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逆境心理学
26155500000015

第15章 处于逆境后的行为反应(2)

其次,后天的教养方式和自身缺陷是逆境后躲避与胆怯的重要强化剂。从家庭教养方式上说,强制型的教养方式最易使孩子形成胆怯心理。强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往往强迫孩子去形成他们所认为的那种理想的性格,达到他们为孩子设定的标准。可是,一旦某方面没有接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独立面对复杂事物需要做出抉择时,他们因害怕失败就会手卟无措、心慌意乱,胆怯的情绪油然而生,自然就不敢独闯世界,不善际,十分内向。这种孩子,极易失败和受挫折,面对失败和逆境又更加胆怯,心理承受力更低。

自身缺陷也是导致胆怯、躲避心理的重要原因。因生理缺陷或相貌差而不敢追求爱情:因疾病而不敢竞挑战性强成功率高的工作;因文化水平低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或谈自己的见解等等,使自己失去很多好机会,这都是自身缺陷引起的胆怯,这会使他们挫折后更加胆怯的躲避。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吸毒和酗酒

一个人在失败和逆境后会产生失败感、孤独感、自卑感、无力感、犯罪感。为了消除精神上的不安、抚慰受创伤的心灵,消除因自己境况不佳或挫折而引起的这些消极情感,一些受挫者往往会沉缅于酒精、药物和毒品等兴奋剂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初次尝试时偶然碰到这些兴奋剂,便觉得一下子找到了解除长期因扰自己的焦虑、抑郁、沮丧或愤怒情绪的灵丹妙药。那些越来越依赖酒精和毒品即最易上瘾的人,已习惯了把这类物质作为纾解焦臣、愤怒或抑郁的某种药物,他们似乎从毒品和酒精中找到了去除因扰自己我年的痛苦和烦恼的即用即消的良药。因为,毒品和酒精,首先在生理上给他们筝定感,使自卑感、失败感得到了一时的消除而得自信起来,心情也会舒畅起来。这种舒畅哪怕是暂时的,他们也感到快慰。为此,他们想方设法搞到这些兴奋剂,一旦离开了兴奋剂,他们就会感到心烦意乱,这种倾向表明了他们对兴奋剂的极端依赖。因为毒品、酒精和药物对大脑有麻醉作用,使人服用后理智不清的同时也忘掉了烦恼和痛苦。

选择哪种兴奋剂,取决于不同的情绪,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焦虑情绪者以酒精作为情绪镇静剂。这种情况就是酗酒。两种情绪模式都可导向酗淋,一种是自童年期就高度紧张和焦虑,另一种是在少年期例发现酒精可缓解焦虑。这一情绪模式在生理上的突出特征是Υ—氨基丁酸分泌不足。Υ—氨基丁酸是一种调节焦虑的神经递质,它的水平太低就会使人高度紧张。一项研究发明,父亲是酒精依赖者的男孩,其Υ—氨基丁酸的水平低而焦虑程度高,他们饮酒后,Υ—氨基丁酸水平上升,焦虑程度下降。这类酗酒者之子似乎唯有从酒精里打到缓解紧张的松弛剂,同时他们也易于对镇静剂上瘾,像用酒精一样借以消除焦虑。

一项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酗酒者之子12时就已有紧张的迹象,处于应激时心率加快、冲动性高,额叶功能不良,因而缓解焦虑、控制冲动不如其他男孩。这一功能缺陷使得酒鬼根本考虑不到饮酒的长期弊端,只感到喝酒后焦虑的即刻消除,从而使他们更容易陷入酒精依赖。

第二,抑郁情绪者,用******作为安慰剂。抑郁者也很容易借酒浇悉,但清表的代谢作用使之仅有瞬间的飘飘欲化之感,随后便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种长期郁郁不乐的人具有更大的上瘾危险性,更容易把******之类刺激物当做直接对抗郁的安慰剂。

第三,情绪愤怒者用******或其他鸦片制剂戒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最为鲜明的情绪模式是一辈子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而且一点就燃、动辄发火。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服用鸦片后自感正常,并体会到轻松感,所以对这种毒品上瘾。

