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问孤鸿向何处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楼》
长安的风是无声的,凛冽刺骨的疼,长安的人是多情的,今日桃红榻,明日杏花船。长安的街是繁华的,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商贩在熙攘地叫卖。长安是天下最富贵的地方,多是荣华。这里是天子脚下,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承载无数人的梦想,金光闪闪的大门正在打开着,迎接着五湖四海的人。
这里是李商隐噩梦,把他的梦想绞的支离破碎,连带那颗心,也千疮百孔。
这里是也曾是他梦想的地方,李商隐做梦都要长久地停留在此,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一道天梯,只要爬过去,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有最温暖的生活。
山重水复,不是每个人都有很的运气,在绝望的时候,发现原来天无绝人之路。虽然没有的柳暗花明转变,但来到长安无疑是李商隐最庆幸的事。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知己。他们同是沦落天涯的人。他们开怀畅饮,举杯对酌,悲中之喜,莫过于在失意的时候,相互慰藉。
他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不曾得知他年轻时候的模样,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眉眼清烁晶亮,一身儒雅,文质彬彬。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本是一个人独坐,喝着酒,抒发愤懑的心情,听到自己才做的诗被人吟诵了一遍,一抬头,就看见一老者,正站在自己面前微笑。也罢,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朝是与非。
他们有过相似的境遇,心中都有自己的梦,为了黎民,为了亲人,为了自己,持续不懈地奋斗。只是再怎样努力,也难以敌过政治的漩涡。明明不想涉及,只是想远离,过着自己的生活。可是命运却让他们离这漩涡越来越近,即使靠在最边缘,也会被无情的卷入,粉身碎骨。这是他们相似的愁苦。
李商隐不爱酒,只是这是消愁的最好物事了,白居易爱酒却是爱的真切。开坛泻罇中,透明的酒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经过深谙酒坛的映照,液体的黄金,缓缓流淌,勾起掠夺的欲望。把玩杯盏中的液体,清澈的凛冽,看进去的是自己,映出来的是被囚禁的妖魔,在无数的挣扎与压抑中,挣脱了束缚,成就自己梦寐以求的事。
酒,从古至今,一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寄托,有人酒后闹事,有人酒后失言,酒后最容易做一些错事,甚至是不能挽回的遗憾。鲜明的例子,铭刻的教训,即使无数先人说了酒的危害,后世更会有再多的遗憾,这一刻,酒值千金。
人们爱它,痴它,恨它,对它无能为力,欲罢不能。
白居易对饮酒的好处是深有所得,对月独酌,宾前宴客,少了它就少了知己,没有给彼此最真诚坦然的机会。同样是两个郁郁不得志人,在此前,只是听说过彼此的名字,却在今刻,一醉方休。
两个人都未见过,但对彼此一直都是神交,李商隐钦佩白老的诗圣才华,朴实易懂,用最直白的言语,向天下人抒发内心最诚挚的感情。李商隐初出茅庐,在士林中小有名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文辞优美,华丽斐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情景。
这方唱罢,那厢登场,在酒楼里才喝完酒,李商隐便迫切地拉着白居易去了他住得客栈,要上几个小菜,又是几坛酒。不到黄河心不死,只要他还有一丝力气,就要继续喝下去,忘年之交的喜悦,冲淡了心里一直浓厚的云雾。
他们本就身在异乡,又是知己难求,如今终是可以碰到一个可以诉衷肠的人,自然无比欢欣。
这一生,天时地利人和,也不知还会有几回这样的时刻,既然遇到了,更要珍惜。假如还有来生,这一生并不是只与红颜约定下生,下一生,如果可能,宁愿结为父子缘,愿为你子,你为我父。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辫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公当年十六便中了进士,十八岁的时候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待到了十九那一年,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几年之内,接连升级,这一段仕途,也算是一帆风顺了。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世上从来没有完好的事情,如果人的一生一帆风顺,那就说明脉搏也是停滞不前了,那只是随着生命的终结,而不在人世间继续苦苦地磨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每当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总是在畅想否极泰来后的美好,峰回路转的繁华胜景。而命运曲线动荡的波折,我们无从得知,下一次转角会折射到什么地方,但生命就如一条永不止息的河流,只能看到它或舒缓,或迅疾的节奏。如果知道如果之后,那如果之前我们会不会做同样的事情,即使知道对错,即使明白后果。在巨大的悲痛之前,总是有盈满了得喜悦,才能让人在极致中游荡,高空狠狠坠落的悲痛。
后来,皇上因赏识白居易的文采,被授予翰林学士,步步高升,迁任左拾遗,他升到仕途的顶峰,京兆府户曹参军。几年来,一路高升,可见日后飞黄腾达的场面,皇恩浩荡,这一生,定要报效皇上,以达知遇之恩。
那曾经年少张扬,纵马驰骋长安街的局面,已不知是多少年。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用迟钝的刀口,一点一点磨碎支撑身体的脊骨。高楼倾塌不过是一瞬间,地基的腐蚀却是要经过漫长的积累。白居易是诗圣,这一生都为国家,为人民。曾经这位年轻的官员是一杆锐利的银枪,矗立在殿堂之上,很多人都担心被枪尖对准,受了伤,害了性命。
