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细节改变历史(唐·盛世沧海)
2615300000022

第22章 名臣改写历史 (4)

魏征刚死时,唐太宗大为悲痛,并给予无限哀荣。有一天,他登上保存功臣画像的凌烟阁,凝望魏征之像,以解思念之渴。并赋七言诗一首,其辞曰:

劲筱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于形无复人。

但太宗对魏征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承乾谋反而被斩首。有人就借此指责魏征结交朋党。又有人向唐太宗汇报:魏征生前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看,太宗信以为真,怀疑魏征是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魏征受到如此打击,迅速消沉下去。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后悔之余,唐太宗又念及旧臣的好处了,他慨然叹息说:“魏征如果还活着,是肯定不会允许我来远征高丽的。”又马上派人把魏征的家属请到行宫,厚加赏赐;另派使者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原来推倒的纪念碑也重新树立起来了。

李愬平淮西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王建《赠李勣仆射》

唐宪宗李纯幼年时遭逢了著名的“泾原兵变”,德宗皇帝被迫逃出长安,李纯也在逃难的队伍当中。当时他年纪虽小,正是懵懂之时,但显然战乱给他的印象相当深刻,他幼小的心灵中必然埋下了深恨藩镇的种子。所以,宪宗一当上皇帝,立即开始不遗余力地铲除藩镇割据势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愬登上了唐帝国的政治舞台,演出了一出雪夜入蔡州的千古传奇。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瞒了他的死讯,自己统领军中事务。宰相李吉甫向宪宗进言说:“淮西与河北不同,四周没有援兵。国家屯驻数十万兵马,以防备淮西,将士的劳苦与国家的开支都是难以维持的。机不可失,如果失去这次攻取吴元济的机会,以后找机会就更难了。”于是宪宗在成德之败后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兴兵讨伐淮西。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包括魏博军队在内的各路兵马一起讨伐吴元济。吴元济求救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这二人多次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宪宗没有答应。于是李师道派部队两千人奔赴寿春(今安徽寿县),声称帮助官军,实际是为了援助吴元济。为了策应吴元济,李师道派人招募数百恶人,攻入河阴转运院,烧掉钱财布帛30多万缗匹,谷3万余斛,造成人心恐慌。朝廷大臣们一见讨伐的物资被毁,纷纷请求停止用兵,但是宪宗却只是派御史中丞裴度到前线行营查看用兵情况。裴度回朝后,向宪宗汇报了攻取淮西的必然性,又向宪宗推荐了李光颜。宪宗的决心因此没有动摇。

不久,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李师道派刺客刺杀了力主征讨淮西的宰相武元衡,并击伤了裴度。当即有人请求免去裴度的官职,以安定恒州王承宗、郓州李师道驻军的军心。然而,暗杀并未能阻止宪宗征讨淮西的决心,他反而以裴度为宰相,将调动军队的大权完全交给裴度。裴度从此加紧了对吴元济的讨伐。

其间,朝廷误以为刺杀武元衡是成德王承宗指使,下诏数其罪恶,绝其朝贡。而王承宗又纵兵四掠,魏博、卢龙、横海、义武四镇屡上表请讨王承宗,宪宗同意了。这样,朝廷就陷入了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暂时处于劣势。朝官入见,多劝宪宗罢兵。宪宗决心不变,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现在只讨论用兵的策略,察明不能胜任的将帅并更换他,发现哪里军粮不充足去帮助他们就是了。难道能因为某一将领的失利,便忙着商议罢兵吗!”

