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26153300000014

第14章 心灵驿站篇(5)

孩子趴在小偷背上,高兴地想:他的第一步计划成功了。小偷走了一会,孩子用腿踢了他一下,说:“对不起,你能给我讲个故事吗?那样我的肚子可能会好一些。”其实他想:小偷又要背人又要讲故事,可就走不快了。

小偷开始讲故事了:“你知道吗?眼前这些大树,和我故事里的那棵大树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那棵树呀,比全世界所有的树捆在一起还要粗。那时候,还有一把巨大的斧子。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斧子,它的一头在东边太阳升起的地方,另一头在西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还有一头大水牛,比整个世界还要大,只要它轻轻一动,大地就会摇晃起来,那就是所谓地震。接下来,我要一条世界上最长的藤这条藤长极了,它能缠绕七个大地和七个海洋……”

小偷看看背上的孩子,问道:“怎么啦,你怎么一下子这么安静?”

小孩说:“你的故事太有意思了!”

小偷继续讲:“从前,还有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大房子,它又高又大,谁要从那个房顶上往下扔一个鸡蛋,不等鸡蛋落到地上,小鸡就从蛋里孵化出来了。”

孩子叫了起来:“哎约,多高的房子呀!现在,我也来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吧: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面大鼓,这鼓大极了。如果有人敲它一下,全世界的人,甚至天上的神仙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小偷说;“这是胡说八道,人们到哪儿去找那么大的木头来做这样的鼓呢?就算他们找到了大树,又用什么把它砍倒呢?”

男孩说:“人们可以用你刚才讲的那棵大树的木材嘛,那棵树不是比全世界的树捆在一起还要粗吗?他们还可以用你刚才讲的那把斧子砍倒大树,你不是说,那把斧子一头在东边太阳升起的地方,另一头在西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吗?”

小偷不服气地说:“就算他们用那把大斧子砍倒了那棵大树,可他们从哪儿弄到那么大一张皮来做鼓面呢?”

男孩说:“噢,那也很容易!你刚才不是说,有一头比整个世界都大的水牛吗?它的皮总够做鼓面吧?”

“可是,怎么把它捆在鼓面上呢?”

“用你刚才讲过的那条世界上最长的藤呗!那条藤不是能缠绕住七个大地和七个海洋吗?”。

小偷不愿认输,说,“好吧,就算这些都是可能的,但是,请你告诉我,他们在什么地方吊起这么大的鼓呢?”

“在你那所巨大的房子里呀!那所房子高极丁,一个鸡蛋从房顶上扔下来,不等鸡蛋落地就能孵出小鸡来。这可是你亲口对我说的,不对吗?”

小偷明白了,这孩子比他高明得多。带着他准会惹麻烦,还是把他送回家的好于是,掉转头,带着聪明的孩子,朝原路走回去。

一种写字的机器

肖莱士是美国一家烟厂的推销员,他的妻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妻子的工作很忙,往往要把一些文件带回家抄写,肖莱士经常帮她抄写,但有时两个人抄得很晚,还是忙不过来。肖莱士想:“老靠我这样帮她抄写,并不能把她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我得想个好办法。”

肖莱士后来到了一家机械厂工作,有一个名叫格利登的人正在研制一种连续给书页编码的机器,他很有兴趣地跟格利登搞起了合作。一天,格利登说:“为什么不能把编码机造得既能写数字,又能写字母和单词呢?”肖莱土听后想:“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写字的机器’,不是可以减轻妻子的劳动了吗?”

从一个名叫索尔的印刷工人那儿,肖莱士了解到:曾有一位木匠做过一台木制的“写字机器”。索尔本人也曾断断续续地研究了许多年,但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地造出过这类机器。肖莱士把索尔扔进箱子里的机器零件带回了家,继续研究起前人没有完成的课题来。

肖莱士并不是一个机械师,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要发明和改进这种机器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他找来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和资料,边学习边研究,开始了打字机的试制工作。肖莱士最初设计的打字机性能很差,机器也笨重得很,并且只能打大写字母。给妻子试用之后,发觉并未能使她减少多少劳累,速度也快不了多少。肖莱士想;“机器起不到机器的作用,还能叫机器吗?”

