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26029300000008

第8章 乱世罪责

1.一叫一回肠一断

傍晚,夕阳的温婉带着令人绝望的颜色,可是,却温润不来焦急的思绪。

杜甫刚刚从城中归来,就见到李白在门口等候,相见后随即想问情况。然后,杜甫便叫大儿子宗文将手中提着的肉带去给他母亲,也把二儿子宗武打发走了,屋子里就这两人,杜甫才开口说。

原来哥舒翰虽然在朝中,但是让他转交奏疏,继而让安禄山谋反之事揭发,却风险实在过大,恐怕他不会替人出头。城中的几位好友都是这种说法。然后还特意的嘱咐一句,王补阙和宋庙丞还特意关照他一句,一定要小心行事。

李白对于好友的关照心存感恩,却始终一心系着大事,开口就是担忧:“哥舒翰是国家之栋梁,又是掌管军政大权,怎么能对国家安危置为一旁不管不顾呢?”

杜甫沉思良久,才建议先试探一番,不用李白的奏疏,而是再写一份投赠诗。先一番旁敲侧击,引而不发。然后看他的反应如何,接着再计划接下来的事情。

李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夜晚又亮起灯光,给哥舒翰写一首带着旁敲侧击而又引而不发的文章。

于是,在这晚的微弱灯光下,杜甫在细细斟酌着李白所写的《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杜甫却看了很久。然后慢慢地抬头说道,这诗题明明就是“述德兼陈情”,可是这内容却只有术德没有陈请啊。这诗文整段没有要入他的幕府的意思,也没有要他令李白重返翰林的意愿,更加没有要他接济的意思。

李白笑了,他的意思是,让哥舒翰拿到这首诗文,就会思考作者投赠这首诗要做什么,会有什么目的。杜甫慢慢的理解了,也就是说,这首诗中不是像民歌一般的歌颂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而是以“国家英才”相许,以“浩荡深谋”相期。

意欲很明显,就是想他不仅有攻城略池的勇气和气魄,更是要有安邦定国的计谋和心机。然后会想到作者是有大事相求,而不是一般的夸赞。

虽然哥舒翰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却能读《左氏春秋》,想必他必定谙得微言大义,这首诗的弦外之音,他必定看得出来。

如果哥舒翰看得出这诗文的意思,必定会将李白招去面谈的,而若他不理,那么,这件事情就很难办了。

李白也不想再顾忌那么多了,先投石问路,将诗文送出去吧。诗文送出去没几天,李白便已经等得急不可耐,大呼闷。而这时真是长安人春游的季节,那城东南巅峰曲江池又是春游的胜地,于是杜甫便陪着李白道曲江一游,消消那苦闷的心情。曲江池一切如旧,仍旧是紫陌红尘,游人摩肩接踵,花柳明媚,高阁辉煌。虽然热闹非凡,繁华更不减当年,可是李白却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所以不论它是怎样的柳细蒲新,绿酣红醉,李白却置若罔闻呢。

杜甫见李白没什么心情观赏,也就被带的没什么兴致。两人信步走着,却快到池南的望春宫时,见到警卫森严,侍卫里里外外的好几层。

看这架势,应该是皇室中人有人在此处。正想看个究竟,却听见身后人喊马嘶,游人纷纷闪躲,这两人也连忙靠边。看路边一处小土岗,索性站在上面,看看着远处究竟是怎样的状况。站定后向前望去,只见风尘仆仆,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走来,前头的数十位骑卫开路,继而就是四面锦旗在高处端端地立着,上面分别写着“秦国”、“ 韩国”、“ 虢国”,还有一面锦旗上单绣着“杨”字。

旗后是一匹金鞍白马,上面骑坐的人身穿紫袍玉带,趾高气扬的样子像是在左顾右盼。如果有人靠近,就大喊“把闲人打开”。于是就会有侍卫朝两边围观太紧的观众挥着鞭子。而后,这人便走到三位夫人身侧一一问候,走到虢国夫人跟前,还在这么多人面前并辔同行,公然调笑。

