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炼当下的幸福
26084400000004

第4章 “舍”与“得”的完美分割

舍弃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睿智。得到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它驱散了乌云,清扫了思绪,它让你不盲从、不迷失、不狭隘。当你能够睿智而坦然地放弃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得到了升华,你的灵魂也将得到重生。

抓得越紧,越容易流失

佛家的《菩提心论》里曾经对“执著”做过这样的解释:那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分坚持。关于这个问题,《庄子·大宗师》中也曾经说过:“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里的“藏”字,只能借用一个名称来讲,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执著,抓得很牢。一个人对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其实生命永远都不会让你完全把握的。所谓要想将人生牢牢把握,就是这里所说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海洋里面。如此隐藏,在普通人看来,的确十分牢固。人们往往不知道,虽然我们认为藏得很好,但是有个大力士,半夜三更不知不觉地把山和海都背走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需太过执著。

看看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成为两只小小的拳头,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看看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吗?当他双手空空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离开人世的时候,偏让他撒开手。无论穷汉富翁,无论高官百姓,无论名流常人,都无法带走任何东西。

上帝总让人两手空空来到人世,又两手空空离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想永远藏在一点,是不可能的。生命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著”。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了万物的根本。

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一样,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力,安详而宁静却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紧紧攥住黑暗的人永远看不到阳光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更多,却不愿意将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松手。可是生活常常是这样:如果不舍弃黑暗,就看不到阳光;如果不舍弃小的利益,就换不来更大的收入。

1984年以前,青岛电冰箱总厂主要生产单缸洗衣机,那时候是按照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分类的。原因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品缺乏造成市场非常好,只要产品还能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送出厂门,而且绝对有市场,绝对卖得掉。就是连等外品都能够销售得出去。实在卖不了的产品,就分配给一些员工自用,或者送货上门半价卖掉。

然而事情发生了改变,在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投诉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到工厂仓库里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检查之后,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为此,恼火的张瑞敏找到检查部问道,你们看看这批冰箱怎么处理?他们说既然已经这样,就内部处理了算了。因为以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这么办的,加之当时大多员工家里边都没有冰箱,即使有一些质量上的问题也不是不能用呀。张瑞敏说,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说还允许以后再生产这样的不合格冰箱。就这么办吧,你们检查部门搞一个劣质工作、劣质产品展览会。于是,他们就搞了两个大展室,在展室里面摆放上那些劣质零部件和劣质的76台冰箱,通知全厂职工都来参观。员工们参观完以后,张瑞敏把生产这些冰箱的责任者和中层领导留下,就问他们,你们看怎么办?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都是说最后处理了算了。

但是,张瑞敏却坚持说:这些冰箱必须就地销毁。他顺手拿了一把大锤,照着一只冰箱,咣咣就砸了过去,把这台冰箱砸得稀巴烂,然后把大锤交给了责任者,转眼之间,把76台冰箱全都销毁了。

当时,在场的人一个一个都流泪了。虽然一台冰箱当时才800多元钱,但是,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才40多块钱,一台冰箱就是他们两年的工资!

可是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员工们树立起了一种观念,谁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谁就是不合格的员工。一旦树立这种观念,员工们的生产责任心迅速增强,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敢马虎了,精心操作,“精细化,零缺陷”变成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心愿和行动,从而使企业奠定了扎实的质量管理基础。

又经过4年的时间,也就是1988年12月的时候,海尔就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市场的第一枚国内金牌,把冰箱做到了全国第一。

如果当年海尔人都攥着眼前的利益不放,不肯砸烂那些不合格的冰箱,那么就不会有海尔集团日后的崛起,更不会有如今的声誉。可见,只有肯舍弃的人,才可能获得更多。那些紧紧攥着手里的东西不放的人,也只能是故步自封,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不舍弃鲜花的绚丽,就得不到果实的香甜

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诱惑随之增多,很多人在诱惑面前停下了自己的脚步。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的方向,在漩涡中纠缠不止、平庸一生。

其实,人生的“口袋”只能装载一定的重量,人的前进行程就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没有舍弃,你就可能被包袱压“死”在前进的途中。