宪宗决定起用李愬来破贼。

李愬,字符直,名将德宗朝李晟之子,有谋略,善骑射。李愬从小慈孝过人,父亲死后,15个兄弟中,唯他与哥哥李宪坚持为父庐墓3年,被皇帝劝回后,隔天又跑回去守墓。李愬是在任太子詹事时,临时被起用为西路唐军统帅,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间。

李愬知道,要打败淮西,还要争取熟悉叛军内情的淮西将士投降过来。他每次获得投降的士兵,都亲自去问寒问暖,由此对于敌人的地形、道路、兵力等情况,了解很清楚。有一次,李愬的部下活捉了骁将丁士良。唐军中很多人吃过丁士良的苦头,要求把他开腹剖心。李愬见丁士良是条好汉,就亲自给他松了绑,把他收为部将。丁士良感激之余,献计擒获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吴秀琳部谋主陈光洽,招降吴秀琳部三千人。西路唐军因之士气高涨,连下多城,淮西将士降者络绎于道。

李愬谋取蔡州,问计于吴秀琳。吴秀琳以为欲攻取蔡州,非李祜不可。李愬便设计生擒李祜,免其一死,并委任他为自己牙队的将领——六院兵马使。李祜是淮西有名的勇将,唐军多次败在他手里,都想杀他,李愬却想尽办法保护他。李祜非常感激李愬的恩德,决心帮他攻取蔡州。

当时,吴元济把主力都用来对付其他官军,李祜便向李愬献计说:“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守卫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可以乘虚直取蔡州。”李愬深以为然。

这时宰相裴度亲自到前方督战,临行前上书皇帝:“请自往督战,誓不与贼共生。”表现出相当的决心和勇气。刚好这时候他收到了李愬制订的偷袭蔡州的计划,裴度十分赞赏,同意出兵。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风雪交加,气候极度寒冷。李愬突然命李祜、李忠义带领三千人组成突击队,作为先锋,自己和朝廷派来做监军的宦官带领三千人为中军,另一个将领带领三千人为后队,离营出发。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有人跑去问李愬。李愬只是说:“向东进军。”

大军东行30公里,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都没有走过,黑夜行军,十分难走,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违抗军令。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

李愬看到近城处有鹅鸭池,顿生一计,命人拿棍棒去赶鹅鸭。鹅鸭给棒一赶,都呱呱地乱叫,把人马发出的声音掩盖了。李祜、李忠义率领先锋部队,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爬上了城头。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蔡州守军毫无戒备。城上的守兵还没有醒,就全被杀死了。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外城攻破以后,李祜等打开城门,迎纳唐军。接着,李祜、李忠义又按照老办法,攻进了内城。

鸡鸣时分,大雪已止。李愬摸进城里,一直进到吴元济的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有惧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厚抚董重质的家属,遣其子前往招降。董重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吴元济丧失了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唐军再次攻打牙城时,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被烧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两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淮西既平,宪宗又趁势讨伐李师道,很快成功。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王承宗卒,其弟王承元继任,上表归顺朝廷。至此,自广德以来,垂60年,藩镇跋扈河南、河北30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的局面结束,各镇尽遵朝廷约束。

李愬雪夜下蔡州,淮西平定后,当时任行军司马的韩愈奉宪宗诏书,写了一篇《平淮西奉敕撰》(并序),记叙了这次战事。碑文共1800字,如行云流水,如大江出峡,汪洋恣意,一挥而就。文章之华美,所谓“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勒碑之时,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本来是一件美事,却引来一场风波。

韩愈时在军中任职,对于平淮西之战,亲历所见,因此有深刻的认识。韩愈认为平淮西首功之臣是主战派裴度,因此用的笔墨较多,其中有颂裴度功勋说:“凡此蔡功,惟断乃成。”其实,裴度与李愬分别是战略家与战术家的身份,没有裴度极力主战,也就没有后面李愬的奇袭之功。但李愬是个优秀的统兵将领,却并不是有胸襟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因此而相当不高兴。平淮西碑立在汝南城北门外不久,李愬部下石孝忠便挥锤砸断了碑。当官军赶来抓捕时,石孝忠非但不束手就擒,反而还动手打死一名吏卒。事情闹到了宪宗那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石孝忠是受了李愬指使,但李愬有平蔡州之功,且妻子是宪宗的外甥女,宪宗也没有追究韩愈平淮西碑被毁一事,还下旨让翰林大学士段文昌重写了一篇文章,多夸了李愬,重新立碑于蔡州,这才息事宁人。

