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人生规划
26152300000025

第25章 梦想成真——清华人的创业规划(9)

1998年年初各行业都雄心勃勃,但今年实在颇为萧务,我们这种项目蛋糕虽不小,但分的人实在太多,业务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张君在新加坡也很关心,时常与我探讨公司方针的问题。我也感觉已到必须要调整公司规划的时候了。在6月份,我们确定下来,在继续巩固并发展已有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向软件业拓展。并在7月份与清华和北大的有关部门签了两项合作协议。有一基现在已经得到国外风险资本的支持,大概有50万美元,应该是前景较为广阔。而公司整体规划之后,我也感觉到眼前豁然开朗。原先张君在时,老囿于原有项目,这当然也有利于搞好项目本身,但视界甚为狭隘,不知道怎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到现在我才真正有了做企业的感觉。

不管是替《联合商情》拉广告,还是跟张君一块办公司,我都不是始作俑者。要是没有昔日男友,要是没有张君,我想我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如果说创业动力和创业精神,我想应该有,但肯定是潜藏着的。当初我认为不是自觉的,也许是自发的。真正变为自觉的行为,恐怕还在张君走了之后,没有可以依靠的了,潜力才得以释放。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有不少时候,我也会沾沾自喜。要是与同龄人相比,与某些更小的公司比,我做得算是不错了。这其实就是“小富即安”的心理。现在我把它排斥了,我要从潜意识里把这种竟识抹去。比下是毫元意义的,比上才是精神所在。赚钱有个适可而止,钱根本就不是一切;但事业没有止境。我现在是要做企业,而不是单纯赚钱。做企业就是做事业,本身当然是在创造财富,但终极意义并不这么简单——它将融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个人认为所谓生命的意义就是我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是我赖以依托的“城堡”。人的精神生活是动态的,只是有些变化发生了内质的反应,而有些变化只是表面的,或者只是形式上的修正。譬如信仰,人的信仰就是那种内质不变的生命价值。但不论在哪个阶段,每个人都有一个预想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是适应这个阶段的生命价值体系。在这个阶段,他认为他的这个精神世界是亘古不变的,比如对事业的追求、爱情的呵护、友谊、亲情等等。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精神世界里目前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我现在的事业,我现在认为我对这个事业的追求将是永恒不变的。其实,纵观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创业史,都是在创业者的领导下,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建立起来的。

创业者不仅要培养自己面对失败坚韧不拔的品质,而且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个性的魅力是无穷的,在创业的过程中,你要将个性转化成企业前进的动力。推动企业滚滚向前发展。

创业范本——独立个性开创我创业的火花。

袁君,现任中国某知名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总经理,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国家某部委,并提任正处级干部。后辞职下海。90年代初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具有正式规模的市场调查公司。现该公司已成为业内的权威。

以下是我对他的采访录。

问:袁先生,作为国内首家最具有权威的调查咨询机构的创办人,今天的您对于自己走过的路有什么感想?

袁君:从告别大学以来,我一直在走一条努力发掘自身潜质的路。今年我35岁,从92年公司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这七年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开始了对咨询调查业的探索,如今的公司局面只是一个开端,它带动了中国调查业的兴盛,使我们非常有自信将调查业的蓬勃发展带到下个世纪。咨询业可以说是中国的“朝阳行业”。

问:可以看得出您是位非常有自信的成功人士,可否详细介绍一个您的创业经历。

袁君: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典型的用文科思维去分析问题的人,小时候喜欢写作,攻读法律专业期间我写论文十分擅长,先后在国内数家知名的法律类核心刊物刊登我的论文。读书的时候我的学术思维见长,喜欢钻研一些学术问题,图书馆几乎成了我每天必去的场所。现在看到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就会联想到自己以前的日子,总是格外怀念。也正是当时的学生生涯,使我的思维在逻辑、决策、分析上都养成了一种思维性,对今后的行为作了很有决定性的指导。

问:既然当时您在法律上这么有学术见地,为什么又从事政府的实务工作?

袁君:我至今认为一种创新精神都将自始至终成为事业成功的灵魂。

从80年代末以来,大学毕业生考国家公务员已经成为非常具有前景的出路。我在读研究生期间一直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同时对诉讼法和刑侦有一定的涉猎,而调查就是属于刑侦专业的范畴,后来自己创业时就因此而没碰上太大的技术困难。当时的西南政法大学是全国法学研究最具有实力的院校,我在读研究生阶段一直受自己未来发展打算的影响苦恼。当时的出国热以及西方思想的引进已在校园内非常盛行,我也始终徘徊着,直到毕业分配时,还是考了国家公务员,分配到了******司法部人事处工作。工作半年后经单位批准上了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进修班,在那儿认识了一大批有识学者和创业思想浓厚的朋友。我并不认为从事理论工作与操作实务有矛盾。我在岗位上一直表现突出,升到了处长助理,同时又与人民大学的几位教授合著了一些法律著作月B时候我才工作不到两年,可以说是仕途畅顺。

问:至今我还始终无法了解像您这样当时在司法部前途光明,同时又能做自己喜爱的学说,又怎么能与后来的调查公司联系起来?

