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炼当下的幸福
26084400000014

第14章 人生苦短,有种幸福叫“饶过自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看起来几十年漫漫无期,其实倏忽一下,便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今世人,常常苦叹:“人生苦短,人生一去不复返”,却从来不懂得善待自己,每每都是将自己逼得很紧,很累,生怕将自己的生命过潦草了,其实,有种幸福叫“饶过自己”,给自己松松绑,或许能让不够长的生命,足够的幸福。

平常心,幸福是一种感觉

做人如登山,每个人都是从山底出发,仰望着那看似高不可攀的峰顶。只要心怀一颗平常心,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开拓进取,在某一时刻蓦然回首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人生的顶峰,可以“一览众山小”。

做人常怀一颗平常心,如果没有平常心,行走在人生中就会患得患失、自私自利、心灵难有真平静。修平常心,是为了更好的进取,否则人生将在原点打转,永远看不到山顶的风景。

平常心让幸福成为一种沉淀心底的感觉,随时随地都可以漾起微波,在人的心底荡起层层涟漪。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小吏,于城东开荒种地,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写下了一首通透的小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特别是其词注更是有几分禅性:“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余独不觉”表现出诗人旷达超脱的胸襟。面对人生的沉浮、利害得失、情感的忧乐,他的理解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一种对人生深度理解后心灵的回归,心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和谐共存,从而达到的平常心境。

当然苏轼的平常心并不是对命运的妥协,并不是丧失进取,即使仕途失意,他依然在文学路上不断前行,最终达到顶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

苏轼就是在平常心中不断进取的典范。为人具有平常心,他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波澜不惊,生死不畏,利不能诱,邪不可干,就能潇洒地活在世界上,不为物累,不为人忙,只求心中的一份安宁与惬意。

拥有一颗淡定的平常心,也并不是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其结果是身心的怠惰与生命的枯萎,而平常心绝不是让生命枯萎,它更是让生命之花在惬意、平和中傲然绽放。

因此,在平常心这份土壤中,生长着一份淡然的心境,也只有在生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平常心的可贵。如果你持一种悲观颓废、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你就会如苍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迷失方向,甚至还会颠覆、夭折。

如果你以轻松、明朗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以勇锐盖过怯弱,以进取压倒苟安,你的人生将阳光普照、鸟语花香。是的,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用平常心拓展人生的宽度。

淡泊,让幸福清净而从容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的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他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的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2岁了。

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现代人来讲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对象。内心的声音,便在这种繁忙与喧嚣中被淹没了。物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甚至狭隘到失去“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我们开始患上种种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和咨询师在我们的城市也渐渐走俏,我们去求医,去问诊,然后期待在内心阴郁的日子里寻求心灵的平衡。其实生活大可不必费很多周折,保持一份淡泊,人生就多了一分幸福。

淡泊是一种心态,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淡泊在心,在于修身养性。淡泊无处不在。只要有心,高朋满座时,不会忘乎所以;曲终人散时,不会郁结于心。成功之时,不得意忘形;失败之时,不心灰意冷。淡泊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能让人们在生活中安之若素,幸福而从容。

保持本色,方可活出别样风采

很多人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人认为自己的外貌不够出众,有人认为自己的字迹不够漂亮,还有人认为自己的身材不够完美……

人们有着种种烦恼,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他们所感觉到的不足,这样不但让他们自己活得很累,还让身边的人同样感到不轻松。

有一个妇人,从小就特别敏感而腼腆,她的身体一直太胖,而她的脸使她看起来比实际还胖得多。妇人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总是对妇人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亲总照这句话来帮妇人穿衣服。所以,妇人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她非常害羞,觉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完全不讨人喜欢。

长大之后,妇人嫁给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可是她并没有改变。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妇人尽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她做不到。他们为了使妇人开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是令她更退缩到她的壳里去。妇人变得紧张不安,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坏到她甚至怕听到门铃响。妇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又怕她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他们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她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妇人会为这个难过好几天,最后不开心到使她觉得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妇人开始想自杀。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这个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呢?只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妇人的整个生活,使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有一天,丈夫的母亲谈起自己怎么教养几个孩子,她这样说道:“不管事情怎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这句话!一刹那,妇人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她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应于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

妇人后来回忆道:“在一夜之间我整个改变了。我开始保持本色。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知识,尽量以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起先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把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就增加了一点勇气。今天我所拥有的幸福,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

世界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个世界五花八门,色彩斑斓。你也不必为了世人的目光而活着,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有权利把它打造得像你,而非其他的一切人。好好把握上天赋予你的这份独特的礼物,这是上天给你标志,尽情地展示自己吧,享受上天赐给你的独有的幸福。

甩掉完美“包袱”,进入“适应”角色

每一个人在心中都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冲动,当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残酷体会得越深时,他对完美的追求就会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充满理想,但这种追求一旦破灭,也会使人充满绝望。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的总有瑕疵,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使它更完美一些。智者告诉我们,凡事切勿苛求,如果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你会活得更快乐!

