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与智谋经商
26153800000052

第52章 反间计(1)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①,不自失也。

【注释】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见《易经·比》。比,原意是相亲相辅。

【译文】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部的策应去争取胜利,那么我方就不会遭受损失。

【计名出处】此计出自孙子《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又有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实也。乡间者,因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同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固其敌间而用之。

【计名阐释】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内部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士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但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邀蒋干共眠。蒋干难以入睡,看到了周瑜预备下的假信,认为蔡瑁、张允要与周瑜里应外合。他赶快找机会回曹营,让曹操看了那封伪信。曹操大怒,杀了蔡瑁、张允。等他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已无可奈何了。〔古计今用例说〕

“反间计”通俗一点说,就是“将计就计”,此计常用于间谍战中,在军事上,兵家历来极其重视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就是如今在国与国之间,也有大量的间谍人员的相互渗透。

“反间计”作为一种使用间谍的计谋,在商业竞争中,多用于商业情报的获取。获取商业情报可以用间谍手段,也可以用正面公开的手段,企业经营者在成功的商业情报战中,应做到“你摸我的底你摸不着,我摸你的底你不知道。”

企业的技术,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企业独特的贸易网,商业谈判中的价格及相关因素等,都有可能成为间谍分子的目标。在不违背正当竞争的前提下,企业经营者同样可以去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情报和信息,为我所用。

企业经营者施用“反间计”,要走好三步:一是要建立市场反馈机制;二是要在不违背正当竞争的前提下,广泛收集竞争对手的内部情报;三是要善于分析情报,去伪存真,做到万无一失,从而为市场促销奠定胜局。

1.发生在硅谷的反间战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介于帕罗阿图和圣克拉拉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电子计算机革命,为硅谷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此,这里不仅成了闻名于世的“电子革命中心”,“半导体工业王国”和“美国工业化未来的幻想和缩影”,而且也被许多国家的工业间谍当成施展拳脚的最佳场所。

可以说,在这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你争我夺的间谍大战。为了防止各种间谍从硅谷猎取高新技术,美国各反间谍机构近年来纷纷向硅谷派驻精兵强将,建立反间谍机构。

据美国司法部官员透露,早在1982年,美国政府就在硅谷建立一个防止技术外流的特别小组,这个小组由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一流侦探组成。

美国国防部调查局也向硅谷派出了大批特工,该局每年还向硅谷的厂商散发数十万份保密规定。

美国海关人员则经常乔装改扮成商人,同硅谷的走精尖技术公司以做生意为幌子,暗访偷运技术的情况。

与此同时,美国反间谍机构还加强了硅谷外围各口岸的防线,许多特工在旧金山港湾、洛杉矶机场和长滩一带日夜奔波。

有一次,他们根据一封匿名信,得悉“固保发展公司”的老板,德国人布鲁克豪森是专门从硅谷窃取高新技术的老手。于是,反间谍人员便开始调查跟踪。当该公司把装有高压氧化系统的货箱从硅谷发往洛杉矶后,海关人员悄悄地打开了货箱,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锅炉”,而是高级技术设备。

为了顺藤摸瓜又不致暴露,反间谍人员把高压氧化系统取了出来,用沙子装满货箱,然后把箱子原模原样地封起来。随着这批货物的多次转手,美国反间谍机构终于基本摸清了布鲁克豪森工业间谍网的情况。

于是,他们立即查封了布鲁克豪森等人在加州的所有办公室。随后又会同德国有关机构,搜查了布鲁克豪森在波恩、杜塞尔多夫和慕尼黑等地的公司,反间战取得了成功。

2.运用反间计获得情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经济情报战。日本不惜花费巨资和人力、物力,通过各种渠道,用各种手段搜集情报,其触角几乎伸进美国经济界的各行各业。

1948年,美国为加快飞机叶片的加工速度,提出了数控机床的设想。麻省理工学院受空军委托进行设计研制,防备十分森严。

1952年,这一消息还是泄露出去并传到日本。日本人千方百计想弄到有关情报,摸清数控机床的奥秘,便多渠道地开展了间谍活动。

后来,他们收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搜集情报,从“内线”弄到一本数控机床说明书,由此掌握了全部技术情报细节,甚至还发现了美国设计中的缺点。