以上分析的以酗酒、吸毒来安慰自己的消极情绪者,虽不全是挫折后引起的焦虑、抑郁、愤怒,但总是失败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具有一般性、代表性,挫折后的人产生这此消极情绪同样会用酗酒和吸毒的方法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曾经有着“中国第一摇滚女声”之称的歌手罗琦,就是挫折后以吸毒来求得精神解脱的一例。罗琦的人生经历是不幸的,她9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母亲,从此,就漂泊于也已离异的外公、外婆家,母新隔一段时间来看她一次。中学没毕业她就迷上了霹雳舞,一次,在与他人争执时左眼被戳瞎,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创伤。但两个月后,她又重新站到了北京首都体育馆,一曲《选择坚强》震动歌坛,从而在大众面前确立了一种与命运抗争者的形象。但是,在这种事业的高峰状态下,她因失去左眼的苦闷仍深深地侵袭着她的心,在演世圈内吸毒朋友的影响下劝导下,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放松,她也尝上了毒品,结果,很快她就有了毒瘾。罗琦坦言,她对人生一直的追求就是得到真正的快乐。在吸食毒品的初期她似乎找到“飞”的快乐,她创作演唱过一首《失眠滋味》的歌,歌中写道:“抛下白色一团雾,让人感觉开始飞……”,其实,这就是当年吸毒给她带来“快感”的写照。吸毒者在吸第一口毒之后,就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的感觉。但罗琦的这种“飞”的感觉持续时间很短,紧接着,一系列可怕的症状开始在她身上出现,她从快感的巅峰重重地坠入痛苦的深渊……罗琦说,毒品在摧残她的自尊、自信和毅力,她再也无法从毒品中获取快乐的创造力,每日除了想毒品,其他的事都不想干了。值得庆幸的是,她对毒品已深恶痛绝,便又欲罢不能。吸毒者都曾痛杜一冰:不是我不想戒毒啊!可真的是很难戒!好像全身的肌肉里、骨头里有无数蚂蚁在爬、在啃似的,难受极了,我真的想一死了灾害,死了就一了百了,什么痛苦都不用受了。于是,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他们又吸毒,用毒品暂时消除这种痛苦,以至于成癖上瘾,不能自拔。

逆境心理产生后的内罚

逆境后的内罚是指受挫者在逆境之后采取自我折磨、自伤、自残、自杀的方式来宣汇自己心中的焦虑和痛苦或寻求自我解脱。这几种方式有些人有时是交替运用的。比如,某人屡遭受情挫折,他又是十分自尊加弱的人,于是便以绝食来折磨自己,当痛苦无法忍受到了绝望程度时便自杀;有的人处于逆境后又没有立即死亡的勇气,或为了逃避继续受挫折,便采取自伤、自残的方式自我折磨。罪犯中有些人因承受不了犯罪被判刑、服刑这一人生最大的挫折带来的痛苦或为了逃避这种挫折而自伤、自残。在这几种内罚形式中,最严重的是自杀,所以,我们着重分析处于逆境后的自杀。而采取其他方式的内罚其心理机制与采取自杀的心理机制在性质上大致相同,只是内罚的程度不同而已。

逆境反应的内郁,导致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外罚不能、自己又无法解决时,个体就会自杀。自杀行为是比较复杂的因外罚不便而转化成内郁的一种内罚形式。

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用剧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健康人的自杀都是由挫折引起的。按自杀的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像宗教里的绝食坐化,美国圣殿教徒的集体自杀,为坚持某一主张的“示威”性自杀,赌气性自杀都属于心理满足型。而由于自卑、悲观、厌世、空虚、差辱、悔恨以衣畏罪、绝望等原因的自杀都属于心理解脱型自杀——各式各样的心理负荷。处于逆境后的自杀较多的是失恋自杀(即爱情挫折自杀)、破产自杀、畏罪自杀、绝望自杀、受辱自杀。

从自杀的动力角度分析,自杀又分为冲动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

冲动性自杀的主导动力是负性情感。主体受挫后的负性情感——焦虑、悲伤、痛苦、愤怒、分恨、绝望等达到了顶峰,自己已无法控制、无法摆脱,这些负性情感使主体的思维特别狭窄,只能围绕在“死”字左右盘旋,在挫折面前失去了理智,冲动之下采取了自杀行为。冲动性自杀是因某方面的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的歪曲、反感与对分人的报复心理又无法实施绝望自杀意向自杀行为。其中,主体绝望的情绪变化,笼罩了整个大脑,已无理性思维可以战胜这种绝望,只有自杀。

