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26154900000026

第26章 “变”服君王(3)

“古话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禹、汤归罪于自己,所以迅速勃兴;桀、纣归罪于别人,所以迅速败亡)。’桀、纣迷恋女色,诛杀进谏者,建立炮烙的酷刑用来对待人民,这就是他们灭亡的原因。”

高宗听罢很是高兴,便给他重奖来感谢他的回答。

令孤德盞博通文史,是唐朝有名的文人、学者。隋末大乱之后的唐初,文史书籍失散,是他请求朝廷重新搜集、购置天下遗失的经史典籍,并设置专史来整理修补,又建议及时修撰快要湮没无传的南北朝及隋朝的历史,在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上,他可说厥功甚伟。本篇写他回答高宗关于王道霸业“孰先”的咨询时,口若悬河,应对如流,而主要题旨却在于他说的“王任德,霸任刑”六字,显然他是信奉儒家宽刑薄赋的王道(即孔孟主张才“仁政”)的。

由此可见,变中亦要有不变,才能抓住主旨,舌绽莲花,说服对方。

舌绽莲花式的说服变化

舌绽莲花,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能言会辩,而且在说的过程中灵机变动,从而达到目的。

何妥小时候十分聪明,八岁时他曾到国子学(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游玩,助教顾良开玩笑地问他:

“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

何妥应声反问:

“先生您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

旁边的人听了都很惊异他口才的机敏。

北朝周武帝时,何妥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周宣帝即位,想册立五位皇后,为此曾询问儒士辛彦之,辛彦之答道:

“皇后同至尊(指皇帝)夫妇同体共为尊贵,不应该有五位。”

何妥反驳道:“古代帝有四位妃子,虞舜有两位妃子,可见,妃子的数目可多可少,并不固定。”

因而被周宣帝封为襄城县伯。

隋高祖禅代北周登基后,何妥被任为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当时的纳言(官名)苏威曾对高祖说:

“我的先父曾告诫我说,只要熟读一卷《孝经》就足够用于立身治国了,何必再多读其他的书。”

高祖听了表示赞同。何妥驳道:“苏威所学习的东西,一定不止一卷《孝经》。他父亲如果真有说过只要熟谙一卷《孝经》的话,那么苏威不遵守父嘱,这是不孝顺;如果他父亲没有说过这种话,那么苏威是当面欺骗陛下,这是不诚实。不孝不诚,怎么能够为国君做事?况且孔夫子说过:‘不读《诗》没法交谈说话;不读《礼》没法立身处世。’他父亲苏绰教育子女怎能公然违背圣人的教训?”

此后,何妥又上书皇上批评苏威。于是两人结下仇怨。开皇十二年(五九二年),苏威主考评定文学(官名,相当于今天的教官),又与何妥相互毁谤。苏威勃然发怒道:

“没有何妥,朝廷不愁天下没有博士!”

何妥应声答道:

“没有苏威,朝廷也不愁天下没有执事大臣!”

何妥不愧为隋朝国立最高学府的博士(相当于今天的教授)、祭酒(何妥后来升任此职,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其辩才可谓罕见,本篇人物传记载了他从小到大与人四次舌战的情况,他都是赢家。研究一下他所以赢人的奥秘,恐怕除了天赋机敏之外,主要还在于他有扎实的人文学问根底。所谓从山泉中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中出来的都是血,肚里有多少货色,嘴里才会吐出多少花头。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盖一幢漂亮的房子,即使你能绘出美丽的蓝图,假如没有砖瓦、灰、石、沙等基本的材料,也是不能成型的;要想出口成章,只有良好的愿望,没有一定的知识素材,也是很难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吗?

不要忘了,出众的口才都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基础上的。别以为学习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博才广学,让自己深深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才能信手拈来,即兴发挥。要使自己排除上台无话可说的困境,就要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

大家知道,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他的《葛底斯堡演说辞》只有短短几百字,却被用青铜铸成铭文,陈列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作为永垂不朽的演说经典。而上帝的演说辞,最高规格也只是印刷在羊皮纸上。几乎可以这样说,林肯的每一次演说都足以成为经典,每一个听过他说话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知识所倾倒。那么,这位只上过小学的总统,是从哪里获得各种知识的呢?正如他后来所说,他的学问是“随手拣来”的:

他时常跑30英里,到法院听律师的辩护词;

他倾听云游四方的传教士声震长空的布道演说;

他深入乡村酒吧,记下乡民们富有乡村气息、富有寓意、风趣幽默的浑词小调;

他甚至在南北战争期间,还要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临睡前翻阅几页莎士比亚的优美诗句。

林肯的勤奋造就了他的天才,他的言辞深邃、优美,却又雅俗共赏。

培根曾经说过,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称作知识。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请你马上行动起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见机而变说服桓帝

古语讲:语时务者为俊杰。能够认准时势,见而动,才会取得最佳的利益。在说服他人的时候,道理也是一样的,见机而变支,从而取得好的效果。

汉恒帝时,有一天,桓帝游览皇家狩猎的禁地——上林苑,随意询问陪游的侍中爰延道:

“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爰延说:

“陛下您是汉代中等水平的皇帝。”

桓帝说:

“为什么这样说?”