路人们有的胆小,怕惹上什么事端,都背过身去,侧目而视,忽然间的,又从望春宫中出现数人,皆骑着高头大马,,一位老太监被一批小太监拥着,高声宣读圣旨:“万岁爷口谕:三位夫人即时乘马入宫,万岁爷和杨娘娘已在苑中等侯多时。杨丞相别殿赐宴。”伏地的杨丞相谢恩完毕,站起身来叫“高公公”时,高力士却与三位夫人进入宫去了。李白与杜甫在小土岗上进退不得,站了许久,才与人群渐渐散去。途中,皆听辱骂之词,却也知晓,虢、韩、秦这三位夫人是杨贵妃的三位姐姐,这种靠着裙带关系发达之人历史上不是少数,可是权势大成这三位夫人如此,还真是极少数的。骄奢淫逸,这三位夫人在唐代的开元历史上,却没留下什么好的作用。

李杜二人也是愤愤不平,明明在幽州时听说李林甫已经死了,却不相信继任的丞相大人却还是位董偃之流。董偃也只不过是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的面首,也是只见幸于公主,虽然也得汉武帝宠信,也参与朝政,却也没有这三位夫人的权势大。本是蜀中的小吏,而且是无赖之辈,却也没想到十年光景便会登上宰相之位,而且这样肆无忌惮的接替了李林甫等人的“衣钵”。

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咸阳二三月》一诗,杜甫则写了《丽人行》。各秉春秋之笔,寄大义于微言。长安的柳枝已经由淡淡的鹅黄变成了嫩绿色,后又由嫩绿色转为了青翠之色,最后就成了葱葱郁郁的一片。这时候,便是春季过了半季。李白投石问路的诗篇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杳无痕迹,但是李白又怎是善罢甘休之人,他不甘心,就不顾杜甫的劝阻,亲自进长安城中到处奔走。

大明宫外的风景从前,但是那淋漓的侍卫却带着不容忽视的距离感。这时的李白已经不是当年蒙受恩宠的翰林院李学士了,而等在门外的李白也正正感受着物是人非的悲凉。站在这宫门外也并不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景的,况且李白现在也没有那种心情。他是想在散朝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见到些熟悉的人。于是便像是看热闹的百姓一样,簇拥在辆辆车马旁边。

将近午时左右,城门中出现两个手执长戟的侍卫前来驱赶众人,大臣们鱼贯而出。李白左右顾盼,竟没有一个人相识。垂头丧气正要走开,忽见一人,年方三十,俊美容貌也是华服加身,李白认得那是独孤驸马。

独孤驸马却不记得李白的面容,李白也不急不躁,慢慢地施礼,介绍自己。李白在十年前与这独孤驸马就有一面之缘,那时候的李白正要入宫见驾,在门内与之初次相遇,蒙独孤驸马以国士之礼相待。独孤驸马记起来了,便也淡淡一笑,施以回礼。

寒暄过后,独孤驸马这才问及李白此行的目的,他想,没有人会在这宫门口等人的,或许他会有什么大事,但是他却然也不想管得过多,所以当李白问及家住何处时,他也是淡然地说道,这里说便是。李白虽然有些小受挫折,却也百折不挠,以久别重逢,赠诗表情,随即从衣袖中掏出纸笔,靠着马鞍,一挥而就。独孤接过诗笺,也没有仔细查看,便想应付了事,但是看到诗文的最后两句“倘得公子重回顾,何必侯嬴长抱关。”于是不可置信的将李白上下查看一遍,说道:“真是没想到,先生竟如此贫寒到这种地步。”于是边说着便将自己腰间的玉佩解下赠与李白,也说着:“聊表心意”。

李白拱手拒绝,知道驸马会错了他的意思,而想那侯嬴与信陵君交往,又怎会是为了得到信陵君的周济?独孤不解,那是为了什么?李白悄声说道,驸马可还记得‘窃符救赵’的故事,那窃符救赵的计策不就是侯嬴献给信陵君的吗?独孤的面色忽的大惊,在这处却也不好再相问。原想找地方再好好相问,从城中却押解了两人,被五花大绑,身旁簇拥了数位侍卫,匆匆朝南走去。

