡文姬一夜未眠,红红的眼睛几乎无法让自己看清这个世界,为什么命运总是让自己面临这样艰难的抉择,生离死别,人间的痛苦仿佛蔡文姬从小就开始品尝。而如今,依旧是如此,难道是命运嫉妒美好多才之人的生活?非要将如此多的苦难加之在生活之中。蔡文姬心都要痛碎了,眼泪都要流干了。
身为妻子,面对着一直深深爱着自己照顾自己的丈夫,面对着朝夕相处十二载的夫君,这分别,这硬生生的被迫分别,是如此的让蔡文姬感到心痛,几乎让自己无法承受。左贤王对自己是有救命之恩的,而且对于自己,更是把自己从苦难之中解救出来,并寄予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的男人,蔡文姬爱着他,这个疼自己,照顾自己的男人,只是如今,自己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历史车轮的前进,时势造就着英雄,英雄改造着时势,却被迫要让蔡文姬也去加入这个行列当中。却不顾及这人生中言不尽的伤痛。
身为母亲,那两个孩子就是蔡文姬的心头肉,可是如今,自己不得不割下这心头肉,去回到所谓的故乡,而孩子是大漠的孩子,左贤王怎么会同意自己把孩子带走,自己怎么会把心爱的丈夫的希望带走,可是,这孩子也是自己的希望啊!小孤涂在自己的细心照看下,茁壮的成长,自己的女儿也已经开始会走路了。
面对着孩子天真的脸庞和清澈的双眼,蔡文姬是那样的幸福。蔡文姬想起每日带着孩子去大草原的深处采风。喜欢叫孩子学习古诗辞赋,蔡文姬对孩子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而如今,就都要不可能再发生了。“孩子啊,孩子”,蔡文姬心想,“你们不要怪娘狠心,娘也是不得已要离开你们啊!”想到这里,蔡文姬再一次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舞蹈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逢汉室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星君,磋别二子兮会无因。
……
矛盾的心情,文姬最舍不得孩子。
思绪混乱不堪,无数的恋恋不舍,无数的难以忘怀,让蔡文姬心烦意乱,伤心的文姬几乎哭不出声音来,想要更紧紧的拥着丈夫,可是竟然双眼一黑,伤心过度而晕了过去。
这可急坏了左贤王,左贤王嘶吼着抱起自己的妻子蔡文姬,叫着下人快去叫郎中,左贤王的心,此时又是多么的难受啊!妻子就要离自己而去,在这个帐篷之中生活了二十年,几乎每一件物器都有这两个人的共同的回忆和欢笑,这让自己今后如何面对?
左贤王这堂堂七尺男儿,泪水也是早已忍不住地流出来,就要失去妻子,孩子就要失去母亲,可是身为左贤王,竟然无法作出抵抗,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就因为自己是左贤王。这对于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尚且无法忍受,何况左贤王。这左贤王现在是多么的想抛下自己的职位和责任,去与任何想要求得妻子归反的人进行抗争,仅仅是为了那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是他不能,身为匈奴的左贤王,他必须要对匈奴千千万万的子民负责,以至于自己无法顾及这个家。
草原上阴云笼罩,一触即发的大暴雨即将来临,这压抑的氛围让左贤王无法喘息,草丛中的鸟儿面对这天气,躲进巢中恐惧的哀鸣着,仿佛是在乞求这狂风暴雨快点离开,左贤王站在帐篷外,想着悲伤晕厥的妻子,悲愤地对着这大草原大声吼叫着。只是,这种怒吼对于广袤的大草原来说,是多么的无力和渺小,一阵狂风之后,电闪雷鸣,瞬间淹没了左贤王的声音,大雨随之而来,倾盆而下。,左贤王在雨中,对天怒吼,怒斥着这上天为什么对自己如此不公,若要夺走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当初为什么要遇见。
雨水拍打着左贤王的脸,压抑多日的左贤王终于无法控制,在这大雨之中,放肆的让这泪水流出,雨水中夹杂着泪水,渗入这片广袤的大地,无声无息,就像这割心疼痛,虽无声息,却时刻折磨着这恩爱的夫妻两人。
一夜的大雨,把这个草原洗刷得清澈无比,风儿拂过,带着屡屡的泥土清香,远望草原这广袤的绿毯,小水滴折射着阳光,无限光晕,犹如仙境。
早晨眼光照进帐篷之内,让昨夜晕晕沉沉的蔡文姬恍惚间仿佛是走进了一片闪烁金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正端坐在那里,奋笔疾书,走近一看,正是父亲那未完成的遗愿,编撰《后汉书》,不多会,蔡文姬看到自己亲爱的孩子跑到身边用那清脆的童声叫着母亲,蔡文姬是那么的高兴,放下笔,拥抱住两个孩子,这是多温馨啊。蔡文姬看着简直都入了迷,不自觉地嘴角也露出了微笑。若是这种生活该有多好啊!
