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众,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他这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通过鲁肃,来见孙权,展开说服工作,也踏出《隆中对》联合孙权的第一步。诸葛亮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孙权)您起兵,据有江东;而我们刘将军(刘备)在汉水南岸招集兵马,与曹操共争天下。如今曹操力克群雄(袁术、吕布、袁绍等),平定北方大部,接着又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由于无法抗衡,刘将军才避难到此。”
一开始,诸葛亮除了凸显曹操的赫赫功业,并把刘备从荆州仓皇逃亡、投靠刘表的经过重新演述,看起来只是众所周知的废话,实则另有用意。诸葛亮巧妙地暗示,刘备败逃,不是刘备不行,而是曹操太强了,袁术、吕布、袁绍等一方之霸都成为与操争霸的祭品。这一点认知,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诸葛亮接着展开激将法:“将军可以量力而为,作出选择:如果能抵抗曹操,不如及早和曹操断绝;如果抵抗不了,就该放下武器,向曹操称臣。如今将军您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犹豫观望,事到临头还不能决断,祸难就要来了。”诸葛亮一语点破孙权的矛盾,可以想象孙权当下的心虚。孙权不服地反讥:“那么你们刘豫州(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呢?”这一问,正好落入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慷慨答道:“田横,只是齐国壮士,却能坚守大义,宁死不屈,何况刘豫州为皇族之后,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若举事失败,那是天意,怎么可以向曹操低头呢?”诸葛亮以田横为例,说明反抗到底、不屈不挠的节义,这就反衬出孙权如果投降,且不说比不上落难的刘备,堂堂一方君主比小小的田横还不如,这样不丢脸吗?到此为止,这场辩论,孙权已经屈居下风了,他已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对抗曹操。
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双方军力的对比,并说服孙权看到和刘备联合作战的利益,进一步促使了孙、刘军事联盟的成立。诸葛亮先从己方说起:“我军虽然新败于长坂,但陆续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合起来有一万人。刘琦集合江夏郡的兵士也有一万人。”先前诸葛亮强调刘备实力不弱,在此时发挥了功效。刘备军队凑一凑也有两万人,然而曹操军容壮盛,刘备区区两万,以卵击石,又有何用?诸葛亮相信孙权必然有这层顾虑,因此在孙权质问之前,诸葛亮必须先堵住这个漏洞。诸葛亮进一步分析曹操大军虽多却不足惧,首先,曹军已如强弩之末:曹军远来,疲于奔命,为了追击刘备,轻骑兵一天一夜赶了三百余里,好比强弩发射的箭到了尽头,劲力已失,连鲁国的细绢也穿透不了。其次,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三,荆州民众虽然投降曹操,但只是形势所逼,不是真心降服。最后,诸葛亮给孙权画了一张美好的蓝图:孙、刘联军,曹操必败,三分天下的形势成形。从投降葬送大好江山,到击败曹操,三分天下,一优一劣,两相对比,孙权终于答应共同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