人生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只有放弃一部分,我们才会得到另外一部分;只有放弃某种我们凭“惯性”而固守着的东西,才会得到另一些真正有益于人生的东西。

要适应一种生活,就必然要放弃某些观念和欲望。放弃得当,我们才会解脱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羁绊,打破种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禁锢,甩掉“包袱”,轻装前行,更快更好地进入“适应”的角色。

某个城市里,有一天来了一个老人。

这老人一看便知是来自远方的旅人,他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包袱,脸上布满了风霜,他的鞋子因为长期的行走,已经破了好几个洞。

老人的外表虽然狼狈,但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不论是行走或躺卧,他总是仔细而专注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

老人的外貌与双眼组合成了一个极不统一的画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人们窃窃私语:这不是普通的旅人,他一定是一个特殊的寻找者。

但是,老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一些好奇的年轻人忍不住问他:“您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老人说:“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发誓要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于是我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寻找,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落又一个村落,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

“您找了多长时间呢?”一个年轻人问道。

“找了六十多年了。”老人说。

“难道六十多年来您都没有找到过完美的女人吗?会不会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女人呢?那您不是找到死也找不到吗?”

“有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我在三十年前曾经找到过。”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那么,您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

“在三十年前的一个清晨,我真的遇到了一个最完美的女人,她的身上散发出非凡的光彩,如仙女下凡一般。她温柔而善解人意,她细腻而体贴,她善良而纯净,她天真而庄严,她……”老人边说,边陷进深深的回忆里。

年轻人更着急了:“那么,您为何不娶她为妻呢?”

老人忧伤地流下眼泪:“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不肯嫁给我。”

“为什么?”

“因为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是最美好的,那些知道自己有缺点的人会感到惭愧,也会更加努力,以使自己成为完美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也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每做一件事都要求务必完美无缺,便会因心理负担的增加而不快乐,事实上,人生的各种不幸皆由追求完美而导致。当一个人要求别人善待他时,缺点便显现无遗。完美是一座心中的宝塔,你可以在心中向往它、塑造它、赞美它,但切不可把它当做一种现实存在,否则会使你陷入无法自拔的矛盾之中。可以说,事事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愚拙。

掬一捧清泉,只需换个地方打井

生活有时就像打井,如果在一个地方总打不出水来,你是一味地坚持继续打下去,还是考虑可能是打井的位置不对,从而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去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人生之中,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才能和心智,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合于他做的事业。在竭尽全力拼搏之后却仍旧不能如愿以偿时,我们应该这样想:“上天告诉我,你转入另外一条发展道路上,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也应告诉自己:“原来是这样,自己一直认为这是很适合于自己的事,不过,一定还有比这个更适合自己的事。”应该认为另外一条新的道路已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尝试着换个地方打井,也同样会觅到甘甜清冽的泉水。

有一位农民,从小便树立了当做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坚持每天写作。他将一篇篇改了又改的文章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社和杂志社。可是,好几年过去了,他从没有只字片言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

终于在29岁那年,他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总编寄来的,总编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对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却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他叫张文举,现在是一位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必须充分认识、挖掘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有可能虚度了光阴,埋没了才能。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10万美元。两次共赔将近30万美元,不仅把自己多年心血换来的稿费赔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

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才能,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新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及时为人生掉个头,你会欣赏到另一种精彩绮丽的美景。

职场中,有人终日做着自己不大“感冒”的工作,牢骚满腹,却甘于如此,得过且过;有人痛下决心,果断地告别待遇不错的“铁饭碗”,去开创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天地。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大事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工作,却又不敢换个地方“打井”。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者,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优秀的人在为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发挥而寻找途径的时候,所遵从的第一要务不是要求自己立即学习到新的本领,而是试图将自己身体内的原有的才能发挥到极限。这好比要使咖啡香甜,正确的做法不是一个劲儿地往杯子里面加入砂糖,而是将已经放人的砂糖搅拌均匀,让甜味完全散发出来。

当你执著于这个地方打井的时候,却不知甘甜清冽的泉水就在你的身后。有时,为探寻真正的人生甘泉,我们需要时刻准备,去勇敢地换个地方“打井”。

执著与固执间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面子”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廉耻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固执地以“面子”为重,养成死要面子的人生态度却不是件好事。

