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爱情心理学
26155600000006

第6章 爱情心理定律(1)

引言:爱情是什么?爱的事情可有章法可寻?两人的缘份真的是天注定的吗?你爱谁?谁爱你?请看爱情心理定律。

爱情心理困惑

传统与现实的矛盾

调查表明,男性在选择爱情对象时仍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男性,其传统意识更浓厚。单就学历来说,男的学历越高,自身价值就越高,择偶范围也越大;而女的正好相反。

对于男性来说,这种传统的束缚在于:寻找社会地位低于自己或和自己相同的,具有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温柔贤淑的女子。1991年,电视连续剧《渴望》播出后,许多男性观众偏爱剧中代表传统妇女美德的刘慧芳,并要求自己的爱人以她为楷模。在征婚广告中,也不难看到这样的例子:

“某男,32岁,研究生学历……觅32岁以下,本科生学历,温柔秀丽的女子……”

对于女性来说,这种传统的作用在于选择那些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性。我们来看这样的一则征婚广告:

“某女,29岁,未婚,1.65米,大专,体健貌端,善良温柔,事业进取,善理家务……觅年龄相当,大专以上学历……有事业心的男士……”

在我们所处的改革开放的年代,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平等、发展、和平已成为世界潮流,各国政府都对男女平等做出了承诺。我国妇女解放事业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她们与男性承担同样重要的职责。然而,传统观念总是滞后于时代,她们越先进,爱情越是远离她们,越往高处走,选择的余地越小,而那些在她们选择范围之内的大多数男士却并不以她们为对象,而是“眼睛向下”,于是演绎出高学历、高地位女性的婚恋难题。

心理冲动下的爱情

有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彼此把对方当作自己命中注定而且一直在苦苦寻觅的意中人,很快就双双坠入情网,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极具浪漫色彩。

然而,在一见钟情的爱中,由于容貌和性征的比重很大,而爱情不仅需要冲动,更多地需要相互了解与关心,所以,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往往很热烈,但如未很好地得到发展时,往往产生爱情悲剧。

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为美丽而动情。心理学认为男女的审美心理有所差别,男子更重视美,而女子的直觉比男性更为灵锐。外表美丽的女子总能引起陌生男子的驻足。女子外貌的美使男子赏心悦目,并使他把这种美通过联想扩想到她的道德、性格等各个方面。有些高学历的男性认为:女性的学历是可以读来的,而美貌都是天生的,他们幻想能把没有知识但很美貌的女子调教过来,但经常事与愿违。

一见钟情中另一种强烈的情感就是性的冲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都有周期性,性活动也有周期性。男性性周期一般为15天,女性性周期27天,每个性周期最后一天表现为高峰(即性高潮日)。虽然男女的性周期很少重合,统计告诉我们,一对男女的性周期平均135天重合一次,一年内也只有两三天。生理学把男女性周期重合的这一天叫两性周期日,如果男女在两性周期日这一天相会,彼此很容易一见钟情。

在现代社会观念中,爱情中性爱的成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比过去的贬抑性爱有所进步,说明人们已开始正视自我。但是,思维的误区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加一极端。传媒最能体现文化心理及社会舆论导向,它对性爱的渲染正说明性爱有被加重的倾向。爱情的内容并不是对某个人的单纯知觉,最初的一瞥往往只是一颗火星,经过长期的观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燃起爱情火焰。托尔斯泰曾经讲过:“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在一次宫廷舞会上被“莫斯科第一美人”娜达丽所倾倒,他们一见钟情,但婚后娜达丽花钱打扮,挥霍浪费,不理解丈夫的事业,又和另一个追求她的贵族关系暖昧。普希金为她与那贵族决斗,结果中弹身亡,年仅37岁。因此冲动下产生的情感是一种不理智或者说是一种不完全的情感。

商品化的爱情

人类社会进入到商品社会,金钱成为交换的手段,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杠杆,金钱的诱惑力越来越大。然而,等价交换原则在爱情中却行不通,从交换原则看,爱是不计得失的给予和付出。因为金钱的原因去爱,是一种有所求的付出,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情。

1998年成都的一个品位并不高的男青年,由于落实政策后有了一幢花园洋房,还有几十万元的存款,受到了许多年轻美貌、天生丽质的姑娘的追求,他和其中八个姑娘谈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结果这八个姑娘争相要与他结婚,唯恐落选。

有个小伙子为了达到出国的目的,丢弃是原来的恋人,去追求有海外关系的姑娘。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人把爱情做为一种投资,企徒通过爱情的增值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样,爱情便成为一个资本,蒙上商品交换的色彩。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冲突

男女在选择自己的爱人时,男子一般倾向于比自己小的女性,而女子则倾向于比自己大的男性,这已成传统定势。它有人的生理原因:女孩子到20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而男孩子则要到22岁左右才能发育成成年男子。女性大约50岁左右进入更年期,性功能减退;男子性功能60岁左右才开始衰退。另外,这种选择也有社会原因:作为主导的男子建立一定事业后,找年轻女子为伴侣,年轻意味着健康、美丽,可以生出健康、优质的后代。女子追求一种安全感不但在经济上依赖男性,而且在心理上也依赖男性,年龄越大的男性越可依赖。

