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说话高手
26153600000041

第41章 说“不”的艺术(2)

你一定也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形:为了赶快摆脱一段对话或一个人,而说了一个谎话,这谎话同时又是一个言不由衷的承诺,到后来被逼得将谎话落实为行动,而自己又十分不愿意做那件事,真是痛苦莫名。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现报”吧!

有一个小孩闯进葡萄园,偷摘了几串葡萄。正巧园主过来巡园,小孩赶紧把葡萄塞在衣服里。园主问小孩:“你偷我的葡萄?”

小孩立即反驳说:“不!我什么也没有偷!”

这时,盘在葡萄上的一条小毒蛇,突然咬了小孩一口。小孩痛得难以忍受,很想承认;但是因为刚才已经讲过没有偷,所以他又把话吞了回去。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不幸中毒而死。

只因一个“不”字而丢掉了一条生命,可以说实在不划算。

生活中,如果一时髦小姐问你:“我漂亮吗?”

即使她长得不漂亮,也不能老实地回答。为了避免刺伤她的自尊心,此时不妨拐个弯:“你的确长得很美。”这不是各有其乐吗?

只要能鼓舞对方,对他人有助益,某种程度上的谎言还是可以允许甚至是非说不可的。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医生如果据实相告,可能会提早结束病人的生命。这时就不妨隐瞒真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注意自己所说的话,会给对方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再考虑表达的方式。不过,给他人千万危害的谎言是绝对不能讲的。

从字面上看,说谎与不说谎好像是绝对不同的;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真实与谎言的关系,并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分明。这种情形就像是在黑色与白色间还有各种灰色一样。

善意的谎言就像包着糖衣的苦药,虽然甜味是骗人的,但是里面绝对是良药。换句话说,就是要先看看实际情况,再决定是不是要将真实说出来,或是需要稍加修饰。从这一点来看,善意的谎言不能算是真正的谎言。至于虚伪的谎言,是绝对不容许的。

另外有些谎言是恶毒的还是善意的,如果不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看,是很难分别的。因此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一切谎言都应尽量不说。

摆脱牢骚,使“不”止步

在日常生活中,在单位上下级关系间、同事间,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受到了不平等看待时,许多人的表现是不满、愤怒、对抗、暴跳如雷、大骂一通。但这些行为,只是把你一时的激动情绪简单地发泄了一下而已。结果呢?只是自己白白耗费了心力,于对方无丝毫损伤。而你受歧视的处境仍然未变,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也许受到的伤害更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都是这样来对待受歧视的。在智者看来,此乃愚昧粗鲁的方式,不足效仿。

无能之辈受人歧视,而智者也因为外界各种利害关系、政治分歧、名利之争、嫉妒心理而常常受到不公正对待。一代伟人孔子一生也备尝了种种欺诈、阴谋、争夺之苦,历尽挫折和艰辛。许多伟人都是从受到的歧视里走出来。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由受歧视而变为受仰慕。

太多地陷入平凡琐事的矛盾纠葛之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过于敏感,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之类过于关注,唯恐别人小看了自己,扁视了自己,或无端地猜疑别人等等,全是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全是自出难题,自设障碍,自找苦吃,倒霉的正是自己。

西汉的杨恽,为人重仁义轻财物,为官廉洁奉法,大公无私。可是好人很难一路平安,他正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有人嫉妒他,在皇帝在前说他对皇帝陛下心怀不满,表现得那么廉正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以便图谋不轨。

皇帝虽然不喜欢贪官,但更害怕有人和他唱对台戏,哪怕你才干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对他稍有微词,便会招来灾祸。经人这么一告发,皇帝勃然大怒就把他贬为平民。看来没有让他身首离异,就已经是大慈大悲了。

杨恽本来官瘾不大,又乐得清闲,虽丢了官却也并不感到十分难过。原先做官时,添置家产多有不便。现在,添置一些家当,与廉政并无瓜葛,谁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他以置办财产为乐,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劳动中得到许多平凡生活的乐趣。

他的好朋友孙会宗听说这件事后,预感到他这样下去可能会闹出大事来,就连忙给杨恽写了一封信说:“大臣被免掉了,应该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装出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免别人怀疑。你这样置办家产,搞公共关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非议。让皇帝知道了,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杨恽心里不以为然,回信给孙会宾说:“我认为自己确实有很大的过错,德行也有很大的污点,应该一辈子做农夫。农夫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在过年过节杀牛宰羊,喝酒唱歌,来犒劳自己,总不会犯法吧!”