有一个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唯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为了能重新振兴起来,他经常请人吃饭,拉拢关系。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了两个钟点工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

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情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帮助。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的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面子左右了他们的一切。

5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的驱动,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但过分地爱面子如果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得不偿失。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上面的这个例子再经典不过了,一个人过于爱惜面子,难免会流于迂腐。“面子”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虚浮表现,刻意地张扬面子,或让“面子”成为横亘在生活之路上的障碍,终有一天会吃到苦头。因此,无论是人际方面还是在事业上,我们都不要因为小小的面子,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隐患。其实“面子观”是一种死守面子、唯面子为尊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思想。“面子观”对我们行事做人有很大的束缚。因此,在不利的环境下我们要勇于说“不”,千万别过多地考虑“面子”,使自己陷入“面子观”的怪圈之中。

事实上,我们没必要为了面子而固执地使自己显得处处比别人强,仿佛自己什么都能做到。每个人都有缺陷,不要试图每一方面都在人上。聪明的人,敢于承认不如人,也敢于对自己不会做的事说不,所以他们自然能赢得一份适意的人生。

执著,让我们赢得了通往成功的门票,而固执,让我们在死守自己强势死不认输时,却输掉了整个人生。所以,正确剖析自己,敢于承认技不如人,放下不值钱的面子,走出面子围城,这不是软弱,而是人生的智慧。

不必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感到羞愧

一个人的才能和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在必要的时候接受别人的帮助战士要保护自己的城池一样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战场上,如果你拒绝别人的帮助就会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位置,有可能失去城池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因此接受别人的帮助没有什么好羞愧的。

一个小男孩在沙滩里玩耍。他身边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发现一块很大的岩石挡住了去路。小男孩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是个很小的孩子,而岩石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他花尽了力气,岩石却纹丝不动。小男孩下定决心,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把岩石搬动一点点的时候,岩石便又随着他的稍事休息而重新返回原地。小男孩气得直叫唤,使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挤。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岩石滚回来时砸伤了他的手指。最后,他筋疲力尽,坐在沙滩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整个过程,他的父亲从不远处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他的跟前。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男孩抽泣道:“爸爸,我已经用尽全力了,我已经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不对,”父亲亲切地纠正道,“儿子,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说完,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扔到了远处。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你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仍然没有完成任务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往往会事半功倍。可是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却常常不喜欢主动请求别人的帮助,觉得寻求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也有好一段时间了,由于个性客气,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解决,尽可能不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进行。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12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点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禅师再对克契语道:“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不可了,所以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只见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学僧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打入克契的心中。

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假于物,必要的时候接受别人的帮助才能使事情事半功倍。若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有人愿意帮助你,你平时就必须要做到:

关心别人,做到心中有他人。给人适当的关心,会让人对你产生信任。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予及时的帮助。

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真诚地感激,并且不要为有人帮助了你而感到羞愧。

放开自己,不纠结于已失去的事物

生活中有一种痛苦叫错过。人生中一些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常常与我们失之交臂,这时的我们总会因为错过美好而感到遗憾和痛苦。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非要得到它,俗话说:“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你为一份美好而心醉时,远远地欣赏它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错过它或许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初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10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饭店的大厅时,一下子被大家围了起来,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作自我介绍。这时,只有一名学生,由于起身晚了一步,没来得及围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时,主考官的周围已经是水泄不通了,根本没有插空而入的可能。

于是他错过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机会,他觉得自己也许已经错过了机会,于是有些懊丧起来。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异国女人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厅一角,目光茫然地望着窗外,他想:身在异国的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不知自己能不能帮上忙?于是他走过去,彬彬有礼地和她打招呼,然后向她做了自我介绍,最后他问道:“夫人,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接下来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

后来这名学生被劳伦斯·金选中了,在30名候选人中,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而且面试之前他错过了跟主考官套近乎、加深自己在主考官心目中印象的最佳机会,但是他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那位异国女子正是劳伦斯·金的夫人,因为劳伦斯·金的夫人对这位学生的印象良好,便对劳伦斯·金称赞了一番这位考生。

这件事曾经引起很多人的震动:原来错过了美丽,收获的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甚至可能是圆满。

许多的心情,可能只有经历过之后才会懂得,如感情,痛过了之后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之后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真的不能割舍的,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因此,在你感觉到人生处于最困顿的时刻,也不要为错过而惋惜。失去的折磨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花朵虽美,但毕竟有凋谢的一天,请不要再对花长叹了。因为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将收获雨滴的温馨和细雨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