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说话高手
26153600000004

第4章 注意你的说话形象和风格(1)

引言:塑造良好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功夫贯穿在每一天,而且必须做到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有意识地策划和设计自己,包括语言习惯、手势习惯、语气转换等,都应该训练出一种适合自己形象特征的说话风格。

尽量表现得平凡朴素一点

人们常常要问,如何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呢?——这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所用的方法既非奇异,更非幻术,说穿了就是“平凡朴素”!林肯曾使用这种平凡朴素的说话方式,确立了良好的说话形象和几格,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历来的美国人,从来没有比林肯讲话用的字句更简洁和更优美了!他所写的散文,有人曾这样说过:“竟像音乐一般的悦耳!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当他在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说了这么一句话:(Withmailcetowardsnone,withcharityforall.)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应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说起林肯,谁不知道他父亲是一个庸碌无识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没有特异的才学。那么,林肯怎么会有运用语言的特别天才呢?的确,我们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过进了不满一年的学校,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他自己也曾对群众承认过——谁是林肯的老师呢?我告诉你们吧,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有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曾无意地帮助林肯得到了很大的长进——要不是林肯青年时代的环境太恶劣,也许林肯的成就要更大一些。

在林肯当总统前,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人们期待的答案当然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这样回答:

“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一次他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的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好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作辩护。

林肯走上讲台,却一言不发。他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动作一连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当时会心地笑开了,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战争爆发时,各报向林肯提出了各种各样莫明其妙的建议。林肯耐着性子听完了一位纽约记者提出的作战方案之后,说:

“听了你的建议,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人在堪萨斯骑马旅行,因为人烟稀少,无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声,震撼大地;道道闪电,瞬息之间照亮地面。这个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马,借着时有时无的闪电亮光,开始步履艰难地牵马行走。突然,一声惊人的霹雳骇得他以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赐给我们一点亮光,少来点刺耳的声音吧!’”

林肯自己平凡朴素,也讨厌他人说话故作高深,晦涩难懂,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多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

在社交场合中,有什么样的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社会交往的语言要简洁、精练,并尽可能地承载更多和更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有损于自身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

林肯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审判室里处理一个案子,助手拿起提交上来的那份冗长的起诉书(是一个平时极其懒惰的律师起草的),对林肯说:

“感到吃惊是吗?林肯先生。”

林肯却慢慢地说:

“这就好比懒惰的传道士经常写冗长的讲道稿一样,一写起来就懒得停笔。”

林肯总统有一次批评一位说话冗长的演说家时道:“他是我们遇见的人中,能把极多的话压缩进极少思想中的人。”

林肯批评国会,他说:“人家说我正朝地狱走去,可我没想到,地狱只是一里之遥,而且上面有个圆顶(美国国会大厦是座圆顶建筑物)。”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口罗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

据说,有人曾去询问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这样一个风趣的故事: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五十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二十五元,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五元,慈善家又讲了一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的时候,他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马克·吐温由决定捐助五十元,变成偷走两元钱,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那位慈善家只需五分钟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拉长到90分钟,致命他的说话形象一落千丈,说话风格令人生厌,这怎能不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以至于恶作剧地从那位慈善家的钵里偷走两元钱。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简洁精练的,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十分受人欢迎的。

因为简洁精练会使人的形象和风格更显得干净利落。

说话多表现得通俗明白些

说话,要用通俗的语言说,有时候,如果要说明的某件事,对方不明白,还须作形象贴切的比喻。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都普遍不安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够味儿。

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持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运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突然出现的奇兵,以奇取胜。

叶剑英劈头一句“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发语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精巧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铲除了。

因为我们的说话对象是占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应该尽量选取那些让人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的事例去作比,这样,人们在欣赏时就不会因听不懂喻体而无法体悟其中更深的本体意思。比如: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时,问他:“为什么条件优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不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呢?”这位厂长风趣地回答说:“乡镇企业好比是鸟,自己找食养活自己,因此满天飞;集体企业好比是鸡,吃的食物一部分靠人供给,一部分靠自己找,有束缚也有自由;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好比是猪,吃的全部靠阵,不必动脑筋。”此言极富幽默味道,这种幽默效果很大成分上缘于喻体的通俗性、生动性,使人晓畅易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轮到陆文夫发言。面对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代表,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