白居易偏偏耿直忠烈,一心在报效朝廷中,没发现朝廷之外的很多事情,他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摘除了不少人的顶戴花翎,曾经在面前嬉笑怒骂的官僚同事,如今被这个年轻的官员送进牢狱,痛哭流涕。
官官相护,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清官为人清白不屑与人为伍,贪官恶霸就不同了,他们有狐狸尾巴,要同僚之间相互掩护才行,纵然一人落马,众人担心会殃及池鱼。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后患,让阻碍全部清除,将危险从根底消灭。
埋藏的祸根被彻底爆发还是因为一件冤案。自古以来冤假错案比比皆是,很多可知可惧的因素,让那些死去的怨灵,受冤的亡魂,被默默遗忘。
那一年,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承裴度遭人暗杀,片刻间武元衡就已死亡,裴度也受了重伤。当朝宰相,一品官吏,被人暗杀,竟然无人问津,答案是每个人心知肚明的,偏却无人敢揭开那一层薄薄的面纱,还受害人一个公道。
政治腐败,宦官党政,无故被贬,无因谴责的人,即使受了不公平对待也只能咬碎了牙,咽回肚子里去。
既然无人问津,那我便来调查,这世间要还一世清明,总是有流血牺牲,如果可以,愿已一己之身,清污浊之气。这是白居易最真切的想法。
最终,那一段冤屈却是被往事尘封了,包括白居易这个人,也被岁月一点点掩埋了。可保家卫国的事,即使还有一点能力都要继续去做。没了官职,他还有笔,还有头脑,他要记录这刻事实,呼吁天下有识之士,呼吁每一位天朝子民,黑暗这个在等待被拯救。沧桑往昔,过去的点点滴滴怎可忘,年少痴狂家国梦怎成全,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是写在心上,写进梦想里的。
如果有来世,我便为你子。这是他们彼此相交后的最美诠释。如今白居易的梦已经老了,李商隐的路还要继续。繁华的浮世,太多真假难辨,一切都是虚伪的,他为唯有坚守自己的本真。
尘世漂浮这许多年,有人喜极而泣,有人悲从中来。李商隐却不同,即使是一个落魄的书生,在生活面前,他自卑,他可怜,却从未放弃,失去了又如何,收拾大好河山,从头再来。他明白荣华浮光,必须踏在浮华之上,才能在耀眼的光芒中展翅翱翔。
2. 怜我总角称才华
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华州留语晓至暮,高声喝吏放两衙。 明朝骑马出城外,送我习业南山阿。 仲子延岳年十六,面如白玉欹乌纱。 其弟炳章犹两丱,瑶林琼树含奇花。 陈留阮家诸侄秀,逦迤出拜何骈罗。 府中从事杜与李,麟角虎翅相过摩。 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 三月石堤冻销释,东风开花满阳坡。时禽得伴戏新木,其声尖咽如鸣梭。公时载酒领从事,踊跃鞍马来相过。
--《安平公诗》节选
失去了亲情,爱情在一旁深切等候,没了爱情,仕途给人名利的快慰,没了亲人,丢了爱恋,断了仕途,极致的悲伤,痛都可以尽情地酣快淋漓,任意地挥洒。李商隐的一生,亲人总是相继在重要的时刻离去,苦苦痴恋的几段爱恋最后无疾而终,空付了满心的欢喜,哪怕是信手拈来的科举,一次次擦肩而过。仿佛,离别和失去,是他永难逃脱的宿命。
生命中总是会有与众不同的几个人,可以由生记忆到死,让李商隐痛恨的人是几乎没有了,即使这一生坎坷悲痛,也只怨这时事,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人,在狼烟四起的场面下,也无能为力。深藏在人心内最深处的罪恶一旦被召唤出来,只能被彻底的毁灭,良心做的牢笼,在无数白骨的覆盖下,已看不到红色。
有一个人对李商隐的人生有很大影响,他是崔戎,李商隐很多思想都是受他启发的,崔戎深爱每一个子民。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这个天下的主人,也是这世间最需要帮助的人。没有权利来肆意妄为,没有金钱随意挥霍,需要帮助的时候,求助的对象只能是朝廷,这些在朝为官的人。
那一年堂叔去世了,李商隐还沉浸在失去至亲之人的伤痛之中,考试的失败,在病中的身体更加孱弱,正是日出朝阳的好年纪,身体仿佛到了迟暮。他终日在迷茫中呼吸,一直挂念心中的梦,却不知如何才能成全,星空的月亮,时圆时缺。在政局混乱的如今,未来根本就是无迹可寻,明明尽了全力,尽管一直在努力,始终在与梦想平行,只能隔着迷雾看着远处的风景,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认识崔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甚至在那之前,李商隐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做大官的亲戚,从血缘关系上,李商隐还要叫他姨表叔。崔戎的伯祖是博陵郡王崔玄障,伯祖父的母亲是兵部侍郎东都留守卢宏慎的大女儿,当时李商隐的曾祖父的妻子正好是卢宏慎的三女儿,这样一层层地剖析下来,崔戎是李商隐的姨表叔。
经历过一系列的打击,虽然悲痛,虽然无奈,但生活依旧还要继续,放弃了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荣阳刺史萧洗大人是李商隐堂叔生前的至交,那日堂叔下葬,他也来祭拜。当年他曾经邀堂叔到府上做幕僚,堂叔虽然仕途惨败,那一身高傲从不气馁,心气高傲的他,不愿意在至交好友面前低下一等,所以拒绝了。李商隐带了自己的诗文前去拜谒,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点一二,让自己在未来的路上可以前进哪怕咫尺毫厘。
可能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能给予李商隐的,萧洗并没有留下李商隐,而是一纸书信,把李商隐又推荐给了当时任职于充州观察史的崔戎。崔戎是博陵郡王的后代,官宦世家,如今又在充州做官,在民间的风声也很好,相信李商隐在那里肯定能受益颇多。
李商隐觉得自己像一只球,被来回地转让,他的内心总是有些无奈伤感的,然而如今这样落魄,生活都是艰难,那些所谓的面子底子也不算是那么重要了。
回信中还说萧洗大赞李商隐的才华,这让他很是欢喜,希望李商隐能早日赶往充州。
