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典成功艺术
26159100000014

第14章 说话讲分寸(2)

2.快语训练。与人交谈,如果对方吞吞吐吐,吐罗里吐罗嗦,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又臭又长,听者一定会感到没兴趣,不耐烦;若对方说话简洁明了,雷厉风行,给人的印象就会与前者大相径庭。因此,快话训练必不可少。但这种训练不是要求加快语速,似开机关枪,而是一种不拖泥带水的说话方式。

快速复述。对材料内容读2-3遍后,要求训练者略快于平时的语速复速出来。可以依概要复述——细节复述——扩展复述——变式复述的顺序,由易到难以进行。

快速转述。听几段不同内容的讲述录音,录音材料不宜太简单,包含几个旨意要点或情节的转换,让训练者听后立即做分列式转述。

快速讲述。就熟悉的事物做具体介绍。要求有条理,不重复,不加口头禅、语速快、主旨清、条理清、口齿清。

快速口述。对一幅图像看3-6秒,然后要求训练者讲出图像的内容或所想到的内容。可以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先就直观内容进行解说,然后转入细节描述,最后达到对其进行品评,要求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3.反馈训练。谈话双方要求对对方的话有所反应,以更好促进交流与沟通,达到“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以此培养敏锐洞察对方的心理反应的能力。

4.语流训练。培养完整、准确的口才表达能力,以做到讲话意思完整明了,语言生动流畅。

储词训练。词汇是语流的“细胞”,“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储词训练是语流训练的基础。

句式训练。培养运用各种句式推动语流畅通,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可以训练长短句的变换,为重复句、插入、倒装等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运用。

炼句训练。可以对吐罗里吐罗嗦的长句进行删戈,达到简明扼要,清楚明了,也可以做一句话新闻的训练。以此达到说话中心明确,脉络清晰,不枝不蔓。

五、争辩的力量

当一个决定意味着重大利益的时候。争辩就会产生。抬扛是一种逐渐升级的争辩术,反驳是一种讲究策略的辩论术。理越辩越明,话越说越巧,练就争辩口才将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与人争辩,首先要清楚争辩是否有意义,如果是毫无争论必要的小事,最好“敬而远之”。还要弄清楚争辩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争辩双方是否抱定公正无私的心,通过争论是否可以得到某个结果。了解这些再决定是否需要争辩、没必要的争辩只会使双方相互抬杠,以至伤害感情;必须争辩的,可以以此明辨是非,提高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在辩论中,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反问斥谬法。真有价值的雄辩,决无废言谬语。击中要害,方能征服对手。在辩论中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如果对方的提问令人棘手,不好正面作答,又不可以失去每一次反驳对方的良机,反问斥谬会是个好方法。它针对对方提出的错误问题,反问对方提出一个令其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对方为难,陷于被动境地,谬论就会不攻自破。

2.推导荒谬法。利用推理来反驳对方论点,它通过对荒谬者论点的顺延推理来反击对方的攻击。

华盛顿智捉盗马贼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有人偷去了华盛顿家的一匹马,当华盛顿找到这匹马并带警察匆匆赶到那人家里时,这个偷马人死活不承认。情急之中,华盛顿捂住马的双眼问:“如果这马是你的,你能说出它的哪只眼是瞎的吗?”偷马人说:“右眼。”华盛顿松开马的右眼,结果马的右眼光彩照人。

偷马人不死心,忙补充说:“左眼,左眼。”结果左眼也完好无损。

于是这匹马归还了华盛顿,偷马人被抓了起来。

这里,华盛顿的那句问话包含了对方并未明确承认的假定;这马有一只眼是瞎的,于是对方无论承认哪只眼瞎都有悖事实,结果等于承认是自己偷了马,使自己身陷圄囵。

3.顺水推舟法。对于明显的谎言或毫无道理的谬论,花大力气去拆穿费力不讨好,不如顺其谎言而推延,让他自己说穿帮,省时省力,效果好。

19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诡诈多端,常明目张胆地骗钱害人。一位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一心想拆穿他。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有一次,斯威夫特模仿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编了部“预言”历书,预言巴尔特利日会于某年某月某日半夜11点钟得病死亡。到了这个时间,他又写了死亡报告,发表殡葬消息。

巴尔特利日得知后大为光火,四处辟谣,极力说明自己还活着。可是斯威夫特却向公众说明:他是按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也该是巴尔特利日的责任。这样,巴尔特利日露出了狐狸尾巴。

4.引经据典法。在涉及文化背景、历史知识这样的话题时,能够引一些名言名句,不仅能够在心理上,而且能够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占尽风头。

四川沣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多年努力,终于将中国葡萄酒打入了法国市场。葡萄酒在从香港转口时,却被认之为洋酒,而要征收300%的关税。葡萄酒到底算中国货呢?还是算洋酒?李华急中生智,吟:“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解释,葡萄酒就是地地道道的国产酒,而只要征收80%的关税了。

辩论时不仅要讲究技巧,以气势夺人也是个关键。要想以气势压倒对方要做到先、厉、理。“先”即不容对方分说,一顿严词,给对方个下马威;“厉”,表情要严厉,言辞要犀利,掷地有声,挫挫对方的锐敢;“理”即以理服人。如果无理抢三分,强词夺理,那么怎样抢白,怎样严厉都是不堪一击的,关键是有理,做到“义正辞严”。

六、洞察他人的心扉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的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福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也没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讲的确是真话,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掌握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耀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服务员的态度,常给顾客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说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的苦怒哀愁,才会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会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那么人的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呢?较全面、有影响的研究要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如欲望是多种多样,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吃、睡、性及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工作、身体、老年生活的安全保障,要求生命财产不受损害;3.群属需要,也叫社交需要。指希望亲友、同事关系融洽,希望自己归属到某个群体或集团,或为其中一呐喊,有所依靠,得到照顾;4.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成就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尊重需要的满足程度形成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程度。因此,对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也许是微小的,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巨大的。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样实验:

他们从一班大学生挑出一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的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声有笑,充满处分主,她的学习成绩和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

赞扬和鼓励确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你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如上面的那个姑娘,她以前是那么卑微、胆怯,这样的人需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

这样的人同样也需要,并且会时常为之感动,除了那些每月总在他左右极尽奉承的人。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这样的人还需要别人的关怀吗?然而下面这件事则体现出他与一般人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他要去的那块地前一天插上松蘑。第二天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仅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秀吉这个人对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殆的。但这次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