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走近歌德
26038200000054

第54章 附录(1)

歌德生平和创作年表

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

1750年妹妹科尔涅莉诞生。

1755年开始学习德文、拉丁文、法文、数学以及《圣经》。

1759年法军占领法兰克福。通过借住他家的一位法国军官接触到法国戏剧。从木偶戏了解了浮士德博士的故事。

1763年与酒家女格莉琴初恋。

1764年4月3日,日尔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法兰克福举行加冕典礼。

1765年9月赴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1766年结识饭店老板的女儿凯特馨·薛恩科普夫,将写给她的情诗结集为《安涅苔》。此为歌德的第一部诗集,但未出版。

1768年3月与凯特馨中断恋爱关系。6月末重病,不久返回法兰克福养病。

1770年3月康复,赴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10月访问塞森海姆的乡村牧师布里翁,与其次女弗莉德里克相爱。结识赫尔德尔,在他指导下搜集民歌。

1771年创作《塞森海姆之歌》所收抒情诗。8月获博士学位。与弗莉德里克不辞而别,回故乡开律师事务所。作悲剧《铁手骑士葛慈·封·伯利欣根》。狂飙突进运动开始掀起高潮。

1772年5月至9月在威兹拉尔帝国法院实习,与夏绿蒂·布芙(《维特》女主人公的主要原型)相爱。

1773年《葛慈》出版,开始写《浮士德》初稿。

1774年2月以四周时间完成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风靡德国乃至欧洲。同时完成悲剧《克拉维歌》。12月与魏玛公爵第一次见面。

1775年4月与丽莉·薛纳曼订婚。9月解除婚约。11月应邀前往魏玛。

1776年开始与施泰因夫人相爱。6月任魏玛公国枢密参事。

1777年妹妹科尔涅莉病逝。开始写《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

1779年2月开始写诗剧《伊菲根尼在陶里斯》。9月升任枢密顾问。陪公爵前往瑞士,途中于斯图加特见到军校学生席勒。

1780年开始写悲剧《塔索》。

1782年5月25日父亲病逝。6月获贵族称号,升任内阁大臣。

1784年发现人的腭间骨,为人类系脊椎动物进化提供了证据。热心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哲学。

1785年完成《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

1786年旅居意大利。

1787年完成诗剧《伊菲根尼在陶里斯》和悲剧《埃格蒙特》。

1788年6月回到魏玛。7月12日在魏玛公园邂逅克莉斯蒂纳·乌尔彼郁斯,不久与她同居。11月7日结识席勒。完成《罗马哀歌》。

1789年完成《塔索》。12月25日,儿子奥古斯特出生。法国大革命成功。

1790年完成《植物形变论》。作《威尼斯警句》。发表《浮士德片断》。

1791年任新落成的魏玛宫廷总监。

1792年8月随公爵出征法国。12月返回魏玛。

1793年法国建立雅各宾党****。

1794年开始与席勒合作。

1795年与席勒合写《温和的讽刺诗》。

1796年完成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开始写叙事长诗《赫尔曼与多萝特亚》。

1797年续写《浮士德》。与席勒兢作叙事曲谣(Ballade)。

1805年席勒逝世。

1806年4月完成《浮士德》第一部。普法战争爆发,日尔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覆灭。与克莉斯蒂纳举行婚礼。

1807年开始写《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1808年写长篇小说《亲和力》。9月13日母亲去世。10月两次会见拿破仑,获拿破仑亲授的荣誉勋位勋章。

1809年完成《亲和力》。

1811年开始写青年时代的自传《诗与真》,完成第一部。

1812年7月19日,会见贝多芬于泰布利茨。《诗与真》第二部完成。

1814年读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集。8月结识玛丽安娜·韦勒美尔,与其相恋,开始作《西东合集》。《诗与真》第三部出版。

1815年续作《西东合集》。名义上升任魏玛公国宰相。二十卷本科塔版《歌德作品集》第一、二卷(诗集)问世。

1816年《意大利游记》第一部出版。6月6日,妻子病逝。

1817年《意大利游记》第二部问世。

1819年《西东合集》出版。

1820年续作《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1821年夏天在玛丽温泉结识乌尔莉克·莱维佐夫小姐。

1822年6月重逢乌尔莉克,萌生对她的爱恋。

1823年爱克曼访问歌德,任他的私人秘书。7-8月与乌尔莉克重聚。分手后作《玛丽温泉哀歌》。

1824年4月19日,拜伦逝世。

1825年开始写《浮士德》第二部。

1827年1月6日,施泰因夫人逝世。5月至8月,作《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1828年奥古斯特公爵逝世。

1829年8月28日纪念歌德80诞辰,魏玛剧院首演《浮士德》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完成。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10月29日,独子奥古斯特在罗马去世。

1831年8月,完成《浮士德》第二部。

1832年3月22日,在魏玛家中与世长辞。

(王荫祺辑)

参考书目

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书局,1920

陈淡如编:《歌德论》,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2

张月超:《歌德评传》,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

周辅成、宗白华编:《歌德之认识》,南京钟山书店,1933

冯至:《歌德论述》,南京正中书局,1948

高中甫:《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北京出版社,1981

曹让庭、王林:歌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冯至:《论歌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董问樵:《〈浮士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杨武能:《歌德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1

高中甫:《歌德接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勃兰兑斯:《十九********主流》第一分册(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Erich Trunz(Hrsg.):Goethe·Werke,dtv Hamburger Ausgabe,1964 George Lukacs:Goethe und seine Zeit,Berlin,1953.