崔戎的回信让李商隐重新充满了奋斗的力量,信中充满热情,希望李商隐快点回去,在崔戎这里,李商隐终于感觉到了自己被需要的价值。李商隐快速地安排好了家中的一切事宜后,便迫不及待地想来到充州,希望这里不会让他失望。因为在慈爱的恩师那里都有各种的争夺,受党争的影响,各个幕僚之间的攀比,李商隐觉得很累。
这个时候的崔戎已经接近甲子之年五十多岁的年纪,身材微微发胖,但并不是所见到的那些身材偏胖,目光浑浊,只会花天酒地的官员,虽然从前都是青年才俊,为官多年后,早遗失了最初的梦想。
崔戎这里也是个大家庭,有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衰,年岁都比李商隐小些。李商隐在家里就是老大,平时照顾弟弟妹妹,在这里充当以前的角色也是如鱼得水,相处的非常愉快,崔氏一家对待李商隐也是极为客气。
当李商隐被问及的家事,内心的伤被人再一次提起,往事一一在眼前浮过,酸酸的味道在血液里一遍遍地流淌,李商隐缺的并不是可怜,他需要的是渴望是机会。
虽然只是含混了几句,一带而过,那哽塞的言辞和微红的眼眶,出卖了他刻意伪装的镇定与无谓。崔戎适当地终止了这次谈话,并特意送了些银两来让李商隐安排家事。
要有多大的伤痛,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能让人有想哭的欲望。某些时候,我们都需要沉淀,悲伤逆流成河,前事为鉴,在磨难面前,要坦诚,学会承受,忆苦思甜,放下沉重的往事,迎接未来的美好。
李商隐在崔戎幕下做了一名掌书记,平时只是掌管一些奏章文事,事情并不多。大多时候,都是跟着崔戎去看充州的军事情况,了解民生的需求。
在这里,李商隐的心中泛起一种满足感,他觉得的两个表弟待自己如亲生兄长,尊敬爱护,却也调皮可爱得很,只是他们都不好习文,一碰到文学的事情就无精打采,舞刀弄枪的时候倒是神采奕奕,崔戎也不限制两个儿子的发展,随他们喜好。
崔戎对李商隐也像亲生儿子一样,他无数次地希冀着这就是自己的家,可以肆意的与家人亲近。而在自己那个贫苦的家,没有自己任性的权利。想来恩师倒是对自己极为宠爱,可是难免幕府里的人也是明争暗斗,即使他不想同流合污,也难以做一个完整的局外人。李商隐感激崔戎,给了他家庭的温暖,给他平等对待的机会,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崔戎虽然是博陵郡王后人,将门出身,踏入仕途却是通过科考,不爱武将的打打杀杀,这一生只为度人,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样的痛,一般人都承受不来。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吏部做了一个小小校书郎,一段时间后提升为蓝田主簿,不久又从殿中御史升任吏部郎中,再由谏议大夫升任华州刺史。一路顺风顺水,这样下去未来肯定是更美好的前程,不然也不会差的,更何况当时还颇得皇上赏识。
其实,人生就是一条河,蜿蜒的流着,谁也不知道到哪里会翻腾出风浪来。在担任华州当刺史的时候,天灾人祸,很多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崔戎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只是按照朝廷流程,赈灾银下来,很多灾民都等不到那个时候。最后无奈之下,他把自己的私钱拿出来救济灾民,这本是一件舍己为人的事情,受到嘉奖,而不是在党争的泥流中溅了一身的泥泞,被调到了充州这个荒凉的地方。
虽然崔戎从来没有在人前说过什么怨言,无论是谁都会不平等的,但是当抱怨毫无影响时,只能三缄其口。
诸多感慨汇聚于心,李商隐每次喝完酒,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满天繁星,高处不胜寒,群星寂寥。城镇的夜晚,寂静无声,黑暗如同一只猛兽,把一切吞噬。遥望星空,高处不胜寒,俯视地处,黑暗寂寥,这样的一个尴尬位置,不上不下,做什么都是无能为力,浅尝辄止。
那一双在黑暗中的眼睛,充满了悲伤和期盼,被岁月无情的侵蚀,生命的沧桑溢满了眼眶。
3. 休问梁园旧宾客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江南三月烟花开,寻一处芳草栖息地,几个人席地而坐,几碟小菜,一壶好酒,今宵有酒今宵醉。这是一种惬意的友情时光。朋友是在孤单的时候,在旁边默默地守候你,暴怒的时候,上前敢于拉住你的手,不是每分每秒的陪伴,却总是能来的那么及时。
李商隐的一生中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少年时一起玩耍,后来一起学习,一个加官晋爵,另一个落魄潦倒,总是在他倒下的时候扶持,不是依靠,但是却是最后的救赎。那人便是恩师的一位公子,令狐绹。
令狐绹自小便是聪明伶俐,和李商隐的聪明是不同的是,他懂得变通,会圆滑。他与李商隐在文章上的才智是不同的,所以他文采虽然没那么出众,但也官拜三品。虽然说诗词没那么精通,但也绝不是肤浅,有令狐楚这样的父亲,周围三千门客,耳濡目染都能张口赋诗了。聪明懂事的孩子,没有父母是不喜欢的,令狐楚也是格外疼爱他。
李商隐还记得初次见他,那时候才刚入令狐府,对于未知总是有些恐惧的,李商隐茫然的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空间里。他明亮的眼神瞬间就照亮李商隐有些灰暗的内心,仿若相识了很久,想念了好久,如今终于来了,闻名不如见面,如今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
他明亮的眼神和亲切的口吻,让李商隐彷徨的心一下子就安定下来了,他给了李商隐无价的认同感和存在感。让李商隐感受到,原来这里有知道和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并不是一个陌生人、外来者,平行在他们这一片天空。
他腼腆地笑了,一个贫寒的少年,在高楼宅院中,终于找到了存在感,贫与富的差距,官对民的歧视,在这一笑中抿去。
或许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内心的善良在作祟,那一瞬间所出现的慈悲,足够让人感恩一生。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个善良的举动,挽救的或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世界的存毁。即使多年后形同陌路,那一瞬间绽放的笑容,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面容,只是这一个微笑,穿越人海依旧看得到你。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李商隐有了第一个朋友,令狐绹不仅只是这一个身份,还是令狐楚的儿子,这个家的半个主人。