怪不得杨恽做不好官,他竟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常识也不懂。有人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又向皇帝诬告说,杨恽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现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命令迅速将杨恽缉拿归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腰斩了,他的妻儿子女也被流放到酒泉。

本来杨恽以不满皇帝而戴罪免官之后,应该听从友人的劝告,装出一副甘于忍受侮辱的逆来顺受的可怜样子,这样皇帝和敌人还会不注意他。即使是最凶恶的老虎,看到它的对手已经表示屈服,也会停止攻击。杨恽却没有接受教训,他还要置家产、搞活动、交朋友,这不是明摆着唱对台戏?好吧,治你一个大逆不道之罪,杀了,你还能不满吗?因为杨恽不能忍住自己的不满情绪,不会提防皇帝和敌人抓住自己不满的把柄,终于酿成了自己被杀、家人遭流放的悲剧。

真正的不满是一种独立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反抗的情绪,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动力。不满落后而进行反抗;不满同流合污而追求标新立异,这都是十分可贵的。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不满就是一种否定,但不是简单的否定。我们不需要对那些令人不满的东西发愁,或者大发雷霆。如果这样做,不满情绪虽然得到了渲泄,但往往是无济于事。所以不满大可不必形于言辞。

立即出击,让“不”左右逢源

据说,如果将阿拉伯人的头脑剖开来看,脑中一定有一部小小的《古兰经》。或许,这阿拉伯人的传统意识。它体现了一种精神,即对阿拉伯人的传统意识。它体现了一种精神,即对阿拉伯人来说,《古兰经》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

所以,阿拉伯人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嘴里诵的是经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都是依照经书上的规定。

一位来自伊朗的留学生,他每天都定时做五次礼拜,从不间断。这句留学生为了做礼拜,往往中断正在进行的工具,朝着圣地麦加所在的方向五体投地。他对旁人的眼光视若无睹,口中默默地念诵着:“阿拉是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

如果换成中国人的话,心里一定会想:“唉呀,不做算了,反正这里又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何况又是身在国外,不做也没有人知道。”

可是这位伊朗籍学生还是相当投入地、虔诚地、踏实地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深深的投入,是一种物我皆忘的境界。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极高的境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如果你问他钓到了多少名多少利,可能什么都没有。可独钓者钓到了他的感觉,钓到了一个物我两忘的自如、自得、和谐的极至境界。此时此刻就让他去当皇帝,恐怕他也不愿!这就是“投入”,这就是追求者的情怀。如果临渊羡鱼,又怕湿脚,一辈子对事业、对情感浅尝辄止,轻飘飘地来,轻飘飘地去,最后将一无所获。要想获得钓鱼的欢乐,就必须到江边。一辈子不想耕耘的人,将永远没有收获。

历史、社会给人们的机会常常是平等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你想图轻松,就只能当鞋匠。正如刘三姐唱的:“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

假使你对于你的工作能待之以艺术家的精神而非待之以工匠的精神,假使你对于工作能带有浓郁的趣味而灌注热忱,假使你决意做每一件事必须竭你的全力;则你对于工作自然不会产生厌恶或痛苦的感觉。这一切全视你的精神和你的态度。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最卑微的工作,变得十分有意义。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对于任何事务,发生厌恶的感觉。

任何工作凡为我们本身所绝对尊崇者都具有无上的神圣性。一切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可敬的,凡是有利于世界人类进步的工作,没有一件事是卑贱的可耻的。

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于你自己手中。

不论做任何事,必须竭其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

只要精神贯注,则工作上厌恶痛苦的感觉,都会消失;凡是不懂得这个秘诀的人,也就是不懂得获取成功与幸福秘诀的人,最平常的事务只要能倾注我们的心血和热忱,就能使之成为神圣高尚的职业。

