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际资本学
2614200000009

第9章 人生的渴望 (2)

兰德没有办法,便自己沿街去兜售他的产品。他除了留意各大银行的打字员,以观察他们的办事习惯及发现他们真正的困难外,还寻找出他们意想不到的弱点来,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去改良产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宗大买卖。

罗森华尔是某家杂货批发商店里的伙计,后来却成为芝加哥的大企业家。他曾说:“我把货品卖给人家,我总自以为是把货品卖给我自己。如果商品有一个柜台的话,我一定得同时站在那柜台的两边。”这句话看来似乎很粗浅,实际上却有莫大的深意。

有些业务员在货物售出后,便和客户划清界线,不再做任何售后服务。如此,就算能不断获得新顾客,但旧顾客也会接二连三地离去。因为,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

销售货物时,为了利益,谁都会拼命地去推销,但一等到交易完成后,有谁还会像当初一样热心?这种人大概不多吧!

扩展业绩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加强和顾客间的人际关系,此外,更要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赖以相交的“信用”,如此,必能受人欢迎而获得实质的收入与无形的快乐。

长他人志气并不灭自己威风

中国有句俗话:“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般人对自己,总是拼命抬高身价;对于别人,则是吹毛求疵。人与人之间互相求疵,结果只是各自打消了自抬身价的成绩。如果大家都肯长他人志气,就等于大家在长自己的志气,决不会灭你自己的威风。先肯定了这一点,才可以再谈“长人志气”的问题。

有人以不随意捧人为正直的表示,这样的人到底正直与否是另一问题。不过这种人眼界太高,胸襟太窄,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眼界高胸襟窄,这样的人必不十分得意;因为自己不得意,对于一般人多少也有仇视嫉妒的成分,所以越发不肯随意地捧人。另外年轻人不肯捧人,第一误认捧人就代表谄媚,有损自己的人格;第二是自视清高,总觉得一般人都不在眼里;第三恐怕别人胜过了自己,显得相形见绌。年轻人应该从根本上去除这种不健全的心理,而用心研究如何捧人的方法,自然能体会出其中奥妙。

捧人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不得要领的是对着某君一个人捧某君。因为这样做,大多数人不会领情,应该当大家的面来捧某君,把他的长处做一次义务宣传,这样某君一定很高兴;而且只要捧得不过火,大家也不会觉得你在“拍马屁”。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在某君的背后,大力宣扬他的长处,使听到的人,对某君产生良好印象。这样事后间接传回某君的耳中,效果自然比当面捧他更有力。将来一遇上机会,某君一定也会回敬你,把你大捧一场。俗语说:“有钱难买背后好。”可见一般人更重视背后捧,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你会写文章,那么写文章更是捧人的绝招,一有机会就把某君的长处作为你文章举例,并附上他的真实姓名。如此你的文章有多少人读,便是向多少人捧他;有一千人读,就是向一千人捧他。被你捧的某君会是多么高兴、多么得意,对你的感激之情,那还用说吗?联络感情,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捧来联络感情,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就道德论,还正与古人扬善之旨不谋而合呢!

刚看到“捧”这个字好像很不顺眼,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捧也就是宣传,宣传是政治家所谓的捧;广告就是商人所谓的捧,不过商人的广告是“自己捧自己”,而政治家的宣传,是“雇别人来捧自己”。所谓捧,并不是瞎捧,更不是乱捧,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形来捧。其实每个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普通人对于别人,只见其短处,不见其长处,且把短处看得很重大,把长处看得很平凡,所以往往觉得有“欲捧而无可捧”之处。其实只要你先存着“三代无完人”的思想,原谅他的短处,看重他的长处,可捧的资料正多着哩!而且你捧某君,并不表示媚世欺俗,只是在让大众注意某君的长处,也让某君对自己的长处,因为有了大家的注意,而格外爱惜,格外努力,养成比目前更为优越的长处。所以你捧人家是“成物”,人家也来捧你,那么成物正所以“成己”,可见捧是“成己成物”的工具,绝非卑下无格的行为。俗语说:“人捧人,越捧越高。”你也高,他也高,这不是人己两利的事吗?从现在起,何不也试着捧捧别人呢?

以获得良好评价的欲望为动力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的最大倾向为获得评价的欲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被取得好感及被认同的高度意愿,不过个人的自我表现却常与这种意愿相反,同时也喜欢与一般人比较后再加以评论说:“他做得很好”,或者“他很积极”,却从来不会思考或努力改善自己的表现,有人甚至认定自己就是如此的人,不愿因有所改变而形同放弃了自己。

要知道,除非我们能真正作一番自我省思,否则很难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尽管有些人在组织中具有卓越的才能,然而却因表现方式笨拙,结果无法充分发现自己,导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而惋惜不已。

希望读者能以期待获得良好评价的欲望作为动力,不断努力磨练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此一来,不仅你在人际关系中可左右逢源,你的整个人生也将更具意义。

表示附和的方法

我们经常可听到古希腊哲学家赛洛所说的一句话:“神所以给予人两个耳朵和一张嘴,是要求人类多听少说之故。”

而当我们与人讲话时,往往只顾虑自己应如何应付,以致无法专心倾听对方所说的内容,也就是说随时恰到好处地点头表示附和,因为,毕竟这需要相当的耐性。

日本作家德川梦声的《说话术》一书中有一句话为:“语言为金,沉默是银,相当于无礼的沉默为铅,但有时候自己却会把金当做铅。”