袁君:可以说无论是在政府部门工作还是在学术界做学问,我都应该成为人们非常值得羡慕的天之骄子。但一直以来我心里缺乏一种平衡感,一种从主观上稀缺的东西使我找不着自己的成就感。每个月拿着优厚的工资,享受良好的福利,同时政府部门的领导对我重视有嘉,我的稿费也不局限于几位数的单调累加;但我却常常跑到酒吧一条街一个人去喝酒,当时人大的一位朋友曾这么对我们说:“一个有继承能力的人是否会在安逸中丧失创造的本能?”

我一直是很敏感于别人的言外之意的。也正是由此我发现了自己最缺少的是什么——一种创造磅殇的成就感,从法学领域而言可研究的博大精深,从工作而言,我处理的都是实务性极强的人事,诉讼纠纷,但却很缺乏一种行动上的创新。当然,决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所谓流行一句话“商机无限”,我将一直着手处理的民意调查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考虑——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都只是在商议设立,而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美国的阿尔夫.托夫勒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信息咨询业将成为一个热门行业,这在西方国家已屡见不鲜,如美国的麦肯锡等等,这些大公司本身都没有固定资产,而全部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脑已成为时代驱动的推动器,你在软科学领域所带来的巨变影响下是无可抗拒的。

在美国,如微软、IBM、摩托罗拉、通用、宝洁这些超级大公司,它们在经营战略中都非常重视市场调研这一块,有专门庞大的资金投人到这一领域,其中培养市场调研人员和作一些市场产品投入前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但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生产力发达情况下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几乎大多数完善成熟的大型跨国企业,无论分公司,子公司设立多么的广泛,但它们的调研部门只重视资金的配置投放,如委托当地的市场调查公司进行产品投放预测,出一份调研报告,用一句行话来说,就是“超越内行”。

让客观的当地部门来投人调研比企业本身的调研更具权威和客观性。许多人都觉得金融,保险这类知识经济下产生的服务业将前途无限,但在中国,尤其是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营的大环境下,咨询业的发展将和金融保险等一样富有前景,但当时我国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市场调查公司,几乎可以说调查业在90年代初还是一块处女地,无人开垦。

当我将眼光放在这个“盲点”上时,就不能自拔了。放弃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为了体验那份创业的富有冒险精神的刺激,我终于辞了职,离开了待遇优厚前途美好的国家部委。我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稿费和三个朋友一起开办了第一家也就是今天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当时我28岁,从此我整个人生的支点就成了调查公司,为此我将前几十年学习积累的成果(现实的)都决然放弃了。问:非常佩服您的创业精神。的确,没有一种“吃螃蟹”的精神就很难成为开拓者。可以说您今天的事业已经可见辉煌,但创业初的艰辛又是怎样的呢?

袁君:这就牵涉到一个公众意识的问题。一个行业在社会上的立足,根本取决于大众的接受承度(Acceptence),尽管今后的趋势是咨询业必不可少,我们创办时虽然也远见到了光明,面前却毫无道路。

市场机制运行下,在中国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经销型企业,一种是营销型企业,另一种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经营型企业。在我们的调查公司与他们接触时,发现这三种企业对我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毕竟调查业是一个衍生服务行业,要立足最实际的是有客户,而我们在与客户洽谈时也并非毫无原则地来之不拒。

经销型也称作为传统企业,大多是国企,在一改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铁饭碗之后,他们被推上了市场,经营策略不得不做变动。为了获取市场信息和可靠的数据,在半信半疑的心境下找上了我们,一般他们是这么与我们交流的:“喂,你们这个调查公司能使我们产生多大的利润?”;“要是按你们这一种调查方法,那份调查报告就值这么多钱?”——他们把我们调查公司当作了推销商或“大力九”,要么侃价,要么当全能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而实际上,对于调查业他们一无所知,依旧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代里,所谓的搞个市场调查,也只是为了赶个时髦,尝一下时下流行的企业“补药”。尽管不断有时代的人才溶入到经销型企业,但最高层的决策领导依旧是计划经济下的领导,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第二种企业是营销型企业,也就是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可以举几个典型,如美国的宝洁、爱立信、西门子,在这些具有国际战略的跨国公司中,除了市场研究部门外,其它的部fi都是实体,而市场研究部fi只有调研人才和大量经费。这些专业人员负责在当地国寻找代理调查业务。如1995年我们和宝洁公司洽谈一项有关舒肤佳的市场投放研究。该公司派来的业务人员对调查业了如指掌,非常内行,对我们公司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监督,细抠,每次发放派送工作进行后,使我们公司在工作环境上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我们都不遗余力地吸收。营销型企业的调查业务往往成为我们公司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挑战。我们曾进行爱立信的一项业务调查,调查该公司员工的工作状态,非常严格要求客观,公正,该项调查使爱立信在核查后很成功地调整了员工制度。在成长阶段,我们非常愿意与那些营销型企业接触,对我们整套的管理运行机制予以促进。

第三种企业称为经营型企业,也就是介乎于经销型和营销型企业之间的一种。它往往是新兴的国内私营企业,其老板或经理大都接受过良好的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他们既有传统中国私营企业的旧俗,又能吸纳学习非常先进的管理技术,这是经销型企业所不能及的。对于进行市场调查,这些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小,但又没太大的精力或太大的自信去单独搞一个调查,于是就想到了调查公司。一般该种企业来我们处洽谈的都是高层领导人员,对项目非常的重视与了解,同时又对我们调查的过程基本属于门外汉,对于这类客户也就是这几年我们发展的主要客户,我们和他们详细介绍,对他们项目派项目经理去深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不断保持联络,直到做出一个客观的调研报告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