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活学活用(25—36计)
26154200000003

第3章 偷梁换柱(2)

施乐公司在经营策略上“偷梁换柱”,钻了法律的空子,却创下了日进斗金的纪录。

7.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浙西常山县生产一种名为“胡柚”的水果,被当地山民巧打扮精“美容”后,如今成了风靡大江南北的珍品。

至今已为常山县农民带来上千万元的收益。

胡柚是一种开奇花长异果的果树,系柚子与柑类植物杂交而成,为世界少有。

主要生长在浙西常山县青石乡。果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货好还得有人识。常山县及时组建了常山胡柚集团,负责胡柚的营销、加工及基地示范等。

胡柚集团请专家对胡柚的成分作鉴定,发现其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的含量,为柚类水果之冠,具有极高的保健和药理功能。

集团总经理几次上北京南下广州,向各地介绍胡柚的特点,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它。

县里还把常山胡柚的宣传录像搬到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上。

同时,常山人投巨资,从德国引进了几台选果机,专门为胡柚“美容”。

在天马镇,记者看到一只只硕大的胡柚在选果机里一边翻滚着一边被特殊的刷子清洗尘土。

“选过澡”的果子又被送入了自动打蜡机里,喷蜡、风干、分级。经过这一道道程序后,原来一只只灰不溜秋的果了变得一个个“容光焕发”了。

为了保护常山胡柚这一独特的品牌,常山胡柚集团特地到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天子”牌商标。

何只特级胡柚经过“美容”后均贴上“天子”小商标,然后装进特制的纸盒销售,再也不用竹筐莱篮子。

常山胡柚经过打扮后,终于显露了它的身价。1996年在上海市场,1公斤的鲜果卖到了10多元钱。

近年,已有不少海外客商前来洽谈外销。常山这一“土果”开始飘洋过海了。

这可以说是“偷梁换柱”的典型范例。

8.桑塔纳命名的缘由

西德大众汽车公司所产的高级轿车,是取“旋风”之美喻而得名。1981年,大众汽车公司生产这种新型轿车时,决定以“桑塔纳”命名。桑塔纳(santana)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座山谷的名称,该地以生产名贵的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在此山谷中,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叫做“桑塔纳”。取名“桑塔纳”车名之妙,希望它能像桑塔纳山谷一样闻名于世,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结果不出所料,好车名带来了好销路。

如果说桑塔纳是名字取得好,那“波鲁协”则巧妙地利用了著名商标的效应。

“波鲁协”(PORSHE)是西德著名的高级跑车制造厂。“波鲁协设计公司”的太阳镜和钟表也颇受世界各地欢迎。

“波鲁协”本来是汽车制造厂,并不生产眼镜和钟表。然而由于“波鲁协”是闻名全球的著名商标,只要冠上“波鲁协”这个名字,钟表也好,眼镜也好,都使消费者觉得那是出类拔革的高级商品。对于那些没有能力买“波鲁协”跑车的人,“波鲁协”钟表和太阳镜尽管比一般同类产品价格昂贵,也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这样,在著名商标的引导下,“波鲁协”的多种经营很快发展起来了。

西德汽车制造厂运用“偷梁换柱”开展多种经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从而赚取更大的利润。

·9.“阿根廷香蕉”

吉诺·鲍洛奇被誉为美国的“商界奇才”。他自幼出身贫寒也正是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生活才造就了他经商的天才。他在杜鲁茨食品商大卫·贝沙的超市连锁店之一食品店找到了一份推销工作。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顾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贝沙注意到了这个出色的小伙子,把他凋到杜督茨总店进行训练。

初到杜鲁茨总店,鲍洛奇的工作是卖水果。但正在鲍洛奇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出色之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贝沙连锁店冷藏水果的冷冻厂起火了,等救火队员迅速将火扑灭时,发现有18箱香蕉已被火烤得有点儿发黄,香蕉皮上还有许多小黑点。贝沙将这18箱香蕉交给鲍洛奇,告诉他只要卖出去就行,价钱低些也无所谓。

接过这些香焦,鲍洛奇犯难了:这可怎么办呢?谁会买这些难看的香蕉呢?如果卖不出去,贝沙先生又会怎样看我的工作能力呢?这棘手的任务该怎么完成呢?