李白不解,问这可是犯了大罪,要去刑场。可独孤却说,这两人是要押到幽州,交给东平王处置的,因为他们胆子肥得很,竟要来诬告安王爷。李白大惊,却也假装镇定。独孤便又想起刚才的话茬,问李白想要说什么内情,李白连忙说自己没什么事情可说了,便请驸马离开。

紫极宫附近,李白意外地与王补阙、宋庙丞相遇,于是,两人找一处僻静的小酒家,登上四下无人的小阁楼,慢慢道来心中的愁绪。

染墨流年,岁月愈加沉香。如果人生就是一次旅途,那么一程又一程的风景,一季又一季的盛放,又是谁人的思绪。走过了秋水长天,就会迎来素雪纷飞。

这就是岁月。

2.西入长安到日边

风儿轻轻拂动青色的薄衫,吹开书案上书戋的页眉,屋子里徒然添了几分的决然和冷清,这些被吹的凌乱的惆怅,又怎么落在窗棂上,被时光记得,或者被时光掩埋。

李白饮上一口甘甜的清酒,望着这二人,多年未见,却也多了几分惆怅。清风徐来,空气中仿佛也带着重逢后的喜悦和哀伤。

王补阙在李白是待诏翰林的时候,便是补阙,现在也依旧是补阙。而因着圣朝无阙可补,这些年倒也乐得清闲。宋庙丞早些年看守的惠庄太子庙早就已经合并成七太子庙了,所以这时候的宋庙丞倒也是像挂个虚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两人后来也入了道,常常来到紫极宫里来散散心。宋庙丞还谦虚的跟李白说:“相比起李道兄,我们算是后辈了。”李白也是惭愧得很,虽然入道多年,但是却未了尘世之缘,丹液未成。

王补阙也是没有再过于夸赞的话语,毕竟今日见面并不是来讨论谁的道行深,谁入道时间长的,而是在见到了杜二杜子美后,他们便知道了李白最近来长安意欲何为。

一番交谈之后,三人皆是颔首微笑,王、宋二人也非常佩服,李白毕竟是有慧根的,虽然这些年在追逐仕途上费尽了心思,但是却夙有仙根,要言不烦,深得老子的精义啊。

三人时而朗声大笑,时而小声议政。但是王、宋二人还是希望李白早日离开长安的好。李白知道他们的心意,也知晓自己此次要走的路一定艰难,但是对于好友的相劝,真是恕难从命。

遂言:“愚兄决心与二位结海上之契,为天外之宾,他日相会于蓬莱仙山。从今以后再不涉此荒溪之波,只去寻那浩然之津。不日即将辞楚,避秦去矣!”

站在慈恩寺塔上,李白目光远眺,却真是望不到边际,不知道着脚下的一方土地,将来会是以怎样的方式再见后人。想到这,眼中的一些坚定就变得有些模糊。向北面望去,看见一片宫殿,接着远望,又是一片宫殿。忽然间,龙楼凤阁化为碎瓦破砾,杂草丛生,其中有豺狼出没,蜿蜒的毒蛇虎视眈眈地吐着信子,萤火点点,鸱枭声声。向南面转过身来,却见曲江池上的树木已经郁郁葱葱,池水波光粼粼,只见一只凤凰从远处飞来想找处地方栖身,但是见到四周全是乌鸦、鸱枭、蝙蝠、麻雀的栖息之所,盘踞在四处,等待的凤凰无可奈何。

西方的北原上,唐代列祖列宗的陵墓被松柏掩映,虽然生长的旺盛,却阴森的可怕,忽然间西风乍起,却将落叶吹散一地,残阳也适时地将这落地的残叶陇上血红的颜色。

李白看得如痴如醉,却落得满是彷徨,最后不得不踉跄的下楼,向那山田野村奔走而去。直到走到一处断崖,无奈,只得痛哭而归。

长安城一如既往,不愧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为繁盛的朝代,即使李林甫执政18年,动了唐代的根基,却也没有影响这座城市的繁华。城南,李白在杜甫家中收拾细软,杜二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进屋来缠着李白给他们讲故事,李白勉强地给出一个微笑,将怀中的一卷文稿交给了杜甫,低声说了四个字:“付之一炬。”便拉他们到屋子外面去讲故事。

