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26153200000034

第34章 出奇制胜篇(4)

1956年10月29日16时,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沙龙上校指挥下,越过边境进入西奈半岛,与此同时,法国空军的大批飞机继续飞抵以色列保护以色列的安全。29日午夜,以色列的第4步兵旅作为第38特遣部队的前锋,从尼扎纳以南地区侵入西奈。埃及军队对以色列的侵略奋起还击,使以色列的进攻严重受阻。直至11月1日双方战斗仍难决胜负。31日中午,以色列以为英法变卦,借刀杀人之计失灵,下令以军撤出西奈。31日下午7点,英法在埃及拒绝“调停”后,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埃及机场、开罗、亚历山大、苏伊士等重要城市进行轮番轰炸。为应付英法联军,埃及不得不抽回在西奈的埃及军队。西奈战场的形势迅速发生逆转。

由于埃及在西奈的防守力量削弱,以色列军在沙龙和瓦莱齐指挥下,两路军队迅速向前推进,随后又有两路以军投入战斗。11月5日以色列达到其预定目的,西奈战役结束。

《兵经百字?借字》云:“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以色列正是借英法出兵埃及,弥补了自己力量的不足,乘机攻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

博瓦尼创经济奇迹

1960年8月7日,科特迪瓦宣布独立,同年11月通过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规定,乌弗埃?博瓦尼担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像非洲其它新独立的国家一样,如何发展经济,力争以经济独立来巩固政治独立成为博瓦尼总统面临的首要任务。

60年代初,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许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都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道路。当时,科特迪瓦政府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张优先发展工业。但是,曾经是种植园主的博瓦尼总统对优先发展工业计划表示怀疑。他深知科特迪瓦有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森林,只要能正确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一定会促使经济发展。科特迪瓦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技术和管理人员奇缺,这些都给科特迪瓦优先发展工业带来很大的障碍。根据以上分析,博瓦尼总统决定从科特迪瓦的实际出发,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道路。

1960年科特迪瓦第一个十年(1960~1970)发展规划颁布了。乌弗埃?博瓦尼政府决定优先发展农业,采取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量;以及稳定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措施。根据北部热带草原区有明显的干、旱季节之分的特点,政府主张栽种稻米、玉米、木薯、食用香蕉等粮食作物。科特迪瓦南部为热带森林区,雨量充沛,政府因而鼓励种植咖啡、可可、橡胶、棉花、棕榈、椰子、甘蔗等经济作物。第一个十年计划后,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政府在1970~1980年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和1981~1985年的五年发展计划中,继续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由于政策符合国情,科特迪瓦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粮食作物中,稻米、玉米的产量由1960年的10万吨增至30万吨。经济作物中,咖啡产量由1960年的13.5万吨增至1985年的30万吨,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可可产量由1960年的8.5万吨增至1985年的5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粮食作物的发展使科特迪瓦的粮食基本自给,由此节省了一部分用于购买进口粮食的外汇。经济作物的发展,使国家的出口收入不断增加。经济作物出口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仅咖啡和可可两项出口就保证外汇收入的60%。

农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工业等其它部门经济的发展。博瓦尼政府利用农业发展提供的原料、资金,用于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商业、外贸以及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建设,使各部门综合平衡地发展。这样,在农业的带动下,科特迪瓦的国民经济迅速增长。1960年科特迪瓦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50美元,到70年代末已达1200美元,20年间增长近7倍。1960~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5.6亿美元增至约90亿美元,增长16倍。其经济增长率20年持续保持在7.5%以上,居非洲国家之首,进世界先进行列。科特迪瓦被人们誉为“西非橱窗”,是“创造了非洲奇迹”和“非洲成功的典型”国家。

古人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库不盈。”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上,而不可随主观而定。博瓦尼总统从科特迪瓦国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效仿别国,制定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科特迪瓦创造了经济奇迹,其经济发展在非洲一枝独秀。