尽管如此,鲍洛奇还是不得不将这些发黄的香蕉摆了出来,标上很低的价格拼命叫卖,但仍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来摊位前看一下,就又转身走了。无论鲍洛奇怎样解释这些香蕉仅仅是外表不好看,味道绝对可口,但还是没有人买。鲍洛奇喊累了,随手剥开一根香蕉咬了一大口。“嗯,倒是别有一番风味。”他自言自语道,“对了,就这么办!”他突然想出一个好主意,高兴得叫了起来。

第二天,鲍洛奇早早地摆出了水果摊,大声吆喝起来:“美昧的阿根廷香蕉,风味独特,快来买呀,独此一家,过时不候。”

吆喝声吸引了不少人,他们围在水果摊前,盯着这些皮稍微发黄,还带着小黑点的“阿根廷香蕉”。但大家还是犹豫着。

“这真是阿根廷香蕉吗?”其中一人问道。

“当然是,”鲍洛奇肯定地说,“您肯定从来没见过。我敢保证,它的确与众不同,不信您尝尝。”鲍洛奇凭三寸不烂之舌,将“阿根廷香蕉”说得天花乱坠,然后又剥开一根香蕉递到那人手里。

“嗯,的确与众不同。”那人尝后点点头对周围的人说。尝罢,他掏出钱来要买香蕉。

这时,围观的人们也纷纷掏钱来买“阿根廷香蕉”,尽管它的价格比普通香蕉贵了一倍,不一会儿,18箱香蕉被抢购一空。

终于完成了贝沙先生交给他的任务,而且是圆满地完成,鲍洛奇自豪地笑了。

鲍洛奇正运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段来促销的,他利用人们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将价钱提高,从而大赚一笔。

(二)偷梁换柱与创业谋略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智慧的竞争,从制造产品到经营以及占领市场,无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情报、科技设施和管理人才成为商业竞争阵营里的“梁”与“柱”,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现代“偷梁换柱”中偷粱的目标。

所以企业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偷梁换柱”之策略,多方容纳搜罗和掘取有用人才,高明企业家,不但要千方百计地“偷”“换”对方的梁柱人才,又要防止自己的“梁柱”之才被挖走。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还应着手自己培养各种有用的人才。

1.瑞士巧克力

每当人们吃上自己所喜爱的克力糖,大多数人会联想到是不是瑞士巧克力。事实上,巧克力糖并非瑞士创造发明的。但是,当这个国家企业家瞄准了这个商品后,几经改进提高,使瑞士的巧克力糖名远播,瑞士几乎成了巧克力的代名词、瑞士生产的巧克力大多数集中于维威城(Vevey ),这小城镇被称为巧克力城。它位于美丽日内瓦湖畔,风光旖旎,是瑞士的著名旅游胜地。这里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为巧克力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维威巧克力的发展历史,是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公元1815年,一名叫路斯·凯勒的年轻人发现市场上出售一种糊状的巧克力,它香气扑鼻,美味可口,使人垂涎。他经细察探听,获知这种巧克力是意大利生产的,他认定这种产品大有发展前途,下决心以偷梁换柱法自己生产这个产品。

为了弄清巧克力的配料和生产方法,他乔装为外籍工人到意大利去,并设法进入生产巧克力的工厂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这家工厂埋头工作和研究了4年多,终于掌握了巧克力的配方和生产技巧,找出了糊状的原因和改进方法。技艺学成以后,他立即回到自己的家乡维威镇开设瑞士的第一家巧克力工厂,成功地生产出一种既呈固体型,入口后又迅速溶化的巧克力糖,一举成为畅销品种。

今天的维威巧克力加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工厂,有员工近千人,年产各种巧克力糖近万吨,年销售额数亿美元。维威巧克力今天已风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瑞士产品的一个名牌。

维威巧克力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注重选料、科学配方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早在1875年,该厂就研究成功在巧克力中加入牛奶,从而使这种产品推上了新的台阶,在1878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银牌奖。

同时,维威城处在山青水秀之中,这个地方是瑞士的牧区,这不但为巧克力生产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质地优良的水,而且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牛奶。巧克力工厂为了取得洁净质高的牛奶,自己专门办起了大牧场,使牛奶完全符合奶油巧克力的原料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形成一种害怕身体发胖的心理。食用糖果一般易于使人发胖,故一度消费对象在减少。维威巧克力的生产者针对这种状况,研究出既有高营养价值,味形俱佳,又能防止人们吃后发胖,并且可较长时间保存的巧克力,经过这一改进提高,使其巧克力成为老少男女皆宜的食品,又适合运往世界任何市场,从而扩展了市场。