杜甫呆呆地愣在一旁,久久不能回神。李白坐在院落中一棵榆树下的圆石桌上,先是讲了一个卞和献璞的故事。据说,卞和献了三次璞玉,第一次,他的左足被砍掉了,第二次,他的右足被砍掉了,而第三次,这块玉才算是献成,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而李白在讲到第三次献玉的时候,却说他仍旧没有成功,而且还险些被杀掉,最后,他便去寻了桃花源。

李白虽是将故事杜撰了,但是却表露出了自己的心声,自己又何尝不像是那卞和一样,苦无投身之门。第二个故事,便是“湘灵”的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姐妹,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他们都是尧的女儿,也都是舜的妃子。当舜做了天子之后,就到南方去远征,可是这一走便毫无音讯,两姐妹等啊等,盼啊盼。可谁知这年复一年,却始终没有等来舜归来的身影。后来她们决定出去寻找。千山万水,来到了湘水边上,却听说舜早就已经死在了苍梧之野。于是她们就来到了苍梧之野的九嶷山山下,看着茫茫无边的白云朵朵,却找不到舜的坟墓在哪里。她们在湘水边上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洒遍了江边的竹林,最后,眼泪也流尽了,也对世界再无留恋,便投了江,死了。

两兄弟沉默了好一会,而后纷纷问道这是真的吗,李白却也只是点头。不然那湘水岸上的竹子上怎会有斑斑的泪痕。她们死后,就成了湘江女神,现在还在湘水边上唱着悲哀的歌曲。

李白也有感而发,浅浅地吟出了那首悲伤的歌谣: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李白走了。回首相顾,从幽州之行到第三次入京,李白对政治形势总算是体会得彻底了,朝廷上已经昏暗一片,唐玄宗也是好大喜功之人,有了些成绩,就开始骄奢淫逸,开始将朝政荒废,导致大祸将至。

李白感觉自己就像是比干之于纣王,要自己的才华,还要自己的七巧玲珑心;也像是屈原之于楚怀王,有志不得伸。像石头野兽流落于荒野,荆棘已经布满了宫城,到处都是亡国的景象,从政就像是入虎口,自己既然想选择这条路,而自己这样的结局又怨得了何人呢?

于是,他写下了《殷后乱天纪》古风一首。他感觉自己好像是生逢乱世,天下的扰攘不断,四下都能听到怨怼的歌声。以往不得志时,希望自己生逢乱世,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而现在,却害怕变成乱世。那样,每天都会听见哀号的声音。这样乱世之中,就算是孔子也想乘桴浮于海,而老子也要骑上青牛出关去了。连这样大智慧的人都感到大事不好,连连趁早高举远引,自己又在这路口徘徊什么呢?

于是他又下了《三季分战国》古风一首。他不禁想到了秦始皇末年的光景,传说在秦始皇三十六年时,使者郑客西打西入函谷关,夜度华****,遇见了华山之神,神明托他将秦始皇遗失的璧交给镐池之神。而且还预言了“祖龙死”。

李白的思绪是很发散式的,连着又想起了桃花源的传说:晋时有一渔人迷路,误入桃花源,村中之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不复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于是,他又写下了《郑客西入关》。李白站在这长安门门口,感慨万千,愁绪渐渐地爬上心头。还是下定了决心,要远走,不再留恋,找一处避世的隐居之所,过着自己的桃花源的生活。

这时候,李白的从弟,宣城的郡长史李昭,来信邀请李白去宣城。

李白见李昭这样殷勤想邀,心中也有了向往之心,就算别的不算,生活上也还是有些依靠的,心想宣城也算是座理想的避世之城,便决定前去。先只身前往,再将一家的妻小迁往。李白做好了打算。

