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13

第13章 李彦宏的百度帝国 (1)

2011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将旗下支付宝业务转移到了其个人控制的一个内资公司中,这一举动令雅虎公司极其震惊。雅虎认为阿里巴巴管理层未经董事会批准就擅自转移支付宝,严重损害了雅虎的利益,马云则宣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百分百透明的。

这场“雅巴之争”成为2011上半年互联网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福布斯》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雅虎股价随即大跌了6%。在“雅巴”事件背后,马云和雅虎公司2009年1月刚刚上任的CEO卡罗尔·巴茨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据说2009年3月,在雅虎总部,杨致远介绍马云和巴茨两人认识后就离开了会议室。紧接着,据当时在场人士透露,巴茨当着阿里巴巴整个高管团队的面,指责马云,“我想直截了当地说,因为这关系到我的声誉,我希望你能从中国雅虎网站上把雅虎的名字去掉。”而当时中国雅虎已经处在一个衰落的地步。这件事导致了两人关系的彻底破裂。

2011年9月7日,雅虎公司忽然宣布解除卡罗尔?巴茨的CEO职务,由CFO蒂姆?莫斯暂时接任,而在此之前,卡罗尔?巴茨已经表示,即使她能履行完到2013年的任期,也不会谋求连任CEO。

事件至此其实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但从中人们不难看出,曾是互联网上被访问最多的网站的雅虎,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低潮。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雅虎是最早提供网络搜索和门户服务的公司,然而面对如今如日中天的谷歌,它的美好时光似乎一去不返。

在中国市场,中国雅虎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也已愈发边缘化,搜索引擎早已是百度的天下,而在邮箱服务方面,腾讯的QQ邮箱独树一帜,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遥遥领先。雅虎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谁也不能否认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的强大竞争力,虽然创立的时间晚于三大门户网站,但凭借在这两个领域各自出色的业绩,百度和腾讯早已是中国互联网名列前茅的公司。然而十几年前,李彦宏还在硅谷负责软件开发,马化腾则流落在中小公司打工度日,或许他们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会成为中国互联网蛋糕最大的享用者。

这恰恰反映了一个现实,在这个时代,成为网络的主宰者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你有能力掌控那些浩瀚如海的信息。

短短三年时间,苹果的成功成为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乔布斯仅仅通过iPhone和iPad几款产品就打造了一个新的苹果神话,令人赞叹之余,也不免惹人羡慕嫉妒恨。

这其中无疑包括了李彦宏,这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创始人。虽然百度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所有人都清楚,苹果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完美的产品用户体验,更在于它打造了一条以IOS和Appstore为核心的全新的IT生态体系。或许从苹果热潮诞生的一开始,李彦宏就已经蠢蠢欲动了。

不过,真正促使他行动的应该是谷歌。到2011年,谷歌主打的Android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智能手机领域的半壁江山,这对李彦宏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启示:PC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由智能手机主导的移动网络将是互联网公司下一个最主要的战场,如果不及早把握先机,必将在可能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

2011年8月15日,谷歌对摩托罗拉规模空前的收购大大震惊了IT界,而这次合作似乎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不久之后,百度公司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新百度首页的同时,还宣布推出手机系统“百度·易”,该操作系统将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使用。从中人们不难看出百度将业务拓展至移动互联网的决心。

与此同时,另一条消息显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已经同意生产可运行百度软件的智能手机,“百戴”合作无疑会让人想起谷歌和摩托罗拉,而且目标也很明确:与苹果、三星争夺中国移动产品市场。

“百度·易”的推出体现了李彦宏的一贯作风,就像他最初从谷歌的创建汲取灵感,毅然回国创办百度一样,这一次很显然百度依然在学习谷歌的路数,目前的易平台基本基于Android,不过百度表示易平台的基础其实是Android的一个分支iPhone,更提出“有可能我们将在未来推出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一次李彦宏似乎并不把谷歌当作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他更在乎苹果。在一次采访中,李彦宏将百度的新操作系统和IOS进行了对比。他说:“现在打开iPhone,在你做其他事情前需要花费45秒,在未来,只需1秒你就可以打开设备,可以开始使用百度框。这是我们对互联网未来的使命。”李彦宏的最终计划是创建一个可以在一切基础上使用的搜索操作系统,“目标是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百度框。”

从中人们不难看出李彦宏的渴望与野心,然而,正是这种执着让十几年前还在硅谷一家公司做研发的李彦宏决定放弃当时看来待遇优厚的工作,踏上了创业的旅途。

1998年,硅谷高潮迭起的商战让李彦宏激动不已,当时他不过是硅谷一家公司的研发人员,于是他开始以章回体的形式写一本名叫《硅谷商战》的书:“浏览器后院起火,内部网三足鼎立”、“搜索引擎难索盈利,网景主页苦撑危局”、“媒体大腕跑马圈地,网络之门笑傲江湖”……但写着写着,他发现这是一本很难结尾的书。“硅谷的内涵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变化实在是太一日千里了,我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把我想说的故事都说出来,等我把现在发生的事情讲清楚的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新的商战故事已经发生了。”李彦宏这样总结道。《硅谷商战》最终在中国内地出版,但是仅仅过了一年,李彦宏就再也熬不住了,他不愿只在书中幻想商战的精彩,他要亲身投入进来。

在中国几大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中,李彦宏是难得的帅哥,儒雅的气质,天使般的脸孔让许多人对他充满了好感。然而内向的他不擅长与人交往,更愿意做个社会观察家。这种个性最终也多多少少地体现在后来百度公司的文化中。

1987年,李彦宏背着行李离开山西阳泉进入梦想中的北大读书,那一年他19岁。1991年从北大信息管理系毕业时,李彦宏已经深谙搜索的内涵。随后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拿到了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帮助设计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

1995年,在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发软件时,李彦宏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连接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琼斯的高管对此没有丝毫兴趣。于是1997年,李彦宏离开了这家公司,并在美国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遇到了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威廉(William Chang,全球最著名搜索引擎专家之一),后者邀请他加入,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起开发第一代搜索引擎。硅谷的生活让李彦宏感受到了深刻的商战气氛。他时常翻看《华尔街日报》,这些故事构成了那本章回体小说的主干。

随着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李彦宏与徐勇一起带着120万美元风险投资,从硅谷回国,2000年1月,他们创建了百度最初的团队。到2000年5月,百度首次为硅谷动力(IT类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之后,便开始迅速占领中国搜索引擎的技术服务市场,成为搜狐、网易、新浪、Tom等大部分门户最主要的搜索技术提供商,当时主要是为这些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检索和后台搜索技术升级。作为一个小公司,最初的百度不过是靠着国内领先的搜索技术团队,给那些风头正劲的门户网站打工,赚取技术服务费用勉强生存。

在早期国内门户网站疯狂烧钱的时候,大环境很好,为门户网站打工应该足以衣食无忧。那个时候,搜狐、网易、新浪等这些门户网站烧着风险投资的钱到处做广告推广自己的品牌,中国网民在看到广告后纷纷来到这些门户网站,不过每次网民在门户网站上使用“搜索”服务,其实都在为不需要花一分钱广告费、默默躲在“幕后”的百度做着贡献。后来百度的“网民搜索需求理解力”、“搜索研发技术能力”、“网站资料数据库和搜索服务经验”,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