于是,日本开始研究自己的数控机床,还制成了一台电子计算机,4部数控装置同时控制7台数控机床,从研制到投产仅用6个月的时间。

3.奇物的餐馆

“晚上好!”梅特·佩里·贝利满面笑容,拿着一张菜单迎候顾客,这张菜单几乎与他和他的一些同事的身高一般长。

他在马尼拉一家美国老板吉姆·特纳开办的“霍比特”餐馆工作。他本人身材不高,只有3英尺7英寸(约合1.09米),他已经习惯于别人讥笑他比人矮一大截的说法,他也听惯了顾客寻他开心的话:“你少找了我零钱,我又吃亏了。”

这家餐馆的男女侍者们的身高都不过是在2.2英尺和4.4英尺之间(即67厘米到134厘米之间),老板特纳这种以株儒招待顾客的生意经,自餐馆1975年开张以来一直使顾客盈门。

这个国家的一些大名人,经常到此消遣,听一些优美的小夜曲。餐馆菜单开列的佳肴包罗了墨西哥、美国、西班牙、菲律宾和爱尔兰等地的世界名菜。

光顾此店的顾客们常为这样一个议题发生争议:“这家餐馆的食物虽说可口,可是用侏儒招徕生意的做法可取吗?”为了方便辩论,该店为争执者们提供了一个“吵闹门廊”。

1975年特纳想开办一家餐馆,一位侏儒朋友向他提出了“霍比特”餐馆的建议,很快他就在马尼拉发现了一个“小人”群体,他们都乐意当一名餐馆招待员,有一份工作做。

特纳对人说,餐馆有一种家庭气氛。株儒职员的住所设在餐馆后面,里面的每件家具用品都比常规缩小了尺寸规格,以便这里的小职员能像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特纳承认,餐馆刚开张时的确一下子就把顾客给吸引来了。但是他又说:“你不可能专门花费整个晚上的时间到这里来观赏株儒职员。如果没有可口的饭菜和动听的音乐,人们是不可能经常到这来消遣的。”

佩里·贝利说:“顾客们很快就发现我们虽然个子小,但也像常人一样有思想和感情。当顾客第一次光顾餐馆走后,我相信,大多数的顾客是把我们当做普通人并从事普通的职业来看待的。”

当然,餐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它还无法指望啤酒厂能生产出一种适合这些小人手拿的啤酒瓶子。

特纳经营餐馆的奇特手段早就使他发了家。这家马尼拉餐馆一年的收入是20万美元。

它早些时候的盈利业绩还鼓励了普尔特·加用拉后起仿效,于1979年开办了一家海滩宾馆。

令人满意的是,这些“小人”提供的服务还未曾让人感到有何麻烦。只是有两个孕妇例外。她们有些迷信,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见到侏儒是不吉利的。因而,还未等小职员们弄清她们用膳的意图便夺路而逃了。

餐馆还未遇到其他麻烦。特纳说,这是因为捣乱者害怕会受到这些小职员们的惩治。

一次,一位衣着不整的顾客辱骂了小职员而被赶出餐馆。出餐馆后,他继续怒骂,一位忍无可忍的小职员上前照他腿上狠狠一击,将他打倒在地,接着店里小职员们蜂拥而上,将他教训了一顿。

那位顾客没敢报复。他现在虽常来餐馆消遣,却不敢有抱怨之声。正像人们说的那样:“有谁愿意醉醺醺地跑到警察那里,说自己曾被一群小株儒给揍了一顿?”

4.吃光餐饭

企业要提高知名度,就离不开宣传。

日本大阪有家最大的餐馆名叫“吃光”。该餐馆的董事长别出心裁地找来了10头牛,并给它们穿上标有餐馆名称、地址、价格等花花绿绿字样的衣服,还将洋葱、马铃薯、鸡、鸭、生鱼、海鲜等各式各样的食物活生生地挂在牛背上。将这些牛“打扮”好以后,他亲自带头,手执牛鞭,将牛群赶到大阪市的街道上。突如其来的“表演”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赏,人们不禁捧腹大笑。就在人们的笑声中,“吃光”餐馆的形象就印在了顾客的心目中。结果,来这家餐馆就餐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总是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这桩有趣的牛群“表演”,该餐馆的营业额较以前增加了10倍。这种不是广告的“广告”,既没有介助新闻媒介,也没有运用广告技巧,而是运用反间计准确地迎合了顾客的好奇心理,使顾客对这家餐馆产生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