捷克人巧妙反抗占领军

1968年8月,前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绞杀了“布拉格之春”。捷克人在各地展开了斗争,反对苏军侵略。

面对强大苏军的横暴镇压,捷克人不能公开反抗,于是就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斗争手段。有一段时间,布拉格大街小巷变成了漫画和标语的汪洋大海。这些漫画和标语有幽默讽刺的,有直接辱骂的,过路人看了,无不会心而笑。一条标语上写着:“布拉格电台宣布:前苏联士兵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是友好国家,必须随时鸣炮致意,因此特地驾坦克而来”。有的人在弹痕累累的建筑物上写着:“这是俄国的文明”、“俄国人留下的纪念”。布拉格的墙上、商店橱窗上和住房玻璃上写满了抵制苏军侵略的捷克领导人的名字“杜布切克——斯沃博达”,捷克人纷纷佩带捷克国旗纪念章和杜布切克头像纪念章。布拉格地下电台也号召人们把布拉格和全国变成“地理上的无人区”。一时间,人们把街道上各处路标牌摘掉或者倒转过来,使苏军如同盲人,行动时不知所措,陷入一片混乱。布拉格发起了一场“街道无名化”运动,市民们冒着危险把街道的名牌去掉或者用油漆抹掉。城乡政府和市民们拒绝向苏占领军出售食物、提供饮料,使苏军常常饥渴交加、疲惫难熬。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发明了一种表示藐视苏军坦克和士兵的办法:手拉手沿着苏军行列来回行走,紧挨着这些大兵擦肩而过,就好似沿着一排树木和电线杆一样,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全国人民还向党中央、政府以及电台雪片般发出了抗议、决议和电报,要求前苏联撤兵、杜布切克复出和把捷克的改革进行下去。

捷克人的这一系列和平、消极的反抗、不合作和示威活动,使前苏联当局万分头痛,又无可奈何。

当面对着强大而拥有镇压力量的敌人时,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是无法进行暴力、公开反抗的。而他们又必须想办法表示自己的义愤,抗议敌人,唤醒人民。这样就必然要采用各种巧妙的方式,进行和平、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以打击敌人信心,争取人民和舆论的支持与同情。

卡尔迈勒乔装上台

1979年12月28日零点,正当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还沉醉在梦乡的时候,阿富汗电台突然打破常规,播发了阿富汗发生政变的消息,随后紧接着播出的是新任阿富汗政府革命委员会主席和阿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卡尔迈勒的《呼吁书》。《呼吁书》宣布阿富汗政权已被新政府接管,呼吁人民保持安定。同时《呼吁书》要求“友好邻邦”前苏联给新政权以帮助。当天晚些时候,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向阿富汗新领导人卡尔迈勒致电,表示热烈祝贺并保证给予支持。至此,人们普遍认为,政权更迭频繁的阿富汗不过又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而已。

然而很快,人们就获知了前苏联已大举进攻并占领了阿富汗的消息。全世界这时才明白,他们受到了愚弄。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前苏联早有预谋地把在阿富汗政权中失势的原阿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府副总理卡尔迈勒弄到莫斯科,准备有朝一日派上用场。前苏联在大举入侵阿富汗之前,就已录好了卡尔迈勒的《呼吁书》,并在8月27日苏军进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同时向阿富汗和全世界播出,在全世界面前上演了一出“双簧戏”。而播出卡尔迈勒《呼吁书》的“阿富汗”广播电台,原来是前苏联一家设在中亚地区的电台。这样,阿富汗政权的更替就成了阿富汗的“内政”,前苏联拼凑的,当时并不存在的“新政权”就有了接管政权上台的根据,苏军公开的侵略行径也成了“应阿富汗政府的请求给以的军事援助”。

瞒天过海,欺骗视听,这是一种诡计。前苏联正是运用这种诡计,来为自己的非法行径找到至少表面上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