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46

第46章 电子杂志的覆灭

在看到韩寒自办杂志《独唱团》创刊号热卖的消息时,ZCOM创始人汪东风的内心或许会有些苦涩:整整6年的奋斗,所获得的营业收入甚至不如韩寒的一期杂志。

不过这些境况对比,或许将不再与汪东风有关了。2010年初,汪东风悄悄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ZCOM,低调加盟蔡文胜和李兴平旗下的4399小游戏公司。而在他身后,只有依然在苟延残喘的ZCOM网站,以及电子杂志行业全军覆没的凄凉景象。

“从事互联网十余年,创业六载。没有成功经验,总结一些失败教训,分享以共勉!”今年初,汪东风在他的微博签名如是写到。

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真实写照:电子杂志从2003年起兴起,在2006年达到高峰,全行业吸收了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但在最近两年,主流企业却纷纷倒闭或者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除了ZCOM创始人出走并裁员低成本运营外,曾与ZCOM比肩的电子杂志品牌Xplus也从业界销声匿迹;Zbox已经悄然倒闭,域名转为他用;杨澜试图吸引投资的两大电子杂志《澜LAN》和《HV》2009年底彻底停刊,惟有徐静蕾的电子杂志犹在自言自唱。

到底是什么让电子杂志全军覆没?是企业的无能,还是行业的集体浮躁?是商业模式的虚幻,还是用户需求变得太快?

汪东风离开Zcom有些突然,不过他的去向未出业内意料——4399是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数年前投资的网站,Zcom在拿到SIG和凯雷集团1000万美元投资之前,主要资金就来自蔡文胜的天使投资。

这一幕似曾相识:就在2008年年底,Xplus总经理夏鸿也是以加盟一家移动互联网媒体公司的方式,结束了他在电子杂志行业的创业历程。

Xplus,这家成立于2003年,曾获联想投资等1000万美元两轮投资的企业,也在经历多次裁员和创始人出走后,于2008年彻底淡出了业界视野。

和夏鸿一样,汪东风身后也只剩下一个烂摊子。ZCOM在经历了多次裁员后,员工已经不到30人。这个数字对于一家千万美元投资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讽刺。

按照ZCOM的官方说法,汪东风依然是ZCOM的CEO及股东,主要负责整体的战略方向,ZCOM主要由范淼负责运营。但是,主要精力已转投4399公司的汪东风的这个CEO究竟有多少含金量,业内人士普遍怀疑。

“早在2007年,我们最鼎盛的时候曾达到200多人,但眼下所有员工加起来只有近30人。”范淼承认。他透露说,目前ZCOM的业务仍然是集中在电子杂志上,主要收入来源是品牌广告、效果广告和手机等合作渠道。但对于具体的月度盈利,他没有透露,仅称“波动比较大”。

而据媒体此前报道,即便在去年,ZCOM员工也有70人。去年底,ZCOM还放出转型成功并“单月盈利近百万”的风声。不过,创始人几个月后悄然离去,却让这家去年还被称为“风投眼中仅存的‘好苗子’”的公司无法假装平静。

“汪东风本人其实很能干,ZCOM的衰亡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全行业泡沫其实已经被戳破,他和风险投资商都同样受伤。”接近汪东风的人士表示,语气充满叹息。他说,ZCOM的所谓千万美元其实所剩无几。“电子杂志无药可救,ZCOM和Xplus已经名存实亡,随时都可能彻底死掉。”

2004年初,ZCOM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子杂志平台开发商之一。随后,国内电子杂志行业进入巅峰,数十家创业公司揭竿而起,大量风险投资涌入其中。几年内,ZCOM、POCO、ZBOX、阳光导航、Xplus等企业陆续获得了近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在获得多次投资后,ZCOM几经反复,终于形成了集在线阅读、线上下载、杂志发布的交互式平台,在当时的宣传文章中,ZCOM甚至自称“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发行平台”。

一位2009年从ZCOM离职的老员工回忆说,那时公司财大气粗,到处合作圈地,员工也充满热情。“我们最早还把上市作为口号,当时我们都觉得正常,既然这么多投资都看中我们,上市自然不会是难事”。ZCOM当时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类电子版杂志,通过收取投放的广告获益。但是,这一模式使得ZCOM的成本不断增大,广告收入增长也十分缓慢。2006年,ZCOM电子杂志单月亏损达到近200万元。

