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崇拜心理学
26155400000026

第26章 金钱崇拜心理(1)

金钱不仅仅是一般的好价物而且是一种天所不能的“神物。”崇拜金钱的人这样认为。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曾塑造了一个彻底的太世者,名曰泰门,他散尽千金为新朋,千金已被社会无情地抛弃、昔日最亲密的人,榨干他的钱袋后视他如粪土。于是他逃离社会,在远离人群的荒野里放声诅咒金钱。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为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边拉走,把壮士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这黄色的奴录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得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受;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好使她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分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马克思曾高度赞扬这段人物台词,读过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人都熟悉这段台词,但是现在读来,感觉却大不相同。不独是对金钱的能量有了更深的切实体会,对金钱的功史功能也会有新的想法。现在,人们是否像泰门那样高声诅骂黄金,也许有人诅骂的只是自己没能弄到更多的金钱。

是的,目前的必革开放的大潮中,一股不知是什么时候悄然兴起的“金钱崇拜”的浪潮,正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看来,对于“拜金狂潮”的兴起,最好的办法是冷静地分析其心理机制这有助于人们理智地对待金钱。

拜金主义人生观,是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的和人的唯一动力的人生观,即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国西晋时期的鲁褒在《钱神论》中说:“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这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死。”拜金主义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获得金钱,为金钱而生活,为金钱而奋斗。

拜金主义人生观剥削阶级利已主义世界的表现,它在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目前,拜金主义的意识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难以消失,有人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有人宣扬“为了向前看,就必须钱看”。“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是必须予以反对的。但是,反对“一切向钱看”,并不是反对金钱,因为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要反地的只是为了金钱而不顾国家和集体益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也许都记得列宁所说过的那句话,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用黄金去砌厕所。但是有多少人能相信这句话会成为现实呢?人们之所以存有这话疑问,主要是囿于目前的现实社会生活中金钱的确还不那么充裕。而且还有更重要一点是目前现实社会生活中金钱分配的严重不均。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是人人都唯利是图能解决呢?还是人人都默默地为社会多做贡献能解决呢?在这种关键的选择中,有人选择的是后一种。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人,他们的金钱观是永远值得称颂的:著名作家柳青,把1.6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农村的公益事业。他说:这个人类进步文学人士的优良传统,不是哪个作家特有的优秀品质。而正是这样一位作粗,自己本人却过着发清贫的生活。1961年有人到他的生活基地皇甫村看望他时,无意间看见他的爱人马葳和孩子们围着一口大锅,每个捧个碗,蹲在地喝菜粥,没有干粮,没有妙菜。当来人问柳于:你生活这样窘迫,为什么还要把《创业史》第一部的1.6万多元稿费全部捐献给皇甫村人民公社呢?留下一些改善家庭生活不好吗?柳青的回答是相当自然的:你想想,我身在农村,生活在农民之中,谁都知道我写书,今天出书了,拿巨额稿费,揣进自己腰锯改善个人的家庭和生活,农民会怎么想呢?他们会说,这老汉住在这里写我们,原来也是为了自己发财呀!如果这样,我还怎么在皇甫村住下去?《创业史》还能写下去吗?这是何等坦诚的语言,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人生世间那泥士的芬芒啊!

金钱崇拜心理的幻觉性

对金钱的崇拜是一种非理性的睛现。对金钱的迷恋和成癖,主要是基于金钱崇拜的幻觉心理。在一引进人看来,金钱不仅仅是一般的等价物,而且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神物。这正如中国俗语所言:“有钱能使鬼推磨。”倒不是让鬼来推磨,而是想让谁来推磨谁就来推磨,只要给钱就行。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基于对金钱的崇拜心理而滋生出来的一种幻觉。他们是把金钱作为无所不能的上帝所崇拜的,以为只要真诚地相信金钱这个上帝,就可以用金钱买到一切,可以决定一切,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金钱可以买到一切