突然,一阵马鸣,传进耳朵,把蔡文姬拽出了那个美好的世界。原来是南柯一梦。蔡文姬这才睁开双眼,原来自己已经整整昏迷了一夜之久,丈夫则伏在自己身边,已经睡着了。蔡文姬没有动,看着自己的丈夫那憔悴又疲惫不堪的脸颊,泪水又一次抑制不住地落了下来,蔡文姬用手轻轻抚着丈夫的臂膀,仔细端详着丈夫那仍然坚毅的脸庞,因为自己真的就要再也看不到了。
蔡文姬又环视这四周围,把一切都看一个遍,想要把这每一处,哪怕是角落也要看一看,想要把他们都记在心中,这是自己和丈夫生活了十二年的爱巢啊!十二年里,他们共寝食,吟咏诗词,鼓琴奏笳,同论时事,一起在这里度过了风风雨雨。而今,也要与之告别了。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这一别,也许就是一世。蔡文姬无限伤感。从小时候起,蔡文姬就怕极了分别。只是命运弄人,分别,却几乎是成为了蔡文姬生命之中的主旋律。只是这曲调,忧郁阴暗,让人几乎无法承受其所带来的悲苦伤痛。
残忍无情的命运再一次让自己和丈夫分别,匈奴的夫君,汉室的妻,虽然恩爱,但终究没有逃出命运的安排,做劳燕分飞,伤心欲绝情难舍,怎奈世事无情,纵有千行泪,终须别离。只留相思在心头。凄凄惨惨,独处尘世候白头。千山悠悠,万水流,相思苦,离别愁。空凉冷夜,相思两地,同赏月如钩。
4.梦寐以求归汉路
相守的时光像细沙一样,想牢牢地攥住,却从指间更轻易地溜走。明天,就到了蔡文姬一行人归汉的日子了。今夜晴空无云,单于大会宾客,为即将离去的汉使践行。又是一轮明月当空照,群星璀璨,广阔的大草原把这天空突显得是那么高远,蔡文姬抬头仰望这墨兰的天,今日的天怎么会如此深远,文姬好奇地注视着这草原的蓝天,仿佛第一次看一样。四座之下,各部落首领都来聚会,大家不知道这宴会之下,掩藏着一个多美悲伤的过往,众人们欢歌笑语,全然没有注意到在旁静坐的左贤王和与之相对的蔡文姬。
夫妻二人谁都没有说话,不是不能说,只是在这宾朋满座的氛围中,两人都怕一出声音便是离愁而抑制不住哭泣。董祀虽然被人们敬着酒,但是他的注意力却不全是在这丰盛的酒宴和人们的奉承当中,还时不时地把目光集中在蔡文姬身上,他已经注意到两人的感觉不对劲,也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只是有命在身,不得不做。
这董祀曾经是蔡邕在大学时候教授过的学生。年轻时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老师,因此与蔡文姬是相识。两人在笑的时候,互相称为哥哥妹妹。没想到,斗转星移,时隔多年之后的相逢竟然是在这样一个令人哀伤的场合。而且,董祀在那多年前初次见到老师的唯一女儿蔡文姬之时,就已经被她的风采所折服。今日在这大漠里再次相见,更是勾起了他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爱慕之情。
其实当日曹丞相,聚众商讨兴复文化的大计,第一个映入他脑海的就是他的这个蔡文姬妹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老师在隐居种山之时,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女儿。而且文姬又是有着过目不忘的强记本领,父亲蔡邕当年撰写《汉书》草稿的四百篇文章,她在小小年纪之时就已经能做到倒背如流。这实在是让人折服。所以,他才对曹操恳请文姬归汉之事,主动请缨。于公这方面,他自觉自己凭借一介文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大概也是可以和匈奴人打交道。而且汉匈刚刚修好不久,所以自己的生命安全并不会出现闪失或者差池。
