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26157900000003

第3章 《三国演义》是如何成书的?

三国事件最早的记载是学者的“正史”。如两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便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但是,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由某个人独立创作完成的,它的成书过程十分漫长。

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少在晚唐时就已开始。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篇《骄儿诗》,上面记载了当时讲三国的故事:“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宋代时,说书唱戏很发达,因为三国故事十分生动,自然就成了艺人们喜欢采用的素材。北宋时,有个专门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很受人欢迎。说“三分”也就是讲说“三分之国”的故事。又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徐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在这些剧本中,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元代还产生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此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它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上下两栏,上栏图像,下栏正文。从评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张飞的形象最活跃、最具生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写得十分突出。全书内容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会和传说,像司马仲相断狱的因果报应故事,张飞殴打常侍段珪、杀定州太守,以及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情节都很离奇。但是描写大多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的作品。

以上这些说唱和本子,基本上都是拥戴刘备、张飞一行而反曹操的,虽然简陋粗糙,却为更齐备完整的《三国演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罗贯中正是通过改编、整理这诸多的故事资料,并参阅陈寿正史而写出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这本书最早的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百四十则(节)。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之后,新的刊本也纷纷上市。一般都以嘉靖本为底本,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上的增删,以及卷数和回目上的整理工作。古人没有“版权”一说,因而怎么改、怎么出都没关系。有的就将嘉靖本的两“则(节)”,合并成了一回,最终形成了后来的一百二十回的构架。

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底本,经过辨正史实、增删文字、改回目为对偶,使全书水平又一次提高,封建“忠”、“义”思想也有所强化。这就是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