令狐楚虽然做了安排,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小孩子的思想还是同龄人最能理解,令狐绹细心热情的安排李商隐的住处,还送了一些日用品。李商隐那快洗白了的衣服终于可以被替换,就算这是一种怜惜,小孩子的同情或者可怜也好,都只是出于最单纯的善良。
李商隐吃饭的喜好,令狐绹也都一一记下,吩咐下去。这让李商隐想起自己的娘亲也曾这样关心过他,但那都是至亲的人,在这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才见过几次面的人就对他如此的亲切和关怀备至,李商隐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份恩情他记住了,记了一生一世,即使在后来的诸多事情上,无论是谁的是与非,对于这个人,他始终是忍让与包容,只是因为儿时接受的这份善意的恩情。
最处在令狐府,李商隐日常聆听恩师的教诲,学习写文章,看国事,其余的时间都是与令狐绹在一起。
李商隐出生贫苦,身份地位更说不上高贵,令狐府的其他几位公子总是借机取笑他,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很大的勇气与之争吵。这时候令狐绹总是为李商隐解围,他从不在乎他的出身,他更能看到他的才华。
文成武就,朋友之间就算相互依存互相帮衬的,李商隐虽然做文章很行,但是在练武方面就不行了。身体虽然说不上是体弱多病,也不是强壮的类型,所以也只能是一个翩翩公子。
令狐绹在武术练的就很好,两个人时常在竹林里,一个在吟诗,一个在习武,一幅赏心悦目的好景色。
毕竟出身的不同,每天被幕府中的人影响,令狐绹知道很多的宫中秘闻,而这些对于一直在乡下苦读的李商隐来说总是那么的新奇。那些神奇的故事,有的带着神秘与玄幻,原来皇宫里的皇亲贵胄竟然有时候平凡的和他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
那些总是高高在上的人,内心也有最龌龊最黑暗的一面,平凡的人一念之差,或许害的只是自己和少许人,而那些手握权力的人,内心一个邪恶的念头,无数黎民百姓跟着遭殃,他们是何其无辜。
想起了在来时的路上看到的皑皑白骨,即使一人功成名就,天下易主,对死去的无数冤魂和活着的惨遭蹂躏的人又有何用,没有权利的人永远是生活在最底层,没得选择。
李商隐一直都懂得,这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要想不被欺负,只有自己努力,站在高处,才能俯视底下的人民。他的满腔热血,他的报国宏愿,都不是凭空实现的,肥沃的草原里,只有强者才能肆无忌惮地横行。弱小的兔子,遇见猎鹰只能选择逃避,因为根本没有搏斗的可能。
那一年,李商隐终于考上了进士,闻名于世的才子想要中个进士也是如此之艰难,所有的人都以为,李商隐这是苦尽甘来,终于迎来春花满开了。
上天把所有的人都戏弄了,就像烟花红极一时的绚烂,最后悄然无声地枯萎。他中榜,所有人都为他庆贺,李商隐心里也在感叹生命终于可以辉煌了,那灰暗色的天空终于迎来了朝阳。
只是那一日的日出之后,他的天空依然连绵阴雨,六月的江南在为多情的女子哭泣,繁华的洛阳,凋落的牡丹都为李商隐黯然。所有人都以为的巅峰也只是在原地迈步,或是换了一条更加崎岖的道路,只是无论坎坷几何,都始终要继续走下去。沉浮在党派之争中,李商隐只是一片脆弱的浮萍,随着波浪翻滚,到哪里,就停泊在何处,等着一浪又一浪地拍击。
他敬爱的崔戎病死了,他曾经融入的那个家庭,给了他完整一个家的人去世了,他的亲人在一个个减少。
恩情如山的恩师也操劳过度而病死在床榻上,甚至在死之前,还要李商隐起草奏章为那些沉冤的大臣昭雪,心系天下,心系万民。没有了恩师的救济,李商隐的生活越加贫困艰难,儿时的玩伴令狐绹,已经是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官员了,虽然在年幼时曾笑话过他,蔑视过。但是对于李商隐的窘境,他从来都是愿意伸出援手的,随着渐渐的长大,生活的轨迹也会偏离最初的梦想,最无奈的可能是背道而驰。
李商隐在他的梦想中一直坚持着,为天下,为人民,也为自己,他的讽刺尖锐刻薄,只是太多无情的人早就有了太多无奈的伤悲。很多年后,当已经忘了最初的自己,还能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那就是最大的安慰。
4.卜肆至今多寂寞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浣花笺纸******,好好题诗咏玉钩。
--《送崔珏往西川》
停泊了一家又一家的旅店,方知道家的想念,看过了一山又一山的风景,远处层峦也只作叠嶂。一次次地努力,以为终于到了终点,看前面,依然浓雾茫茫,模糊的一片。
李商隐尤记得,在得知自己中得了进士之后,他欣喜若狂,这么多年的执念,在松懈的那一刻,生命都轻得可以飞起来,一直以来那沉重的胆子,终于可以从肩膀上卸下了。
中榜后,等待任命书还需要一些时日,以后可能也不知道会在哪里认命,李商隐决定回家,奔波了这许久,就让这一刻有些许停留。以后或许是更遥远的思念,珍惜此刻,有家人陪伴在身旁。
只是许久都没有等待朝廷的诰命,却等来另一个让他悲痛欲绝的消息,恩师病重。生命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好像恩师还在为他授业解惑,还在等待阅读繁杂的公文,即使已斑白了头发,但他依然那么精神抖擞。
也许是吧,在他的眼中,恩师一直如一座山一样地屹立在他面前。无论怎样,他都可以作为一个孩子,在恩师的庇护下。习惯了大树的遮阴庇护,忘记了它们也会随着岁月而衰老,习惯了有城墙挡风遮雨,然而,时光流逝,苍白的墙壁已经出现许许多多的坑洼,岁月在一点点将一切吞噬。而渐渐地他已经长大,成为别人的依靠,承受失去撒娇任性的权利,一直依靠的肩膀塌陷了,只能放纵地哭泣,但是不能放弃生命得责任。
令狐楚家的老管家湘叔来告诉这个消息的,这个老人也老了许多。原来在一切不知不觉中,即使还在原地踏步,岁月悄然逝去,依然会带走许多。匆忙地安排好了家中事宜,李商隐就和湘叔立即启程,他生怕晚了一步错过相见,那将是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一路上快马加鞭,李商隐恨不得插上翅膀,直接就飞到恩师的病床前。从前一直备受恩师照顾,不想在恩师病重的时候,不能尽孝在床前。
