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26038000000017

第17章 探究篇 谁在对应试教育说不(5)

做事更加认真。许多时候,成年人做事会圆滑一些,有矛盾则息事宁人,但孩子很坚持原则,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认为有理,就会坚持到底。

更积极的休闲态度。在闲暇时间内,现代孩子选择多种休闲方式,他们更能接受那些灵活多样的游戏规则。

有更广泛的兴趣爱好。现代孩子的兴趣范围空前广泛,从电子游戏到制作网页,从生物揭秘到探索太空,从文学创作到国际象棋,从蹦极攀岩到野外探险等。

总之,现代孩子不是父母眼中看到的简单的不爱学习,他们的学习永无禁区。他们的好奇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必将对父母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向孩子学习,是父母获得与孩子平等对话权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父母在保持与孩子经常的、积极的沟通的同时,应主动约束自己作为成人任性散漫的言行,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加强自身的学习与行为修炼,为孩子做出为人榜样,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加强学习与强化修炼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当父母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以一种民主的、平和的、宽容的态度与孩子谈话时,孩子定会从中学会理解、尊重与包容,学到父母待人处事的态度,最后,无论父母学习效果如何,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都会变得更加主动、自信、从容、理智。

学校应试教育积重难返

学校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需求,过早教会孩子一味关注生存目标和竞争能力,变相地逼迫孩子带着功利的心去学习与生活,使许多众多文化考分差的孩子感受不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好,得不到学校应有的种种情感关怀和人格尊重。

司空见惯的校园冷暴力

最爱我们的老师是实习生

一个一生中令我难以忘怀,令我感动的一个人。这个人重新让我拾回了信心与良知。她就是初二时的实习老师——熊老师。

记得她第一天来上课时,我们同学都很奇怪,怎么会来了个不认识的老师呢?她首先自我介绍,又变戏法似的给我们每人送上了一份小礼物。当时的我在班上算是非常调皮的孩子,就问:“你这是干什么?是贿赂我们不?”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她却说:“NO、NO、NO!我是想和你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合作得更愉快!”在她教课的日子里,我在校内违了规,有几次想离开学校,是她留住了我。那段期间,我只有上她的课最认真,也许这就是现在英语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吧!直到最后一天,她要离开了,毕竟她只是位实习生。在她告诉我们这消息的时候,我们都哭了,她也哭了。过去对她不满过的同学也哭了。因为还从来没有过老师对我们如此关心,体贴,如此地理解我们。我们全班同学自发地凑钱,给她买了好大好大的一份礼物。

老师离去的时候,我们都流着泪,那才是感动的泪,不舍得的泪。她哭了,又笑了。全班同学望着她那逐渐在视线里消逝的背影,一份不舍,一份无奈涌上心头,那个令我最感动的人啊!我为你祈福,希望你永远幸福快乐!

老师公开教唆学生考试时抄袭

以前,我是一名尊敬老师的学生,我爱他们,崇拜他们。可是现在,我最恨的就是老师!什么为人师表、辛勤的园丁!多少人赞美他们,可他们配吗?

期末考试时,班主任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质量高,竟让学生公开去抄!她公开在班上说:“不管你们用什么方式考,我唯一的要求是别给我丢脸。”为了方便学生们作弊,她把另一位监考老师也拉走了。

在课堂上,这位班主任也亲口向我们痛骂过不正之风。骂的时候,口若悬河,义愤填膺。可教学生抄袭这件事,该怎么说呢?

从我一上学开始,体育就出奇的好,常在学校运动会上破纪录。三年级入市体校,五年级出省比赛,六年级捧回全国的金牌。那时,生活对于我来说,真是悠悠的白云、清清的小溪、诗和梦的摇篮。

小学时,我什么也不懂,万事教练是上帝,我们只管拿成绩,每拿出成绩教练就可以涨工资。现在我是中学生了,懂得了我应该属于自己。于是,如果有什么我认为不对的,便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在我们运动队里,每个星期都要领营养品,过一段时间还发一次衣服。我们队明明只有七八个正式队员,可教练却报十二三个名单,多领的东西每次都被他堂而皇之地拿走。运动衣现在多贵,一件就是100多元!他不穿,卖掉也可以拿很多钱,营养品他不吃也可以送人情。看到他这么自私,我鄙视他!

学校,是犯了错误就往外赶的地方?

初一下学期,我们班发生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事!竟然有人带刀到了学校。学生与刀挂勾,既可笑,又让人心中发凉,他们还说为了报仇,为了给九年级一点颜色看。结果有人举报,校警进行了全班全校的课桌盘查,搜出了那几把所谓的示威刀。几把长约30厘米的刀啊!这竟会是学生干的。那三名学生被学校劝退休学在家,要父母做思想工作。而那时正好是学期最后一个月的月末,就因这件事,我们班年度道德素质排全年最后。说到这里,我心里思绪万千,为什么这些学生不用心学,而要意气用事?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野心大,进取心却小呢?为什么现在的学校教育平时只注重教学生文化而不太注重其道德修养呢?为什么学生犯了错就将学生强制劝离学校,将学生推向社会?希望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让学生与凶器刀没有任何关系。

文化“差生”被老师视若空气

回忆起来最伤心的一件事,要数小学时那次上写字课。那一天下午,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安静地练字,我也不例外。那次我第一次创意地想到用直尺排版,以为这样写没有错,于是那堂课我一直用直尺辅助着写,写出的字也因此变漂亮了许多。这时我只期盼着老师早日走到我的这里,看到我的字,表扬我。可出乎我意料,老师走到我面前,不由分说就将我的直尺往地下一扔,对着我就是一巴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我,还把我的错误当做典范来训诫同学们。我当时绝望到了极点,感到自尊心严重受挫,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也还记得清楚。