爰延答道:

“您信用尚书令陈蕃对,政清人和;您信用中常侍黄门时,朝政紊乱。由此我知道陛下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所以我说您是中等水平的皇帝。”

桓帝笑道:

“从前朱云这个忠直的臣子在与成帝争论时,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将宫殿栏槛都攀折坏了,今天你这个侍中当面指出我的不是,我很敬重你,也知道自己的缺陷了。”

于是桓帝拜爰延为五官中郎将,以后升任他为大鸿胪。

面对帝王之尊,爰延敢于不避斧钺,当面品评皇帝,并指出他信用宦官导致朝政紊乱的错误,这是一种令人钦佩、正直无畏的官德,总算桓帝还称大度,龙颜没有大怒,反而升迁了爰延的官,依笔者看,爰延劝殊之日正是桓帝游览上林苑兴致很好的时候,加上爰延被大尉杨秉推举为“贤良方正”,已是有名的儒官,所以其意见才幸而被肯定,据《后汉书》,记载,桓、灵两帝都有重用他的迹象,只因爰延身体不好过早病逝而作罢。

由此可见,见机而动,抓准时机也是十分重要的“变”啊!

乘机进言——姚崇说服玄宗

说服他人时,见机而动,更要乘机进言,抓准时机将该说的话说出去,产生最佳的说服效果。

唐玄宗即位时,正好26岁,年轻气盛,面对武则天晚年弊政造成的天下衰败的形势,一心想把国家恢复到“贞观之治”的局面,整日为治国用人之大事忧心忡忡。

梁县侯姚崇,文武双全,曾在武则天和睿宗时任过宰相,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触怒睿宗而被贬职。玄宗听说后便有复其相位的念头。一天,风和日丽,万木复苏,玄宗召姚崇一同打猎。围猎休息时,玄宗便将年过半百、精神烁的姚崇叫到自己的身旁说:朕若封你宰相一职,令你辅佐朕,振兴大唐,你该作何打算?姚崇大吃一惊,慌忙跪倒在地,说道:微臣才疏学浅,不敢当此重任!玄宗笑了笑,双手将他扶起,道:朕已观察很久,宰相非你莫属!姚崇知道唐玄宗锐意治国,为坚定其志,庄重地说:多谢皇上赏识!只是,我若为相,皇上必须答应我十件事!玄宗忙问:哪十件?

姚崇重整衣冠,从容说道:

第一,须以仁义礼智治国,不能专任刑法。皇上能做到吗?

玄宗听了,忙道:我请你为相,就是为了国泰民安,有何不能做到?

第二,对外不求边功,至少在国家富足之前,您能做到吗?

玄宗马上说道:如今民不聊生,发展生产才是第一要紧之事,哪有工夫去修边功。

第三,不许宦官干涉国政。

话未了,玄宗忙点头道:朕早有此意。

第四,皇亲国戚不能当达官重臣,免得兵权被夺。

玄宗道:可以。

第五,皇帝的宠臣触犯法网,必须严惩不贷。

玄宗道:朕可以保证做到。

第六,除去法定租税以外,不能额外征收杂税。

玄宗道:朕也有此打算。

第七,杜绝修建宫殿庙宇,不能浪费财物。

玄宗点头。

第八,皇帝须以礼待臣,不能因君臣名分而轻视群臣。

玄宗又点头。

第九,积极鼓励群臣直谏,开进谏之途。

玄宗继续点头。

第十,将外戚祸国之事编成史册,永诫后世。以上十条,皇上都能做到吗?

玄宗毫不犹豫地便点头答应了。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姚崇说服的成功就在不于他掌握了时机,乘机进言。

要成为上司好助手的下属,应该耳聪目明,手脚灵活,能够关心自己的周围和整体的情况,尤其是要用心观察周围的动态,进而正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往往就能取得不一般的效果。

而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说话适地适时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讲话要及时“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王某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拉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经理立即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有关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速同客户回去重修。

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王某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借不到第三集。”王某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

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洗衣机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切入话题要注意双方所关心的共同点,还要考虑在什么时候最好。

在讲座会上,要是先发言,虽可以在听众心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因过早,气氛还较沉闷,人们尚未适应而不愿随便开口;若是后讲,虽可进行归纳整理,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但因太晚,人们都已感到疲倦,想尽快结束而不愿再拖延时间,也就不想再谈了。

据此,人们经过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个人谈完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效果最佳。这时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不失时机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关注。

纪晓岚旋而再说服乾隆

如何变主动为被动,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很重要“旋而再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清朝的纪晓岚,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得到重用。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检验一下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死法?”

“跳河。”

“好吧!”

不一会,纪晓岚回到乾隆面前,乾隆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说:‘晓岚,你此法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

纪晓岚的辩才,全在于他有理、有利、有节地运用“旋尔再击”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颜面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一举折服了他。这里,纪晓岚赖以反攻的对手的破绽(令我去死是昏君之举)及其反攻时机,均由纪氏一手创造。因为很显然,乾隆是根据纪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之论叫他去死的,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周旋,然后创造契机方能反败为胜。

在说服他人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有备而主动,己方无备而被动,此刻,进则受挫,退则必溃,进退维谷,腹背受敌,只有巧妙地周旋,才能摆脱困境。

所谓周旋,一是阵容上的周旋,避开对方的咄咄逼人的主锋面,在周旋中将我之优势调动于正面,直逼对方弱点;二是时机上的周旋,一旦时机有利则变守为攻;三是力量上的周旋,在周旋中调整思路、论据、素材,变无备为有备。

变中明理——苏秦智说服燕王

人难免会有处于不利的环境的时候,这时候,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在变中明理,无论是说服他人还是摆脱困境,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