湘叔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李商隐本身也不是多么健硕的人,这两个人这样风雨兼程了几日就有些吃不消了。李商隐怜惜湘叔年老,又怕赶不及,想先行赶路,让湘叔在后面慢点走,这样的奔波程度,一般人都也很难承受,他何况内心身体都在受着烈火焚烧似的煎熬。
湘叔来回已经奔波了数十日了,这样的程度李商隐担心他也会病倒,但是这个老人没有放弃,他依然选择和李商隐一同前行,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再快点,即使身体要承受更多,他也愿意一拼。他这一辈子都是待在令狐府,可以说生命的所有回忆都是在令狐府的。而这个府的老主人更是他伺候了一辈子的,老了老了,眼看着老主人要离开了,这个时候他更不能不在。
他一生都在令狐楚的身边,对令狐楚的心思很是了解,如果是别的事,他断然不会离开的,因为李商隐不在身边,这是令狐楚最挂念的事,他必须要亲自来,让老爷放心。湘叔十分明白,如果在临死之前见不到李商隐,这个他疼惜了一生的可怜孩子,令狐楚怎样都不会瞑目的。
令狐楚对李商隐的好,谁都看得出来,虽然科举一波三折,但这个老人也是操碎了心的。有时候他待他的好,甚至亲生儿子都会嫉妒。
李商隐默默地听着湘叔说话,眼角慢慢地湿润了,他用袖子抹去泪水,这个时候他不能哭,他必须攒足所有力气去赶路。
十一月的山西,已经进入了寒冬,天气格外寒冷。呼啸的北风,飘飞的白雪,总是那么猛烈而凄凉,飒飒的风声,代替了李商隐想哭不能哭得呐喊。他猛喝几口辛辣的酒,暖暖身子还要继续前行,急迫的李商隐无数次地感叹着,这一段路,怎么就那样漫长,怎么都看不到尽头。
冰封的雪地,崎岖的山路,每一个艰险,对于急忙赶路的两个人来说都和平坦的路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无论怎样,他们都必须走过。从白天到黑夜,黎明升起,夜幕垂下,和时间进行一场赛跑。他终于赶到了令狐府,刚松下得一口气,又猛然悬在喉咙里,恩师在哪里?恩师怎样……太多的担忧。
才到了门前,就有人来接,两人急急忙忙地赶路,其他的人内心也并不能平静,他们都在祈祷两人能够快点回来。令狐楚已经念叨了好几日,临死前的念想,任何人都不忍心让它破灭。
李商隐忍了一路的眼泪,在看到床榻上的恩师后,就“唰”地流了下来,他很怕,在路上就很怕,可是他不能说。而在看到恩师那一刻,他终于可以尽情地哭了,这一路上的担惊受怕,在看到对自己微笑的恩师,焦躁的心瞬间就平静下来了。
府里的其他几位少年也在前几天赶回,每个人都在令狐楚的床榻前,不敢离去。
李商隐望着恩师枯瘦的手指,不敢想象从前在官场上的杀伐果断,教他写文章,做政事,他从没让人看见过他的软弱。如今,却再也掩饰不了了。病榻前这样一个行将枯朽的老人,憔悴得手都无法提起来,那样的虚弱,病痛是何其残忍。
原来令狐楚这几天都没有好好吃药,他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一辈子如此足矣,他也曾名列三公,作过一些大事,想别人所不想,做别人所不能,已经足矣。
很多人都为他担心,但是这位执着的老人,对他的生命却一点也不执着,放任的态度让关心爱护他的人是何其寒心。
李商隐来了,令狐楚最得意的门生,最欣赏的人,大家都期盼着他能劝劝令狐楚,喝药接受治疗,虽然都知道病愈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不努力去尝试,总是心有不甘的。可的这个老人执拗的脾气谁都知道,怎么能劝得动,但还是要尽力一试的。
李商隐认真地洗漱后,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他不想再让恩师令狐楚看见自己如此狼狈的样子,因为恩师总是一副盎然的样子,看不见他的萎靡,一直是那样的坚韧。他要让恩师知道,他的学生没有被磨难打败,依然是为梦想拼搏奋斗的人。
他急草草地吃了几口饭就赶到病床前守着,这几日的赶路都没有怎么吃,心痛远远超过了饥饿感,他一点胃口都没有。只有一想到恩师憔悴不堪的样子,早就被愁绪充满,饥饿也是无关紧要的事了,或许哪个时辰晕倒,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
李商隐听着恩师和自己说话,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强势了,他不由得心生感慨,生病的人是如此脆弱,能看得见最真实的内心,不用再在别人面前故作坚强,即使已经遍体鳞伤。
令狐楚喜欢李商隐,这是人人都知道他的事情,都以为是因为他的才华,才华人那么多,怎么就单单对李商隐如此好呢。令狐楚对这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也许,最开始欣赏是李商隐的才华,那样小的一个孩子就可以做出如此严谨求实的文章非常不易。后来,李商隐的本性一点点被了解,他是如此的重情义,小时候拿着引魂幡不远千里万里地把父亲的棺引回到故乡。堂叔去世的时候哭丧守灵,放弃自己的梦想。表叔崔戎去世,又千里迢迢把他的灵柩送回老家,对每一个身边的人都是如此好。对于每一个人,李商隐都是倾尽了所有去爱的,因为爱得太深、太沉,才会这么容易受伤。
李商隐与恩师絮絮着这些年的事,原来令狐楚这些年一直在关注他,即使不在身边的时候,也总是打探他的消息。连他已经忘记了得小事,恩师都记得那样清楚。令狐楚见证了李商隐的成长,参与了他的成长,成全了他的成长。
5. 三百年间同晓梦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
人生如梦,醒来不知年岁几何,睡着不知今夕何年。在一场场美梦惊愕中穿梭,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别离欢聚。听着令狐楚的喃喃细语,微弱的声音,要用尽全部心力去倾听,才能听到其中的话语,蕴含的情意。
这个老人在临死的时刻都没有忘记国家,忘记他的责任。他把所有人都遣了出去,只留下李商隐一人在屋内,任别人怎样想,他的亲生儿子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在他临终之前做生命最后的道别。
令狐楚说有件事需要李商隐去办,其实对于李商隐,无论恩师说的是什么他都会去做的,哪怕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可是,令狐楚要做的就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也总是要挣扎一次,虽然以前挣扎了很多次,但从未成功过,不管这次结果怎样,也只是最后一次了。