理智性自杀的动力是理性思考。欲自杀者往往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就把自杀的理由想得很充分了,自杀是他选择的理想出路之一。这时欲自杀者非常冷静、安详,较少的冲动情绪支配,也没有对死的恐惧,这时的理智完全占了统治地位。比如:畏罪自杀、羞辱自杀,悔恨自杀、为捍卫人格、真理和主张而自杀等。在理智型自杀的行列中人数最多的是文学家。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是自杀的,他认为:“生活中无论如何都是无可救药的,死亡是所有不幸的至高无上的解救办法。”海明威对死亡因执的观念源于精神上创作性的经历:他亲眼目睹了一位丈夫因不忍倾听妻子分娩的惨叫而开枪自杀;他父亲在自杀更是使他的内心受到极大震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亲身经历,则严重损害了他生存的安全感。这使得海明威的作品中充斥了暴力残杀、鲜血淋漓的意象,以至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只有一个主题——死亡。可见,生活经历的逆境和精神上的创作使海明威理智地选择自杀是不足为奇的。中国****时期自杀的文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文人自杀现象最为密集的时期——未做考证。如老舍、傅雷、邓拓、吴晗、以群、海默、杨朔、翦伯赞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份无言的抗争与控诉,他们以死来成就人格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不是人类本体意义上的内在焦约与苦闷,而是渺注的个体在强权压迫下的对心中“道”的最后维护。这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能够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尤其是精神需要胜过一切的文人们,精神更不能被打垮,在强大的政治逆境面前,他们以死护“道”。20世纪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福柯时确认为:写作不是生命的离受,而是牺牲,为了艺术他们将生命贷出。因此,在艺术家那里,自杀是这种价值毁灭理性沦丧的最好的选择。正如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说:“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她把生命与死当做诗来品味。

导致自杀的因素很多,我们把自身因素叫内环境,而把外部因素叫外环境。

首先,内环境是由个体差异决定的。这些个体差异包括气质、性格、情操、信仰、经历、挫折耐受力、文化、种族、心理状态、身体状况等。显面易见、理想、情操、经历、耐受力是重要的。普杀金在爱情受挫后决斗丧生,而恩格斯失恋后却去阿尔卑斯山旅游,摆脱痛苦。怀有大理想与抱负而又能正确对待逆境的人不会因处于逆境而绝望,只有弱者或理想至上者才会走自杀道路。从外,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生理状况等也影响受挫者是否自杀。比如,抑郁质的人易自杀,胆汁质的人易轻生,只有相对平衡型的粘液质、多血质自杀者少;瘫痪等疾患者容易自杀,抑郁型性格者及抑郁型精神病者易自杀。

其次,自杀的外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同类对比。自杀往往发生在自认为境遇不及别人的人身上,因失恋而自杀者总认为别人不会有如此大的痛苦;因人际关系挫折而自杀者看到的是别人都比自己人缘好;因不公平感而自杀者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得到的利益多。这就是同类对比导致的个体自杀。相反,与自己境遇相同的同类相比,想自杀的人也许就不会自杀了。同类对比是由于对比的差距而导致自杀者心理不平衡才自杀的。二是同类暗示。与同类对比恰恰相反,同类暗示是同类的自杀行为对他人发生了间接的、含蓄的影响,使其他人也与已自杀产生共同心理,因此,受前者暗示,后者也模仿前者自杀。前面提到的文学爱、艺术家自杀者多数属同类暗示的作用。三是生存威胁。破坏生命生丰的因素即生存威胁,这种因素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的。饥饿、战争、瘟疫、突然来的敌害等妨碍或中止生命生存的因素向人袭来,反而使人不想去死。这是以人的逆反心理为基础的,生存威胁越大,自杀欲望越低。四是兴奋更迁。新异刺激可抑制人的自杀欲望。一个欲自杀者,闻知近期某地发生了八级地震,或是看到车祸撞死了人,有可能削弱原来的自杀欲望。这实际上是个负诱导作用,即新异刺激引起的兴奋诱导了自杀欲望的抑制。五是社会支持。这是最重要的外环境。所谓“社会支持”,包括同事的支持、新友的安慰、领导的关心,来自舞台、银幕、广播、电视中强烈的正情绪的感染等等,都会减轻或消除自样心理。比如,心理咨询线电话的工作者打个电话,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会得到他开导后而终止自杀动机。相反,一个有自杀动机的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亲朋、领导和同事的冷漠与漫不经心、鄙视和视而不见,便会加速自杀行为的实施。此外,自然环境也影响自杀,季节、住所、气候等自然环境都与自杀有关。据有人统计,自杀在春、夏两季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