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26154900000016

第16章 “曲”服帝王(1)

委婉深曲的说服,直言曲达的方式,往往追求谦和,余味无穷。披肝沥胆诚然可贵,曲径通幽又何尝不是可敬可叹呢?

以家论国墨子妙喻说服鲁君楚王

妙喻说服,以此物此为彼物,以小论大,以家论国,这些都是说服方法中以“曲”为特点的陈述方式。其作用绝不逊于直接说服甚致有着更好的效果。

鲁国阳文君将率军进攻郑国,墨子听说后立刻加以劝阻,说:“如果鲁国境内,大城邦进攻小城邦,大家族进攻小家族,杀人如麻,还夺取牛马狗布帛粮食财物,您觉得怎么样?”

阳文君说:“鲁国境内都是我的臣属,对于无端进攻别人及夺取财物的人,我一定要重重地惩罚他!”

墨子说:“老天拥有天下,就像您拥有鲁国的领土一般。今天您发兵攻打郑国,老天就不应重重惩罚您吗?”

阳文君说:“先生您为什么要制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这是顺应天意。须知,郑国发生三代弑君的丑事,于是老天要惩罚它使它连续三年风雨不调,我出兵伐郑是在帮助老天惩罚它呀。”

墨子说:“郑国人三代犯上弑君,老天惩罚它使之三年年成不好,这个惩罚已经足够了,今天您发兵进攻它,说什么‘进攻郑国是顺应天意’,这就好比有个强横霸道的儿子,很不成才,父亲鞭打他,邻居也拿起木棍要打地,并说我打他是顺应他父亲的意志,这不是很荒谬吗?”

公输盘(即传说中的鲁班)为楚国建成云梯等兵器,楚国便准备用这来进攻宋国。

墨子听说这件事,立即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首都郢城,会见公输班。

公输班说:“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赐教啊?”

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您能替我去杀掉他。”

公输班听了很不高兴。

墨子说:“不然,我送你黄金十斤,做为报酬。”

公输班说:“我是个仁义者,我从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我在北方听说您正在楚国造云梯,并准备用它去进攻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过,使得楚国非去征伐它不可?楚国的领土宽阔有余而百姓人口不足,牺牲自己所不足的人民去侵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称不上聪明:宋国没有罪过却去进攻它,这称不上仁义;知道这个道理而不据理力争劝阻楚王,这称不上忠诚;虽据理力争却劝阻不成,这称不上有能力;根据道德不杀个别人却去杀掉许多人,这是不懂得依类相推的道理。”

公输班听了不得不折服。

墨子又说:“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你们取消进攻宋国的计划呢?”公输班说:“不行楚已经决定王进攻宋国了。”

墨子说:“那能不能为我引见楚王?”

公输班说:“好。”

墨子见到楚王后说:“现在有个人舍弃自己涂饰着色彩的好车,却要去偷窃邻居的坏车;舍弃自己的锦锈衣服,却要去偷窃邻居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却跑去偷窃邻居的糠秕糟食。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楚王笑道:“这个人一定是有偷窃成性的毛病。”

墨子说:“楚国已拥有了五千里的领土,却还要去攻占只有一百里领土的宋国;已有珍贵的动物及丰富的水源、鱼虾,却还要去攻占一个连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宋国;已有楠木、梓树等好木材,却还要去攻占连木材都不生产的宋国。这样看来大王您就如那人一样,患有偷窃成性的毛病。”

当两种意见对立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作缓冲的说法来调和,比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使用一些小故事,或生活中一目了然的道理,先与对方取得相同的立场。这既为下一步提出自己的意见打下基础,又显得比较含蓄,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心,比较容易奏效。在中国古代史籍记载中,有许多贤臣说服君主的著名比喻,如“狐假虎威”、“蚌鹬相争”、“杯弓蛇影”等等,其实,这些小故事都是苦心积虑的“圈套”。

所以,你劝说时,不要急于说出不同的意见,宁愿先动动脑子想一些人家已经相信的事理,去比喻你要让人相信的事理。

矮子曲说卫灵公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有一则“梦见灶君”的故事,说的就是以“曲”代“直”的说服方式同样效果非凡。故事是这样的:

卫灵公执政时,弥子瑕受到特别宠爱,独揽卫国朝政大权。

有个矮子面见卫灵公说:“小臣日前做了个梦,非常灵验。”

卫灵公答道:“做什么梦?”