气魄已殚,情丝俱尽,但是还有不能忘怀的事情,不在死前完成,就只能是抱憾了。只是怕因为写得不够委婉,因此惹怒皇上,不能实现所奏之事,那一腔的愤怒,在笔下也只能烈火焚烧。
那只手奋力的指向桌案,苍老无力,此刻又是那么的坚决,李商隐会意地走过去,拿起笔,铺好纸张,再仔细摆了摆砚台。但他感觉到自己的手在颤抖,写过如此多次的文章,这一次却感觉如此艰难,有力不从心之感。
他觉得手里的笔如此的沉重,思绪都凝固成冰,不能运转了,恩师一生的寄望就在这支笔上,他必须贡献出所有力量。
“臣永惟际会,受国深恩。以祖以父,皆蒙褒赠。有弟有子,并列班行。全腰领以从先人,委体魄而事先帝。此不自达,诚为甚愚。
但以永去泉口,长辞云陛,更陈尸谏,犹进替言。虽号叫而不能,岂诚明之敢忘?今陛下春秋鼎盛,震海镜清,是修教化之初,当复理平之始。
然自前年夏秋以来,贬遣者至多,诛戮者不少。望普加鸿造,稍齐皇威。段者昭洗以雪雷,存者沽濡而雨露。便五谷嘉熟,兆人安康。纳臣将尽之苦言,慰臣永蛰之幽魄。”
一字一句,断断续续,最微弱的呻吟,蕴含最强大的力量,这是腐朽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支笔,在坚定地走着心目中理想主义路线,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值得人钦佩与尊敬的。
隐忍的一字一句,最后的时候,泪滴和着墨汁一起滴进文章里,内心冰火的煎熬,恩师能在最后还心系国家,心念苍生,多么伟大,可是他拼尽油尽灯枯所做的也有可能只是一片虚无,或许根本就不能成全什么。
这样的事情何其悲哀,即使耗尽了生命,王朝根深蒂固的腐朽也已经无力回天,恩师还傻傻地相信,即使李商隐自己又何尝不是,总是不断地失望,失望过后还保留有希望。
寂静,如外面的天空,漆黑一片,铺天盖地地袭来,压得人无力起身。死一般的宁静,漆黑的夜,心跳猛烈地的撞击着,扑通扑通,好像要突破胸膛,崩裂一样。
李商隐猛地扑倒在床前,恩师刚刚还是握着自己温热的手,已经慢慢变得冰凉,并且再也不会温热起来。猛烈的哭喊,挤压了许久的风暴在这一刻停止盘旋,完全地释放出来,撕裂心肺地呐喊,为何,生命中重要的人要这样,静静离去,给了他灵魂重重一击。
李商隐悲痛地问天,上天为何如此残忍,让生命最后只变成孤寂一人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苍茫的天地,只剩了自己,那还有什么意义。
守在门外的人听到哭喊声,都冲进门来,那一刻是爆发能再见最后一面的奢望,只是慢慢变凉的身体和那已经哭得如疯傻人,都已经清楚地印证了,令狐楚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再也不会在受委屈的时候,外冷内热地安慰。
他的生命,像风一样离去,但他的灵魂,却镌刻在了历史之上。令狐楚在文学造诣不菲,生前很多学生,有的已经功成名就,有的还在苦苦挣扎,无论前途怎样,情深义重的恩师都不能忘怀。
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将每一件事都做得认真到位,虽然不是亲生,却更胜亲生,跪在堂前,以亲生儿子的礼仪来跪迎前来的祭拜的人。无论白天或者黑夜,他如同一个木偶人一样,只是不断点头,流着的泪和痛苦狰狞的表情,让别人知道他还在活着,只是却如此痛苦。
令狐楚生前因为他的重情重义而格外看重。在他死后,李商隐依然没有忘本,他的一生都将是如此,无论对谁。已经三天三夜了,相比令狐楚在天有灵定为他的这份孝道而心慰,因这份执拗怜惜。
灵柩在堂前放置了三天,抬起的时候,李商隐的心仿佛也在跟着那口棺材起落,他始终一点一滴地照拂着,不曾错过一个细节,令狐楚的学生何其多,能做到如此的,恐怕也只有李商隐一人了。
令狐楚的墓地没有在老家,而是就葬在了他最后上任的土地,这是他生前的愿望,他想要死后也依然守护这里。
他拼尽了全力,也不能做到最好的结果,在权利的斗争中,无辜的人太多。在别人翻云覆雨中,总有一些人要被迫承受。
周围一切都寂静无声,李商隐跪在地上,一把土一把土地撒进墓穴,那样的虔诚,好像手里捧着的是珍贵无比的东西,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小心翼翼。
他看见周围人痛苦的面庞,可是却不能听见任何声音,他的思绪停止了,只知道盲目地捧着土撒进墓穴,一次次地重复,棺柩被一点点掩盖,身边的土也一点点减少,如果这些土没有用到尽头的时候那该多好,还假装恩师还在,只是他默默地躺下,不能言语。所有人都心疼他,却无力阻止他,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灵魂都处在飘散的状态,生怕一不小心吓走了他的魂魄。
最后一把土的结束,李商隐晕倒在地,他把恩师的恩情都一点点藏在这些土里,陪伴着恩师,从此恩师将不在他的身边,但却永远地活在了他的心理。
李商隐再次想来,有种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感觉时间过得好漫长,那种痛却遗留了下来。令狐绹一直在劝解这个执拗悲痛的人,令狐楚的死每一个人都很难过,可是除此之外又能怎样,既然不能一同死去,那何苦不珍惜以后的生活。
李商隐明白如果恩师看见他最得意的弟子,如今是这样的落魄不堪,他会不高兴的,他最骄傲的学生怎能如此颓废,这样的软弱。逝者已矣,生者还需要向前看。
李商隐把恩师的最后一篇文章拿出来,想让令狐绹转交给皇上,这件事他是无能为力的,已中进士,还没有被任命,未来的前途真的是难以预料。
令狐楚一生忠勇,临死还要谏言,一场朝局之变,无数无辜的人被陷害,许多忠良之士,也被罢官获罪。令狐楚想要为他们沉冤昭雪,还朝局一个清亮。可是,这份遗表会实现么,皇上会为那些无辜的大臣洗脱冤情么。无人言说,或许心中都有了答案,也不愿打破那份遗表内的一片赤诚。
令狐绹打破了此刻压抑的沉默,李商隐的身体虚弱,经过此番大悲,需要静养些时日,他建议李商隐同他一起回到长安城,养好身体。
养好身体还需要很多天,而李商隐也不想耽误令狐绹的时间,就让他先回去,然后自己再自行赶往。
人死的第七日,需要写祭文来拜祭死者。商隐题写了祭文《奠相国令狐公文》 :呜呼!昔梦飞尘,从公车轮;今梦山阿,送公哀歌。古有从死,今无奈何!天平之年,大刀长戟。将军禅旁,一人衣白。十年忽然,绸宣甲化。人誉公怜,人潜公骂… … 愚调京下,公病梁山。绝崖飞梁,山行一千。草奏天子,镌辞墓门。临绝于宁,托尔而存… … 故山峨峨,玉孵在中。送公而归,一世篙蓬!