一天深夜,肖莱士干累了,走到屋外去散散步,冷静地思索一下修改方案。当他踱到窗前的时候,发现妻子与往常一样,还在埋头抄写文件,她的影子投射在窗帘上。望着妻子的身影,他联想着自己的打字机设计……突然,肖莱士脑中迸发出灵感之光。原来,他妻子无意间把手抬起来,在他的眼中,妻子的影子多像一台正在工作着的打字机啊!妻子弯曲的手臂就像那带动字母的字臂,由下而上地运动着……一个新的结构设计由此而产生,肖莱士激动冲进时屋子,对着妻子喊道:“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肖莱士又花了整整四年才完成了比较合理的设计。1867年7月的一天,他装成了一台使妻子能轻便灵巧工作的“写字机器”。他将一张复写纸和一张白纸装在机器上,请妻子再次试用。这一次,妻子只需要轻轻敲动字键,一下、二下、三下……随着她手指的跳动,一个又一个字母清晰地出现在白纸上。

肖莱士成功了。

此后,又有许多人对打字机进有了改进,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电脑打字机,但肖莱士的键盘却几乎毫无改变地保留下来。

罗斯福保密绝招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某部门工作。

罗斯福的一位密友发现他频频往返于加勒比海小岛,就揣测着罗福斯正担负着一项特殊使命,便问道:“你最近在忙些仕么?”

罗福斯在加勒比海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然而,这能告诉别人吗?头脑清醒,又善于言辩的罗斯福,当即装出一幅诡秘的神色,向四周看了看,见无别人在场,就压低了声音,反问:“你能保密吗?”

那位朋友满心喜悦,认为已经取得了信任,罗斯福将单独告诉他所担负的秘密使命,便凑近身子保证道:“当然能保密。”

“那么,”罗斯福接过话头,微笑着说:“我也能保密。”

那位朋友当然是明白人,听后不由哈哈犬笑起来。由于罗斯福的拒绝是那么委婉含蓄,并且富有幽默感,不仅坚持了保密的原则,而且避免了尴尬的局面。

为烈士遗孀辩护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登门求访林肯律师。老妇人声泪俱下地诉说了她的不幸遭遇。她的丈夫在独立战争中牺牲了,是依靠微薄的抚恤金维持生计的,可是最近去领取抚恤金时,出纳员竟要她交纳一笔手续费,而手续费竟占去了抚恤金的一半!

林肯听了老妇人的申诉后,怒不可遏地说:“这分明是勒索,决不能容许这种行为存在!”

于是,事情被搞到了法庭。出纳员矢口否认要交纳手续费的事实,而老妇人又拿不出证据,形势对她很为不利。

林肯作为老妇人的律师当即站立起来,他以真挚的感情叙述了独立战争前美国人民所受的苦难生活,叙述了1776年独立战争中爱国志士如何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讲着讲着,他的锋芒直指那个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独立战争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但他们的遗孀还生活在人间,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也曾有过幸福的家庭,然而,为了我们争得自由,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落得晚境凄凉,吃用无着。相比之下,我们都是受益者,按理说,受益者应向牺牲者表示敬意和爱护,可是有人竟还要向她进行罪恶的勒索,我们能容忍这种行迳吗?大家能熟视无睹吗?”