更要命的是,用户对于这种新鲜事物的热情也不持久。“2007年,我们公司每月用户覆盖数量都有四五百万,但很奇怪的是,这些用户后来都似乎对电子杂志失去兴趣了。”该人士回忆说。事实确实如此,就在电子杂志全面“退烧”的过程中,网络视频、在线音乐、网络阅读的市场却在不断升温。对于融合视频、音乐、文字于一体的电子杂志,网民却毫无兴趣,收费阅读当然更无可能。

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表示,电子杂志的失败与用户兴趣转移无关,本质原因在于产品和行业本身。“无论是媒体的电子杂志制作者,还是第三方的电子杂志平台ZCOM等,从概念上看都是反互联网信息的。”他而解释说,电子杂志内容庞杂,用户使用时间成本太高。而且电子杂志上的所有东西都能在各大门户或者通过搜索找到,它从昔日的主流走向极少数人使用是一种必然。

2006年,众多投资人和行业创始人将电子杂志视为最“in”并且“前途无量”的媒体形式。投资人认为,电子杂志盈利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广告外,还包括为企业制作电子杂志及其他衍生的服务如电子商务等。为此,他们将2006年标榜为“中国电子杂志年”。

当时,万众传媒副总裁韩国强曾豪言:“电子杂志的形式及收益正如互联网的世界一样,我现在还没有看到边界,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但在最近几年,无论是天使投资人蔡文胜,还是凯雷集团董事总经理祖文萃,对于ZCOM这个案例已经“绝口不提”。在联想投资的官方介绍中也很难看到Xplus的字样。

按照投资圈的流行做法,一般VC的投资周期为3-5年。如果投资项目不能在这个时间内上市,或者引入新一轮投资,那么VC便面临巨大风险和压力。

从ZCOM和Xplus两个案例来看,均为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项目,VC最晚将在2011年彻底套现走人,不然的话就属于被“套牢”,最大的损失就是血本无亏。

而有意思的是,早在2007~2009年,第三方监测咨询机构艾瑞的web2.0频道中,电子杂志领域还占有重要一席,那时候:ZCOM等电子杂志行业的公司成为艾瑞数据发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今年,艾瑞这一频道的研究和报告已经被取消。

一位知情人说:“我们已经没有人研究电子杂志这一领域,ZCOM等一些电子杂志自己都没有余粮,怎么会给我们投钱?而且没有VC关注这个行业,报告做给谁看?”

最早定位于电子杂志的POCO,在获得融资后,很早就转型做图片兴趣互动分享社区。在分析人士看来,电子杂志更像纸媒的“机械”搬家,恰好缺乏网络的互动和开放——当然,如果杂志也可以互动和开放的话,那么就必然走上泛社区路线。这跟VC当时向往的电子杂志概念其实大相径庭。

电子杂志还有没有机会东山再起?尤其在今年iPad和电子阅读器兴起的背景下?一些新的创业者似乎又对电子杂志燃起了兴趣。不过,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和易凯资本CEO王冉对此均表示反对。

李开复在微博中表示:“iPad给了纸媒希望,但这只是对苹果伟大产品产生的假象。”他强调,互联网带来的潮流和变革,才是传统媒体应该关注的,因为“没有一个设备可以长期阻挡互联网潮流”。王冉则坦言,电子纸媒的商业模式也是广告+付费。“如果你执意停留在纸媒时代,iPad不能拯救什么。”

而在FT中文网专栏作者程苓峰看来,“电子杂志是把纸面形式简单地搬上网,其发展前景黯淡,网络创新的信息生产和消费模式,如SNS、微博等才是主流。”

谢文也同样悲观:“以iPad和电子书作为电子杂志的救世主,只是他们的一个设想,毕竟多一个电子杂志的订阅,就少了一个纸媒体用户,用户总数量没有变。再说,能让国内用户真正掏腰包为电子杂志买单的媒体少之又少,电子杂志行业在国内走向没落已经是大势所趋。”

不论如何,电子杂志或许原本就不是一个适合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产物,不过尽管这个行业已经逐渐凋零,新的媒体行业却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