就用这一抹欢愉的心情去丰盈思念吧。无数次地想到家人,梦到他们,却不想,梦醒了,就断了梦境,来了伤感,伤了年华,叹息了岁月。无声无息的倒影就是孤单最好的见证,谁人不想在最孤单无助的时候,有最亲近的人在身边支持着。

3.泪血地而成泥

曾经想用叶子落地的时间去忘记一切不愉快的时光,可是岁月却不知不觉的泛着伤感的颜色,那样的忧伤淡雅,相是最好的点缀,竟然不想再让它离开。

既然已经经历了,就让它在岁月的长河里,渐渐沉淀吧。

李白再一次决定,换上道服,腰别丹囊,带着满箱子的道书,出世去了。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在途经宣称的途中,来到了长江边,来到了横江渡。长江是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却在庐山脚下逐渐的折向东北方向。而到了芜湖、金陵那一带,竟然又成了自南而北,就横亘在吴头楚尾的一带。横江渡就这样肆无忌惮的横在长江的西岸,地属和州历阳郡。在他的东面是牛渚矶,也叫采石矶,地属当涂县。

这处成为旅游胜地一点都不稀奇,江山美好,绿水长流。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地点,还有很多很多的名胜古迹。像孙吴经略江东,晋室永嘉南渡,隋代韩擒虎伐陈……都是要经过这里的。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痕迹,经历了几个朝代的盛衰兴亡,这里见证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而文人骚客到了这里,也不免赋诗留念,感慨万分。这横江渡就会用它独有的方式来迎接他们,那就是风浪。

李白这一路走来还真是很不容易,并不是路途坎坷,而是思绪荆棘。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一直萦绕在他身边。对天下黎民百姓的担忧,对自己这大半生命运多舛的感叹,慢慢的,吞噬了他观赏风景的心情。来到这“微风辄浪作”的横江渡,而时值海潮汹涌澎湃之际。李白不知不觉地就将那滔天骇浪的壮观想象成悲壮的结局。

愁云雾霭,昏天暗地之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海浪像是奔着摧毁一切的信念而去,拍到岸上竟也发出如此巨大的声响,仿佛是在发出胜利的号角。没多长时间,这好似比金陵的瓦阁宫殿还要高的浪头就有席卷而来。

李白站在渡头,却想起自己的从政经历,不也像这条横江一般?浔阳江的马当之急浪,就已经够险的了,却没想到这牛渚之险却较之更甚,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白的从政经历,不也是这样吗:一次比一次艰难,青年时期的李白干谒诸侯,却不想四处碰壁,一事无成;中年时期,李白奉召入京,仰天长笑“我辈岂是蓬蒿人”,却也是落得个挥泪而返的下场;到了垂暮,北上幽州更是几入虎口……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近在眼前,心酸也慢慢荡漾。

站在渡头前回首相望,看见的只是云山万重,而看不见长安在何处。凝望,注视,却一直没有出现那个自己心中的长安城。恍惚间看着江水上连汉水,汉水又连上渭水,而这渭水,就经过那长安城。好像是从扬子津那里上船,一直坐着,就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但是自己想去的那里,还存在吗?

这白浪如山的横江,又怎么能轻易地渡过?就连常年手执桨支的船夫,也是愁容满面,而那万水千山外的长安,又怎么能再回去呢,回不去了。

想慢慢地踱着步子归去,却只听更加汹涌的江水拍岸而来。李白知道,在那江流向水云雾气弥漫的地方,就是大海。在传说中,海神的形象渐渐在李白头脑中清晰。却不想忽来一阵阴风,掀起一片惊涛骇浪,直直的拍在天门山。本想着能将完整的那一块石壁冲开来,可却在顷刻之间,李白变了神情。

李白看到了安禄山,那海神便是安禄山!那恶浪滔天成了千军万马,那天门山就自然是潼关。李白控制住自己不要想那么多,可是这其实自己想控制就控制得了的。他明明知道安禄山的一些秘密行为,也明明知道唐朝即将发生一场灾难,可是,他却无法挽救。只恨自己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李白正要离开这横江渡,却不想遇到了狂风即将来临之际,于是,他便留下来,找了处酒家,饮上一壶烈酒,心里想着,暴风雨还是想来是吗?那就让他来得更加猛烈吧!