那么,男大女几岁好呢?我国古代的择偶差是5—10岁,近代以后是3—5岁,后来又为2岁左右。但是,现在大中城市相当多的年青女性愿找比自己大七、八岁甚至十来岁的男性,她们觉得同龄男性不成熟,男人30甚至40才有味道,才够成熟。但是,这种年龄的男性虽事业有成,但多是有家室的人,况且并非所有这种年龄的男性都成熟,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并不等同。如王女士,喜欢上一个大自己12岁的中年男子,她不顾这个男人已结婚并有孩子,紧追不舍,结果弄得他家庭不和,事业也受到影响;李女士一心想找大于自己10岁的男士,一个大她2岁、各方面都不错的小伙子对她很钟情,但也打动不了她的心;一天她终于碰上了一个性格深沉的中年男人,但当她和他更深一层交往后,便发现他狭隘、自私,胆小脆弱,心理成熟度远不及苦苦追求她的那个小伙子。

另一个现象是,大年纪的女子的择偶范围越来越小,同龄或大一些的男人把目光瞄向更年轻的女子。有一位刚离婚不久的妇女去单身俱乐部,本来她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从俱乐部回来时,她竟感觉自己走上了爱情的绝路。在俱乐部中,40岁以上的女子无人问津,40岁以上及50岁以上的男子都围着年轻女子的身边转,当俱乐部工作人员把她介绍给一个50多岁的老头时,那个老头竟嫌她年纪太大了!

社会中,大年纪女子找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的情形也存在,但却是少数,社会上虽也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但更多的说法是“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二,拣破烂;女大三,屋脊坍;女大四,头触刺”等。事实上,只要两性相爱,就不必过于在意年龄,年龄不应该是情爱的障碍,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女比男年龄大的爱情也相当美满。19世纪英国两位著名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和罗伯特·白朗宁的爱情故事在世界广为流传,至今为人们羡慕和称颂。而巴莱特夫比白朗宁年长6岁,而且还是一位久卧不起的病人,她在15岁时因骑马跌伤了脊椎骨而瘫痪。1844年,38岁的马莱特与慕名而来的32岁的青年诗人白朗宁相识,从此他们书信不断,谈友谊、谈爱情。真挚的爱使他们克服了一切阻力,终于在1846年9月21日结成伴侣,共度了15年的幸福生活。而德国杰出的思想巨人马克思的妻子、助手和战友燕妮比他年长4岁,他们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爱情心理定律

爱情中的角色定势心理

爱情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最为简单的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走向婚姻后组成家庭,成为最小的社会生活单位。同时爱情又不简单。它不仅涉及到个人,而且还涉及到家庭、社会等各个方方面面。可以说,爱情是对两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

爱情中性别角色的要求早已在我们的文化熏陶中成型。社会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左右着我们对爱情双方的角色定义,支配着我们以应有的角色行为来表现自我。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在爱情中没有两样的规定。

小丽是“假小子”型的女孩。运动样样来,黝黑、结实。总是高声呼喝,常常还会见她挥舞胳膊。自从小丽与小杰在一起,小丽慢慢改变了。不再是四季一色的牛仔,长裙飘飘的小丽挺婀娜。小丽开始对着镜子练习化妆。小丽笑的豪爽少见了。小丽看着小杰总是很崇拜。说到小杰,小丽羞涩地半低着头,挺妩媚。“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爱情来临时两个人都会对对方有所期许,这些对男人、对女人的概念形成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通常孩子们是以自己的父母的样式为榜样塑造着自己的男人或女人的形象。家庭给了人们最具体的性别认同的榜样。男孩会像父亲那样或威武或儒雅。女孩子会像母亲那样或贤淑或热情。有意无意中恋人们在两人的关系中遵循着过去的家庭轨迹复演自己的爱情。

因此往往来自于一个男尊女卑家庭的女性在组成自己的家庭时,很有可能又一次陷入男尊女卑的悲惨境地。因为在她的印象中家庭就是这样的,所认同她的女性角色是忍让和顺从。一种习得性的没有地位的行为方式没有教会她如何取得平等地位。她又一次扮演了自己母亲的角色——被欺侮。家庭的烙印如此深刻,也许一时间激情可以掩盖,但冰山下的沉积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婷来自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婷从小就在书香中熏陶着。婷优雅、温和,追求着自由平等。虽然婷在青少年期也有一些反叛的念头,但都有惊无险地过去了。婷爱上了来自农村的军。军勤奋努力,浑身散发着男子汉的气息。两个人深深被对方吸引。婷的父母虽然反对他们的来往,但以知识分子的大度容忍了这个女婿。只是大家分开住,很少来往。

婷和军在结婚半年后就开始争吵,婷受不了军的大男子主义,军开始认为婷拿腔拿调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短兵相接发展为冷战,婷保持着自己的优雅,不温不火的气势把军弄得无可奈何。军有时也想和好,但无法低下男子汉高贵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