有人问:“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清了清嗓子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听众席里发出会意的笑声,接着是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反应之热烈、气氛之活跃为本届年会所罕见。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陆文夫别出心裁,用一个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生动比喻,把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解答得既简练通俗又圆满精辟。他以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礼品盒的不同态度作比,表达出不同民族对待性文学的不同特点。用生活习俗来说明文学作品体现民族特性的理论话题,既把要说明的问题讲得清晰易懂,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有一记者问一位新寡名人是否再嫁,她答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好,但是没有一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人就听不懂。赵丹的夫人、作家黄宗英以喻作答就通俗易懂:“我已经嫁给大海了,再不能嫁给小溪,要嫁就嫁给汪洋。”

说话尽量形象化一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或是请示汇报工作时有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不让对方揣摸半天或是猜谜语,肯定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认为你是个头脑清晰、思路敏捷的人。相反,如果你东拉西扯地说了一大堆,还没有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会让人认为你头脑不清。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可能都是糊里糊涂的。给人留下一个糊里糊涂的说话形象和不清晰明朗的说话风格,怎么有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朋友们的重视呢?非但不被重视,恐怕连碗也难保。因此,我们与人交往时,说话表达的意思一定要明确。

“你不要把清楚的重要和艰难估价太低了。”一位爱尔兰诗人当众诵读他自己的诗,可是,听众懂得一半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有很多演说家,不论是演说和说话,他们大都犯同样的毛病。

英国大物理学家滋爵士,他对文学和公众演说有了40年的经验,他谈演说要素的时候,十分郑重地指出两个要点:一是学问和预备,二是努力说得清楚。

在普法战争初起的时候,德国名将毛奇将军对部下的官佐说:“无论哪种命令,因不清楚而有了被误解的地方,一切将被误解。”

耶稣的门徒问他为什么讲道的时候用比喻?耶稣说:“因为我所讲的东西他们看不见、听不到,我不用比喻,他们根本就无法懂。”他怎么说呢?用你所能想象的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去加以解决:把人们不知道的事,和他们早已知道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天国……那是什么样子呢?要怎么说才能让那些未受过教育的巴勒斯坦农民知道呢?因此,耶稣用他们所熟悉的名词和动作来描述天国:

天国就像酵母,妇人拿了它,放入相当数量的玉米粉,直到全部发酵完毕。

“还有,天堂就像寻求美好的珍珠的商人……”

“还有,天堂就像抛入海中的网……”

这种比喻,明白易懂。听众中的那些家庭主妇,每个礼拜都要使用酵母,渔夫生天把网撒放海中,商人经常搞珍珠买卖……

“上帝是我的牧羊人,我不能一日没有他。他令我躺在青草地上,他带引我来到清水旁边……”

在那几近荒凉的青绿草原,羊群可以饮用的清水池塘——这一切,都是牧羊人所熟悉的。

“天国”、“上帝”这些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方和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的一个万能的主宰者,要想让人们相信他们的存在并能拯救苦难的尘世万物,如果不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他们,是让人难以相信的。耶稣创立的基督教能在全球传播开来,与他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明确地表达他说话的意思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说明听众不太了解的事物时,也要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假如你要描写伟大的金字塔,第一便要告诉你的听众它高137.5米,然后再以他们日常所建筑物作比喻,告诉他们那有多高,告诉他们塔的基底占据城内多少条街和房屋;不要对人们说这个可以容纳多少加仑,那个有多少桶,何不说某某东西之多,可以装满学校的大礼堂?何不说某某建筑之高,有你正在演讲的礼堂天花板的两倍高呢?不要以多少里多少丈来表示距离,要说从这里到火车站和到某地一般的远,这样说不是更明白更清晰吗?

明朗的说话风格

古时候,有一国王想与波斯国作战,但又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这位愚昧无知而又好战的国王去求卦问卜。他到了一个据说是最灵的神庙,乞求神灵的指示。得到的神谕是:

“假如你与波斯王作上呀,将摧毁一个强大的王国。”

这位田王喜不自胜,乃与波斯宣战,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落荒而逃。这位国王十分懊悔,尤其恨神谕不灵,乃偷偷写信责问,并署名为“愤慨的求签人”。不久,神庙主持回信说:

“神谕并无错误,而且十分正确,因为你在战争中确实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王国,不过,这个王国不是别的,正是您领导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