假如当你下班回到家后,太太总会唠唠叨叨地述说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如果这时你只漫不经心地回以“嗯,嗯”,则对方就会以尖锐的声音问道:“你究竟是否在听?”除非你认真地回答:“在听啊!”否则必将免不了一场口角。

通常,懂得听话秘诀的人对于别人的谈话,决不会中途插嘴,或者无礼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只是适当地点头附和说:“是的。”“还有呢?”,或以巧妙的问题引出对方真正的心意。

表示附和的方法各有所不同,但至少需了解下列几种:

*惊讶——表示些微的诧异。

*顺应——表示肯定、同意。

*诱导——导引出对方的话,促使对方继续讲下去。

*改变——改变话题。

*说不——偶尔持相反意见。

*高兴——表示欢欣、愉悦。

*情感——表示同情、悲伤。

*疑问——加以怀疑。

*犹疑——发出轻微的疑问说:“是真的吗?”

点头附和其实是使说话者获得勇气,激励对方打开心扉的最佳方法。

将赞美融于对方的言辞中

认为自己很美的人,以自己的头脑好为骄傲的年轻高级官僚们的自信家,不太能给人好感。的确,他们的美丽、脑筋好是谁都承认的,但在己方未评价之前就被对方强迫认同,一定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或许会认为正因为那是自己与他人都承认的长处,没有必要特别强调,但对于他或她来说,却总是感到不表现出来是一种痛苦。

我们在初次会见这种人时,就应特别地称赞其长处,使对方有很好的情绪,以达成预期的目的。这些人比旁人都清楚自己的优点,但却很容易疏忽了人类的微妙心理。因此,受人奉承而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依着自己的意见而被称为“脑筋好”的人就需要警戒这点了。他们会夸赞你的优点,使你陶醉其中。他们使用一种不带罪恶感而达成自己目的的心理技巧,特意宣扬自己的优点,除了使他人对你的印象恶劣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好处。

给予对方希望获得的评价

一般而言,百货公司中向顾客推销商品的店员,或是美容师、裁缝师等人都各自拥有招揽顾客的方法,其共同点便在于他们都能迅速地洞悉顾客的心态及愿望,因此能获得良好的业绩。

就拿一些销售量庞大的老字号百货公司来说吧!据说那些百货公司的专柜小姐在出售洋装时,总是视顾客的身材,如果是胖的便自动减一号,而瘦的则加大一号地判断他们应试穿衣服的尺寸。顾客本应相当清楚自个儿的尺寸,因此他们会立刻修正店员的判断,但内心却暗自欣喜。而店员听后,通常都不忘加句:“对不起!你看起来实在不像是穿这个尺寸的人。”就这样,顾客本身虽是穿着XL号的衣服,但却为自己看起来像是穿着L号衣服的人感到欣喜无比,而且在其心中也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个店员太了解我了。

其他诸如美容师通常会对一些在意自己天生卷发的人说道:“你虽然不特意去烫发,却能拥有如此自然波浪的卷发,真是令人羡慕。”被紧迫盯人似地催促写稿的作家,会因“以您写作的速度及功力,这些时间应该绰绰有余”而振笔疾书。急欲爬上经理地位的职员也会因“主任也认为你升为经理将对公司有所助益”而欣喜若狂。

以上诸点即在说明:人际关系良好的专家经常会敏感地意识到对方究竟期待何种评价。换句话说,他们了解一般人往往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然而又无法驾驭改变它,他们只能持有一种期待的盼望。因此,胖的人希望看起来更瘦;卷发的人期待他的卷发看起来更美;写作的人期望能早些交出稿件;而急欲升为经理的人虽自知这条道路的坎坷,却仍期待着实现的一天。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他们往往各自持有一种幻想中的形象,亦即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的。

因此,若能暗中察知他人心态而想出应对的方法,人们自然会因你善解人意而心情愉快,且更进一步地对你产生好感。总之,能够确切地把握人们内心期待评价的心态,即是掌握了一种异于阿谀奉承的人际关系的技巧。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有实现的一日,但搔到听者的痒处,能不令他感到欣喜不已吗?

从对方首肯的话题着手

有位相当有名的军事家,是个非常不善交际的人。某个夏日,当邻人走过来跟他打声招呼说道:“今天实在是热!”他却仅以木片摩擦着鼻尖回答:“夏天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或许这是因为其军事家特有的警戒心,致使其在人际关系上显得如此笨拙,缺乏圆滑性。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例子,即是想强调:应向对方提出令他不得不回答“是”的话题来,是令对方首肯的第一步。假设当时那位军事家回答说:“是啊!真的很热。”自己防卫的姿态就完全被瓦解,对于下个问题也就循着对方所布下的陷阱回答了。所以,那位军事家秉持着与其等待击退侵入的敌人,倒不如预先防范不使其侵入的战略,以至不使其拒绝的姿态被瓦解。

换句话说,如果想打破对方坚固的防线,获得他心甘情愿的首肯,从不得不令其点头称是的话题着手才是上上策。现在的社会中,像那位名军事家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并不多,所以想使他人首肯,接受你的意见并不是困难的事。但切记:如果最初就让对方筑起“否定”的堡垒,该堡垒就越来越坚固,想攻破就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