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26153300000026

第26章 人性迷思篇(3)

维拉现在一个叫作“地狱”的夜总会当老板,波洛就到那里去和罗萨可娃叙旧,这个夜总会设在一个地下室里,门口有一只凶恶的门犬,波洛看到这只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那头著名的狗“刻耳珀洛斯”,他从门旁的桌上取了一块狗食饼干扔过去,“刻耳珀洛斯”强壮的下颊一动,那块饼干就进入了它的嘴中,波洛才得以平安进门。

酒吧里有许多客人,从客人的衣着举止谈吐来看,这个夜总会不是个正经的地方,但也没有明显的违法行为,罗萨可娃周旋其间极为活跃。她和波洛寒喧了一番,把身旁的一位年轻姑娘介绍给波洛:“阿丽思是个心理学博士,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当然也懂得我的心理,关于我的事情,你尽可问她!”

罗萨可娃又忙于去接待别的客人,波洛就和阿丽思小姐叙谈起来。阿丽思的相貌并不算难看,但很不讲究打扮,带有大口袋的格呢上衣,一副小而厚的牛角眼镜,使她看上要比实际年龄大10岁。她的谈话基本上都是属于心理思想方面的,她说她到这里来研究人的。她认为这里的客人都带有某种犯罪倾向,研究这些人的心理,可以使她了解社会。至于罗萨可娃,她也得知这个人以前曾有犯罪行方,当然也属于她研究的对象,尤其是她很可能要嫁给这个女人的儿子。所以更有研究的必要。

波洛随口问道:“像我这样的人,也要被你列为研究对象了。”

“波洛先生,研究你的人够多了。”阿丽思一本正经地说,“不过,有不少警探来过这里,他们当然不是来进行心理研究的,而是想来捕获些什么。”

波洛回到寓所,警察厅有位警长来看望他。他说:“据调查,‘地狱’是一个秘密的销毒中心,罗萨可娃并不知情,罪犯利用她来招徕顾客的,至于谁是中心人物,警方并不知情,也曾经进行过数次突然检查,但结果却使警察很尴尬,所以警方希望取得波洛先生的帮助。”

波洛为此又来到了“地狱”。可能来得早了一些,罗萨可娃正在门口逗那只狗玩。她抛给那只狗一根骨头。那狗一口就吞食了,接着她又在狗面前放了一块牛排,说了几句俄国话,那狗竟连嘴都没有张一张。罗萨可娃自豪地说:“真是可爱的小杜杜。”罗萨可娃告诉波洛,小杜杜是她一手调教的,没有她的话,哪怕牛排放在那里老半天,它也不会去啃一口的。

波洛在酒吧里又找到了心理学博士阿丽思,她还是穿着那件大口袋的格呢上衣。她告诉波洛,她已作出决定要嫁给罗萨可娃的儿子了。他并不像他的母亲一样,而是一个饱学的桥梁工程师。

波洛在酒吧里东看看西望望,一会儿喝酒,一会儿跳舞。完全像个没事的人似的。突然一队警察又冲了进来,进行搜查。灯光灭了,人们乱成一团。这次警方得到确切的情报,今天“地狱”里又将进行毒品交易,所以他们又采取了这个行动。可是和上几次一样,他们也一无所获。

警察走后,波洛在寓所里给警署打了个电话,他说:“夜总会里确有毒品,而且我把它从夜总会取出来了。”

波洛刚放下电话,罗萨可娃竟找上门来:“波洛先生,我的小杜杜不见了。有人把它偷走了。我想请你查访这个胆大妄为的人!”

“正是敝人。”波洛微笑道。

“你一一”罗萨可娃惊讶地问,“你怎么能够——”

“很简单,只要用一只母狗,我的仆人完全能办到这件事。”

说着,他领罗萨可娃来到地下室里,那头凶恶的狗正蜷缩在那里。“夫人,请你发个让它的嘴巴张开来的讯号。”罗萨可娃嘀咕了几句俄国话,狗驯服地张开了嘴巴,里面装着的是毒品******。

罗萨可娃慌张地申辩:“这决不是我干的。”

波洛说,“我相信。但毒品是藏在你豢养的狗嘴里,这只狗又听命于你的指令,当然阿丽思由于同你的特殊关系,也可能指挥它。”

罗萨可娃迟疑地问:“你说是阿丽思?”