然而,韩愈撰文的碑虽然被毁,文章却流传了下来。到了宋朝,蔡州知府陈王向又令人选石,重刻韩愈文。至清朝,这块重立起的碑也早已随着多次兵燹之灾不复存在。一直到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平淮西碑》。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因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李德裕力排众议,献策平泽潞

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复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树,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

李德裕(787—849年),字文饶,赵郡(河北正定赞皇)人,其祖为唐初御史大夫李栖筠,父为唐宪宗元和初年宰相李吉甫。据史书记载,李德裕“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

穆宗即位之初,禁中书诏典册,多出其手。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左仆射,并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8年)和武宗开成五年(840年)两度为相。

唐朝的藩镇割据在宪宗朝曾经出现过缓和的局面,但穆宗和文宗在藩镇问题上处理不当,各地独立倾向又一度增强,在藩镇内部,节度使自为留后,上表逼迫朝廷承认既成事实的现象司空见惯。

武宗即位以后,任李德裕为相,他们在藩镇问题上采用了非常强硬的态度。

泽潞藩镇离关中腹地较近,是刘悟、刘从谏、刘稹祖孙三代苦心经营的王国,从刘悟开始独立倾向就比较明显,他们希望能像河北藩镇那样不受中央节制,自为留后。

会昌三年(843年),刘从谏临终前私自以其侄子刘稹为留后,令大将王协、刘武德、郭谊等辅佐刘稹,拥兵反抗朝廷。刘从谏死后,刘稹密不发丧,对外封锁消息,朝廷派出三批使者才得知刘从谏已死的确切消息。刘武德率万余人胁迫监军崔士康游说使臣,请求朝廷仿效河北藩镇的先例,任命刘稹为留后。

朝廷内部一阵恐慌,大多数大臣主张满足刘稹的要求。

但李德裕坚决主张以武力来讨伐,他认为泽潞离京城较近,一旦独立对长安是一种威胁,刘稹之所以敢于发难,是寄希望河北三镇举旗响应,如果朝廷晓谕各州,朝廷发兵平定泽潞,作战区域只以潞州为中心,泽潞所属邢州、洺州、磁州,委托成德、魏博二藩镇攻取,同时在平定泽潞后所有将士论功行赏,这样刘稹就会被彻底孤立,很快就会被朝廷军队打败。

听了李德裕胸有成竹的分析之后,武宗支持李德裕,立即命令李德裕起草《讨刘稹制》,下诏削夺刘从谏和刘稹官职,同时任命成德节度使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泽、潞南面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等合力讨伐刘稹,随后又调遣武宁节度使李彦佐任晋绛节度使,配合各路兵马。李德裕以朝廷名义承认各地藩镇在战争中的既得利益,解决了各地藩镇互相推诿,保存自身实力,不愿冒险出战的问题。参战官军也都迅猛向前,进展十分顺利。

很快,刘稹的心腹将领高文端投降,这大大加快了刘稹的失败,高文端给朝廷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刘稹军队的情报,李德裕抓住时机紧急部署,连续攻下两个关寨。接下来,官军与叛军对峙在山东三州,即邢州、洺州、磁州三州,这一地区是泽潞藩镇的主要财富来源。三州守将之间矛盾重重,不能统一步伐,士兵们面对魏博节度使何宏敬的强大攻势,也是人人自危,普遍产生了投降倾向。很快邢州刺史崔嘏、洺州守将王钊、磁州守将安玉相继倒戈,投降的消息传到泽、潞二州,叛军内部分崩离析。会昌四年(844年),刘稹的亲信、潞州大将郭谊等杀死刘稹,诛戮刘氏宗族,迎接讨伐军进城。至此,历时13个月的泽潞叛乱彻底平定,收复了5州31县。

泽潞叛乱的平定,说明了武宗在李德裕的支持下,对藩镇的独立倾向采取了毫不姑息、坚决平叛的措施,不仅消灭了刘稹的割据势力,还通过平叛战争对独立已久的河北藩镇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使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从而有利于唐朝加强对河北藩镇的控制。

这或许也应该是李德裕一生中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