而谈到于私这方面,他料想如果蔡文姬妹妹还活得尚好,那么她一定不会忘了当年这个虚心求学的董祀哥哥。更何况,这么多年以来,就算他已经娶过了妻子,也仍然对当年的翩若惊鸿的相见念念不忘。而且,自己的妻子由于多年来缠绵病榻,已经在不久之前离世了。
只是蔡文姬在这种伤心的时刻,除了左贤王,她的眼里又会看到谁呢?答案自然是没有任何人。
但董祀仍然即害怕又愧疚。他怕蔡文姬把这逼迫自己与左贤王分开的原因归罪于己身,而怨恨自己,他又愧疚于是自己把这个对于蔡文姬而言,是如此的悲伤而又极其矛盾的事情传达给蔡文姬的。
其实,此时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矛盾而又无法言谈的。哪怕是那看似爽朗的单于也是不免有一丝过意不去,只不过身份如此,以一国之面,难以坦然拒绝。只好牺牲了左贤王和蔡文姬的珍贵感情。但却又有些顾忌左贤王对自己的看法,只是得罪一个国家和得罪一个人,权衡之下,作为首领,他的选择自然是可想而知。
所以这场表面上看似简单明了的践行宴会,实际上,却是这几个至关重要的人,最不愿意面对的场合。
宴会进行到高潮阶段,单于派出最好的歌舞伎,一时间,美声欢舞,那独具草原匈奴特色的歌舞节目让人眼花缭乱,董祀也是一阵感叹,那狂野的舞步,豪放的声音,都彰显出了草原那独有的气魄感。这样的气氛似乎暂时冲淡了每个人隐藏在心底的悲戚。一阵舞蹈结束,正待下一波要开始,这时,只见蔡文姬竟然缓缓站起身来,走到舞池中央,对着左贤王深情地看着,说:“夫君,就让我再为你跳一支舞吧!”
左贤王看着这一幕,一时竟显得像孩子一样慌乱。记忆逆流而上来到了那十年前的新婚欢宴上,也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也是自己心爱的女人蔡文姬,只是当时是迎娶,如今,却是相送。蔡文姬跳起了舞蹈,虽然时光流逝,犹如草原蜿蜒长河一样不知疲倦,但是蔡文姬的舞蹈却不减当年,依旧让人目不转睛,过目难忘的绝美。
每个人都生怕漏掉一个动作,而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蔡文姬那灵活的转身,回旋,低眉,扬腕。左贤王看着这熟悉的一举一动,想到从今以后也许再也无缘相见,一时间泪水竟然要涌出,左贤王抓起身边那盛着匈奴独酿的烈酒,猛喝了起来。这烈酒入喉,一阵辛辣便传至脑海,大脑一阵模糊,模糊到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朦朦胧胧,眼前只有自己的妻子蔡文姬在那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动人的寓意。
蔡文姬尽情地舞着,满心的抑郁无法表达,就让这舞蹈为自己抒发吧。一曲舞蹈,代表着自己对着大草原的深深眷恋,代表着自己对左贤王深深的爱恋,也代表着对自己草原上的儿女的依依不舍一切话语,尽抒发在这舞蹈之中,蔡文姬从没有舞得如此尽力,蔡文姬想要自己疲惫,想要疲惫到让这自己连思考这痛苦的分离之心都没有,可泪水顺着脸颊流下,舞姿依旧。