于是,便有了《横江词六首》。

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杨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横江馆前津吏迎,为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感叹人生不过匆匆数十载,却还要受到百般的折磨。黎民苍生又有何错,却不想又要遭到铁蹄的践踏。秋季的枯黄正应了李白的心境。而宣城城东的那条宛溪却让他想起了青莲乡的盘江,虽然不如盘江那般大,却也带着些许家乡的味道。城北的敬亭山,疏疏的落叶也让李白想起了在青莲乡时的匡山,虽没有匡山那般高危,却也时刻透着些清秀怡人的芳香。

山林间星星点点的杜鹃花,那颜色仿佛像沾了血迹一般,红得令人心生惧意。

李白的故乡有很多子归鸟,听老人们说,这些子归鸟儿为何叫做杜鹃,是因为传说中,子归是古蜀时杜宇的精灵所化。暮春时节,这鸟儿总是要总夜半时分就开始啼叫,直到第二天天明,直到口中滴出鲜血。

大概,这杜鹃花就是子归鸟口中滴下的鲜血吧。

这里无时无刻地存在着蜀中的氛围,带动着李白思想的情绪。

太守和长史对他非常热情,李白也权当这里就是家乡,安稳的住了三个月。

三个月时间,李白除了游览各处的名胜古迹,就是将自己困在屋子里读《庄子》。当没有钱买酒吃了,就写几首诗文给长史或者太守送去,他们便会送来一些接济之财。很多时候李白刚刚拿到手的酒钱,就毫不犹豫地给了酒庄。他很喜欢纪老头的酒肆中卖的“老春”。每当喝到了这到色清味醇的酒,李白便能安下心来。不会变得格外的浮躁与不安。

人们觉得他过得悠闲,而他确时过得也悠闲自在。一日,在敬亭山上的一处亭子将歇下,便看见了一个胡人在吹着笛子。这调子是他所熟悉的秦声,而在长安城中,他却也听过《梅花落》、《出塞曲》。不想,在自己不经意之间,泪满衣襟。于是,李白便写下了《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 空怀恋主情。

原本李白也忘记了这段日子的生活是否足以磨平自己的伤口,可是时间有的时候会让伤口结痂,有的时候,还会让伤口溃烂,让你用不得忘。在给李昭的诗文中,李白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

闲坐于敬亭山,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感受着四周的寂静,感觉自己已经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却不想这从内心发出的声音,却仍旧带着浓浓的愁。开口吟出四句诗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李白的心里,只有这座小山可以与他互诉衷肠了。

原来,李白表面上的悠闲恬静,竟像那淡淡的一层玻璃纸,不能碰,一碰,便碎了。

李白不远千里的来到宣城,本来想求的宁静自然地平凡生活,却不想过于安静,竟让他觉得如此的落寞。不论是南陵县的常某还是县令崔某,都是非常好客的人,知道李白来了以后,就带着李白去看了铜官矿,游了五松山,观赏秋浦风光。李白又到了青阳,与当地的很多名士一起赏玩了九华山。泾县的县令汪伦,原本是风流倜傥人,更是爱好诗文的儒雅之辈,知道李白途经此处,自然是开心的不能自已。

两人见面后,汪伦更是感觉在观瞻天人。汪伦为李白安排了几处酒席,还邀请他去桃花潭一同游赏。盘桓了数日,李白也要离开了,临别之时,却看见汪伦在河岸上召集了些乡民,齐齐的为他跳了一段赠别之舞。

李白热泪盈眶,然后大喊出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宣城的民风淳朴和热情让李白的愁绪稍稍减淡了些,然而,“白发三千丈”却也出现在这时候的李白的诗中。李白回到宣城之时,已经是秋叶落尽的季节了,李白却不知为何,突然间心烦气躁起来,每日食之无味,夜间就辗转反侧。就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之时,却恰好族叔八品监察御史李华出使东南,路过宣城。