这篇文章囊括了师徒两人的相识,相知,最后知己一样的存在,令狐楚的爱国之心,他知道,李商隐的固执他也懂。整整十年,如同一场梦境,花非花雾非雾,总是一场难解的思绪。他的恩情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就已经远去,就让在这尘世一点点坚持恩师的梦想,这一生为国,这一世为家。
其实,生命永远是处于延伸状态,这一刻我们认为已经停止,它又悄悄地在不知名的角落伸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还有生命,生活就永远没有结束。
不用气馁,也不用妥协,看过千层帆,万重山,总有一处独好,或成为最爱。
6.空携笔砚奉龙韬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谢书》
轻飘的柳絮,在微风中摇摆,在空中翩翩起舞,划出一道道旋转翻飞的轨迹,浮想联翩最后会停留在哪一位女子的眉梢,又经过谁的生命。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不过是一张雪白的宣纸,也是一生就是那样灰白色的勾勒,亦或许以五彩斑斓而告终。如何能迎来最美的春天,在岁月静好中悄然绽放,只是很多时候都无能为力。李商隐的一生浮萍往事,在风浪中摇摆,风雨过后,依然是小小方舟,在平静海面缓缓行进。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相助为其夺得三分天下,最终甘愿辅佐乐不思蜀的阿斗而壮志难酬。知遇之恩,可遇不可求,这一生,若有那么一个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这一生,这个人你必定都永远不会忘记。
令狐楚便是烙印在李商隐生命中的那个人。恩师已驾鹤西去,而这师徒二人一生的交集故事,忽如潮水般涌进了李商隐的脑海。
李商隐出生寒门,虽系皇族宗亲仕途却无依无靠,那一年,他随同堂叔一同前往汴州去拜见令狐楚大人为求其干谒。年纪轻轻的他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坚强与勇敢,又多了几分孩子气的天真与狡黠,以至于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家将敢与他们周旋于言语之间。
李商隐还记得初见恩师那天,内心忐忑的不能自已,如今却是庆幸的,遇见恩师,是他这一生最大的运气,没有恩师,就不会有成年后的李商隐。他就像是一个在山上迷了路的人,在山上转了好些天,走投无路,茫然四顾,内心绝望的不知该何去何从。那个人就像是从天而降一样,把自己拉离了深渊,指引了明路。
幸好此时令狐大人及时出现,确保了李商隐没有与生命之中的贵人失之交臂。虽说机会总会给有准备的让人留着,可谁又能确保人会第二次跳入同一条沟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是那样一个机缘,令狐楚看到了一个聪慧敏捷,才思俊丽,机灵可爱的李商隐,颇具喜爱之意,故收纳他入府。从此李商隐迈进了仕途的第一步,人生的轨迹从此改变了。
空携笔砚奉龙韬,都说是令狐楚看重的人才,住进他的府邸,好吃好喝固然不缺,待遇自然比其他人优越。接下来的日子里令狐楚多次接见李商隐,这种机遇是很多人渴望不可及的。
令狐大人爱其才能故三番五次的考察李商隐的学识、德行。亦有听过他悲惨身世之后的踌躇,命运多舛的他怎能不叫令狐楚听之可惜又可叹。
李商隐和令狐楚的三个儿子,******,令狐綯,令狐纶终日一起学习,玩乐,好不自在。恩师令狐楚本就是才华出众,皇上都为之钦佩,有这样的一位德才兼备的师傅,夫复何求。日子一天天过去,少年的李商隐也在一点点长大,恩师每日的教诲莫敢忘。
李商隐在令狐府已住半年,因为整日与令狐家的公子们在一起读书,吟诗作赋,余暇也跟会学些拳脚,所以对府里的礼仪、规矩、喜怒好恶,渐渐习惯了。
太和二年,十七岁的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帮助下,终于赢得乡曲推荐,取得乡贡资格。但是,在就要赴京应试时,突然接到家乡来信,说堂叔病危,要他速归。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无奈地面对着从小对自己恩重如山,谆谆教导的堂叔和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乡贡资格手足无措,忧伤踌躇。最终,李商隐还是回到了家乡,生命与任何事情,总是生命排在前列的。无奈,最后堂叔还是去世了,李商隐悲痛欲绝。就在他凄凉愁苦,对生活近乎绝望之际,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他生命中的贵人,令狐楚恩师又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令狐大人让他去郓城,入天平幕府,表署巡官。有了工作,也可以把李商隐从终日寡欢中带了出来,人生就是这样反复无常,谁也不能永远陪着谁。令狐楚闻听湘叔把李商隐带来,甚是高兴,嘘寒问暖,表现出了一位长者对晚辈无尽的爱惜!在幕府令狐楚为李商隐能结识仕途之士创造机会。
此时的李商隐遭遇家庭变故和生活上的失意,痛苦和磨难,显得成熟老练了许多。生活给人以磨难也给人以历练,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生活都教会了我们许多。
在幕府里李商隐结识了很多才华横溢之士,生活也和以往大相径庭,况且还有一位德高望重,才能出众的恩师指导,文笔,学识以及为官之道自然增长颇快。府工作很辛苦,往往文书堆案盈几,其办公规矩极严格。他恨自己虚度年华,举业未成,施展报国报君理想不能实现,光宗耀祖,重振门庭,更为渺茫!
堂叔临终流着眼泪叮嘱的话,犹在耳畔!他记起在一个秋夜,杜甫在幕府里值班,曾写一首《宿府》诗。他略略思索,便开口吟咏起来,诗曰:“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李商隐吟完此诗,心中无比惆怅,感觉诗中所描述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自己为了科考付出了大半生精力,现在已经年近中旬,却一事无成,那份失意,那份凄凉,让他痛不欲生。他暗暗下定决心,不拿功名誓不罢休.
