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歇后语:“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生不如死。”它的产生也许是受《三国演义》里有关情节的影响,不过,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事情。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诸葛亮在汉中五丈原临死之际,对退军之事作了巧妙的安排。他死后,魏军都督司马懿探得蜀军撤退,遂引兵同两个儿子一齐杀奔五丈原。司马懿亲自领兵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诸葛亮端坐其上: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说:“诸葛亮尚在,吾中计矣!”急忙勒马回头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我丞相之计也!”魏军魂散魄飞,丢盔弃甲,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仍叫左右:“我有头否?”左右说:“都督休怕,蜀兵去远矣。”司马懿方才镇静下来。过了两日,乡民奔告:“前日车上之诸葛亮,乃木人也。”司马懿慨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杨仪按照诸葛亮临终的布置,密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而退。司马懿率军追赶,杨仪回军向魏军猛冲,做出进攻的样子。司马懿怕遭诸葛亮的暗算,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而退,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死后)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即司马懿),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说的是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引军追击,姜维指挥蜀军突然掉转大旗,敲起战鼓,作出攻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大吃一惊,以为中了什么计,甚至怀疑诸葛亮根本就没死,便连忙退军。蜀军安然撤退。当地的百姓为此编了一句谚语,叫做“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句话是笑话死诸葛吓跑了司马懿,司马懿听了,只能自我解嘲说“我只能料生,不能料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无法打败司马懿,又急又气吐了血,自己烧营撤退,死于归途。《魏书》记载诸葛之死时,说:“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两晋时代,可能是因为统治者的鼓吹提倡,信的人还不少,东晋初年,大将刘琨上书给晋元帝时还提到“亮军败欧血”。但是东晋灭亡后,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就曾对它加以驳斥。
其实,司马懿惊惶失措地撤退,是被诸葛亮的威名吓回去的。司马懿素来很敬佩自己这个对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病死,蜀军退走后,司马懿巡视了蜀军原来驻营之处,由衷地赞叹说:“真是天下奇才啊!”因为敬畏已久,所以追击途中,突然见到蜀军大张旗鼓地反扑过来,心中一慌,就被吓退了,倒并不是因为见到了诸葛亮的什么木像,这一切也不是出自诸葛亮的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