两人阔别已久,见了面李白便邀李华同登谢苕楼。其实,李白是想从李华的口中得到些朝廷中的消息。

然而,那些现实却让李白更加惆怅:杨国忠为了邀功来固宠,滥用武力,出兵南诏,至西洱河,大败。而他就将真相掩埋,继续出兵,可惜全军覆没,前前后后,竟有二十万人无辜的死于这。

他孤独地守在靠离真相最近的边缘,却没有办法将它公布出来,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惆怅与焦急的呢。更何况,这实事的真相,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覆灭。会使很多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

在记忆里面,有一些瞬间,经历时没什么特别,回想时却胜万语千言。

4.北雁春归看欲尽

危险迫在眉睫,可是又是谁的眼中尽是迷离。李白的心灵又是需要归属何处,又是怎样让那些一页一页翻过的,在脑中过滤的恐怖停留在最该结束的地方。孤独在寂寥的月光中,悲凉不禁升上心头。

偶尔会想起,想起某些曾经遇见,未必能再遇见,甚至永不可见的人。像季风过境,午夜梦醒,记忆芳菲。玄宗皇上依旧沉湎于美酒佳肴,也依旧是杨贵妃随侍身侧,终日不离。杨氏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都封了大官大侯,钱财封地比那诸侯的都多。

每个侯爷贵戚都抢着向杨家兄妹奉承,他们一桌子的饭菜钱,超过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关中水旱相继,去年秋季连续降了六十天的雨,而且物价开始暴涨。街头巷尾四处都是哀号啼哭的声音,朱雀门大街上也都是饿殍尸首。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民不聊生,怨声四起。

李华呢,虽然自己肩负着监察的重担,专司考核官吏,可是却在权臣当道之时无计可伸,事事掣肘,导致寸步难行。这次奉了皇命出按郡县,发现很多值得上报的不法丑事,可是牵涉到底的,却还是些朝中权贵。想不管吧,却难以交差;想管吧,却还真是无计可施,于是大着胆子参了几本。可是直到现在,这颗心还是悬在嗓子眼里,不能放下来。

李华所说的所有,都无时无刻地在证明一个观点,唐代的盛世空前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就像昙花只开那一夜,一夜也只有那么一小会时间。虽然美丽,却也抵不过时间地流逝。

两人相望无言,听得天空中大雁传来的“咿呀”之声,不禁抬头望向天空。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着。然后横过宣称上空,渐渐消失在天的尽头。

秋雁的离去将李白的愁绪带走了,于是两人又开始酣畅淋漓的畅谈。纵谈古今,从文学讲到社会趣闻,再到各种牛神鬼怪,历史秘事,无所不谈,无所不欢。

两人都想到,古时的作者都无一不是壮思腾飞,豪迈义兴,所以,必须是有一等一的胸襟和气魄,才能做得出一等一的豪思壮文。李华问李白道他最近的作品,李白便吟诵了他最新的《横江词》。李华对那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尤其的有感而发,说这明明就是一等诗文所有。而李白听了李华最近的新作,便对这《吊古战场文》赞不绝口,更加大胆地说出这比以前李华的《含元殿赋》更加是妙不可言,精彩绝伦,名为吊古,实为讽今。就似李白的《战城南》一般。

两人谈到了谢苕,皆是唏嘘了一场。不仅仅是对他的文才感到叹服,更是对他的身世感到同情。作为一代才华绝伦的诗人,却被冤死在狱中,只活到了三十五岁。直叹得那故钟嵘《诗品》中云:“恨其兰玉早凋,故长辔未逞。”

古人的悲剧似乎又触动了李白敏感的神经,他感怀自己的有志莫审,也感怀自己的多舛仕途。于是,他写下了《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 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自己的愁绪抒发抒发,李白寄思于诗,留给后人的,便是盛唐转衰的历史文化真实的写照。终于,暴风雨来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一触即发。

