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人生规划
26152300000042

第42章 工作求职面试规划(3)

的矢结合关系。创造思维要有明确目的,伟大目的才能产生坚强的毅力。把准确目的提在首位,一是解决动力,二是解决焦点,突出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同那些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区别开来。目的确定后,要有科学的方法。有两个半路出家的生物学家,华克森(从动物学转到生物学),克里克(从物理学转到生物学),两人从认识到合作,决定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运用人类积累起来的一个世纪的材料,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研究成功了。

旧新演变关系。你在创造思维的过程,如果找不出好方法,要敢于弃旧迎新,旧的要扬弃,新的要鉴别。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熟悉的个别事物,有意识地看成陌生,按照新的方法去解决。二是对陌生的个别事物,有意识地看成熟悉,按照已知的方法解决。要创造,必须“推陈出新”。

研究表明,要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开发右脑是非常关键的。美国的布莱克斯利深入考察了人类文明进程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类思维方式的3次革命:第一次是左脑革命,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思维从原始走向逻辑思维的过程,是以左脑逻辑思维协同右脑形象思维的一次革命;第二次是计算机革命,计算机的出现使人脑的左半脑得以解放,人可以把信息的收集处理和逻辑运算交给计算机;第三次革命则是开发人的右脑。

布莱克斯利提出了人脑思维方式的第三次革命——开发人的右脑,完成计算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创造性活动。其依据是,即使是未来的计算机也难以和人类的右脑那种视觉形象化、空间化、全方位性、情绪性、直觉灵活性、创造性等非语言思维能力所比拟,计算机还必须依附于人,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有限的工作。

开发右脑,发挥人的创造力,是每个人在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一方面,计算机革命,为人类逻辑思维、信息储存与处理工作的完成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机器”,人脑被大大解放,有条件进行创造;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是其基本性特征,一个人缺乏创造力,就缺乏生存与发展的起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造力是在左脑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加上右脑的非逻辑思维共同完成的。这意味着人类大脑所完成的信息储存、加工、处理和逻辑运算功能可以交由计算机来实现,而人脑的主要工作是实现创造性功能。由此人类信息处理方式将从以左脑主导型转变为右脑主导型,以富有创造性的非逻辑认知方式带动理性的、实证性的逻辑认知方式来与客观世界打交道,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增添全新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动力。

创造性思维教育模式是培养个体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挖掘个人创造潜力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也是人类脑革命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个人的创造能力与自身的认识风格关系密切。所谓认识风格,是人与客观物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具有的个人独特风格。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偏好,有的依赖于左脑,有的依赖于右脑。右脑型认识风格的人创造力比左脑型认识风格的人的创造力高。影响个人认识风格和个人特征及动机的因素很多,有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在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教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所确定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利用左脑进行思维,以致左脑的功能越来越强,而右脑功能没有达到同等水平的发展,严重抑制了个人创造力的开发。实施创造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状态,在发展左脑逻辑思维功能的同时,培养和发挥个体右脑的创造性功能,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均衡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才能。

4.做好工作的准备

对于一些刚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他们的心中也许充满了激动: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经过十数载寒窗苦读,今天,他们走出校园,准备在广阔的天地里一试身手,他们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一定要大展鸿图,走向成功。

然而,现实与他们所想的恰恰相反,目前我国的就业形热十分严峻,无论从供需情况、需求层次和学科专业来看,形势都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必须作好准备。从清华大学学生工作处李教授给我们的一份资料上看,总的来说,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热不容乐观,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买方市场正是形成。

从全国供需情况看,2000年虽然是国企改革3年脱困的最后一年,但生产经营尚未走出困境,下岗问位仍很突出,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结构、产业经结构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很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此外,中央部委机构改革刚刚结束,省级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已提上日程,并将逐渐推开,机构的裁并和人员的精简将对毕业生的接收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区域情况看,由于区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但其他地区毕业生就业需求仍处低迷状态,中西部及东北等省已连续几年出现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本科以下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

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动,“西部”给广大学子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相当的考验。

从需求层次看,不同学历层次的供需情况极不平衡,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继续增加,供需比可达1:4以上,本科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供需比不到30%。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单位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愈加困难,二者形成明显反差。

从学科专业看,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医药、土建、机械、自动化、外语、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很旺。而其它科类,如财经、政治、文史、农林、体育、管理、轻工食品等需求不足,本科不到50%,专科不到2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每一位毕业生在就业前都必须做好思想准备,以利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对此,李教授请即将毕业走向岗位的同学们做好下列准备。

(1)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心中都描绘着今后生活的蓝图,构筑事业的大厦。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各有不同的理想,都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但是,社会生活现实往往与我们的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清华的王教授说:“正确的职业理想应当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不断补充、随时调整的动态目标系统。它应当是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于一体,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兼顾的一个有机的体系。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并能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去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才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2)艰苦奋斗面向基层的思想准备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偏远的地方就业;还有的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有到国有企事业、三资企业、党政机关才算就业,对其它单位往往不屑一顾,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志向,忽略了社会的需求,这样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应该充分认识到,最需要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岗位在基层,在第一线。因此,国家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去,到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去。但由于基层工作往往较辛苦,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相对差一些,常常使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其实,国家号召毕业生去建功立业的地方正是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也许这些地方很艰苦,条件简陋,但它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做建设的创业者,总是要付出辛苦的,前人不栽树,后人难乘凉。其实,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也正是前辈人栽树的乘凉者。

(3)超越所学专业的思想准备

“学以致用”是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专业不对口”。第一,有些专业设置的分类过细,社会对这种细化专业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真正的对口有一定难度。第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初步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同时,任何知识都是要逐步更新、发展的,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明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就有可能要“过时”。第三,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广泛兴起,需要有更广博的知识面,仅凭所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做好竞争的思想准备

我们将要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化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因此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快”、“好”、“能干”、“聪明”其实都是相对的形容词,做好竞争的准备,设法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新增劳动力呈上升趋势,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劳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自然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增加,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994年的6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万,而近几年需求却没有回升趋势。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毕业生就业引入“双向选择”,必然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在相同的机遇面前,谁更具有竞争能力,谁就能占据主动,赢得机遇。

(5)健康的心理准备。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你将会遇到许许多多未曾经历过的情景,未曾相识的人,未曾接触过的问题,这众多的“未知”会使你感到不安、惶恐和焦虑。如果没有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则一定会被这些突如其来的陌生所窘迫,不能充分、从容地表现自己择业的愿望及敬业的实力,你可能会非常遗憾地失去渴望已久的机会。

在求职择业的大学生中,一直存在着许多心理障碍。比如胆层、自卑、等、靠、要,只图随心满意,不顾自己的差距,期望值过高,挑肥拣瘦,缺乏自知,怕苦、怕累、怕奔波等等,所有这些障碍都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必须及时地予以克服。做好健康的心理准备正是克服上述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是择业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我的情感体验,能独立自主地待人处事,并值得信赖。自信是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估计和坚定的信心。自信源于自尊,自尊心越强,自信心也越强。在谋职择业中,一个人只有自尊自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谋业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能胜任这项工作,才能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有风度,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