波洛告诉她,他一开始就对阿丽思出现在酒吧感到不协调,尤其是看到她的衣着,为什么要穿早巳过了时的大口袋上衣?后来他想到了,衣服只是表象,实质是大口袋,可以用来装毒品,当警察搜查时,灯光熄灭,他立即跟踪阿丽思,看到阿丽思从口袋里拿出一包东西塞进了狗的嘴巴里,他趁机用剪刀剪下了阿丽思的一块衣角。

波洛拿出一块格呢衣角对女老板说:“你可将这块衣角交给警察,他们不难找到罪犯,你也可解除嫌疑。”

斯威夫特的预言

18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四处招摇撞骗。由于他诡计多端,总能自圆其说,无人戳穿他的西洋镜,居然在伦敦迷惑了相当—部分的人。

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年)甚为愤怒,决定揭穿巴尔特利日的骗术。

斯威美特设法搞到了巴尔特利日的所谓占星计算法,经过一番研究,便仿效巴尔特利的方法编了一部“预言”历书。根据巴尔特利日生辰推算,斯威夫特在书中预言:“占星家”巴尔特利日将于1708年3月29日半夜,11时得寒热病死亡。

“预言”历书出版后,巴尔特利日十分恼火,碍于此乃预言,并非巳发生的事,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拿斯威夫特无奈。当然他知道自己不会死,便依然我行我素。

一晃,几年过去了。1708年3月30日,伦敦各大报的显赫版面都刊登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著名占星家巴尔特利日突染寒热病,经医院多方精心抢救无效,不幸于3月29日半夜11时逝世,葬礼将于4月2日举行。请巴尔特利日生前亲朋好友相互转告,到场致哀……”发稿人署名为斯威夫特。

消息传开,巴尔特利日的朋友们纷纷结伴前往他家致哀。可一进门却都惊得目瞪口呆,巴尔特利日安然无恙。活见鬼了?众人画面相觑。

巴尔特利日莫名其妙,当他看完报纸的消息,气得七孔冒烟,便气势汹汹地闯进了斯威夫特的住宅。斯威夫特装作惊讶状:“啊?先生投死?”

巴尔特利日火冒三丈地说:“你的玩笑是否开得太过份了!请你立即给我登报辟谣!否则我上法庭告你!”

斯威夫特笑着点点头,拍拍巴尔特利日的肩说,“真遗憾,看样子先生的占星法并不怎么样。不过,我会登报声明的,请先生放心。”

第二天,当地报纸果真登了斯威夫特的一则声明,“关于巴尔特利日病逝的消息,我是按他本人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错误也在巴尔特利日……”于是,舆论大哗。那位“大占星家”从此名誉扫地,再也无颜四处蛊惑人心。

邮票诞生的趣闻

1840年的某天,英国,一辆邮政马车驶进一个小村庄,那时是先交出昂贵的邮资,再取走邮件,有个姑娘兴奋地吻了一下未婚夫从伦敦寄来的信,却说:“对不起先生,请把信退回去吧,我没有那么多钱付邮资。”邮差不答应。有个名叫罗兰?希尔的青年慷概解囊相助,可是那姑娘却婉言谢绝了。

罗兰·希尔开始十分怜悯她,但是后来发现上当了,原来,那姑娘预先和未婚夫约好,如果信封下面画个圆圈,表示他已找到工作,就不必花钱取这封信了。罗兰?希尔觉得应该堵塞邮政上的漏洞。他分析了当时的邮政制度,大胆向议会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大幅度降低邮资,二是按重量计费,三是邮资改为寄信人预付,他的建议很快受到政府的采纳。

罗兰?希尔进而又想:“寄信人预支了邮费,怎样在邮件上表示出付了邮费,并知道付了多少呢?做简单的记号,那还会给一些造成可钻的空子,做复杂的记号,不同重量的邮件费用不同,千差万别,许许多多的记号又会带来混乱啊!”经过苦苦思索,他终于设计出能表示邮资的凭证——邮票。

1840年5月6日,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邮票上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肖像,票面是黑色的,价值一便士,又称黑便士邮票。邮票一问世很快为全世界所接受。

邮票给通讯事业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一开始时邮政人员身边必须备有裁纸小刀,好随时把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裁开出售,寄信人有时买了大张的邮票,临到用时,也要自备小刀以便裁割,不但麻烦,还不易裁整齐。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在某家小酒吧间喝酒时,看见旁边一个顾客写完一封信后,摆弄一大张邮票,因为没有小刀,他取下了别在西服领带上的一枚别针,在各枚邮票连接处刺了一行行小孔,很整齐地把邮票扯开了,亨利?阿察尔见了,眼前猛然进发出一束灵感的火花。

不久邮票打孔机在亨利?阿察尔的实验室里制造出来了。它会给每一大张邮票中每枚邮票之间都打上一行行整齐的小孔。这样,要把每枚邮票扯开十分方便。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并且,这种打孔机推广到世界各国。

柯南道尔辨墓石

1924年,英国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1859—1930年)在英国北部的斯戈托勒多地区旅行。

一天,H男爵的遗孀来拜访他,说:“五年前,先夫不幸去世。我为他建造了一座墓。谁知每年到了冬天,墓石就会移动一些。”

“墓石仅仅在冬天移动吗?”

