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植物记ⅱ
2609500000031

第31章 刺桐赤色

(Erythrina variegata)

刺桐,海南,万宁兴隆

朋友问我穿行于原始热带雨林最深的感触。

我想都没想就回答他:时间消失了。

在那消失了的时间里,一滴水的声音,滴下来就是轰然的寂静。在树木和树木间穿行,时间如沙般漏进树和藤、藤和树织成的空间,每前进一步,都在身体力行感受着天地相遇之初;每一种声音,都像寂静正在出生;每一种花色,都艳极生静,回到了色彩的最初……在诸多难忘中,那从树根中突围而出的板根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板根现象是热带雨林乔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也是被早期欧洲探险家们描绘得最神秘玄妙的部分。热带雨林中的一些高层乔木,有些会在树干的基部延伸出一些翼状结构,看起来有点像墙的树根,就叫板根。大的板根有10多米高,可延伸10多米宽,形成雄伟壮观的巨大侧翼。——它使树木几乎以飞翔的姿态站在那儿,笨拙而坚实。据说板根是乔木侧根外向异常次生形成的,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支撑结构,它通常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负重的一侧最为发达。也有植物学家说,板根的形成,是它对台风们太紧张啦:“风力所引起的紧张力作用于侧根最近一端的上侧和茎的连接部分,使局部的形成层分裂活动增强,因而发育成板根。”

在热带雨林中,地面表层的土壤最肥沃,越靠近地面,植物间的竞争往往越激烈。这激烈的竞争,于旅者的我们看来,或者也是另一个世界的风光无限,对植物而言,则是残酷的生存竞争。这竞争让大青树在枝桠上长出支柱根“独树成林”,以支柱根的形式,多处支撑枝冠。印度榕则另出奇招,它们为了支撑自己高大的树冠,尽量向地表延伸、扩张它们的根系,形成地面根,而且这些地面根都相互愈合,看起来像美丽的网状地图,战士一般阻止其他植物对其领地的入侵、主妇一般编织着自己的家——这力与美,是植物们对“适者生存”的理解与实践,让观者为之惊叹。

龙脑香科、梧桐科、豆科等植物则选择让树干的茎部形成板根,其中有些板根甚至可以长到屋子那么大,并沿着地面逶迤延伸——热带雨林的乔木不仅身躯高大粗壮,而且大多是些浅根植物,还常遭遇暴风骤雨,为解决“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难题,它们就相当“聪明”地发明了支柱根、网状根和板根。也因为有这类根的存在,它们才长成了十几个人才能合围的大树,而它们一旦长成,人类砍伐起来就十分困难——想到树木用这种挺笨拙挺朴实的办法对付人类,人倒忍不住要笑起来。当然,也有可能它们这么长时,根本没想到人类?但也很难说,据说非洲的色姆·哈姆族人非常崇拜植物的根部,他们确信植物的生命力全部蕴藏于根部,他们用的药物很多由植物的根部制成。比如他们把刺桐根挖回来后,一分为三:煮熟吃它;汁水混入洗澡水泡浴;煎煮成浓汁饮用。他们对刺桐还有一种奇异的理解:让女性把朝向西北的刺桐根全部挖出来,交给男女孩子们研磨成粉,然后燃烧粉末,把烟熏到自己身上。——《迷药》上说这么做能增强人的性能力。根据中国人吃啥补啥的理论,他们这么做大约也有些道理?

刺桐树除了有板根现象之外,它的花儿也很有特色。

刺桐的拉丁属名源自希腊文erythros,意为红色。可见它的花色早已被希腊、拉丁人所注目。孙元衡曾以刺桐为题做诗,诗题下还有夹注:“春色绕空白海涯,柳营绕遍到山家;昆仑霞吐千层艳,华狱莲开十丈花。”看着刺桐那红惹惹的花朵,背衬着蓝天,直让人什么也不肯想,就这么一落千丈地红下去,那该是如何淋漓尽致的人生啊——不对,是树生。也许正因为它红得太过惹眼,所以人们把它当成季节性指标树:古人有“鹦鹉啼时椰子结,木棉花落刺桐开”的诗句,也就是说每当刺桐花开的时候,就是冬去春来的时候。

热带野生观赏花树刺桐又叫火焰花、南美鸡冠花、鸡公树、梯姑、海桐树。它的荚果像念珠,是蝶形花科落叶小乔木。常常与木棉树混生,树干高达10米左右,2、3月开花,总状花序密集生于枝梢,先花后叶,花如手掌大。花开时,远望那硕长的花序,好似一串串熟透的火红辣椒。

阿根廷人普遍喜欢刺桐,刺桐是他们的国花。阿根廷有个古老传说:阿根廷境内,许多地区常遭水灾,可是说也奇怪,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会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把刺桐看成是保护神的化身,广为栽培。每年元旦时,阿根廷人都要将新鲜的刺桐花瓣撒向水面,然后跳入水中,用这些花瓣搓揉身体,认为可以去除以往污垢,得新年好运。我国台湾部分原住民也把刺桐树当神树,除秽时,会用刺桐的叶片将屋里的秽气驱赶出去。而且他们还认为,如果刺桐不开花,那就表示天有异象,会有天灾人祸发生。——这倒是和阿根廷人想到一起去了,南美的印第安人有说是远古从亚洲过去的,单从这习俗看,倒是讲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