拉斐尔11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渔线一次次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渔线。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它是一条鲈鱼。

月光下,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

“妈妈!”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四周,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无可更改。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拉斐尔成为纽约市著名的建筑师了。他确实没再钓到那么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曾有人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不舍弃鲜花的绚丽,就得不到果实的香甜;

不舍弃黑夜的温馨,就得不到朝日的明艳。

自然界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在几十年的漫漫旅途中,有山有水,有风有雨,有舍弃“绚丽”和“温馨”的烦恼,也有获得“香甜”和“明艳”喜悦,人生就是在舍弃和获得的交替中得到升华,从而到达高层次的大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得很美丽,舍弃也很美丽。

人是有思维会说话的“万物之灵”,理所当然地要比河狸更懂得生活中舍弃与获得的道理,必要的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这些话只是一种外交辞令,朋友间自欺欺人的祝贺用语,一厢情愿的心理满足罢了。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有人说,人生之难胜过逆水行舟,此话不假。人生在世界上,不如意的事情占十之八九,获得和舍弃的矛盾时刻困扰着我们,明白了舍弃之道和获得之法,并运用于生活,我们就能从无尽的繁难中解脱出来,在人生的道路上进退自如,豁达大度。

不知是哪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远的距离是“知”和“行”。有舍弃才有获得,道理谁都懂得,可是要照着去做,那可就不容易。不容易在哪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舍弃很痛苦。精彩的世界里充满着诱惑,要舍弃的事情有时很美丽,不知道哪些是该获得的,哪些是该舍弃的。

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有一个可怕的心理,就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干什么都想赢,舍弃谈何容易?纵观社会,横看人生,有撑死的,也有饿死的;有穷死的,也有富死的;有能死的,也有窝囊死的;有因祸得福的,也有因福得祸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何时该获得,何时该舍弃,真是很困难,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根据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去综合考虑。

存心舍弃,会有加倍的获得

《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只猩猩,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猩猩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猩猩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去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谁知不仅那颗掉落的豆子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全都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也不剩了。

想想你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仅为了掉落的那一颗豆子?

有人喜欢对于别人的财富抓住不放,也有人明知道是自己的财富却选择了舍弃。贪图别人财富的人,必将在获得的同时付出更多的代价,而主动舍弃的人,却可能得到上苍加倍的馈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时,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们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才发现,竟没有建办公大楼的土地。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便马上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它无条件地赠送给联合国。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亦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洛克菲勒家族简直是把钱当成一文不值的白纸白送。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团。这让当初那些嘲笑他们的人追悔莫及。

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更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敢。它不盲目、不狭隘,它对心灵来说是一种宽松、一种滋润,它清扫了心房。

放弃并不完全代表着失败和气馁,明智的放弃是为了得到。有时,选择了放弃,便选择了成功和获得。

生活里,经常会遇到让我们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单单想到获得,而不想舍弃,那么我们可能失去的更多。有时候,我们主动去舍弃,反而会得到更多。

得不到的并非总是好的

得不到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你的,把握现在的幸福,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那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

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

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看着甘露,它觉得这是它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很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16岁了,出落成了个楚楚动人的少女。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宴席上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辈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16年前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

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便和母亲离开了。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极思,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一下子大彻大悟,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情地抱在了一起……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是我们通常的想法。

我们想要这个或那个。如果我们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不停地去想它,并且保持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仅仅会在新的环境中再次滋生同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当我们充满新的欲望时,是并不幸福的。

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

人生中,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具诱惑力的工作,两个同具诱惑力的追求者。为了得到其中“一半”,你必须放弃另外“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能抓住人生“一半”的美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参观到所有动物。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

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时,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琢磨了一下,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

