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与顶尖创业
26153900000058

第58章 走为上(1)

【原文】全师①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①全师:师,古代兵制,二千五百人为师。这里当作军队的意思。

避敌:字面意思为避开敌人。全句意为,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此语出自《易经·师》卦。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作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的常道。

【译文】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计名出处】此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父子唯应急走耳。”

【计名阐释】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桓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晋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内,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古计今用例说〕

“走为上”计,这种以退为进的指挥方法,是符合正常用兵法则的。“走”是最低的姿势,却是最高的战法最佳的选择。必要时采取“走”之策,有两点最大的益处:第一,虽然没有获全胜,可是也并没有失败;第二,保存实力,养精蓄锐,准备继续作战,获取最终胜利就大有希望。

事实上,创业“走”的目的,是要把用于没有前途之产品上的人力、资源撤下来,用于从事新产品的开发或者集中人、财、物,大力生产企业某一拳头产品,加强主营业务。另外,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某些区域性市场上实力对比不及对手,市场前景无望,应果断抽身而退,转移市场。所以,我们所说“走”之计,并非懦弱者所为,“走”的意义是积极地攻占新市场,而并非是消极地退出市场。

“走”与“不走”需要创业者有过人的胆略,聪明的头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业者应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市场形势、预测市场前景,把握“走”的时机,正确掌握“走”的艺术。

此计用在管理方面,也是一条妙计,以退为进,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走为上”是处于劣势取得胜利的最佳途径。

这让我们想到了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的郎平,当初也是在一片惋惜与费解声中宣布辞职,原因盖出于此。

既然不敢保证“更上一层楼,”何不“惜取身后名”呢?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见好就收”,可见“走”在处世中也是一条上策。

1.剪刀、石头、布的战术

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行销的观点来看“走”这一计,可以看出,多数的企业“走”的目的有两个,一发展新产品,二维护旧产品。新产品的开发,固然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旧产品的维护,有时更关系到企业立足的基础。不过,却很少有企业能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割舍“无利可图”甚至构成企业包袱或负担的旧产品。

蓝契斯特法则中,有一则重要的战略,即“剪刀”、“石头”和“布”的战略。它们可分别应用于产品寿命循环的导入期、成长期与成熟期。

刚上市的新产品,为了要开发新市场,必须用“石头”去攻,以锐不可挡之势建立市场的据点。

当产品步入成长期时,就要用“布”的战略去包围市场,才能保证或者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等到产品迈入成熟期,则该采取“剪刀”的战略,割舍该产品,退出市场竞争,以免因舍不得“走”,或“走”得太慢而丧失其它的新的行销机会。

然而,大多数的企业都擅长“石头”和“布”的战略,而舍不得用“剪刀”剪断情丝,一走了之,甚至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结局,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事实上,“走”的目的,是要把用于没有希望的商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新产品开发上,所以“走”的意义是积极地攻占新市场,并不是消极地退出市场。

2.“雪燕牌”服装慧眼看市场

盛夏时节,成群结队的游客拥向青岛的海滨上,其间有一位“心不在焉”的旅游者,他叫狄俊三。

1981年,40岁出头的狄俊三受命来到针织三厂的前身山东淄博尼龙针织厂任厂长。此时的工厂是低矮破旧的几间厂房,6台老掉牙的织机,惟一的产品是尼龙衫——市场饱和,庙小无人知,眼看厂子就要倒闭了。

接手这摊事后,狄俊三按着地图给县以下的客户发出500份请柬。他要求不高:能订出一部分尼龙衫去,让职工们有口饭就行。为了给参加会议的人一个舒适的环境,他们花大价钱,在淄博饭店订了几十套高档房间,还租了专用车来接订货的人员。然而,一连几天,接站的车来去空空,直到开会前一天下午,只迎来两位客商。客商看了满屋过时的尼龙衫直摇头,一分钱的货也没订,吃罢晚饭就登上了回程的列车。

撞壁的定货会,使狄俊三猛醒:产品既已饱和,为什么非要抱着不放呢?应该走出企业的小圈子,到处搜罗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他带着人马,踏上了市场调查的征途。

狄俊三没白来青岛一趟,他捕捉到一个信息:许多城市买不到游泳裤。

1982年春夏,他的产品飞向许多海滨城市的商店,企业总算喘过一口气来。

游泳裤只解决了淄博三厂的吃饭问题。这项产品劳动量大,收入低,不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接着狄俊三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设立了信息联络站并要求信息员把商店里摆的、人们身上穿的,以及消费者需求心理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厂里。

狄俊三认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爱好,往往是在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能激起人们的仿效欲望,影响和改变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态度,他称这为“相关群体作用”。狄俊三提出搞引导销售,他力排众议,组织起了淄博市第一支服装表演队。

狄俊三带上模特们走出了淄博市。在烟台,5位身着各色旗袍的姑娘们在繁华的大街上并肩款款而行,步姿大方,线条优美,引得行人驻足观望。爱美的烟台姑娘还骑着自行车追上来欣赏、询问。在青岛,一家商店的经理看了模特儿的表演后,当即提出专柜包销,时装队又上了大连、北京等城市,没等回厂,订货电报已捷足先登了。

到了1985年,运动时装迅速崛起,并以其舒适,老少皆宜的特点,逐步成为时尚。狄俊三开始出击了。1985年,狄俊三从西德、日本、西班牙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当时运动时装虽然风靡市场,但面料大多是低档的,满足不了社会消费需求。于是,“雪燕牌”涤盖棉高档运动装问世了。一套套五颜六色、质地细密的运动服装摆上柜台,立刻成为市场的抢手货,产品一时供不应求。不久,“雪燕牌”运动装成为国家击剑队、国家速滑队等十几支专业运动队的队员服装。

1983年,上海信息员报来一条信息:上海街头出现旗袍。狄俊三心想:上海是领导服装新潮流的城市,而且旗袍又是我国传统服装,易为妇女接受,只要注意引导,必然会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