董祀更是大为惊叹,深深感叹这蔡文姬不愧是曹丞相所仰慕的才女,不但文学才华四溢,而且还深藏音律歌舞。这一舞,让董祀仿佛看到的是仙女飞天一般。更让他难忘的是,这一次相见,文姬妹妹已然身为人妇,女性的魅力更胜却从前。
夜深了,酒宴散去,左贤王已经烂醉,但嘴中依旧念叨着蔡文姬,文姬扶着丈夫归去,蔡文姬一夜未睡,看着眼前醉酒的丈夫,这十二年来,蔡文姬是第一次看见左贤王是这样的酩酊大醉。一切,只因自己心爱的妻子蔡文姬,即将要离别归乡。这一别,不仅蔡文姬要走,也带走了自己的心。也许酒精的麻醉会让自己好受。只是,也许左贤王已经不知道,即使这样的大醉,嘴中念叨的依旧是自己心爱的妻子蔡文姬的名字。文姬就这样静静注视着,不时地为丈夫擦去额头的汗珠。
天亮了,即将要踏上归程了,这阔别十二年的故国,这让自己又悲又喜的故土,如今自己就要回去了。蔡文姬早早地换上了汉服,梳起了汉室的发髻,董祀等人也是早已经在门外候着。该启程了,望着还在因醉酒而熟睡的丈夫,蔡文姬轻轻地走过去,深情地给了左贤王--自己的夫君最后一吻。便忍泪走出帐房,也许,这个时候,也许没有人能够注意到,那熟睡的左贤王的眼角,已经流出了泪水。
掀开帐帘,阳光瞬间刺入双眼,那一日,是一个晴好的天气。蔡文姬回头看了一眼丈夫那宽大的背影,便头也不回地上了南去马车。远处,一对大雁从南方归来,去大草原的深处繁衍生息,雁鸣之中,因重回故乡的喜悦而显得是那么的亢奋洪亮。蔡文姬望了望那曾经离去如今又归还的雁群,心中不免对归乡升起一丝向往。
纵使有再多悲伤,也要放下荒凉,向生活的前方遥望。这么多年的坎坷奔波生活,使蔡文姬早就明白“月圆是画,月缺也可成诗”的道理。
一路之上,阳光下的草原嫩绿无比,彩蝶围绕着马车纷飞,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晃着,仿佛在给这位即将要离开大草原的汉室妃子送别。马车载着蔡文姬,载着对左贤王的深深情意驶向了那片中原大地。
忽然,一阵清脆的胡笳声传入众人的耳朵,大家都被这胡笳声音迷住而侧耳聆听,当大家都在聆听这美妙的异域音乐时,只有蔡文姬知道这声音的出处,急忙伸出窗外,循着这胡笳声音望去,在那草原的山丘上,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匹高头大马,在那朝阳下,这熟悉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那是她这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人。在那山丘之上,左贤王吹响了胡笳,用这音乐为蔡文姬送行。这声音告诉文姬,自己是左贤王这辈子最爱的人,左贤王将把自己深深的镌刻在心中,永世不忘。
这样的送行,虽然人未至眼前,但是心中已经被牵念填满。文姬大声喊停马车,走下车来。拿出当日父亲还在世时,赠与自己的那具焦尾琴。在路旁寻了一块较大的平石,敛衣虚坐于地上,抚琴以与丈夫相和。她琴声犹如大雁哀鸣,恸人心肺,低沉不语。没弹多久,就已泪湿脸庞,无法继续。
文姬起身,站在石头上,向着远处的丈夫高声要喊;“夫君,你我房中的那一盆兰花,你要好生照看。”
左贤王看到妻子的伤心,不禁更是悲从中来。但还是不太明白,为何在此时,一盆兰花竟然成为了妻子,如此放不下的一份牵挂。但是,他还是答喊道:“文姬放心!请勿要忘我,记得书信于我!”