进初中时,我是班上的第一名,于是自然成为全班的焦点。然而,第一次月考以后,却跌入了第八名,那天晚自习时藏在课桌里哭了很久,连眼睛也哭肿了。而后的考试,我也没再能达到第一,老师的眼神渐渐地由欣喜转为了冷漠,还有同学怀疑的议论,像刀一样刺得我心里伤痕累累。

高二分班后,我来到了一个新的集体,同时,我也遇到了我现在的英语老师,他在最开始的几堂课里,我便发现他的英语发音极不标准,我向老师提出来后,老师开始对我很排斥。但更让我感到痛心的是,在他眼中,似乎只有几个同学才是他的学生,对其他许多同学都熟视无睹,视若空气,这一点让我感到自己被抛弃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但后来我也想通了,便自学,但其效果却不好,想想自己以前在英语课堂上那些出色的表现,独自一人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但没有人能看到我的眼泪,理解我的无助,我多想回到从前,那种没有伤心,没有阴霾的岁月。

现在,我虽说在一个文科重点班内,却没有一个好的心情来学习,难道学校、社会对我们的关心仅限于这一张张问卷调查表吗?什么时候能面对面地听我们说说委屈和心理话呢?

这样的学生来信,还有很多。

不能否认,教师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教师的尊严不是靠固守错误来维持的,而需要科学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才能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何况犯下的如此的错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水平问题,它牵涉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公正和责任心的缺失。

渐行渐远的同龄关怀

2005年7月10日,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秀秀在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未发出的信中写到,班里的一个同学在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个两个同学这样对她。同学一而再再而三的讥笑与讽刺使原本性格内向的秀秀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她在一段时间的努力过后却依然达不到考试高分的情况下,痛苦地选择了自杀。给父母的遗书,她这样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

秀秀的死刺痛了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当今中国,还有不少孩子像秀秀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时不时面对同学的冷遇。我们在走访调查中看到,对于那些仅仅是学习跟不上的同学,13%的同学希望他们离开班级;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而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受到公安机关处理的同学,来自同龄群体的排斥更加强烈,只有25%的同学愿意他们留在原来的班级。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后进生在班级和学校受到的排斥和疏远。

有一个女生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期中考试考完后,她看见很多同学的分数都比自己考得高,心里感到特别难受。这是她从来没有考过的差分。取到试卷,便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愁。这时,她亲耳听到一个平时与她要好的女同学用很大的声音对旁边的同学说:“这人真蠢!我原来还以为她的成绩蛮好呢,整天笑得跟大姐大似的!”

听到这样的话,她有些委屈地将目光投向坐在讲台上的老师,这一眼,正巧碰上老师的目光,她感觉老师的目光中像有股寒光闪过一般。她说她从来没有打过人,但那天听到同学那句话,特别是看到老师冷漠的表情后,心里的一团怒火就腾地升起来了,她握紧了拳头,差点就过去揍那个说她的同学,但考虑良久,终究还是松开了手。不争气的泪水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流在令她恼火和令她羞辱的试卷上。

她说她不懂,不懂她只有一次没考好,就得受到同学的指指点点,更加不满的是,那些自以为考得好的同学总是喜欢在那些考得不理想的同学面前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而老师常常睁只眼,闭只眼,好像很欣赏其所为。从来都不予以制止。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考差了后,还恶语相加,说的话简直不堪入耳,令同学们一辈子都留下阴影。

我问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说老师骂人的话有很多:“烂泥巴糊不上壁,死到外面去!”“你是个猪啊,不要再让我看见你好不好?”“还顶嘴,考得烂差还有资格顶嘴?跟我闭嘴!”“你以为你是谁?你人长得丑,穿得像只鸡!蠢得像猪!死猪都告会了,你都告不会!”最经典的有一句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蠢得非人类!”

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让孩子痛失做人的尊严。

学校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特别是初中以上。除周末以外,他们几乎全部时间都要在学校度过。孩子情绪的好坏,极容易受学校教师与同学的影响。如果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足够的关爱,即便父母教育出现偶尔的缺位,他们的情感也会找到温暖的依托,他们的身心也会健康地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困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的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甘于奉献的蜡烛精神,而把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看得高于一切;把培养孩子们高尚的情操、健全独立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第一责任;并在实践中引导孩子们砥砺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每个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上健康茁壮地成长。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最大的苦痛正是来自学校里冷漠的情感环境和扭曲的价值观。老师之间更多的是比职称、比工资、比奖金,功利心强,对考分差的孩子歧视漠视,既然铁不成钢,就能不闻的不闻,能不问则不问。

与此同时,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只比吃、比穿,比谁的父母钱多,比谁的父母官大,比谁的文化考分高,却每每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和考试低分的孩子冷嘲热讽。这样的学校生活环境,使原本就缺少学习信心的孩子面对的是,教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情同步缺失,学习压力之下,更加感到雪上加霜。

重智力忽视德育的学校教育是孩子们遭受校园冷遇的最不可忽略的原因。

联合国教育会议曾留下这一振聋发聩的名言:“21世纪就要到来了,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

向我们传达这一重要信息的人,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先生。吕先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人才观。他说:

我认为“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那么这种人根本不能叫“人才”。汪精卫是汉奸,他偏偏有才。我们现在着眼于培养人才,多出人才,我们希望统一,希望他是人又是才。但是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的观点是宁可他是人没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吕先生的阐述入木三分,值得人们掩卷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