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墨生香泪成诗:卓文君传
26029200000023

第23章 望穿秋水(2)

如今,只剩下文君自己,没有了他,想念像扯不断缰绳,紧紧把人缠绕。那天,文君推开窗,一片树叶飘落跟前,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满地随风翻卷的落叶,分不清是青春还是无奈。独自孤独的远望,寻找着以往的辰光。温暖的风的吹拂脸颊,温暖不了过去的记忆,只有那寂寞随着风流浪。

自从相如走后,记文君已经不清有多少次流泪,数不了有多少次心酸。只因太多思念,让人无法计量。忘不了那些年快乐的曾经,曾经反反复复的纠缠。当记忆都开出花朵,丝毫没有他的一点消息,只有那心慢慢沉沦。思念漂白着青春的色彩,哪怕只剩下一点残红,那也是记忆中他的色彩。

这些日子以来,每当文君从梦中醒来,总是泪流满面。无助的思量,只有那寂寞的黑把文君紧紧怀抱。星光依然,梦中的他慢慢消失,只有那淡淡的茫然在身边环绕。没有相如的明天,文君不知如何面对。总希望天亮不会再来,最起码梦里还有他在。

岁月原本不曾孤单过,只因缺少知心人的相伴,只有一路的孤独,满目的凄凉。试着把他遗忘,却忘了怎么收场。丢了他的记忆,也丢了自己,生活变得迷茫,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岁月像淬火的刀,雕琢着额头的皱纹,却斩不断对他的思念。文君寻找他的那点滴痕迹,哪怕只有一点,足够文君回忆一辈子。

如有心爱的人陪伴,梦里怎么会再有泪花,怎么会再有那些跌跌撞撞的心伤。如有心爱的人陪伴,快乐不曾会远离,忧伤何尝能光临。如有心爱的人陪伴,就算一世沧桑又何妨,文君都会欣然面对。只要有她,一生无悔……

水过无声,风过无痕,那些被流水浸染过的时光中,那幅曾经镌刻于心的古画,依然悬挂在心头,清晰可见,“长卿,可曾记得当年的渡口,你衣袂临风,在漫天的桃花飞舞中临水而立,一江春色映着我的娇羞,一曲柔情谱写的诗篇,在满地的月色中思了又思,念了又念。”

渐渐习惯了用最美的声音的轻声呼唤着,想念如初。一剪回眸,几段相思,片片阕词,只换成了一段断断续续的回忆。

“长卿,你可知你无数次在我的梦里徘徊,我执一枝素笔,填着读不懂、数不清的东西,而你却不知身在何方。多少情感,多少箴言,我将其化作细雨,无意的晒落在你的肩头,不知你是否明了。”

花开依旧,只是人若黄昏后。碎梦的片段里依稀留有他转身的影子,青春、成长使他们不忍却不得已放手。用各自的决然的背影,为自己的青春画各自的逗号。绒绒点点的蒲公英,承载着各自的因果,依然记得蒲公英的约定,最终却是随风而去,分然,飘无踪迹。

春暖花开,若他没有离开,会不会听着文君轻轻地讲着的思念。“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陌上花开,人却不在。

文君和卓王孙不同,文君向来不愿意相如去求取功名,官场上鱼龙混杂,伴君如伴虎,她不要什么扬眉吐气,不要光耀门楣,她只要他平安快乐。如今看来,他似乎过得很好,长安的风水养人,比走的时候已经胖了不少。也许是她太自私了,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只顾着儿女情长,他应该有他的事业,有他容纳天下的胸襟。

此刻文君想起了曾经来求文章的陈皇后,才能理解陈皇后的悲惨,一样的遭遇,她们都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男人,这个男人注定了要以天下为己任,儿女情长次之。她幽居长门宫两年,这些日子该是怎么熬过来的。文君才七十八天,便已经这般生不如死了。虽说他对她不似从前那般,好歹还能回来看我一眼。陈皇后呢,只怕是两年一眼都没见到。当真是生不如死了,怪不得她费尽心机,不远万里,不惜千金求一赋。她们都是一样的无所出,武帝背弃了皇后,相如也会背弃她吗?男人都一样吧!谁会喜欢年老色衰的人呢,纵然有感情,也不可能再像从前那般恩爱了!