“是的。这个地方的冬季特别冷。每年一到冬天,我就到法国南部的别墅去,春天再回来,并去先夫墓地扫墓。这时,总发现墓石有些移动。”

柯南道尔好奇地请夫人带他去墓地看看。

在一堆略微高起的土丘上,墓地朝南而建。四周有高高的铁栅栏围住。在沉重的四方形台石上面,有一个直径80厘米的用大理石做成的球石。为了不使球石滑落,台石上挖了一个浅浅的坑,把球石正好嵌在坑里面。正面的十字架差不多隐没在浅坑里了。

浅坑里积有少量的水,四周长满苔藓。如果球石的移动是有人开玩笑,用杠杆来移动它,那在墓地的苔藓上总该留有一些痕迹,可又一点痕迹也没有。如果有人不用杠杆而是用手或身子推球石,那凭一两个人的力气是根本推不动的。“会不会是地震的缘故?”柯南道尔问。

“附近的人说最近几年里没有发生过地震。所以我想一定是亡夫在显灵。”

柯南道尔摸了一下浅坑里的积水,沉思片刻后说:“夫人,很抱歉。墓石的移动与男爵的灵魂没有任何关系。”他研究了球石所安放的浅坑里积有雨水的现象后,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个地方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下雨落雪,使坑里积了水,到夜晚就结成冰。白天,这坑里南面的冰因受太阳的照射,又融化成水,而北面由于没有太阳照射,仍结着冰。这样,北面的水结成冰,而南面的冰又融化成水,沉重的球石便渐渐地出现倾斜,从而非常缓慢地向南移动。其正面的十字架,必然也会渐渐地被隐埋起来。这种物理现象,就是男爵的墓石之所以移动的原因。

男爵夫人失望地走了。但是,这毕竟解开了一个谜,使迷信的男爵夫人也不能不相信。

训练鹦鹉活雷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司令部勤务兵吉姆有一业余爱好——饲养鹦鹉。这一癖好,是他在当兵前就养成了。小家伙十分逗人喜欢,因此吉姆饲养的十四只鹦鹉被特许可以生活在司令部的附近。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吉姆的这批鹦鹉后来竟成了多次拯救指挥官们的“救命恩人”。

那时候,英军阵地经常遭受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发明能预测飞机的雷达,只能依靠哨兵的对空监视。然而,人的耳力与眼力毕竟很有限,再加上人们的戒备心理也总有松懈的时候,因此英军阵地时常遭到德机的突然袭击,蒙受惨重的损失,就连英军司令部也受到了德机的严重威胁。

每当敌成就机来临,吉姆在照顾好指挥官们躲进防御工事后,便急着要照料他的鹦鹉了,唯恐他的小宝贝们在敌人空袭时受到廿么损伤。

可是,每次空袭之前。那些鹦鹉们像是知道主人的心事似的,总是早早地飞到司令部来,钻入主人准备好的笼子里了。而且,还“喂喂喂”地发出一阵阵警叫。时日一久,吉姆反倒在空袭之前,受到了鹦鹉的提醒,看到它们惊叫着从外面飞回,就知道敌机将来了。

一天,英军司令官哈雷将军正利用空闲在跟一只鹦鹉对话——

“你好!”“你好!”“先生,谢谢!”“先生,谢谢!”

鹦鹉跟着哈雷先生学着舌。吉姆见了,凑了过来,与将军聊了起来。吉姆告诉了将军有关鹦鹉的种种特性。

当吉姆讲到鹦鹉们在空袭前的表现时,哈雷将军一拍吉姆的肩膀,微笑着道:“好,吉姆,你的伙计们可以充当我们的报警器嘛,我还在愁着没办法预测德国的轰炸机呢”。

就这样,吉姆接到了新的特殊任务——专门训练他的鹦鹉,在空袭前给司令部报警。

吉姆的鹦鹉也真不负厚望,经过训练,竟出色地担任起了报警任务。每当德机刚一出现,它们就会迅速飞到司令部里争着叫道:“飞机来了,飞机来了。”吉姆训练的这批活“雷达”,对英军在空袭作战中取得主动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妙用科舌杀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了争取胜利,采用了形形色色的间谍战。

英国的塞夫·德尔默别出心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屡建战功的德国高级军官,每每自称是“上级”。当无线电台向德军士兵进行广播时,塞夫?德尔默便操一口流利娴热的德语向德军士兵进行广播。不知怎么的,德军士兵们都很爱听他的广播,或许因为他常常能讲些一般士兵不了解的内幕吧。

有一次,塞夫·德尔默精心挑选了一个德国军官进行公开嘲笑,讽剌。由于这个德国军官的无能,曾使一个营的德军被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