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闻他有狼顾(身不动而回头看)之相,把他召来,先让他朝前走,然后让他回头看。司马懿居然能脸正朝后而身仍不动。曹操又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醒后很不高兴,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于是便想予以处置,亏得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好,常常保护他,才得以幸免。
司马懿也是《三国演义》塑造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从表现诸葛亮的“多智”创作倾向出发,写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从一开始便处于下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司马懿献五路伐蜀之计,乃是他第一次出场。故事说曹丕得知刘备已死,刘禅刚嗣位消息后,大喜。文武百官纷纷建言献计,司马懿主张乘此机会用兵蜀国,他认为仅用曹魏军队伐蜀,极难取胜,遂献五路伐蜀之计:第一路,请鲜卑国王轲比能发兵十万攻取西平关(今青海西宁附近);第二路,请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攻益州、永昌等郡(今川南及云贵川交界一带);第三路,请东吴孙权起兵十万攻西川峡口(今四川乐山以东地区);第四路,命降将孟达起兵十万,自上庸进攻汉中(今陕西汉中);第五路,遣大将曹真领兵十万,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进取西川。司马懿认为:如此四面夹击,诸葛亮纵有吕望之才,也势必首尾不能相顾,如此计成,灭蜀指日可待。后主刘禅闻此消息,大惊失色,而诸葛亮却称病不朝。刘禅亲往相府探望,方知诸葛亮已暗中调兵遣将:命马超守西平关拒轲比能;命魏延设疑兵以拒孟获;诈作李严亲笔信以慢孟达之心;命赵云守阳平关以拒曹真;遣邓芝出使东吴,修缮两国关系。一切按计而行,司马懿的五路伐蜀之计被诸葛亮从容而破。那么,司马懿是否真有过五路伐蜀之计呢?事实上,罗贯中写司马懿献计五路伐蜀,纯粹是杜撰,因为此事在《三国志》及《晋书》中并无记载。但是,该故事所涉及内容真假相掺。首先,建兴元年(223年),魏、吴尚处于对峙状态,是根本不可能联合对蜀的。而且,建兴元年,孟获只是益州郡大姓雍闿部属,魏国怎么可能绕开雍闿而请孟获出兵呢?再者,《三国志》记马超死于章武二年(222年),怎么可能在公元223年领兵镇守西平关呢?惟有邓芝使吴修好,史有其事。邓芝是重建吴蜀联盟的主要功臣。吴、蜀修好后,孙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
总之,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刘禅又刚即位,内外交困。对此,魏国用兵蜀国是可能的,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司马懿根本没有过五路伐蜀之计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