金钱作为商品的一种等价商品,金钱是可以统统买到的。但这并不等于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也许可以买到一切是从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幻化而来的,但这毕竟一种幻觉。凡是商品之外的,如友谊、爱情、理想、信念、道德、才能、智慧等等,都是金钱所根本不可能买到的。

有人也许会根据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指出,正是因为金钱,才使如今的人情像窗户纸一样薄,连亲戚,甚至于一家人办事都要动钱,不动钱也要动物。辄有人会指出,目前的人际匀往就是靠金钱开路,有了钱什么事都能顺顺当当地办成。这些问题其实正是金钱崇拜心理产生的迷人的幻觉,即“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确有人能用金钱买通一些人为其办事,但是,这些人也仅仅是那些将自己本身当成商品出卖的人,而不是所有的人。那么是否是因为金钱使人情薄了起来呢?显然不是。不管是新朋友好,一家人好,如果办事来也要动钱,那也无疑是亲朋中,甚至是一家人中也确有人把自己当作商品在出售。按照商品交换的历史发来看,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一般程序来说,都应当是先有作交换用的商品,而后才能通过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交换。社会风气如何,与金钱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金钱只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商品交换中,它并不能改变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追求财富的大潮,正席卷着每一个人。以至于常常有人扪心自问:“我每月赚多少,才能活得像一个人?”如果按照“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金钱崇拜心理的幻觉来回答,那就是赚多少钱都不够,如果能够正视金钱,不受金钱崇拜心理的幻觉影响,那就能够相信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真情,而不是金钱。

有了钱就可以使自己身价百倍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由人本身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同时也有赖于社会机遇如何。与金钱根本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为什么金钱崇拜者会出现“有了钱就可以使自己身价百倍”的心理幻觉呢?问题就出在对身价的理解上,有人会将如下一些场面中的人看成是身价百倍:

在一个穷乡僻壤中,一身西装,可以会使人身价百倍。而这身西装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

在一个县城中,能够有一辆奔驰车,那大可以说是身价百倍的人物了。而车子也是完全可以用钱买来的。

在一个中等城市中,当一名县团级领导,也可以说是身价百倍了吧!而这个位置也可以是用走后门送礼等弄到手的,而这礼品也是可以用钱买来的。

一个人如果能有一个高级职称,也可说是身价百倍吧,可这个职称也可以是用钱交换来的。

以上所举,的确都是用金钱来买来的身价百倍。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可以用金钱买来的身价百倍,才使金钱崇拜心理产生了“有了钱就可以使自己身价百倍”的幻觉。那么还有比这些要多得多,而又是上述的“身价百倍”所不能比拟的身价百倍是不能用金钱买来的。如真才实学、发明创造、理论建树、道德修养、人间真情等等。这些,与用金钱买来的所谓“身价百倍”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看来这幻想的产生,无非是犯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思维泛化的错误。

从传统观念上来说,亮出钞票,是人们显示地位和风度的典型方式。然而,你亮出多少钞标才算是有地位和风度?在深圳的商业大厦有如下一些商品的标价:一双皮10200元;一只女式包12800元;一瓶法国香水:26600元;一枚金戒指:380000元;一件豹皮大衣:600000元。这些购物中的极品,会很强烈地刺激人潜意识中的金钱欲望,使金钱越发地散发出一种勾人心魄的幻觉。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还愿意到大商场中去一遍又一遍地去看那些自己根本买不起的商品;有些女人爱试穿别人的高档服装;有些男人爱填写自己不可能去的旅行单。难道金钱的幻觉魔力就真的这么大吗?