李煜文称得上是一位“事业狂”。短短一年,雄伟壮阔的“凌云宫”拔地而起,城市信用社业务兴隆;广告公司加车队、船务公司、民航售票处等等。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在年轻的李煜文手中脱颖而出!生命简直成了一种奇迹!这么大的规模,不得不叫来宾赞叹:真乃好汉一条!创业,在李煜文是一种享受!唯有“投入”的人才能尝到其中的乐趣。

还有一位老人,他是四川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说他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焚香沐浴读一遍《红楼梦》。由于全心投入,真的成了有名的“红学”家。这种投入是一种享受。

投入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即所谓的“如醉”“如梦”。“如醉”,醉境造就诗人;“如梦”,梦境造就画家、雕塑家、舞蹈家,一切视觉艺术。

出神入化,超时空地“摄取”多种信息;鬼使神差,颠倒痴迷,出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创造出你自己事后都莫名其妙的惊叹万分的作品,一种“不由自主、任笔挥洒”的必然状态。那就是一种潜意识被调动起来进行创作的状态,出现一种大自由、大自在的境地,这就是——“潇酒”。

勇敢地“投入”吧!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走出心灵的踌躇,外面世界多精彩!重建一个新的自我,重建一个崭新的人格,为自己的生活重新造型!

说“不”能树立威信

中国人喜欢龙,又害怕龙。

喜欢龙,大概是古代的统治者,把龙当做最高权势者的象征,所以帝王居处到处是龙。屋顶上卧着龙,梁柱上蟠着龙,衣服上绣着龙,连食具上也不忘画着龙。帝王的后代,生来就是龙子龙孙,世代相传,不容他人染指。

然而,老百姓害怕龙,虽然看上去金碧辉煌的是它,但是兴风作浪、摧梁折柱的也是它。至于介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人呢?又希图它的恩宠,又害怕它的不测之威。

传说明朝时,东海里潜伏着一条蛟龙,它时不时出来兴风作浪,附近县城经常洪水泛滥。当地百姓对之莫奈何。只得在龙王庙祈祷龙王,希望给百姓一个丰收年,由于贡品不少,这条蛟龙稍微收敛了一些。

战国韩非子曾经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

但是,偏偏有人敢去触摸“逆鳞”。有一位叫李生的侠士,听说有龙作恶,于是准备前往伏魔降妖。百姓们纷纷劝他不要轻举妄动。李生说:“触摸逆鳞真的会遭受杀身之祸吗?我不信,我一定要前去亲身一试。”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狂人,都敬而远之。

李生只身提剑,远远看到蛟龙正在那里打盹,他施展毕生的武功与龙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终于,蛟龙被降服了。李生用剑将蛟龙颔下的逆鳞剥了个精光,蛟龙痛得辗转反侧,于是吐出口中的骊珠,哀求李生饶了它。李生说:“从今以后,你不得再兴风作浪,残害百姓,不然,休怪我剑下不留情。”

李生擒龙逆鳞的善行故事在东海远近地区流传开了,他从此威望大增。

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区别善恶,在于行为本身,不在于地位的高低。

没有善德,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即是对哲学意义上的善的追求。

从个人来看,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一片忠诚是立身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从对别人来看,善待坏人与虚等好人是同样危险的。

从对人民来看,“善”的意义,就是旨在“利人”。这在一切德性及精神品格中是最伟大的。有利于人民的行为,就是善;有害于人民的行为,就是恶。

从公共利益上看,“善”并不是把幸福、快乐和物质享受同道德绝对对立起来的。

人们求是去非,扬善惩恶,向美背丑的行为,有时难免遇到非难或阻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己和小集体的利益。但正义的情感体验能支持人们以牺牲精神去追求、去实践,在崇高的事业中调整奋斗的方向。

用“不”获得他人的青睐

一般来说,贪图权位的上司总是喜欢“愚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有什么差错的。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自己并取而代之。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属下,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如履薄冰,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挤了自己他便可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