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26157900000105

第105章 真的可以“望梅止渴”吗?

“望梅止渴”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出典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也有叙述。

一次,曹操和刘备同到后园的小亭对饮,曹操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论起天下英雄。从此,“望梅止渴”一语,遂千古流传。现在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现实的想法,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然而,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并非无稽之谈。“望梅”确实能够“止渴”,这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直到二十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才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反射,是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可分两种: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于生物进化中形成,生而有之,不需大脑皮质参与,如婴儿出世即会吃奶(吸吮反射)。条件反射,则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于出生后逐渐建立,需大脑皮质参与。梅属中国特有的珍贵花木,分食用梅和观赏梅两类。食用梅有青梅、白梅等,果实味道独特,酸中带甜。曹操知道军士以前多吃过梅子,没吃过梅子的,也听闻其甚酸,而酸味是人人都尝过的,所以只要见到梅子,甚至仅仅听到、想到梅子或相关形象,都会唾液大增,口内生津(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意味着已经建立条件反射)。于是,他告诉口渴的士兵,前面有大片梅林。曹操的话果然引起他们的酸味联想,致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口渴感觉就减轻了。

我国古代医生曾用“望梅止渴”的方法治病。史载隋炀帝因沉迷酒色,口干舌燥,日渐消瘦。数名太医屡治不愈,皆遭斩首。郎中莫君锡自荐代医为炀帝治病,进宫后展纸泼墨,画成“梅林”与“雪景”二图,请昏君每日观赏。隋炀帝每观“梅林”图,见累累梅子,便想起酸甜滋味,唾液横溢,口干舌燥渐消;又见“雪景”图中万树披白,遂觉寒气逼人,心火降消。十天后,病情大有转机。当然,有的人也可以因为条件反射而诱发疾病。如对花粉过敏的哮喘病人,当嗅到花粉后就会发病。但有的病人见到假的纸花或者塑料花后,虽然没有过敏源——花粉,也会引起气喘。在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从来没有吃过药,打过针的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是不怕的。当他多次看病后,就会把吃苦药、屁股上打针和穿白大褂的医生联系起来,以后他一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虽然没有吃药或者打针,也会惧怕地躲避和啼哭。

三国时期的曹操注意到“条件反射”现象,在天气炎热,长途跋涉、口干如焚的困境下,使出“望梅止渴”一计,使将士们口渴感倾刻大减,克服了困难,摆脱了困境。可见远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了这种深奥的生理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