3.大计安蜀建奇功

身在长安的相如时常郁郁寡欢,原来司马相如虽作了郎官,其文才也颇得汉武帝赞赏,但并无实权,没有展示自己才干建功立业的机会。文君得知原委后,一面劝慰夫君,一面细心寻找机会。不久,在当时巴蜀的西南边发生了“西南夷”边民骚乱事件,给司马相如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干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时,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雄才大略,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南定夜郎,同时想从巴蜀西南方向打通通往西域、印度的西南通道。于是便派唐蒙作中郎将前往巴蜀负责打通从巴蜀向西南方向的通道。

唐蒙是一位武将性情刚烈,他想尽快完成使命,显露才干,便征调巴蜀各郡官吏士卒千余人,督率各地证调来的数万民夫,开山劈岭,修筑通往西南的驿道由于当时靠人力肩挑背负开山劈岭修筑道路十分艰苦,进度缓慢,督工的官吏士卒又十分苛责,民夫逃跑不少。唐蒙的严刑重罚引发了巴蜀人民和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惊慌和骚乱。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大臣们对巴蜀和西南夷的骚乱,或剿、或抚,一时意见难以统一。文君得此消息后,通过父兄详细了解了西南骚乱原因和巴蜀各地人士的看法,与相如仔细分析了西南骚乱形势和应对策略后,鼓励相如以“抚喻息乱,通商招徕”方略,上书向汉武帝争取平定西南夷的差使。

汉武帝对司马相如“抚喻平乱,通商招徕”平定西南骚乱的奏章十分欣赏,认为这符合自己“抚御四方,平定匈奴”的国策,便特旨召回唐蒙,派司马相如作钦差特使前往巴蜀负责处置平息西南骚乱事宜。

相如有一腔治国的热情,又有治国之才,短短几个月,便不负汉武帝所托,不废一兵一卒,一刀一枪,就把交给他的安抚蜀中叛乱的任务做得既干净又漂亮。事情平息后,相如回京向汉武帝述职。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能很快“抚喻息乱”大为赞赏,也让朝中对他的能力有所怀疑的人都刮目相看。

相如后来写下《难蜀父老》,文笔潇洒恣肆,阐明了汉武帝“通西南夷”的战略步骤,安抚蜀中父老,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做出贡献,为大一统的格局立下一功,多少挽回了后世对他的非议。所谓历史自有公论,是说时间卸掉了权力的重压,公道的评价得以抬头。

东风送暖的三月,气象万千,和风细雨,柳絮纷飞,清晨被叽喳的小鸟叫醒,漫步在中环湖畔,蜿蜒的绿化带间,无名树湿漉漉的叶尖别有一丝青嫩,轻轻一掐,有点儿疼,好像是它青涩的血液,溢了出来,怎让人舍得。

回到长安后,面对着文武百官羡慕的目光,面对着大家的阿谀奉承,面对着武帝的众多赏赐,相如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创作,在笔墨间挥霍着青春,忘记了炎热的青睐,远离的城市的喧嚣,在笔下挥洒天地万物,在酒后笑谈古今人事。时常出入未央宫与武帝弹琴对弈,切磋辞赋,一时间成了武帝身边的红人,谁想巴结他又是比登天还难,一下子成了众人仰慕的对象。

没过多久,相如又被委以重任,武帝又封相如为中郎将,下个月出使西夷。文君得知情况后,结合她父兄多年与西南夷做生意的体会,向相如分析了“借助通商,招徕西夷,因势利导,打通夷道”的可能。当时西南夷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生活水平远较巴蜀低下,许多生产、生活用品,如铁器、盐巴、茶叶、丝绸、布帛等都要依赖内地通商得到。因此完全可以借助通商招徕西夷,再利用西南夷的首领,因势利导打通西南夷道。

其后,汉武帝向相如问起打通西南夷的事,相如便提出了“借助通商,招徕西夷,设置郡县;笼络首领,因势利导,打通夷道”的具体方略。武帝一听,连声赞同,便不顾朝中个别大臣的反对,“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负责开发西南夷。

当汉武帝得知相如在拟订实施“借助通商,招徕西夷,设置郡县;笼络首领,因势利导,打通夷道”的方略中,曾得到文君的襄助时,不禁赞叹道“卿本佳人,更得佳人策划,良可羡也!”给了相如和文君不少赏赐,以示嘉奖。

相如与副使吕越人等前往巴蜀,到成都时,巴蜀地方官都到驷马桥前长亭迎接。相如高车驷马登临驷马桥,在车内他握着卓文君的手,深切地感叹道“高车驷马,此生无憾;非卿之佐,何能如此”,深切地表示了他对文君的赞赏和感佩。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天下,街头巷尾,市井小民都在传说着司马相如的故事,传的神乎其神,仿佛这司马相如是从天上下来的一般,文笔好,样貌好,又有治国之才,几乎把他神化了一般。

