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禅
26156300000005

第5章 处世篇(2)

禅师遇虎

智坚禅师、归宗禅师与南泉禅师都是一代名僧。

有一次,他们同去行脚,却在路上碰到了一只老虎。但三人都是不动声色地从老虎身边走了过去。

走了一段路程之后,南泉便问归宗刚才那老虎像什么。

“像个猫儿。”归宗回答得十分干脆。

归宗又反过来分别问智坚和南泉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分别是狗和大虫。

从上不难体会出三位禅师的胆量和气魄,他们遇虎从容不迫,真正具备了大丈夫的胸襟和器量,当今时代呼唤这种精神。想当年,达摩祖师在被人设计陷害时,面对五头狂奔而来的醉象却能神色安然,面不改色;看今朝,欲成丈夫之伟业,必须拥有临危不惧的胆识和气质。

在键锤下日益强壮

仪山禅师对禅学有很深的领悟,德高望重,经常有很多人去拜谒他。

在寒冬的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滴水和尚不畏严寒,去天龙寺拜见禅师。但是禅师却不让他进门,滴水就一直跪在门外,而且一跪便是三天。禅师的弟子纷纷为他求情,可禅师丝毫不为所动。

日复一日,滴水身上皴裂的地方都流血了,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旧跪在那里,雷打不动。到了第七日,他再也支撑不住,倒了下去。禅师的弟子马上向禅师报告。这时,禅师才下令将滴水扶进寺院,并同意他在自己门下参学。

一日,滴水对于无字与般若的异同十分不解,便去请教禅师。

禅师却当即给了滴水一拳,并且喝道:“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给我滚!”

滴水和尚被禅师的拳头打得头昏目眩,冥冥之中却恍然大悟:“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在仪山禅师的严格要求下,滴水自己苦心参禅,最终成了一代名师。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就是在这种键锤之下,人才能日益强壮起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此,面对向自身挥来的鞭子,只有将头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方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处世秘术

大学士黄山谷曾听人说,祖心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他便亲自去拜访禅师,请示所谓的处世秘术。

当天下午,他们一起在山坡上散步,只见道路两旁开满了多种鲜花,香气宜人。

禅师便问大学士是否闻到了花香。

黄山谷望着两旁盛开的茉莉、百合,点了点头,继而称赞道:“真香啊!”

禅师听完,笑着说道:“其实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

黄山谷听完,终于明白了禅师的意思。

禅不能停留在言语和观念之上,而是体现在无时不有的洒脱和无处不在的自在。只有摆脱了世俗的牵挂和烦恼,才能在花丛中闻到扑鼻而来的花香,真正体味最纯朴的生活。

禅者的画像

宝程禅师临将逝世,于是把众弟子叫到面前,并且说道:“谁能为我画一幅肖像?”

众僧顿时忙乱起来,都着手为师父画像。他们与禅师朝夕相处,音容笑貌早已印在心中,很快也就画好了。但禅师依次看完他们的画像后,感觉非常失望,一个劲地摇头。

众弟子见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弟子普化走上前去,朝着禅师说道:“师父,我能描画。”于是就在禅师面前翻了个跟头,然后就出去了。

禅师微笑着说:“画得好!我相信这家伙将会扯疯颠狂一样的去来!从今以后,就由他来做住持。”说完就圆寂了。

禅师求画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僧徒们像自己一样,如痴如醉地教化别人。普化理解了禅师的意思,也得到了禅师的首肯。

现代人应该尽可能多具备一些禅者的风范和智见,以超越常人的见识与智慧,去取得骄人的事业成就。

还俗和尚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寂寞便下山还俗去了。

过了不到一个月,和尚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来了。

过了不到一个月,和尚又因为耐不住寂寞,还是去了。

如此三番几次,一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与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人就依言讨了老婆,支起一爿茶店,从此安定了下来。

半路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这个还俗之人便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行事时,必须不断地分析自身的性格、特长及其他方面,并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找准人生的坐标,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一指禅

一日,时近黄昏,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一位比丘尼比丘尼:佛教指尼姑。不经通报、也不脱下斗笠,径自进入金体俱胝禅师的禅堂里,持着锡杖绕俱胝禅师的禅座三匝,道:“你说得有道理,我就脱下斗笠。”

她一连问了三次,俱胝禅师不知所以,连一句话也答不出。比丘尼拂袖欲去,俱胝禅师只觉惭愧,就礼貌地说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比丘尼停下脚步道:“你说得有道理,我就留下来。”

俱胝禅师仍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比丘尼便转身离去了。

后来,天龙禅师来到寺中,俱胝禅师就以比丘尼问话的经过来请示天龙禅师。天龙禅师竖起了一根指头开示他,俱胝当下大悟。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有人请示佛法禅道,俱胝禅师便竖起一根指头,学者大都能因此有所契悟。一时间,“俱胝一指”,相当有名。

“一指禅”的实质是引起学人的注意去凝神看那一根手指,在看的刹那自然断掉心中的妄想,从看处得出真知。我们应该在平时听与看的过程中,注意集中精力,从中不断参悟出人生哲理,并体味生命的真谛。

半肯半不肯

洞山良价禅师在南泉普愿座下修道时,到了剃度恩师云岩昙晟禅师的忌日,总要设斋上供加以纪念。

有学僧问道:“禅师在令师云岩处得到什么开示?”

洞山答:“不曾垂蒙指示。”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不蒙指示,为何要设斋供奉他?”

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

学僧又说:“我真不懂,你来南泉普愿禅师处修道,为什么却为云岩禅师设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不尊先师的道德佛法,只尊重他不为我说破,单凭这一点就胜过父母。”

学僧又问:“禅师既然为先师设斋,那么是肯定先师的禅风了?”

洞山答:“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学僧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答:“因为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修行若完全依赖师长,将会失去自我;若是全靠自己,没有指引,必定难以因指见月。人必须自信,但不可笃信;可以崇拜别人,但不要膜拜。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并且有所成就。

炉中觅火

有一次,百丈怀海禅师让洲山灵偌禅师去拨一拨火炉中,看看有没有火。洲山在火炉中拨了一拨,却没有发现火,便照实回答。

听完,百丈立即站起身来,走到炉边,用火钳在炉中深深一拨,拨出一点火星,就取出来给洲山看,并且说道:“这个不是吗?”

洲山恍然大悟。

在洲山礼谢之后,百丈禅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只是暂时走了弯路而已。认识佛性要看时机因缘,时机到来就可以从迷醉中顿醒,从遗忘中忽然忆起。至此方知自己的东西不是从他人之处得来的。祖师说:“悟了如同没悟,无心即是无法。”心和法本来就是一体具有的,从现在开始,你应该好好护持它。”

火炉之中本来就有火,暗示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蕴含有佛性,只是看有没有发掘引现出来而已。禅机四伏,心境朗然。然而悟与不悟,也随心自然而已。

我们必须抓住契机,真正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方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自助者,天助

从前,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便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祈求道:“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快来救我啊!”

过了不久,就来了一艘独木舟,船上的那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于是,那人驾着独木舟走了。可大水还在继续上涨,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着急,立即又向观世音菩萨发出祈求。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带,他又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不喜欢这艘船,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那小船只好抛下信徒开远了。没一会儿,水已经涨到了胸部,信徒继续大声地向观世音菩萨祈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