文姬听到丈夫对于自己的爱念之声,竟一时间心里难过郁结,险些脚下不稳,摔倒在地,幸亏一旁的董祀一直在细心关照,及时滴扶住了蔡文姬。“我会的,左贤王。请务必照顾好自己,孩子有我乳娘,妻也就放心了。”
这时候,时间已经不容许夫妻二人再过多叮咛,必须上路了。文姬挥起双手,向左贤王告别。含泪说到最后一句话:“这么多年,我都没有说。我的乳名就叫做兰儿啊,望你见花如见人。莫失莫忘!”
说罢,只得狠心回过头来,登上马车。继续那漫漫的归乡长途。
文姬望着这背影,不禁又想起自己那两个还尚小的孩子,一阵悲伤又不禁泪流满面。
写道:“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
不得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文姬面对着大草原,一路走去,一路吟唱这悲悲戚戚的诗句,诉说着自己对丈夫和孩子的无尽思念。这声音,袅袅萦绕在草原之上。这深深的感情渗入到大草原之中,被这广袤而又深沉的草原永远铭记。
归汉的队伍日夜兼程一路行走,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原的地界,遥望那逐渐临近的中原的大山大河,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十二年前,是这巍峨的高山,延绵的大河送自己出了关塞。如今,这些景象依旧,也是依旧的迎接自己归汉,用那磅礴的中原气势,深深激荡着自己的心,蔡文姬内心激动不已,在内心呼喊着:回来了,这中原故土,我回来了啊!是的,阔别十二年的蔡文姬,终于回来了。
夜深了,驿站中休息的文姬被梦惊醒,梦中的孩子埋怨母亲没有带着他一起回到中原,去领略草原以外的世界。惊醒的文姬亦是泪流满面,睡意全无。望着那皎洁的月亮,心中莫名升起一片凄凉,在心中问着:远方的孩子啊,没有母亲在身边,你们可好?
文姬拿起父亲送与她的焦尾琴来到庭院之中,望着那明月,心想着孩子是否也在望着这今日之月,文姬望得出神,把对孩子深深的思念寄托于月亮,希望月光会把自己的心意送到,沉浸在深深的想念之中的蔡文姬轻抚琴弦,在口中轻声吟唱着: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依。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这一条离开大漠的路途对于蔡文姬来说,走得异常艰辛。这份难过不是环境的艰苦,而是对于自己所爱的舍弃。她的离开是用尽心力的,唯有如此,才能放下女人本身对子女的不舍,对爱人的依恋,对家庭的挂念。这一路上,焦尾琴缠绵哀怨,正如蔡文姬心里那份说不得,说不出,说不尽,说不明的情怀啊!
舍得舍得,有舍方得。蔡文姬离开自己在大漠的家庭,才有可能回归中原完成父亲遗愿。对于蔡文姬来说,在爱情和亲情之中的抉择,本来是两方都很重要。只是当这一份归国的呼唤是曹丞相给予的,这一份爱情是在两个不同政权之间存在的,她的选择才变得如此明了。她只有牺牲自己的小家小爱,才能换取胡汉之间的和平安宁,以及对父亲著史愿望的承诺,以便明镜后世,是世人懂得以史为鉴。
或许,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讲,终其一生,也未必会遇到这样令人困苦为难的选择。但是,不管选择的代价有多大。每个选择的背后所包含的舍得之间的道理是“普天之下没有二致”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求学,结婚,工作的选择,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内心,或者原则。那么,左右摇摆不定,徘徊犹疑不决就将是对我们最生动的写照。
而且大千世界,诱惑时时刻刻的在我们身边盘旋,贪念也是对我们不离不弃。所以,坚定一颗清明的心,才能在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不让自己迷失。
做一个像蔡文姬一样的女人,果敢坚定。虽然心中有太多不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可是自己心中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信念,又怎么能再机会到来之时,轻易放弃呢?
冬日里白雪飘落,
我等待春风等得太久。
夏日里骄阳似火,
我等待秋凉等得太久。
当我终于行走在幻灭里,
不再期盼,
不再信仰,
你却从天而降。
这时候,
我才明白,
原来我一直都不曾将你遗忘,
将你轻放。
只要你来,
我还是会
不顾一切跟你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