综上所述,瑞士巧克力正是运用了“偷梁换柱”之计来扩展市场的。

2.萨纳福的先见之明

在无线电工业中大放异彩,率先把收音机、电视机送入美国人家庭的大卫·萨纳福的先见之明,是世界闻名的。

本世纪初,萨纳福在马可尼公司当无线电报务员。就在他值班时,收到了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消息。那时,无线电的用途仅限于一些特殊范围,与一般群众和家庭生活是无缘的。萨纳福敏感地认识到,无线电技术大普及的时代就要到来,他首先立下了“使无线电广播大众化”的宏愿。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他的这一愿望在战后才逐步实现。他改进发射机,发展收音机,并组织了国家广播公司,使美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远见的。当萨纳福提出研制小型收音机时,当时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反对。“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说,“把收音机缩小到能随意搬来搬去,甚至提在手上满街跑,这简直是幻想!”

“我们的公司要有大发展,就一定要做到这一步!”萨纳福寸步不让,“当年,无线电波能在空中传播,被多少人认为幻想?我们要创办一种事业,必须在不可能中求可能。我认为,我们优秀的研究人员,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是先要做到一件事——把‘不可能’三个字从脑袋里去掉!”

萨纳福如愿以偿,这一计划成功了。由此,他就任美国无线电公司(以下简称RCA)总经理。但这只是他事业的开始。

他上任不久,就赶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危机的风暴中,使企业保持不垮,已属奇迹,而萨纳福在引导公司度过难关的同时,又着眼未来,开始研制新产品。在生意极其萎缩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将RCA所能动用的全部资金,都投入电视机的研制中,以期这种“用看代替听的机器”能将RCA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这种魄力和远见,实在是少见的。

萨纳福是在饭桌上,从儿子口中第一次听到“电视机”这个名词的。1926年,爱达华州一位名叫哈罗霍斯的少年,在埋头研究电视机的事,被人们当神话一样传说。

“爸爸,什么叫电视机?”6岁的儿子问道。

“电视机?”萨纳福对这个爱发问的儿子常感到头疼,“是你自己创造的名词吧?我可从来没听说过。”

“不是。有人说,哈罗霍斯正在研究它,这个小孩可真了不起!”

“是吗?有什么了不起,你说?”

“他们说,可以把人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萨纳福对儿子的认真忍俊不禁:“那和轮船、飞机有什么不同?”

“完全不同,”儿子着急了,“他们说,人坐在家里不动,别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

“什么人告诉你的?”

“老师说的。他们说那种机器可以把人和东西送到每一个角落。”

萨纳福惊呆了,自言自语着:“真是个了不起的设想,图像再加上声音,如能传播出去……”

萨纳福立即意识到电视机广阔的发展前景,热切地聘请齐瓦金合作开展这项研究,一刻不停地展开了工作。

萨纳福全力发展电视机的决策,遭到公司高级人员的一致反对,他们不愿意在不景气的时候再进行风险投资。只有萨纳福明白,时间就是胜利,胜负之分,仅在孰快孰慢。

萨纳福力排众议,实施了他独断专行的作风,在齐瓦金的领导下,开展了这项庞大的研制工作,以10万美元研制费,研制成一台完整的电视机。

然而,由于第一章划,用于开展战时宣传,由此诞生了世界闻名的“********”。

大战结束后,已将军衔的萨纳福一回到RCA,马上下令研制彩色电视,他敏锐地看到,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的日子定会到来尽管当时黑白电视的生产才刚刚步。这一计划,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认为那根本不可能的,何必浪费金钱。

萨纳福在花了近1亿美元的研制费后,终于用事实让反对他的人们哑口无言。又一个幻想实现了。远见和自信,这就是萨纳福的超人之处,也是RCA公司节节胜利,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此外,还有人说他的成功,也靠他有预测的决断力,以及他懂得如何运用“偷梁换柱”之计,称他是“发明家的发明家”。

3.中内功的挖人战术

中内功自1957年创业以来,一直是视各时期的需要,挖掘各种人才,从而使大荣企业得以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