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反,引兵南下,二十万士卒就连踏出的灰尘都会将一座城池湮灭,众关口守将望尘瓦解,安禄山这一路过得也很轻松。叛乱的消息传来之际,李白正在金陵。这时的李白已有五十五岁。自己也早就知道这场叛乱的到来,所以也就没有过多的震惊,更没有遁世避俗的打算。事到如今,他才发现对家人的保护似乎没有过多准备。夫人宗氏还在睢阳,儿子伯禽身处瑕丘,女儿倒是嫁人了,少了一份担忧。可是夫人和儿子身在异处,却更是让他为难。他是先去接谁好呢?幸好他的门人武七赶了过来,自告奋勇地要去接伯禽,否则,李白着实要为难一阵。叛军的铁蹄直往南下,而李白却朝着北面的睢阳飞奔。

当李白将夫人和如潮水般涌出的难民带出睢阳之际,回首相望,却见得城不像城,这里,已经上演了最为残酷的现实。

天宝十四年的十二月,朝廷派出了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率领的东征大军,刚刚出了长安,却听闻叛军已经过了黄河,而河南郡也已经失守。

李白和宗氏随着逃难的人群向南逃亡。李白衣衫不整,宗氏更是蓬头垢面。李白边逃边向后看去,想起开封楼上悬挂着的人头,想着荥阳城下堆满的尸体。不知不觉的闭上了眼睛,拒绝再次去想。可是睢阳城中的一片火海,和那些在火海中丧生的人们还是会出现在眼前,就像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生生刺痛了李白的心神。逃亡途中,又听得了东京沦陷的消息。李白不觉得想到了那如潮水般的叛军像是一群疯掉的魔鬼,正举着砍刀向着天子脚下的长安,步步逼近。

光是想又有什么用,就算眼泪出了眼眶,自己又有什么能力去阻挡这一切的发生?想着想着,却也只能拼命地赶路,才能分散写自己的注意力。

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准备称帝大典,国号为“大燕”。而由于安禄山忙碌着开国登基大典,朝廷也就获得了一些喘息调整的时间。他们启用了在京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师,并且命他率领八万大军去镇守潼关;又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出兵河北,攻叛军后方;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等也是纷纷起兵讨伐叛军,河北郡强烈的响应着。更是传出了御驾亲征的消息,举国振奋。就这样,在十五年的春天,长安的形势,倒是大有好转。

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李白听闻了御驾亲征的消息,兴奋异常,对当前的局势明显有了乐观的心态,感觉前途大好,豁然开朗。于是在赠别的诗文中,便有了“自吴瞻秦,日见喜气。上当攫玉弩,摧狼狐,洗清天地,雷雨必作。……”的句子。

他以为,御驾亲征,便一定会扫平一切障碍,中原会马上恢复原先的元气,战争会马上结束。而正当李白兴奋之际,却听闻杨国忠等人阻挠御驾之事,便没了下文。又传出高仙芝兵败被斩首于军前,他率领的东征军更是有一半都被俘。还有常山郡太守颜杲卿死于非命,还有河北诸郡降了安禄山。这些消息都像是晴天霹雳般劈中了李白的心。他对朝廷抱着的期望,都被奸佞毁了。

天宝十五年的六月,玄宗命哥舒翰进军收复洛阳,然而哥舒翰却认为事宜不合,不适合速战,应该坚守潼关,以静待变,这才是正道。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说“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宜固守,不可轻出。”然而玄宗却又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频频调遣侍卫令哥舒翰出征,哥舒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因兵出征,却毫不意外地中了敌人的埋伏,在潼关大败。

本欲收复的潼关,就这样拱手让人。怕像高仙芝一般被诛杀,而会贼的大军又即将到来,于是这东征军就降了安禄山。

潼关破了,玄宗不得已仓皇出逃,长安的陷落,也是迟早的问题。

仿佛就是转瞬间,这样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盛世就不见了。李白是盛唐的见证人,而那些繁华也只能作为过往,留在记忆里了,仿佛是轻柔的零落,沾染了尘世的味道,沉醉在罪臣出的心灵角落。

常常是这样,要么是惆怅,要么是欣喜,总让人身不由己。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好端端便会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飘飘悠悠,身如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