H.A.Korff:Geist der Goethezeit,Berlin,1957

Hans Mayer:Goethe-Ein Versuch ueber den Erfolg,Suhrkamp Verlag,1977 Emil Ludwig:Goethe,Paul Zsolnay Verlag 1931.

Peter Boerner:Johann Wolfgang Goethe,Bonn,Inter Nationes,1983.

Richard Friedenthal:Goethe-—Sein Leben und seine Zeit,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77.

[1]见绿原:《歌德二三事》,载《诗刊》1982年3月号。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

[3]参见《诗与真》第10卷。

[4]转引自Peter Borner“Goethe”S.55,Rowohlt Verlag.

[5]同上,S.57,59。

[6]详见本论文集所收的《南国之恋》。

[7]参见Peter Boerner:“Goethe”,S.88.

[8]参见爱克曼辑《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44-145页。

[9]参见Peter Boerner:“Goethe”,S.122,129.

[10]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外,笔者所见到的其它中译文也全都误作了“市议员”,最早的如胡秋原发表于1932年《读书杂志》第2期的《马克思主义所见的歌德》一文,在引文中就译的是“Frankfu rt市议员之爱子”。

[11]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2]她的父亲靠着学识和才能当上了法兰克福的市长,然而并非贵族,家庭也比较清寒,因此她在嫁给比自己年长二十一岁的有钱的“皇家顾问”卡斯帕尔·歌德时连陪嫁也没有。

[13]参见卢那察尔斯《论文学》第57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4]Hans Mayer:“Goethe-—Ein Versuch ueber den Erfolg”,Suhrkamp Verlag 1977,S.103.

[15]见《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4页;《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6页。

[16]《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的信(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0页。

[17]同上。

[18]"Dichtung und Wahrheit",das 10.Buch.

[19]"Biograplnische Einzelheifen","Leipziger Theater"。

[2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391页。

[21]歌德谈话录》,人民文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朱光潜译。

[22]见《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4页;《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6页。

[23]见阿尔泰莫诺夫等著《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94、95页。

[24]《外国文学五十五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页。

[25]《莎士比亚命名日》,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第67页,杨业治译。

[26]"Dichtung und Wahrheit",13.Buch。

[27]这是赫尔德尔写给歌德的一封信上的话。原信未能保存下来,转引自汉保版“Goethes Werke”Band 4,S.483。

[28]原文系法语,转引自上述“Goethes Werke”,s.494。

[29]"Gespraeche mit Eckermann",1832.2.16。

[30]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国际知名德国文学研究家罗伊·帕斯卡尔甚至说:“《葛慈》的确是欧洲历史剧和历史小说的先驱。”(见Roy Pascal:"Sturm und Drang",s.319)在笔者看来,这种提法对《葛慈》似嫌过誉,因为莎士比亚写过更多成功的历史剧。

[31]冯至等编《德国文学简史》上卷第2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2]海涅:《论浪漫派》,张玉书译第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3]《弗朗茨·梅林全集》第10卷第59页,迪茨出版社,1961年版。

[34]范存忠:《歌德与英国文学》“在十八世纪以前,英国人几乎谁都不知道德国是有文学的。哲学家休谟竟把德国人与俄国人并举,认为野蛮民族。”杨丙辰:《歌德与德国文学》“英国讽刺诗人斯威夫特(Swift)曾骂德国人为‘最愚蠢之民族’,法国人简直的断定德国人是无文学上的天才的。”(两文均收在宗白华、周辅成编《歌德之认识》一书中,南京钟山书店1932年版。)

[35]《歌德选集》第9卷第240页,汉堡,1964年版。

[36]同上,第10卷第35页。

[37]《同时代人通信中的歌德》第1卷第35页,柏林,1979年版。

[38]同上。

[39]《歌德选集》第6卷第520页。

[40]《歌德选集》,第9卷第587页。

[41]同上,第588页。

[42]同上,第6卷第533页。

[43]《歌德选集》,第9卷第593页。

[44]《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第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5]歌德惯于借作品的人物作自我谴责,浮士德、范斯林根、克拉维歌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46]《歌德选集》,第6卷第521页。

[47]《歌德选集》,第6卷第528页。

[48]《弗朗茨·梅林全集》第10卷第54页。

[49]勃兰兑斯:《十九********主流》(张道真译)第一分册第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版。

[50]可尔夫:《歌德时代的时代精神》第1卷第32页,莱比锡,1957年版。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3页。

[52]775年《维特》再版时,歌德于第一编前加了这么节序诗,但在以后各版中没再使用。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人民出版社。

[54]同上,第4卷第78页。

[55]卢卡契:《歌德和他的时代》第46页,柏林,1953年版。

[56]卢纳恰尔斯基:《论文学》(蒋路译)第5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9页。

[58]同上,第2卷第634页。

[59]卢纳恰尔斯基:《论文学》第574页。

[60]转引自汉斯·波姆:《歌德》第66页,柏林,1950年版。

[61]转引自H·恩默尔:《歌德作品中的世界和厌世情绪》第9页,魏玛,1957年版。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00-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