矮子答道:“我梦见大王成了灶君。”

卫灵公勃然大怒道:“什么!我只听人说见到国君就像见到太阳,怎么见到我反而是见到灶君!”矮子从容应道:“太阳普照天下,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遮的;国君普照国家,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遮挡的。而灶君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对着灶火取暖,后边的人就看不见火了。现在也许有个人遮蔽了国君吧,不然怎么别人都难以见到国君,更不用说问国君反映情况或提建议了。这么说来,我梦见大王成了灶君,不是很灵验吗?”

卫灵公听后,默然不语,若有所思。

卫国弥子瑕靠一副好相貌受到宠爱而专权。在这一点上,卫灵公是个昏君,不仅昏在他以貌取人,更错在将国家命脉的朝政交托给这个小人。矮子不直接斥骂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却藉着做梦解梦的手法,委婉地指出卫君已受到奸臣的蒙蔽。

矮子的说服方式,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曲径通幽的无穷余味,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损害领导的尊严。

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绵绵不断,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里,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能幸免。

领导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即使这种“面子”哲学是错误的,但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得出相似结论。

因此下级给上级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领导留有面子。

第一,留面子首先表明你对领导的善意态度,表明你是出于对上级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其做好工作,这样他才愿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第二,留面子表明你是尊重领导的,你依旧服从他的权威,你的意见并不是代表你在责备他,恰恰相反,你是尽一切努力为他的工作着想。

第三,留面子就是等于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下属可利用这个余地同领导进行更为深刻的交流和探讨。同时也是在表明,下属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领导仍保留最终决定的权力。

烛武假攻敌人“曲道”退敌兵

假设一个敌人,并使这个敌人成为你所说服的对象的敌人,隐患,利用无中生有的方式攻逆善诱,“曲”其“道”而说服之,不失为一个说服他人的良策。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晋国与西邻秦国联合进攻郑国。晋军驻扎于函陵,秦军驻扎于汜南。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国君主郑伯说:“国家形势危急,如果请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必定退兵。”郑伯听了,便派人去请烛之武。

烛之武谢绝道:“我年轻力壮时,不及别人能干;如今年纪大了,恐怕无能为力。”

郑伯说:“我不能早早地重用你,直至今天因事情紧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不过,郑国如果灭亡,对你也是不利的啊。”烛之武终于答应出去游说秦君退兵。

晚上,他被人用绳子吊着从城墙上落下,偷偷到秦军兵营中去会见秦伯,说道:

“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我就不会来干扰您了。隔着晋国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境,岂不是用灭亡的郑国来增加您邻国——晋国的土地吗?邻国增加了土地,相对地说,岂非意味着您减少了土地,如果不灭亡郑国而让它做东道主,您东行必须经过郑国,郑国不是可以把您当作贵宾招待吗?至于贵国的外交人员,郑国更可以供给他们必需的财物,对您完全有利而无害。再说,您对晋国国君有恩德,晋国曾许诺给您焦、两地瑕作为报答,谁知晋惠公早晨离开秦国归国,晚上就派人筑起焦、瑕两地的城墙来防备秦国接收它们,这种背信弃义为行为,您是知道的。可见,晋国是个忘恩背信、贪得无厌的国家。今天晋国向东面进攻郑国,开拓了它的领土,必定也会向西边开拓其领土,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什么国家取得呢?您攻取郑国不是损害秦国而有利晋国吗?您要深思啊。”

秦伯听了连连点,便同郑国媾和,率军返回。晋军不久也只好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从地理、利害与秦、晋两国之间的历史思想诸原因等方面,来分析亡郑只能利晋而害秦的道理,逻辑严密,有强大的说服力,不由秦怕不为之折服。烛之武席间充分显示其辩才的话语,表面似乎没有舌战对象,只是他一人侃侃而论,实际上以主张秦、晋联军亡郑的人作假想论辩对象,虽然舌战意味较浓,但其所产生的说服效果却是巨大的。

淳于髡由此及彼说服宣王

由此及彼,面对反对意见而能通过曲白意图转换观点,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这也正是淳于髡说服宣王的方法。

春秋占国时期,淳于髡在一天之中,连续推荐了七个人给齐宣王。

齐宣王大为不满,就对淳于髡说:“你过来,我有话对你说。我曾听说过:‘方圆千里,才出一贤者,百世才后,才出一圣人。’如今,你一天就向我推荐了七个人,这有识之士不也太多了点吗?”