为了让他安心备考令狐楚令他暂时丢下幕府了的工作并说赴京考试的一切费用均由他支付。恩师如此器重于他,怎不叫李商隐感动。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就在李商隐决心一展宏图之际,他却名落孙山。
他没有回幕府而是回了老家洛阳一病不起,整天昏昏沉沉,不思饮食。身体上的痛苦犹可忍受,此时谁能体会李商隐那份失意,那份无助,迷惘,往日的期待此时化为了泡影。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有何面目叩谢恩师,这种心情也只有他自己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别人唯有爱莫能助了。
虽说当时的李商隐一无是处,狼狈不堪,心里承受着无言的痛苦。可一心想要培养他成才的令狐恩师,怎会以此心灰意冷,从此不再理会他?就在令狐楚听说了李商隐落榜之际,他心里忐忑不安,感慨万千。
听说李商隐在家生病卧床不起,心中十分着急,立即派人带足银两去接李商隐回来。湘叔回到郓城,把商隐的病情报告给令狐楚。令狐楚只是叹息,每个月都派湘叔去洛阳探望一次,并带去各种营养品以及他的一片懊悔。
时光飞逝,转眼间令狐大人步步高升,职位再次变动,朝廷调令狐楚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而令狐楚始终没有忘记李商隐,一心想要把它招募到自己身边,让他安心养病。这一次李商隐因自己体弱多病,不愿意拖累恩师,对于恩师的如此厚爱感激涕零,最终他婉言拒绝了,继续留在家中,一方面养病一方面更加刻苦的研读,只因他心中的梦未曾熄灭。
心若在,梦就在,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要决心足够,就能克服一切的不如意。日子一天天流失,李商隐的病情慢慢好转了,不久就能下地走动。经过养病期间自己奋发攻读,此时的他已近从前段时间的失意当中走出来了,信心倍增。
可能是想给恩师一个惊喜,抑或是愧对之前恩师的厚爱,太和七年正月他瞒着令狐楚,偷偷地赴京参加进士考试。二月放榜,依然名落孙山。命运不的公,在此时演绎得淋漓尽致。
再遥远的距离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距离不迈开双脚永远无法达到。他敢于挑战命运的不公平,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不得不说,命运赋予李商隐诸多苦难,而他始终都是一个强者。
身体强壮的人不是强者,心灵强大的人才让人畏惧,最强壮的肌肉是人的心。因为他懂得,无论怎样生活还要继续,命运不会因为对某一个人不公而略有愧疚,再怎么不如意还是要擦掉眼泪往前看,生命经不起片刻虚度。
经过上一轮的角逐,李商隐认真总结刻苦学习,不服输的他终于第再一次为梦想放手一搏。太和八年,李商隐参加春试,又未中第。他住在令狐楚吏部尚书府,心情抑郁,令狐家的公子忙于公务,很少来陪他。可能命运就爱捉弄不屈从它的人,设置无尽的阻碍与挫折,也难怪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太和九年进士考试,李商隐又名落孙山。其中的苦水唯有身在其中方知其中苦涩。个人的命运被党争左右。李商隐哪里知道朝中大臣们钩心斗角的详情。
以后的日子里李商隐流离失所,各处奔波,他不得志这几年京都遭遇了京都大****,党争不断,宦官权倾朝野。作为一代老臣的令狐楚看到自己的国家逐渐衰落,心情自然无比的凄苦与失落。身子骨一天天病弱,江河日下。
四月末,诏命终于下达,贬令狐楚为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诏命一下,立刻启程。
转眼间又过了一年,开成二年,一入正月,京城大街小巷一派洋洋喜气,从全国各地赶赴京都应试的学子们络绎不绝。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李商隐的身影,虽然他屡战屡败,可他这一次仍然要和莘莘学子一较高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次李商隐打破了以往的记录,终于金榜题名。几人欢喜几人忧,历届考试都这样,此时的李李商隐一洗往日的狼狈不堪,容光焕发。他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一无是处的背井离乡的游子一跃成为仕途之士,往日的辛酸与苦水此时便已经无足轻重了。
有人说,只有历经磨难方知幸福的味道。就在李商隐春风得意之时,无奈突闻噩耗,恩师病危。十一月的汉中平原,西北风吹卷着积雪,摇晃着干枯的树木。
莽莽的秦岭横亘在北面,苍苍的米仓山在南面蜿蜒起伏,中间是滔滔的汉水,尚未冰封,给兴元府带来了生机,炊烟袅袅,鸡鸣狗叫,军营里吹起哀婉的羌笛。他快马加鞭,行走在西去荒凉的道路上,有时还要攀缘绝崖峭壁,有时还要翻越山梁。道路崎岖,路途遥远。
此时的李商隐恨不得立即飞到恩师的身旁,报答恩师一路以来对自己的关照,心情无比悲痛。终于,他到了,此时的令狐楚已经不再是往日那个呼风唤雨,德高望重的达官贵人了,在李商隐面前的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看到恩师如此憔悴,怎叫李商隐一个心疼。李商隐立即叩拜,殷切的询问病情。
李商隐的一片孝心终是没能留住令狐楚。他只记得那时一个夜晚,天空没有星星闪烁,没有皓月飘洒银辉,米仓山耸立南天,留下一个黑黝黝的暗影,仿佛即将倾倒,要压在人们的头顶。
李商隐觉得心上就像压了一座山一样,沉重的喘不过气来。在令狐楚交代完后事之后伴随着一个大火球落在府署上空,令狐公端坐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撒手人寰了。
那一夜,他不知是什么地方在走水,他无语凝噎,比远处拥挤的吵闹,更加喧哗,头脑中无数烈马奔腾。
受人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令狐楚。从刚开始的收纳,到后来的谆谆教导,又到后来几次落榜几次收容自己,并给自己信心与鼓励,在自己的生活徘徊到绝望边缘时一次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大恩大德岂能不叫李商隐感动。
一路走来,令狐楚就像李商隐的父亲一样存在,他一次次给予李商隐动力,就连最后的遗表也托付李商隐可见对他有多器重。危在旦夕之际还关心李商隐一家的生计。
非亲非故的同路人,却是最亲近的人,令狐楚的爱,是李商隐这一生一世的执着,一个幼时失去父亲的孩童最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