司马相如荣归故里,巴蜀的父老乡亲们都为司马相如当了中郎将这样的高官感到骄傲、光荣。卓王孙和巴蜀的名商大贾们闻知要扩大与西南夷的通商,都纷纷通过司马相如门下宾客,向他馈赠财帛,以表示支持,相如一概拒收。此时的卓王孙更是万分高兴,急忙又叫广武备上了厚礼前去祝贺。不久,相如专程到临邛拜见岳父卓王孙,卓王孙又高兴又惭愧,照例大宴宾朋,王吉、程郑等人都来了,相如谈笑如当年。

席间,文君抚琴,弹奏出阳春三月的情思,她把含有深意的目光移向清瘦的丈夫,其中有欢乐,有感激,有惆怅,都在琴声中了。

相如取得了如此的荣耀,文君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开心。在文君眼里,他是帝王也好,平民百姓也罢,她都不在乎,她都无所谓。她在乎的是他的一颗心是否在她的身上,是否完整的全部的在她的身上。

相如本就名扬天下,很多文人骚客早就引以为榜样了。如今又得圣宠,更是引来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很多达官贵人都设法与其亲近,想结亲的更是不在少数,渐渐地闹得满城风雨。

岁月何其多,记忆何其少。回忆抵不过时间,总是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淡去,那些感人至深的经历,似流金岁月般悄然逝去。男人有了事业,有了钱,也就有了故事,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流言蜚语传得比任何时候都快。

那是个微风拂面的日子,秋意褪去淡远的颜色,告别了季节的舞台,赋予冬新的航程。这些流言蜚语渐渐传到了成都卓文君的耳朵里,仿佛是一把一把尖锐的刀子,直刺人心最脆弱的地方,刺得文君昏昏欲死。红笺一封接着一封地加急送往长安,说的无非是相思之情以及回忆曾经的美好,文君想借着这些回忆挽回这一段就要消亡的感情。但此时,在相如看来,这些信是这么的碍眼,每次一拿到信都是千篇一律的相思和忆苦,甚至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信的内容,他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了。

4.数字成诗泪已干

相如久居京城, 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不由得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

相如的心底总是有个声音在说:“这么多年,哪怕是只有一个女儿,我也别无所求了,文君,此生你依然是我最爱的人。只是,你要允许我在分一个小小的角落给别人,我只想有个儿子继承司马家的香火,文君,你能理解我,对吗?你最善解人意了!”

人生怎能尽如完美,世上本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想这文君家境好,样貌好,才学好,为人又和善,惹得多少男子垂涎,想不到竟然到了中年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已经成为相如最大的遗憾,这个遗憾长期困扰着他,夜不成眠,食之无味。

终于一天,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信发出去后,司马相如不禁偷笑,心说,卓文君那么聪明,肯定能明白自己的意思。这事或许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这一天,文君正在窗边暗自流泪,忽然京城来了一位官差,交给她一封信,并告诉她大人立等回信。文君又惊又喜,拆信一看,却如当头棒喝。万没料到盼 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当即明白了相如的意思,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中不由地哭诉:

“无亿!无忆!好一个无忆!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等,但是司马相如,你早已没有心!如今我不怨你薄情,却只怪当初错看良人。司马相如,你终是做不到。为了建功立业,你就这么离家去了,现在又要抛弃这一份致死不渝的爱恋,她直到现在才明白,男人的世界原来可以这么大!”

女人的爱,对于他们男人来说,不过是森林中的一棵杂树,可有可无,而且这个大森林中,不止有一棵树,还有高大的松柏和茂深的野草。

文君痴痴地望着长安的方向,一颗滚烫的水珠落在了她的手背上,默默念道:“你是怎么了,是嫌弃我年老色衰了吗?是遇见别的令你动心的女子了吗?为何对我这般不冷不热,形同陌路!我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了,那些誓言,那些美好,都成了过往了吗,你就真的这么狠心吗?”

文君想不到真的要永远的失去那个人了,一下子晕了过去。几个仆人手忙脚乱,几个丫鬟进进出出地忙了许久,文君才苏醒过来。可是,她口中仍反复念叨着:“长卿,想不到你还是没能经受得住诱惑,终于忘了我,终于嫌弃我年老色衰,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与其看着心爱的人和别人再结良缘,倒不如就这么去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