淳于髡答道:“所谓物以类聚,那鸟儿都是有相同翅膀羽毛的才同筑一个巢儿居住,野兽都是有相同习性的才一起奔走。要想在沼泽潮湿之地去寻找柴胡、桔梗之类的药材,那么无论你怎么找都找不到。但若到单黍梁父等山的北面阴暗之处去寻找,那这些东西就多得连大车都载不动。可见,各种物类都有自己所属的范畴。如今,以我来说,我淳于髡就是贤者所属的范畴。大王通过我访求贤才,就好像到大河中去舀水,从火源中去取火,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还准备将更多的贤才推荐给你,岂只七个?”

宣王于是笑着认了错。

淳于髡的劝说之辞,真可谓是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谦和之中带有不可辩的说服力,难怪齐王不得不承认错误。

我们每天说话,不仅是表达我们的意见,同时也是说服他人的一种方法。对于同样的问题,由于人的思想和性格不同,因此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意见也有不一致的。在平时我们所接触的人,包括家人和朋友,以及一些不相识但和我们来往的人,有时只是闲谈,有时却是为了业务上的来往,我们除了互相表达意见之外,难免还得和别人争辩一些问题。不少与我们观点不同的意见,来自我们的父母、丈夫、妻子、朋友以及陌生人。

当我们面对一个反对意见时,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争辩。通常遇到有人反对我们的意见时,我们会感觉不安,认为是一种侮辱,这样我们又会自然地想办法反击。不过我们所用反击的方法,往往是很笨拙的,例如呐喊、嘲笑,甚至恐吓,企图使我们的意见要别人勉强接受。其实,要赢得争辩上的胜利,不是靠狂叫、嘲笑、恐吓等方法可以达到的,我们要取得争辩胜利,必须是使人心悦诚服的,不是勉强的。

美国前财政总长麦克扑说,由于多年的政治经验,他明白了用辩论折服无知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总是坚持温和,向那些要同他辩论的人解释。佛教有句名言:仇恨是不能用仇恨而应是用爱来消释的。一种误会决不是能用争辩可以解决的,而需要用机智、温柔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林肯曾训斥一位与同事发生冲突的青年军官说:打算成大事的人,决不消耗时间去同别人争辩。你对于某件事物若没有与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时,应当谦让一部分,你对于某件事物纵然享有全权,也应当谦让一部分。同一条狗争着走路而被狗咬了一口,还不如让它一步。而被咬之后,就是把狗宰了,你的伤口还是痛的。

心理学专家发现要赢得争辩的胜利,必须避免训斥对方,避免恐吓或者任何强迫的方法,而应该平心静气地和对方讲道理。专家们用试验的方法,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步骤。他们利用牙齿卫生的演讲会,来对三组学生作试验。对第一组学生,采取强迫式的教育,向学生指出忽视牙齿保健的危险,说不讲究牙齿的卫生,会使人的牙齿腐烂。对第二组学生则用温和的态度,讲述牙齿不卫生的危险。对第三组的学生则直接提供有关牙齿卫生的常识,使他们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在一周后,专家们对全部试验的学生予以检查,看看哪一组学生所接受的有关牙齿保健的知识最多、最深刻,结果第二组的学生分数最高,原因是他们是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下接受教育的,并无一点勉强的。

一般人开始企图赢得一场争辩时,所犯的毛病,是损害对方的自尊心。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自尊心,当你对别人申辩时,应注意尊重对方,不导致破裂。否则失去争辩的余地,你将无法施展你争辩的任何技术。

我们与别人争辩时,不可直接指责对方的意见为愚蠢,必须替对方留点面子,直接申斥别人的意见是不对的,即使你的理由多么充分,也无法使人心服。如果你嘲笑别人的意见,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增加了你争辩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