人们深深地被林肯的演说感动了,有几个旁听者竟冲向那个出纳员,怒吼着要撕裂他。有的当即慷慨解囊帮助烈士的遗孀,最后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专捡小钱的孩子

美国,一个小镇上。6岁的威廉被几个大人围着。小威豪家里很贫困,身上穿得很不整齐,看上去他傻乎乎的很有趣,因此小镇上的大人们常逗他玩。

“喂!威廉,这里几个硬币,你只能拿一个,你到底要哪一个?”大人们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币仍到戚廉的面前。

幼小的威廉瞪大眼睛朝大人们望望,见他们虽然是寻他的开心,但并无恶意,就壮了壮胆捡一枚五分的。大人们经常和小威廉开这样的玩笑,而他总是捡那枚五分的。

一天,有个老太太问小威廉:“为什么你不捡一角呢?你不知道一枚一角的值两枚五分吗?”

小威廉咧着小嘴说:“我怎么不知道呢?我还知道两枚一角值四枚五分,三枚一角值六枚五分呢。”

“那你为什么只捡五分硬币呢?”

“我拿了那枚一角的,他们还会这样有兴趣经常扔钱给我吗?”

这位机智善辩的孩子全称威廉?亨利?哈逊,后来成为美国第9任总统。

马克·吐温言外意

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所写的作品充满诙谐幽默的情趣。他以讽刺的文章,鞭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真可谓是入木三分。文如其人,马克?吐温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思路机敏,语言犀利,喻世教人,透辟入理。

有个百万富翁的左眼坏了,装上了一只假眼,像真眼一样。百万富翁为此非常得意,逢人便要炫耀一番,要人猜测哪一只眼睛是假的。许多人都向他说一些“财大福大,因而连假眼也做得像真的一样”诸如此类的奉承话。

于是,百万富翁更加得意忘形。有一次他遇见了马克?吐温,问道:“你猜得着吗?我哪只眼睛是假的?”他用“猜”字而不用“看”字,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假眼和真眼一样,所以只能猜测而不能观察。

事实上,真眼和假眼毕竟是有区别的。

马克·吐温毫不迟疑,指着富翁的左眼:“这只眼睛是假的。”

“你怎么知道的?”富翁不知趣地继续问道。

马克·吐温说道:“因为我看到,你的左眼还有一点慈悲。”他的言外之意是:你的真眼睛里是没有慈悲的。

爱迪生聚光救母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1847—1931年),一生中有过1000多项发明,可是这位“发明大王”,只在小学里读过三年书就失学了。他在当过教师的母亲身边顽强地自学。11岁就自学了《科学百科全书》和牛顿的著作。还找了一个没人住的破房子做“实验室”呢。

他11岁那年的一天傍晚,他从“实验室”回到家时,见妈妈躺在床上直哼哼,床头点着—支蜡烛,床边站着—位医生。

爱迪生扑到妈妈身上问道:“妈妈,您哪儿不舒服呀?”

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最好马上动手术。”

爱迪生家里很穷,哪里住得起医院呀?妈妈请求就在这里为她动手术。善良的医生同意了,做起准备工作。

爱迪生着急地说,“医生,那你快给我妈妈动手术吧!”

医生见越来越黑的天,说:“可是现在房间里太暗了,我开刀时看不清楚呀。”

妈妈说:“那么就等明天天亮以后再说吧。”

医生说:“等到明天,你的病就危险了!”

爱迪生害怕得哭了起来,叫道:“医生,您就开刀吧,我拿着蜡烛为您照亮。”

医生摇摇头说,“不行,要是蜡烛油滴在伤口上,就麻烦了。再说,靠几根蜡烛,光线还是不够亮呀!”

爱迪生想,要是把光线聚合到一块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忽然心头一亮:“我有办法啦!”他把大衣柜的镜子拆了下来,又到小伙伴家里借了三面大镜子和一些蜡烛和油灯。他把这些镜子和蜡烛、油灯放在床四周,然后挨个调整好,使镜子里反射出来的光聚合在一起,这样,光线就既充足又柔和了。医生望着这个刚布置起来的奇异的“手术室”惊呆了。

手术做得非常顺利。妈妈得救啦!

后来,就是这个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之光”——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