有钱就有幸福

幸福生活当然需要一定的钱来作为物质基础和前提。但是,金钱与幸福二者之间并不构成无条件的必然联系,也许金钱崇拜心理正是在逻辑上犯了推理的错误,才幻化出“有钱就有幸福”的幻觉。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有了钱,动摇或破坏了原有的幸福的事实也是大量存在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就得出有了钱就没有了幸福的结论。

某工艺美术厂有位女工,专画鼻烟壶,20多年来练就了一手纯熟的技术,可工厂每月最多给她后来退职单干,每天画5个鼻烟壶,直接卖给外商,图案简单的100多元一个,复杂的几千元一个。一个月下来,收入3—5万元是常事。现在,她花100万元买了豪华住房,还开上了枣色的高级轿车。这也许正是:“造化无情择物,春色亦在深山中。”一个普通女工,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有了钱,有了生活条件,她是幸福的。但是,同样有是有了钱的人,非要以坐“皇冠”,赴豪筵,喝“人头马”,穿“老人头”,出和舞厅,亵红猥翠为幸福,这就势必会走向反面。

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一句非常简洁,又非常深刻的有关金钱的幸福的话:“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在古希腊的黄籍中曾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有关金钱与幸福的记载:古希腊杰出政治家梭伦,一次到撒狄会见吕底亚的国王克洛苏斯。克洛苏斯以为谁拥有最多的金银财宝谁便是最幸福的人。于是他竭力用珍珠、宝石、彩衣、金饰之类,把自己打扮成俨然是最富有、最尊贵的形象,来与梭伦会面,但梭伦见到他,丝毫没有感到羡慕和惊奇。克落苏斯内心感到,梭伦不能不认为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伦不能不认为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伦不能不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伦回答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特拉斯。特拉斯诚实,并热爱祖国,为保卫国家献出了生命,表现了光荣和勇敢。克洛苏斯虽然对梭伦的回答很不满意,但还是又问了一句:那么,在特拉斯之后,还有没有人比他更幸福·梭伦回答说:有,就是阿尔哥斯的克利奥比斯和比多。过两个兄弟友爱、孝敬父母,超过了其他人。

幸福,一般是指人们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即人们取得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相对满足的愉悦感受。而钱仅仅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早期没有钱,钱在未来社会也将消亡。而幸福则要存地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是不能把幸福和钱相提并论、划等号的。

禁欲主义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幸福的重要方面,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的幸福内容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人的幸福应该超越物质的束缚,开拓灿烂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金钱崇拜心理的驱动性

人对金钱的崇拜心理主要的、最突出的是表现为对金钱的追求。这种表现形式开始时是人对金钱的千方百计的追求,到了一定程度,则又会表现为金钱对人产生的一种神秘的驱动性。这主要是因为,人对金钱的欲望是永无满足的,一旦人有了追求金钱的欲望,并付诸于行为,那么,这种心理俗望就很难再停止下来。在这时,金钱对人的控制会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一旦选择了金钱作为奋斗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甚至品德嫁给了钱。

一些人现在普遍有这样一心态,什么本职工作、事业、专长,只要能赚到钱,这些就可以先放一放。等到有一天钱赚够了,再脱离出来,专心追求副业和专长。这也许是一种比较实际又比较浪漫的心态。说其实际,其理根据是只有有钱才能追求事业和专长;说其浪漫是,只要有了钱,干什么都可以了,干事业和专长就不在话下了。其实是不然的,金钱崇拜心理的驱动性会使人觉得钱永远是赚不够的,也就不会再从金钱中解脱出来,要沿着这条“一切为钱”的路走下去,不能停止。那么,这种强大的,能够控制人的意志的驱动力是如何启动和运转的呢?

失去的和得到的不能进行交换

一个人,如果有金钱崇拜心理,他就要放弃一切与金钱无关的爱好,其中包括话弃丰富和充实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放弃品德和多方面才华的锻炼。他所能乘下的,只有钱,想方设法地捞钱。这样一来,他心理所剩下的只有钱,另无基他,那么,要是再将钱也舍去了,他不是会一无所有吗?下是基于这种力量,即不某于自我否定的力量,使得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失去的和得于的是不能进行交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