他们一边走,一边选择。每选择一次,就放弃一次,遗憾一次。因为时间不等人,如不这样做他们遗憾将更多。只有迅速做出选择,才能减少遗憾,得到更多的收获。

选择和取舍时必须要有理性、睿智和远见卓识,不可鼠目寸光,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选择不是一锤子的买卖,不能因为一粒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因为留恋一棵小树而失去整片的森林。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选择这个的时候,却害怕错过那个,于是拿起来又放下,到最后一刻还在犹豫,这个会有这样的缺点,那个会有那样的不足,所以总迟迟下不了决心,或者选择之后,又来回地更改,在这样患得患失间耽搁了不少时间,浪费了不少精力。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东西让你选择,每一样东西都会有它自身的弱点,所以,当你选择之后就大胆地往前走,而不是走一步三回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前进的进程。

而那些事业有成之士,总会在抉择之后一直走下去。

释迦牟尼在宗教事业和王位之间,选择了创立佛学;鲁迅在拯救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之间选择成为一代文豪;迈克尔·乔丹放弃了棒球运动员的梦想,成为世界篮坛上最耀眼的“飞人”球星;帕瓦罗蒂放弃了教师职业,成为名扬世界的歌坛巨星。

有些选项看似诱人,但如果不适合自己,那就要果断舍弃。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要视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人生的大多数时候,无论我们怎样审慎地选择,终归都不会是尽善尽美,总会留有缺憾。但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

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编导兼演员。只有学会正确地进行选择,果敢地做出舍弃,才能演绎出精彩的人生喜剧。

给予和付出是最大的满足

现在有句时髦的流行语: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的确!人活在世界上,心情愉快、高高兴兴比什么都好。那么,怎样才能时时刻刻都高兴呢?那就要学会给予和付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双手,向每一个过路人乞讨着什么。

吕洞宾走了过来,男子向他伸出双手。

“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金子,难道你还要乞求什么吗?”吕洞宾问。

“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幸福,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成功。”男子说。

吕洞宾从口袋里掏出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吕洞宾又从这里经过,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黄金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么?”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吕洞宾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一个月后,吕洞宾从这里路过,见那男子仍然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尽管有爱情、荣誉、成功、快乐和刺激陪伴着他。

“你已经拥有了你所希望拥有的,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唉!尽管我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要求道。

吕洞宾笑道:“你需要满足吗?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吕洞宾一个月后又从此地经过,只见这男子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子已经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他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惨败者,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送给了麻木不仁的人。现在,他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现在,你感到满足了吗?”吕洞宾问。

“满足了!满足了!”男子笑着说,“原来,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我一味乞求时,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永远不知什么叫满足。当我付出时,我为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满足;为我对人类有所奉献而自豪、满足;为人们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而自豪、满足。”

即使你拥有金山、银山,拥有至高的荣誉,拥有令人钦羡的爱情,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满足是人生无求的最高境界,怀有广施仁慈之心,即使素不相识的路人遭遇困难时也能慷慨解囊,学会给予和付出,你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要有计划地抛弃阻碍发展的因素

《荒漠甘泉》中说:“我们一生最得意的纪念,最宝贵的经历,最可夸的生理,最有效的侍奉,常会被后来的软弱、失败、跌倒、灰心、冷淡、退缩等等吞噬。许多成大事业的人,往往结局都是如此。想起也觉得可怕。虽然是事实,但并非无法避免。戈登说:要避免这种悲剧,只有一个稳妥的方法,那就是时时与神有新鲜的接触。”

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把希望寄托于神。可是不管是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就是曾经的记忆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以前积累的经验没有帮助我们进步,反而限制我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古希腊的一位哲人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哲人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哲人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哲人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哲人硬撑着坐起来,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哲人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哲人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哲人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被以前的经验蒙蔽了双眼,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后悔莫及,以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这位助手一直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评价自己,所以他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跟那位助手犯相同的错误。我们都习惯于用过去的事情来评定自己,比如过去曾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那么再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以为凭借原来的经验也可以做得很好;过去没尝试过的东西或者曾经失败的事物,再次面对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行……过去的思维总是限制着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所以那些老经验并不一定总是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有利的,我们要发扬,但是对于那些可能阻碍未来发展的,我们就要大胆地摒弃。如果实在分不清什么是有益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地把自己清零,每天都用一个崭新的自己跟生活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